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4045阅读:1751来源:国知局
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的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所述的浓缩装置为离心机,所述的消化装置为依次串联连接的消化池、真空脱气器和沉淀池。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设置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及粉碎机,将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泥分离出来,不仅有效的处理了污水中的污泥,而且还回收了污泥,使污泥可用于农田林地例如堆肥中,或者是生产复混肥;或者是建材利用如污泥制砖或生产水泥、制生化纤维板;或陶粒等。
【专利说明】
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及由污水表面漂出的浮沫形成的残渣,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泥的产量迅速增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泥的产量迅速增加。大量积累的污泥,不仅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卵、有机污染物及臭气等将成为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公害。
[0003]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的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不再成为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公害,变废为宝,将其资源化回收利用,而目前市面上鲜见有成型的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进行回收再利用的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有效处理了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泥,而且还回收了污泥,变废为宝,使污泥可以用于其它农田林地例如堆肥中,或者是生产复混肥;或者是建材利用如污泥制砖或生产水泥、制生化纤维板;或陶粒等。
[0005]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的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
[0006]上述的浓缩装置为离心机;优选的,上述的离心机为立式离心机。
[0007]消化装置包括消化池、真空脱气器和沉淀池,消化池的上部连接有真空脱气器,下部与沉淀池相连接;上述的消化池上部和下部均呈圆锥形,中间部分呈圆柱形,消化池上有透明视窗。
[0008]脱水装置为板框压滤机,烘干装置为烘干机;
[0009]离心机上部有进水口,下部有排水口,排水口下方有排泥口,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消化池相连接,排泥口与消化池之间的管道上有污泥提升栗,消化池上顶部有消化气排出口 ;
[0010]沉淀池为竖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的截面为圆形,其下部为圆锥形,沉淀池的两端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出水管道的位置高于进水管道的位置,沉淀池的底部有排泥管道。
[0011]沉淀池的底部有排泥管道,沉淀池通过该排泥管道连接有板框压滤机,板框压滤机的出料口与烘干机相连接,所述的烘干机的出料口与粉碎机的料斗位置相对应。
[0012]沉淀池的圆锥形底部的圆锥角度为45-75°。
[0013]板框压滤机为液压式板框压滤机。
[0014]消化池的圆锥形上部和圆锥形下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关于消化池中间部分的圆柱形中心对称。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设置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及粉碎机,将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泥分离出来,不仅有效的处理了污水中的污泥,而且还回收了污泥,使污泥可用于农田林地例如堆肥中,或者是生产复混肥;或者是建材利用如污泥制砖或生产水泥、制生化纤维板;或陶粒等。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7]图中,1-进水口,2-离心机,3-排水口,4-污泥提升栗,5-透明视窗,6_消化池,7_消化气排出口,8-真空脱气器,9-沉淀池,10-板框压滤机,11-烘干机,12-粉碎机,13-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9]实施例1
[0020]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的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
[0021]浓缩装置为立式离心机2,设置浓缩装置,其目的是降低污泥中的水分,缩小污泥的体积,减少后续消化池6的容积和加温污泥所需要的热量,为污泥脱水、利用与处置创造条件,但仍保持其流体性质,浓缩后污泥含水率仍然高达90%左右,可以用栗输送。
[0022]离心机2上部有进水口I,下部有排水口 3,排水口 3下方有排泥口,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消化池6相连接,排泥口与消化池6之间的管道上有污泥提升栗4,通过该污泥提升栗4将浓缩后的污泥输送至消化装置;
