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0263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斜板式旋流沉砂系统,尤其是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
背景技术
沉砂系统是污水处理厂中用于从污水中分离提取出砂粒的装备,又称为沉砂池。 现永川污水处理厂沉砂设施中有一种圆形钢筋砼结构的旋流沉砂池。该旋流沉砂池的结构为,包括池体,池体下半部为具有圆锥形内腔的砂斗部分,池体上半部分为直径大于砂斗部分的圆柱形内腔的沉砂区,池体上方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 ;还包括竖向设置于池体中部的提砂管道,提砂管道下端延伸至砂斗部分的临近底部位置,提砂管道上端与砂水分离器连接,提砂管道外套设有压力空气管道形成双层结构,压力空气管道下端与提砂管道下端密封连接,所述提砂管道内壁位于所述密封连接处的上方分布有一圈空气孔使得提砂管道与压力空气管道联通,形成布气结构,压力空气管道上端与提砂气源连接,所述提砂气源采用罗茨鼓风机;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立式搅拌装置。这种现有的旋流沉砂池,其工作时,先采用立式搅拌装置进行搅拌形成旋流,改变水的流态,污水中的无机砂粒受离心力作用甩向池壁,并同步完成与有机物分离后迅速沉淀。池壁周围堆积越来越厚的砂粒受向心力及重力作用汇入中心砂斗,再利用罗茨风机提供的压缩空气将砂斗中的砂与少量污水一起从提砂管道提至砂水分离器中进行分离,达到去除污水中比重大于2. 65t/m3,粒径大于0. 2mm的无机砂粒目的。这种现有的旋流式沉砂系统,存在以下缺陷1、仅仅靠搅拌装置提供的动力进行旋流式沉降,砂粒沉降效率较低,导致处理效果较差。2、旋流的产生要依靠设置的搅拌装置,成本较高,维护成本也较高,同时搅拌装置设置位置和提砂管道位置会发生重叠,为实施带来不便且进一步增加了成本。3、提砂管与压力空气管的设置方式导致容易发生堵塞, 搅拌器也容易卡死,沉砂池难以连续运行,也就降低了处理效率,同时增加了维修成本。4、 检修时,需要在池体内临时放置一台潜水排污泵,排空池内污水和沉砂后,方能进行检修作业,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该结构能够解决原提砂管空气分布孔容易堵塞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基于本提砂布气结构得到的一种斜板式旋流沉砂系统,其具有沉砂效果好,处理效率高,实施和维护成本低,运行连续性好,维护检修方便的特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与提砂管道并列竖向设置的压力空气管道,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横向连通到提砂管道下端的喇叭体中部,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位置高于提砂管道下端入口位置。[0008]沉砂设备的提砂管道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将原有的提砂管空气分布孔(多点分布)改造为集中供气,解决空气分布孔堵塞问题。同时,由于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位于喇叭体中部,故即使发生堵塞之后,也更加利于疏通,便于快速修复。

图1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沉砂系统中未显示砂水分离器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沉砂系统中的池体内斜板从俯视方向的位置布
置示意图。图3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沉砂系统中砂水分离器的结构示意简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一种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沉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斜板式旋流沉砂系统,包括池体,池体下半部为具有圆锥形内腔的砂斗2部分,池体上半部分为直径大于砂斗2部分的圆柱形内腔的沉砂区3,池体上方具有流入口和流出口 ;还包括竖向设置于池体中部的提砂管道4和提砂布气结构,提砂管道4下端延伸至砂斗2下部,提砂管道4上端与砂水分离器连接,所述沉砂区3部分的底面上设置有斜板沉淀结构,所述斜板沉淀结构包括均勻间隔地竖直设置的一圈斜板5,所述斜板沿砂斗上端口切向方向设置(所述斜板是指相对于直径方向是倾斜有一定角度),所述斜板的上方和外侧(外侧指远离砂斗位置的一侧)倾斜设置有翼板6,所述翼板6顺内壁射流管道出水口所对的方向倾斜;所述池体还设置有内壁射流结构,所述内壁射流结构包括内壁射流管道7,所述内壁射流管道7的出水口方向为顺沉砂区内壁圆周切向方向设置, 所述内壁射流管道7的进水端通过中水管道1与中水系统相连,具体实施时,中水管道还连接有用于对沉砂区底面进行清洗的清洗管道;所述提砂管道4下端设置有提砂管入口结构,所述提砂管入口结构包括一个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的锥形喇叭体8,喇叭体8下端为开放端,喇叭体8上端与提砂管道4密封连接,所述提砂管道4下端入口向下延伸至喇叭体 8中部位置;所述提砂布气结构包括一根与提砂管道4并列竖向设置的压力空气管道9,压力空气管道9下端口横向连通到喇叭体8中部,压力空气管道9下端口位置高于提砂管道 4下端入口位置(实施时,压力空气管道9下方可以设置一个单向阀,防止砂粒反向流动,压力空气管道9上端连接到气源,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采用鼓风机房出风总管为气源)。