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塔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2257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流塔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塔板,主要用于烟气脱硫除尘设备中烟气净化。
背景技术
公知的旋流塔板为单圈式结构,由中心盲板、导向板和外围圈组成,导向板为三角形,角度最小的一端与盲板的外圆连接,角度大的一端与外罩内壁连接,盲板与外罩筒为同心圆。导向板数量为N片,按等分密度计算后的参数,以相等的角度呈放射状将盲板与外罩筒连成一体。靠近盲板的区域称为始端,靠近外罩筒的区域称为末端。始端导向板开口度小,从始端向末端推移,开口度由小逐渐增大,到末端区域开口度最大。由于开口度小的区域,烟气通过流速高、流量小、阻力大,开口度大的区域烟气流速低、流量大而阻力小。旋流塔板为了保证导向板始末两端烟气分配均匀差异不大,这种旋流塔板的最大尺寸不超过¢3.6m,导向板长度不超过1.2m,这样以来使得大容量烟气脱硫设备的发展受到技术阻碍,如果超过该极限值,会引起始末两端烟气分配条件的明显变化。造成不同区域的烟气流分布的强弱不均、烟气动力大小不等,影响吸收液雾化的均匀程度和烟气净化效率。导向板越大,烟气分布的越不均匀,脱硫效率越低。因此如何保证脱硫效率,适应大容量烟气脱硫设备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应于大容量烟气脱硫设备使用确保脱硫效果的旋流塔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旋流塔板包括中心盲板和中心盲板外围的导向圈,导向圈由导向板和固定导向板的围圈组成,所述导向圈至少有两圈,并且外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多于内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方式应使每导向圈的导向板分布密度、间隙、倾角、末端开口度相同。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中心盲板外围至少设置两圈导向圈,而且就相邻导向圈来说外导向圈导向板数量多于内导内圈导向板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导向板间的最小开口度与最大开口度之差不超过现有旋流板的极限值。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使脱硫塔内径和容量成倍扩大,彻底摆脱了单圈旋流板局限脱硫塔容量的困境。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剖视图。
图2是针对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沿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2沿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I部放大图。
图6是图1的II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6,这是一个两圈式旋流板,它具有中心盲板1和该中心盲板外围的导向圈2,导向圈2由围圈4和导向板3组成。导向圈2分内外两圈(21、22),它们各有自己的围圈和导向板,内导向圈21的导向板31呈三角形有N块,它们的一端焊在中心盲板1周边上,另一端焊在其围圈41上。外导向圈22固定在内导向圈21外围,它的导向板32有2N块,是内导向圈导向板数量的两倍,它有内外两个围圈(42、43)(见图5、图6),其导向板一端焊接在内围圈上,另一端焊在外围圈上,底部再采用一挂板5(见图6)。这样先可以分体制作后,再吊入脱硫塔内拼装成整体,两导向圈的导向板倾角、间隙和开口度是相同的(参见图3和图4),并且均以中心盲板为中心线,由内向外呈放射状展开,因此烟气通过各圈导向板后的流速、流量均匀,烟气产成的上旋气流动力在导向板各区域内强弱基本一致。可在360°范围内与喷淋布水装置喷射的碱性水幕在逆向运动中发生强烈撞击,液体被烟气击碎,形成液滴,气液在紊流状态下充分接触,物理、化学吸收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它有害物的机率很高,因此,烟气可得到全方位的净化。
实施例二参见图7反映了实施例二的结构,它与实施例一相比多了一圈导向圈即具有三圈导向圈,第三圈导向圈有2×2N片导向板,比第二圈多了一倍,其它结构与两圈式旋流板完全一样,直径最大可设计成¢8m,可配套于处理烟气容量为600000m3/h的单座脱硫塔,300MW火电锅炉烟气仅用2座直径¢8m的脱硫塔即可轻松解决。
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塔板,包括中心盲板(1)和中心盲板外围的导向圈(2),导向圈由导向板(3)和固定导向板的围圈(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圈(2)至少有两圈,并且靠外的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多于靠内的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塔板,其特征在于每导向圈(2)的导向板(3)分布密度、间隙、倾角、末端开口度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流塔板,主要用于烟气脱硫除尘设备中烟气净化。这种旋流塔板包括中心盲板和中心盲板外围的导向圈,导向圈由导向板和固定导向板的围圈组成,所述导向圈至少有两圈,并且外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多于内导向圈的导向板数量。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导向板间的最小开口度与最大开口度之差不超过现有旋流板的极限值。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使脱硫塔内径和容量成倍扩大,彻底摆脱了单圈旋流板局限脱硫塔容量的困境。
文档编号B01D53/78GK2915237SQ20062005117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日
发明者杨健 申请人:杨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