[0023]消化装置包括消化池6、真空脱气器8和竖流式沉淀池9,消化池6的上部连接有真空脱气器8,下部与竖流式沉淀池9相连接;消化池6上部和下部均呈圆锥形,中间部分呈圆柱形;消化池6的圆锥形上部和圆锥形下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圆锥形上部和圆锥形下部关于消化池6中间部分的圆柱形中心对称;消化池6上顶部有消化气排出口 7;消化池6上有透明视窗5。
[0024]设置消化池6,其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使污泥中的有机物稳定性,污泥中有机物含量很高,可采用厌氧法处理,即在厌氧的条件下,污泥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较低分子的有机物,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氨、甲烷和水等无机物和气体,通过厌氧消化,既分解了有机物,还获得了一种很好的燃料一一沼气。本实用新型中的消化池6的消化气排出口7中所排出的气体,就可用于沼气燃料。
[0025]竖流式沉淀池9上两端分别有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13,排水管道13的位置高于进水管道的位置,竖流式沉淀池9的圆锥形底部的圆锥角度为60°。竖流式沉淀池9底部有排泥管道,竖流式沉淀池9通过该排泥管道连接有脱水装置,竖流式沉淀池9的截面为圆形,其下部为圆锥形。
[0026]污泥经过浓缩和消化处理后,其含水率仍然比较高,必须充分的脱水而减量化,使污泥可以当作固态物质来处理。脱水装置采用的是板框压滤机10,烘干装置为烘干机11,破碎装置为粉碎机12;
[0027]竖流式沉淀池9通过该排泥管道连接有板框压滤机10,板框压滤机10的出料口与烘干机11相连接,烘干机11的出料口与粉碎机12的料斗位置相对应。
[0028]当污泥经过离心机2浓缩、消化池6消化、板框压滤机10压滤脱水及烘干机11烘干后,再输送到粉碎机12粉碎成一定粒度的干污泥,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建筑行业的生产。
[0029]比如,污泥的农田林地利用,污泥中含有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机腐殖质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是有价值的动物饲料成分。(I)生产堆肥,将污泥与调理剂及膨胀剂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好氧堆怄,即是污泥的堆肥化。现代堆肥化大多指好氧快速堆肥过程。(2)生产复混肥,污泥堆肥产品可与市售的无机氮、磷、钾化肥配合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它集生物肥料的长效、化肥的速效和微量元素的增效于一体,在向农作物提供速效肥源的同时,还能向农作物根系引植有益微生物,充分利用土壤潜在的肥力,并提高化肥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土壤的肥力和不同作物的营养需求,合理设计复混肥各组分的比例,生产通用复混肥及针对不同作物的专用复混肥。
[0030]污泥还可以生产沼气,用于建材比如污泥制砖、生产水泥、制生化纤维板、生产陶粒等。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可以对污泥起到很好的回收作用,使污泥更广泛的应用。
【主权项】
1.城市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中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的浓缩装置、消化装置、脱水装置、烘干装置,所述的浓缩装置为离心机,所述的消化装置包括消化池、真空脱气器和沉淀池,所述的消化池的上部连接有真空脱气器,下部与沉淀池相连接; 所述的脱水装置为板框压滤机,所述的烘干装置为烘干机; 所述的离心机上部有进水口,下部有排水口,所述的排水口下方有排泥口,所述的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消化池相连接,所述的排泥口与消化池之间的管道上有污泥提升栗,所述的消化池上顶部有消化气排出口 ; 所述的沉淀池的底部有排泥管道,沉淀池通过该排泥管道连接有板框压滤机,沉淀池的两端分别有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的出水管道的位置高于进水管道的位置,所述的板框压滤机的出料口与烘干机相连接,所述的烘干机的出料口与粉碎机的料斗位置相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心机为立式离心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化池上部和下部均呈圆锥形,中间部分呈圆柱形,所述的消化池上有透明视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为竖流式沉淀池,所述的竖流式沉淀池的截面为圆形,其下部为圆锥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的圆锥形底部的圆锥角度为45-75°。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框压滤机为液压式板框压滤机。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化池的圆锥形上部和圆锥形下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关于消化池中间部分的圆柱形中心对称。
【文档编号】C02F11/04GK205528361SQ20162031627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6日
【发明人】王诚澎, 王成波, 王成功
【申请人】王诚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