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3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包括铸件辊(3),铸件辊(3)滚动面靠近端部位置具有砂眼夹杂层孔,所述砂眼夹渣层孔的顶部为孔A,孔A下部为夹渣层空间(2);所述砂眼夹渣层孔附近开设孔B,所述孔B与所述夹渣层空间(2)连通;所述夹渣层空间(2)内部充满粘接剂;所述孔A、孔B各插入一根对应的过盈棒,所述过盈棒的高度与铸件辊(3)的表面平齐。两根过盈棒与孔A、孔B分别紧密配合,提升了修复结构的强度;过盈棒上端面与铸件辊的上表面平齐,从而提升了喷涂面的平整程度。粘接剂具有两个作用,①对砂眼夹渣层空间进行紧密充填,并粘接牢固;②为过盈棒提供了粘接力,便于提高过盈棒的牢固程度。
【专利说明】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属于经碳化钨喷涂的金属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碳化钨是一种由钨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因此常常作为表面处理材料喷涂在金属零部件的表面。
[0003]现有的需进行碳化钨喷涂辊子零部件,辊子滚动面上,由于铸造的因素,靠近端部的位置常常具有砂眼,现有技术中,这种砂眼孔往往是不可修复的,一般直接做报废处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需进行碳化钨喷涂辊子零部件,辊子滚动面上,由于铸造的因素,靠近端部的位置常常具有砂眼,现有技术中,这种砂眼孔往往是不可修复的,一般直接做报废处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0005]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包括铸件辊3,所述铸件辊3滚动面靠近端部位置具有砂眼夹杂层孔,所述砂眼夹渣层孔的顶部为孔A,孔A下部为夹渣层空间2 ;所述砂眼夹渣层孔附近开设孔B,所述孔B与所述夹渣层空间2连通;所述夹渣层空间2内部充满粘接剂;所述孔A、孔B各插入一根对应的过盈棒,所述过盈棒的高度与铸件辊3的表面平齐。
[0007]本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提供了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孔的修复结构,两根过盈棒与孔AjL B分别紧密配合,提升了修复结构的强度;过盈棒上端面与铸件辊的上表面平齐,从而提升了喷涂面的平整程度。粘接剂具有两个作用,①对砂眼夹渣层空间进行紧密充填,并粘接牢固;②为过盈棒提供了粘接力,便于提高过盈棒的牢固程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孔A的内径为1.5-2.5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孔B的内径为5-7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铸件辊3的表面具有碳化钨喷涂层。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的示意图。
[0012]图中,1.孔A的入口,2.夹渣层空间,3.铸件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4]参见图1,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包括铸件辊3,所述铸件辊3滚动面靠近端部位置具有砂眼夹杂层孔,所述砂眼夹渣层孔的顶部为孔A,孔A下部为夹渣层空间2 ;所述砂眼夹渣层孔附近开设孔B,所述孔B与所述夹渣层空间2连通;所述夹渣层空间2内部充满粘接剂;所述孔AjL B各插入一根对应的过盈棒,所述过盈棒的高度与铸件辊3的表面平齐。
[0015]所述孔A的内径为1.5-2.5mm。
[0016]所述孔B的内径为5-7mm。
[0017]所述铸件辊3的表面具有碳化钨喷涂层。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孔的修复结构,两根过盈棒与孔A、孔B分别紧密配合,提升了修复结构的强度;过盈棒上端面与铸件辊的上表面平齐,从而提升了喷涂面的平整程度。粘接剂具有两个作用,①对砂眼夹渣层空间进行紧密充填,并粘接牢固;②为过盈棒提供了粘接力,便于提高过盈棒的牢固程度。
【权利要求】
1.一种铸件辊喷涂面上的砂眼夹渣层孔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铸件辊(3),所述铸件辊(3)滚动面靠近端部位置具有砂眼夹杂层孔,所述砂眼夹渣层孔的顶部为孔A,孔A下部为夹渣层空间(2);所述砂眼夹渣层孔附近开设孔B,所述孔B与所述夹渣层空间(2)连通;所述夹渣层空间(2)内部充满粘接剂;所述孔A、孔B各插入一根对应的过盈棒,所述过盈棒的高度与铸件辊(3)的表面平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A的内径为1.5-2.5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B的内径为5-7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铸件辊(3)的表面具有碳化钨喷涂层。
【文档编号】B05C1-08GK204276311SQ201420683578
【发明者】林惠令, 林菁 [申请人]上海凯林新技术实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