实施时,所述沉砂区3底部为内侧向下倾斜设置。这样便于砂粒汇集到砂斗2中。 同时,所述砂斗2底部设置有放空系统,所述放空系统包括放空管道10,放空管道10 —端与砂斗2底部相接,放空管道10内设置有开关阀11,开关阀11与砂斗底部之间设置有反冲洗管道12,反冲洗管道12上设置有开关阀13且与中水管道1相连。所述砂水分离器(参见图 3和图4)包括一个尖端向下的竖向截面为三角形的壳体14,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出砂机构15,出砂机构15入口位于壳体14底部,还设置有进水管道16和出水管道17,出水管道 17上方设置有溢流槽结构进行出水,所述溢流槽结构包括并列间隔设置的第一溢流槽18和第二溢流槽19,所述第一溢流槽18面对进水管道16 —侧高出水面,第一溢流槽18背离进水管道一侧上表面为具有锯齿形的溢流面,所述第二溢流槽19的两侧上表面均为具有锯齿形的溢流面,第一溢流槽18和第二溢流槽19各自和出水管道17相接;还设置有斜板绕流结构,所述斜板绕流结构包括由上到下并列间隔设置的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和第三斜板23,第一斜板21上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溢流槽18下方,第一斜板21下端顺第二溢流槽19的方向向下倾斜且与壳体14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斜板22和第三斜板23的上端依次低于第一斜板21上端位置,所述第二斜板22和第三斜板23的下端与壳体14之间均留有间隙,第三斜板23上端位置竖向投影位于进水管道16与第一斜板21上端之间。上述沉砂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从原中水系统引中水管至沉砂池,并制作为内壁射流结构,替代原2台搅拌器 (4kwX2),通过控制中水流量和射流速度,可以形成不同的旋流速度,帮助不同粒径的砂粒碰撞池壁得以沉降。同时,通过调节中水和空气的流量、压力,可实现对池内水流速度、提砂流量的准确控制,以确保不同水量、水质情况下的最佳沉砂提砂效果。2、将斜管沉淀理论与旋流状态下的沉砂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置的斜板沉淀结构中,用斜板增加沉淀面积的方法来提升沉淀效率,形成独创的斜板式旋流沉砂系统。在池内增设的斜板(增加了沉淀面积),就是增加了砂粒与斜板正面(迎水面)碰撞而下沉的机率,同时水流还会在斜板背面形成涡流区域,砂粒随涡流一起运动碰撞到斜板而下沉,从而强化了不同粒径砂粒的沉降。大大提高了砂粒沉降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应用后,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沉砂池的除砂效率,除砂量比技改前提升了 18. 2倍,SS去除率比技改前提高了 4倍。不但减少了后续工艺段的泥砂淤积和对推流搅拌器、回流泵、污泥脱水系统、刮泥机等设备的磨损;同时提高了工艺处理系统内挥发性悬浮物浓度,提升了系统的处理效率。3、增加的放空系统,可以彻底解决池体底部沉淀淤积堵塞的问题,降低池体内部设备检修难度。4、改进了提砂布气结构,将原有的提砂管空气分布孔(多点分布)改造为集中供气,解决空气分布孔堵塞问题。5、将沉砂区底部设置为倾斜的斜坡,便于沉淀砂粒汇入砂斗,彻底解决了原沉砂池内平台砂粒沉积严重问题。其中斜坡坡度优选调整为12. 5士2. 5°。6、改进了提砂管入口结构。增设的锥形的喇叭体,可以增加砂粒吸入的效率和作用面积,同时避免了提砂管入口容易堵塞的问题,达到充分提砂效果,确保沉砂池连续稳定运行。7、使得设备维护维修工作量大大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备品备件使用量及维护维修费用。8、砂水分离器结构优化后,大大提高了砂水分离效果。综上所述,该斜板式旋流沉砂系统,具有沉砂效果好,处理效率高,实施和维护成本低,运行连续性好,维护检修方便等优点。
权利要求1. 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与提砂管道并列竖向设置的压力空气管道,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横向连通到提砂管道下端的喇叭体中部,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位置高于提砂管道下端入口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沉砂系统的提砂布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与提砂管道并列竖向设置的压力空气管道,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横向连通到提砂管道下端的喇叭体中部,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位置高于提砂管道下端入口位置。沉砂设备的提砂管道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将原有的提砂管空气分布孔(多点分布)改造为集中供气,解决空气分布孔堵塞问题。同时,由于压力空气管道下端口位于喇叭体中部,故即使发生堵塞之后,也更加利于疏通,便于快速修复。
文档编号B01D21/24GK202207488SQ2011203602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3日
发明者丁云松, 庞子山, 李正, 柳顺海, 程秀明 申请人:重庆市渝西水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