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162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烟气治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旋风除尘装置的众多性能指标中,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一直为旋风除尘装置研究者所关注,在如何提高旋风除尘装置效率的同时又实现合理的压力损失,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的烟尘排放标准逐渐严格,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标准的控制也日益重视,这些都体现了提高粉尘颗粒分离效率的重要性。

现有的烟气除尘装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下侧的灰斗,进风管从壳体上侧接入壳体的腔室中,出风管从壳体上侧接入腔室并一直延伸至腔室底部,烟气从进风管进入腔室上部,形成一定的旋流之后从腔室下部的出风管管口进入出风管,烟气形成旋流时,烟气中较大颗粒因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下端的落灰口排出。

问题是,现有烟气除尘装置中,旋流的效果不明显,因此,除尘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包括壳体、灰斗、进风管、出风管,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风机由下往上送气,所述进风管设置在风机下侧,所述出风管设置在风机上侧,在进风管上侧还设置有过滤网。由于设置了风机,使烟气在腔室中的旋流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烟尘处理能力。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提供方案是,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包括壳体、灰斗、进风管、出风管,所述壳体内部构成烟气流动的腔室,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风机,风机由下往上送气,所述进风管设置在风机下侧,所述出风管设置在风机上侧,在进风管上侧还设置有过滤网,烟气从下侧的进风管进入腔室,经过过滤网,在风机的作用下形成旋流向上流动,然后从出风管排出,烟气中的颗粒由于旋流产生的离心力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下端的落灰口排出。

本发明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端呈锥形结构,所述出风管设置在锥尖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由于烟气腔室内部设置风机,增强烟气流动时的旋流效果,烟气形成旋流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因为烟气中尘粒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尘粒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下端的落灰口排出,达到除尘目的,避免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腔室,2灰斗,2.1落灰口,3进风管,4出风管,5过滤网,6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现有的烟气除尘装备,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下侧的灰斗2,进风管3从壳体1上侧接入壳体的腔室1.1中,出风管4从壳体1上侧接入腔室并一直延伸至腔室1.1底部,烟气从进风管3进入腔室1.1上部,形成一定的旋流之后从腔室1.1下部的出风管4的管口进入出风管,烟气形成旋流时,烟气中较大颗粒因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2下端的落灰口2.1排出。

现有技术中,烟气除尘装置的旋流效果不明显,因此,除尘效果不理想。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本例中,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包括壳体1、灰斗2、进风管3、出风管4,壳体1内部构成烟气流动的腔室1.1,其特征是,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风机6,风机6由下往上送气,进风管3设置在风机6下侧,出风管4设置在风机6上侧,在进风管3上侧还设置有过滤网5,烟气从下侧的进风管3进入腔室,经过过滤网5,在风机6的作用下形成旋流向上流动,然后从出风管4排出,烟气中的颗粒由于旋流产生的离心力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2下端的落灰口2.1排出。图中显示,本例中,壳体1上端呈锥形结构,出风管4设置在锥尖位置。

从本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由于腔室内部设置有风机,增强烟气流动时的旋流效果,烟气形成旋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因为烟气中尘粒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尘粒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下端的落灰口排出,达到除尘目的,避免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现有的烟气除尘装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下侧的灰斗,进风管从壳体上侧接入壳体的腔室中,出风管从壳体上侧接入腔室并一直延伸至腔室底部,烟气从进风管进入腔室上部,形成一定的旋流之后从腔室下部的出风管管口进入出风管,烟气形成旋流时,烟气中较大颗粒因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向腔壁,最后从灰斗下端的落灰口排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旋风式烟气除尘装置,包括壳体、灰斗、进风管、出风管,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风机由下往上送气,所述进风管设置在风机下侧,所述出风管设置在风机上侧,在进风管上侧还设置有过滤网。由于设置了风机,使烟气在腔室中的旋流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烟尘处理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刘双平;何少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04
技术公布日:2017.1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