一种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包括灭菌室、除臭器和热循环管,灭菌室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泥口,顶部设有排气口,底部设有出泥口,排气口与除臭器连接,热循环管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内部,另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外侧,在灭菌室外侧的热循环管部分上设置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污水处理厂的含水活性污泥进入灭菌室,热循环管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加热并形成循环,将灭菌室内污泥加热消毒灭菌,产生的热气进入除臭器,以去除臭味,防止异味排放污染。该装置使用循环热风加热灭菌,节约能源,通过杀灭活性污泥中的菌群有效防止污泥干燥过程中产生不凝性温室气体,加快了污泥干燥进程,提高了干燥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活性污泥除臭灭菌的装置,属于活性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产生量的不断增长,废水处理成为城镇化过程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作为最普遍的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带来了大量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产生量最大的一种污泥。污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脱水干燥处理,蒸汽机械再压缩工艺是脱水过程的新方法,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2989181A公开的《复合式单体多效蒸汽机械再压缩蒸发器》和CN102989181A公开的《一种单体式的多效蒸汽机械再压缩的蒸发器》,可以达到蒸发过程的节能。
[0003]活性污泥在干燥升温过程中,会迅速地产生无氧状态下的沼气或有氧状态下的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均为不凝性温室气体,在蒸汽机械压缩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将严重影响系统的循环过程。由于不凝性温室气体不断的积累,在压缩冷却循环过程无汽化潜热释放,会造成干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0004]因此,在污泥活性污泥干燥之前应该进行灭菌,以杀灭污泥中的微生物,防止后续干燥过程污泥中的微生物产生不凝性温室气体。现有的活性污泥灭菌系统结构复杂,运行成本高,且功能单一,不能去除污泥中的臭气。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活性污泥灭菌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的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该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包括灭菌室、除臭器和热循环管,灭菌室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泥口,顶部设有排气口,底部设有出泥口,排气口与除臭器连接,热循环管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内部,另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外侧,在灭菌室外侧的热循环管部分上设置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
[0008]出泥口上安装有出泥阀。
[0009]污水处理厂的含水活性污泥进入灭菌室,热循环管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加热并形成循环,将灭菌室内污泥加热消毒灭菌,产生的热气进入除臭器,以去除臭味,防止异味排放污染。
[0010]本实用新型使用循环热风加热灭菌,节约能源,通过杀灭活性污泥中的菌群有效防止污泥干燥过程中产生不凝性温室气体,加快了污泥干燥进程,提高了干燥效果,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灭菌室,2、进泥口,3、循环泵,4、出泥口,5、除臭器,6、热交换器,7、热循环管,8、出泥阀,9、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包括灭菌室1、除臭器5和热循环管7。灭菌室I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泥口 2,顶部设有排气口 9,底部设有出泥口 4,出泥口4上安装有出泥阀8,排气口 9与除臭器5连接。热循环管7设置在灭菌室I内部和外侧,热循环管7在灭菌室I外侧的部分设置有循环泵3,并且外侧热循环管7中设置有热交换器
6ο
[0014]含水8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由进泥口 2进入灭菌室1,热循环管7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6加热,热风通过循环泵3在热循环管7内形成循环,灭菌室I内部的热循环管部分将污泥加热至80-100°C,消毒灭菌,防止后续干燥过程污泥中的微生物产生不凝性温室气体。灭菌室I内部产生的热气通过排气口 9进入除臭器5,以去除臭味,防止异味排放污染。本实用新型使用循环热风,节约能源。
【权利要求】
1.一种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包括灭菌室、除臭器和热循环管,其特征是:灭菌室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泥口,顶部设有排气口,底部设有出泥口,排气口与除臭器连接,热循环管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内部,另一部分设置在灭菌室外侧,在灭菌室外侧的热循环管部分上设置有循环泵和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除臭灭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出泥口上安装有出泥阀。
【文档编号】C02F11/18GK204185367SQ201420653717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刘燕, 黄莹, 李丽君, 李文, 孔小婷, 朱广雯, 冯先飞 申请人: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