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0218发布日期:2020-08-25 19:56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增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富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自然水体,导致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等问题。

人工曝气充氧复氧能有效提高水体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并有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恢复与重建,是一种投资省、占地少、见效快、运行费用低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根据增氧方式不同,增氧技术可分为物理增氧技术、化学增氧技术、生物增氧技术和机械增氧技术等,其中机械增氧技术使用更为广泛。但是这些技术充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特定区域或深水水域的快速增氧。

公开号为cn20692770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体纯氧曝气装置,由制氧系统、给水系统、布水装置及气水混合器组成,通过气水混合器用射流方式将富氧水射流入缺氧区域进行水体的增氧,但其缺陷是整个曝气装置结构较为分散,管路系统复杂,现场安装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传统增氧方式能耗高、充氧动力效率低、安装不便等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运输安装方便、能耗低、可快速提高特定区域水体溶氧、快速消除黑臭的一体化增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控制柜、制氧机、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射流器和气水混合容器。

所述箱体上设有连通引水罐的进水口和连通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口;所述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射流器、气水混合容器依次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球阀连接于第一球阀和气水混合容器之间与射流器形成并联;所述制氧机的出气口与射流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一体化增氧装置的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气水混合容器呈锥形且直径由上至下递增。

气液混合容器为锥形容器,上窄下宽,气水混合液流经容器时速度逐渐变小,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迅速增加水中溶氧。

作为优选,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三球阀。

作为优选,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底部设有气水混合容器放空阀。

气水混合容器放空阀的设置可排空气水混合容器内的液体。

作为优选,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管上设有压力表。

所述气水混合装置与出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装有压力表,可观察出水压力,方便故障排查及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引水罐上设有引水罐放空阀。

作为优选,所述引水罐上设有清洗口。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两侧设有散热孔。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吊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装置启动前,进水口和出水口通入待增氧水体中,关闭引水罐放空阀,引水罐与离心泵注满水,打开第一球阀和第三球阀,微开第二球阀。启动后,制氧机制备的纯氧通过管路通入射流器的进气口;离心泵工作后形成负压,将地表水源源不断的通过引水罐引入射流器,在射流器内气液初步混合后进入气液混合容器,容器上窄下宽的性状使得流经的液体从上到下速度降低,延长了气液混合时间,提高氧气的利用率,形成高富氧的气水混合液,通过出水口通入待增氧水体底部,快速增加底部水体溶氧,改善水面表观,消除水体黑臭。本实用新型可将制氧机产生的纯氧与通水管路引入的地表水在气水混合装置混合后通入缺氧水体底部,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

其中,止回阀的作用是防止停机时出水倒灌;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和第三球阀的作用是调节水量。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一体化设计,装置外箱体只有进、出水口,运输、安装方便,大大减少现场安装及后期维护工作量。机动性好,灵活度高,可有针对性的提高水体溶氧,快速改善水面表观;

2、气液混合容器为锥形容器,上窄下宽,气水混合液流经容器时速度逐渐变小,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迅速增加水中溶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箱体1、控制柜2、制氧机3、引水罐4、离心泵5、止回阀6、第一球阀7、第二球阀8、射流器9、气水混合容器10、进水口11、出水口12、进气口13、第三球阀14、气水混合容器放空阀15、引水罐放空阀17、清洗口18、散热孔19、吊环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若无特指,均为本领域公知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包括箱体1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控制柜2、制氧机3、引水罐4、离心泵5、止回阀6、第一球阀7、第二球阀8、射流器9和气水混合容器10。

所述箱体上设有连通引水罐的进水口11和连通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口12;所述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射流器、气水混合容器依次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球阀连接于第一球阀和气水混合容器之间与射流器形成并联;所述制氧机的出气口与射流器的进气口13连通;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一体化增氧装置的运行。

其中,所述气水混合容器呈锥形且直径由上至下递增。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三球阀14和压力表。气水混合容器的底部设有气水混合容器放空阀15。所述引水罐上设有引水罐放空阀17和清洗口18。所述箱体的两侧设有散热孔19。箱体的顶部设有吊环20。

本实施例装置的工作原理为:装置启动前,进水口和出水口通入待增氧水体中,关闭引水罐放空阀,引水罐与离心泵注满水,打开第一球阀和第三球阀,微开第二球阀。启动后,制氧机制备的纯氧通过管路通入射流器的进气口;离心泵工作后形成负压,将地表水源源不断的通过引水罐引入射流器,在射流器内气液初步混合后进入气液混合容器,容器上窄下宽的性状使得流经的液体从上到下速度降低,延长了气液混合时间,提高氧气的利用率,形成高富氧的气水混合液,通过出水口通入待增氧水体底部,快速增加底部水体溶氧,改善水面表观,消除水体黑臭。本实用新型可将制氧机产生的纯氧与通水管路引入的地表水在气水混合装置混合后通入缺氧水体底部,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控制柜(2)、制氧机(3)、引水罐(4)、离心泵(5)、止回阀(6)、第一球阀(7)、第二球阀(8)、射流器(9)和气水混合容器(10);

所述箱体上设有连通引水罐的进水口(11)和连通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口(12);所述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射流器、气水混合容器依次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球阀连接于第一球阀和气水混合容器之间与射流器形成并联;所述制氧机的出气口与射流器的进气口(13)连通;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一体化增氧装置的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混合容器呈锥形且直径由上至下递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三球阀(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底部设有气水混合容器放空阀(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管上设有压力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罐上设有引水罐放空阀(1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罐上设有清洗口(18)。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两侧设有散热孔(1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吊环(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增氧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增氧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内的控制柜、制氧机、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第二球阀、射流器和气水混合容器;所述箱体上设有连通引水罐的进水口和连通气水混合容器的出水口;所述引水罐、离心泵、止回阀、第一球阀、射流器、气水混合容器依次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球阀连接于第一球阀和气水混合容器之间与射流器形成并联;所述制氧机的出气口与射流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一体化增氧装置的运行。本实用新型具有运输、吊装、安装方便,充氧速度快,氧利用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可以快速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改善水体表观,消除水体黑臭。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云;黄栋;李玉蓉;林晓琴;陈振;童涛;李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浙大水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4
技术公布日:2020.08.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