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釜,具体是一种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反应釜生产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是现代的反应釜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例如现代反应釜内的反应中有许多需要投放催化剂,但是现代的反应釜在反应过程中,物料与催化剂的接触不够均匀充分,导致反应釜内部的反应效率过低,同时现代的反应釜调节温度不是非常方便。
为此,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反应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包括釜体、保温层和电机,所述釜体的上端左侧连接有进料管,釜体的上端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搅拌轴上设置有轴套,轴套上设置有螺栓;所述轴套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盛放框;所述釜体的底端中部连通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有气动隔离泵,出料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出料管的一侧通过储料管连接有储料罐,储料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釜体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与釜体之间开设有密闭的空腔,空腔内填充有导热液;所述保温层包括橡胶层和泡沫层,橡胶层与导热液接触,泡沫层粘结在橡胶层的外侧;所述空腔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水管上固定安装有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竖直设置在釜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穿过轴套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搅拌叶。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管与出料管的连接处位于气动隔离泵与第一阀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液为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进料管向釜体内加入物料,根据加入物料的量,通过螺栓调节轴套的高度,从而使得盛放框的高度发生改变,在盛放框内加入催化剂,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盛放框内的催化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均匀分布在物料内部,加快了反应效率,同时盛放框可以对物料进行搅拌,搅拌叶能够对釜体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反应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空腔内加入冷水或者热水,同时启动水泵使得冷水或者热水在空腔内进行循环,从而对釜体内的物料进行均匀加热或者降温,保温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出料管上设置的气动隔离泵能够更好的进行放料,过滤性强,便于进行气动隔离。
附图说明
图1为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中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能够调节温度的反应釜,包括釜体3、保温层4和电机1,所述釜体3的上端左侧连接有进料管24,釜体3的上端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有搅拌轴2;所述搅拌轴2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0,搅拌轴2上设置有轴套8,轴套8上设置有螺栓9;所述轴套8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两根连接杆7,连接杆7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盛放框6;所述釜体3的底端中部连通有出料管12,出料管12上设置有气动隔离泵13,出料管1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阀门16;所述出料管12的一侧通过储料管17连接有储料罐15,储料管17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4;所述釜体3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4,保温层4与釜体3之间开设有密闭的空腔5,空腔5内填充有导热液;所述保温层4包括橡胶层22和泡沫层23,橡胶层22与导热液接触,泡沫层23粘结在橡胶层22的外侧;所述空腔5上开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18,进水口21和出水口18之间通过水管19连接,水管19上固定安装有水泵20。
上述,搅拌轴2竖直设置在釜体3的内部。
上述,螺栓9穿过轴套8与螺纹孔10螺纹连接。
上述,搅拌轴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1。
上述,储料管17与出料管12的连接处位于气动隔离泵13与第一阀门16之间。
上述,导热液为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进料管24向釜体3内加入物料,根据加入物料的量,通过螺栓9调节轴套8的高度,从而使得盛放框6的高度发生改变,在盛放框6内加入催化剂,电机1带动搅拌轴2转动,盛放框6内的催化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均匀分布在物料内部,加快了反应效率,同时盛放框6可以对物料进行搅拌,搅拌叶11能够对釜体3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反应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空腔5内加入冷水或者热水,同时启动水泵20使得冷水或者热水在空腔5内进行循环,从而对釜体3内的物料进行均匀加热或者降温,保温层4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出料管12上设置的气动隔离泵13能够更好的进行放料,过滤性强,便于进行气动隔离。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