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灭菌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净化装置的改进。
目前,城市自来水普遍采用加氯的消毒方法进行灭菌净化处理,但氯若与水中有机物结合易生成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所以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与人类癌症有关。另外,人们认为饮生水易生病,而习惯于喝开水,其实,烧开的水仅能杀死一般的细菌,而不能除去水中全部有害化学物质。真正的安全水是经过深度净化处理除去全部有害物质的水。
近年来,国内外都研制出小型家用净水器,如日本的微型净水器和武汉的TJ高效饮用净水器,都是采用颗粒活性碳为吸附滤料,来除去水中的杂质、杂味及矿物质,但因其滤质不易再生,而需要定期更换主要滤质,另外,体积和重量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小型饮水净化装置滤质再生,选用新的消毒剂,不增加水中化学成份,提高其可靠性,而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
图1是灭菌净水器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为连接体,2为消毒过滤罐。
图2是灭菌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3是活性碳碳纤维毡吸附滤料,4为降液管,5为碘化树脂消毒剂,6为灭菌净水器壳体,7为上盖,8为分布板,9为进水孔,10为出水孔,11为密封O形圈。
图3是灭菌净水器吸附滤料再生装置,图中12是炉盆,13为炉火,14为沸水,15为高压锅,16为高压锅排气阀,17为连接胶管。
本发明的要点是在于采用了优于活性碳吸附能力的国内最新高效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毡做吸附滤料,和不增加水中化学成份的固相不溶性碘化树脂消毒剂做终端消毒灭菌介质。
灭菌净水器是用金属材料加工或塑料注塑成φ64×90壁厚为2的壳体[6],中心有φ14×87中空的降液柱[4]。首先,在壳体[6]里放入一片分布板[8],然后装入活性碳纤维毡[3],活性碳纤维毡的厚度一般在1-10毫米之间,裁成圆片型叠加,或围绕芯柱卷成圆柱形,滤层高度按水流量及滤料吸附能力进行设计,或由实验选定,将上述滤层上部再放一片分布板[8]。消毒剂的制备是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与碘离子进行络合反应,形成稳定不易离解的络合物,取一定量的上述交换树脂,用水浸泡12小时,进行酸碱处理PH值控制在6~8,然后加入相当于2倍量的三碘溶液,静置数分钟,反复淋洗后,即为碘化树脂消毒剂[5],定量装在降液柱[4]中,旋紧或封严上盖[7]。将O形圈[11]装在出水孔[10]上,消毒过滤缶[2]上的内螺纹旋在与自来水龙头或管路的连接件[1]上旋紧。这样水由进水孔[9]进入,经滤层[3]和消毒剂[5],从出水孔[10]流出,得到灭菌净化。其净化效率如下
上述灭菌净水器再生装置如图3所示,操作方法如下首先,从连接体[1]上旋下消毒过滤缶[2],打开上盖[7],取出消毒剂[5],再封紧上盖。在试验时,将高压锅[15]内盛1/2容积的水[14],放在炉盆[12]上,用一根长度约0.5~1米的胶管[17],其一端连接高压锅排气阀[16],另一端连接灭菌净水器出水孔[10],将缶体[2]直立,下部悬空放置,点燃火焰[13],待高压锅中的水沸腾,有蒸汽从进水孔[9]喷出,20~30分钟,关闭炉火,等冷却后,取下消毒过滤缶[2],打开上盖[7],放入新的或经再生的消毒剂[5],封严上盖[7],将缶体[2]与连接体[1]旋紧。
再生和更换灭菌剂10月~1年进行一次。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对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经久耐用,净化效率高,消毒剂不溶于水,效果可靠,吸附滤料可再生使用,再生方法简便易行,有条件的用户,消毒剂也可再生。净化后水质无菌无嗅,无有机致癌物,味甘可口,可直接饮用。适用于家庭、机关、学校、宾馆、火车、冷饮制作等部门推广和长期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灭菌净水器,由连接体[1]、消毒过滤罐[2]组成,其特征是灭菌净水器的壳体[6]是一个中间带有一降液柱的筒体,在其一端带有螺纹或密封结构的上盖[7],其另一端是筒底,在围绕圆柱的筒底上有8~10个小进水孔[9],壳体[6]内装有活性碳纤维毡吸附填料[3],在填料层的底部和顶部均用分布板[8]隔开,在降液柱[4]中装有碘化树脂消毒剂[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净水器,其特征是所说的活性碳纤维毡吸附填料[3]是由厚度1~10毫米的活性碳纤维毡裁成圆片叠加,或者围绕芯柱[4]叠卷成圆柱形。
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灭菌净水器,其特征是所说的活性碳纤维毡吸附滤料[3]的再生装置由高压锅及连接胶管,通入水蒸汽。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净水器,其特征是所说的碘化树脂消毒剂[5]是由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浸渍在三碘溶液中制备,形成不增加水中化学成份的固相不溶性接触消毒剂。
专利摘要灭菌净水器,是饮用水净化装置的技术改进。该灭菌净水器采用优于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国内最新高效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毡为吸附滤料,和不增加水中化学成分的固相不溶性接触消毒剂做终端消毒灭菌介质。吸附滤料可再生重复使用。经灭菌净水器净化后,无菌无致癌物,能直接饮用。适用于家庭、学校、冷饮制作部门。
文档编号C02F1/50GK2042846SQ88207908
公开日1989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88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1988年6月29日
发明者姜洋, 赵光, 李相一, 陈光宇 申请人:辽宁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