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层次纤维的过滤器。
背景技术:
过滤器,顾名思义是用以过滤较大分子的残余物,其与人们的日常生 活息息相关,最常见的便是饮水需要过滤,可用以过滤的方式众多,不同 杂质需使用不同的过滤方法,包括加药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碳、纤维 等等,实验常用的过滤纸及一般使用的滤心便算是纤维过滤的一种。
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纤维过滤的过滤设备一般为在一缸槽中设置多条 纤维束,导入水流后利用一油压设备挤压这些纤维束,使纤维束之间的空 隙变小,水流中的悬浮物及杂质便被纤维束过滤掉,水流也可在油压设备
挤压纤维束之后再导入;但由于纤维束被挤压之后密度相同,所能被拦截 下来的污染物有限,操作时间即被缩短。就过滤面积而言,因挤压机具的 特殊设计,使过滤器槽体的体积大,但过滤面积却小,导致处理水量受到 限制。对纤维滤材使用量来说,因使用的纤维量有限,所以能被捕捉的污 染物亦受限,导致操作时间过短。此外,在清洗的过程中,因纤维滤材排 列的方式并非垂直而是相迭,滤材无法在完全松弛的状态下被清洗,此亦 具有相当的清洗难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制 造出多层次且密度不同的过滤层以便于过滤,过滤面积大,增加了处理水 量,并在清洗时,因纤维为垂直排列而能彻底放松纤维束,使清洗更为彻 底,以有效克服上述类似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所述多层式纤
维过滤器是利用层层迭迭的纤维吊盘,当油压缸下压时,每一层纤维吊盘 将被挤压出不同的密度,过滤由大到小的残余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所述多层式纤 维过滤器在清洗再生时采用双向清洗的方式,将纤维吊盘放松后,通过鼓 风机使纤维束产生振动,再利用双向水流接替冲刷纤维束,达到彻底清洗 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所述多层式
纤维过滤器包含一槽体,其内设置有一上端板及一下端板;至少一油压缸, 其包含一穿过所述上端板的枢轴,可在所述槽体内上下做活塞运动;以及 至少一纤维吊盘,所述纤维吊盘直立串联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油压缸的下 方,上下两纤维吊盘之间由至少一套筒式支撑管支撑,由所述油压缸将所 述纤维吊盘挤压或释放。过滤时,油压缸下压纤维吊盘以制造出多层密度 不同的纤维层,再导入水流过滤;清洗再生时,则将油压缸上升以放松纤 维吊盘,从进气口输入气体鼓动纤维束使其振动后,再双向导入水流清洗 纤维吊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首先,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制造出多层次且密度 不同的过滤层,便于由大到小地层层过滤残余物,达到深层过滤的目的,增 加了过滤面积,增加了处理水量以及承栽污染物的容量,延长操作时间。
其次,在清洗时,本实用新型因纤维为垂直排列而能彻底放松纤维束, 使清洗更为彻底。
图l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2A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中进出水口及进出气口的示意图2B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中另一可设置进气口位置的示意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在清洗时的示意图3B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在过滤时的示意图
图中, 10槽体 104下端》反 122枢轴 14纤维吊盘 144
144a 144b套筒式支撑管 18进水口 184下进水口 186清水出口 20压力表
102上端4反 12油压缸 124下轴心 142多孔圆盘 16支撑柱 182上进水口 185上气水出口 188排气水口 22进气口 24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中多层次且密度不同的纤维 层可将由大到小的杂质层层过滤,且利用双向清洗的清洗再生方式,可彻底 清除纤维吊盘上所勦附的杂质,使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可重复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 实用新型的多层式纤维过滤器中包含有一槽体10,其内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 弧形的上端板102及下端板104;至少一油压缸12,其包含一穿过上端板102 的枢轴122;以及至少一纤维吊盘14,其直立串联于槽体10内,与油压缸12 的下轴心124连接,此纤维吊盘14包含两片多孔圓盘142,多个纤维束吊挂 在两多孔圆盘142之间,每一层的纤维束数量为定量,且上下两纤维吊盘14 之间由至少一套筒式支撑管144 ( 144a、 144b)支撑,每一层的套筒式支撑管 144长度不一;在最下方的多孔圆盘142与下端板104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柱 16,用以支撑最下方的多孔圓盘142。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式纤维过滤器的进出水口管线如图2A所示,图2A为 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中进出水口及进出气口的示意图。在槽体IO顶 端及底部各设有一上进水口 182及一下进水口 184,此两者管线相连,统一由 进水口 18进水,利用两个闽24来决定水流要由上进水口 182或是下进水口 184导入槽体10中;在槽体IO设有一进气口 22,可导入气体,此进气口 22 或可设置于槽体10的下端,如图2B所示;压力表20可显示出槽体10内部 的操作压力;欲排出槽体10的清水及气体分别经由下进水口 184从清水出口 186及排气水口 188排出。上述所有的阀24可为电动阀、气动阀或手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A及图3B,图3A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 滤器在清洗时的示意图。在图3A中油压缸12及纤维吊盘14完全放松,由图 中可看出最上层的套筒式支撑管144a的长度虽与下一层的套筒式支撑管144b 长度相同,但144a的套筒长度比144b的套筒长度长,因此当要进行过滤时, 如图3B,纤维吊盘14被下压的油压缸12挤压,由于套筒式支撑管144a的套 筒比144b的套筒长,故挤压后最上层的纤维吊盘14密度较低,在此实施例 中,设定最上层的密度为50-100微米,中层密度为20-40微米,而最下层的 纤维吊盘14由于并未设置套筒式支撑管144,其可承受油压缸12所有的压力, 故可制造约5-10微米的密度。由此设计可制造出三种不同密度的过滤层,达 到深层过滤的目的,增加了过滤面积,增加了处理水量以及承载污染物的容 量,延长操作时间,过滤层的数目愈多,则绵密平均度愈佳,过滤效果愈好, 操作时间愈长。
当过滤操作时,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3B,启动油压设备,将油压缸12 下压如图3B,图3B为本实用新型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在过滤时的示意图。不 同层次的纤维束^皮挤压至一定的不同各种密度后,开启相关的阀24,启动帮 浦,水流由上进水口 182进入,经过不同密度的纤维吊盘14所形成的过滤层, 由下进水口 184排出,达到过滤的目的。当清洗再生时,采用双向清洗,启 动油压设备,将油压缸12上升,将被挤压的纤维放松如图3A后,开启相关 的阀24,从进气口 22启动鼓风机使纤维束产生振动,接着启动帮浦,使水流 由上进水口 182进入,由下进水口 184排出;在清洗一段时间后,鼓风机持 续启动,开启相关的阀24,将水流改为由下进水口 184进入,由上气水出口
185排出,即达到了清洗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层式纤维过滤器由单层或数层不同密 度的过滤层,过滤不同大小的杂质,增加承载污染物的容量,过滤层的数目 愈多,则绵密平均度愈佳,过滤效果愈好,同时,多过滤层可延长操作时间。 由于本实用新型可清洗再生,故过滤器的寿命亦可被延长,使本实用新型达 到彻底过滤及清洗再生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 的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特征及精神所做的均等变化或修饰, 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槽体,其内设置有一上端板及一下端板;至少一油压缸,其包含一穿过所述上端板的枢轴,可在所述槽体内上下做活塞运动;至少一纤维吊盘,其直立串联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油压缸的下方,上下两所述纤维吊盘之间由至少一套筒式支撑管支撑,由所述油压缸将所述纤维吊盘挤压或释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为 弧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板为 弧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设 有一上进水口、 一上气水出口,所述下端板则i殳有一下进水口 。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外连 接有一压力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气口, 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下端板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层的所述 套筒式支撑管长度不相同。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下层所述纤维 吊盘的所述套管式支撑管长度短于上层的所述套管式支撑管。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最下层的所述 纤维吊盘不设置所述套管式支撑管。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吊 盘包含两片多孔圆盘及多个纤维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式纤维过滤器,所述多层式纤维过滤器是在一槽体中设置至少一个油压缸,每一油压缸下方皆串联有至少一纤维吊盘,每一纤维吊盘上具有多个纤维束,当油压缸下压使纤维吊盘被挤压,最底层的纤维吊盘密度最大,此时将水流由上进水口进入时,水流经过层层纤维吊盘过滤,干净的水由下进水口排出;清洗再生时,采用双向清洗,将油压缸上升并从进气口鼓入气体使纤维吊盘上的纤维束产生振动,再引水流冲刷,达到清洗的目的。
文档编号B01D24/00GK201006343SQ20062013852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3日
发明者郑贵昶 申请人:郑贵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