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用水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6857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饮用水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饮用水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饮用水在城市一般由自来水厂生产出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并通过管网系统分配给用户,但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某些地方的饮用水也随之被污染,因此,市场对饮用水过滤装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过滤装置通常采用填充的过滤介质对水进行过滤,长时间使用后,杂质堆积在过滤装置内,所以需要定期将壳体拆开,然后取出过滤装置进行清洗,这种清洗方式非常不便。

现有的过滤装置通过设置反冲洗装置可避免将过滤装置取出进行清洗。专利号为ZL201120401248.0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饮用水一体化过滤装置,该装置包括硅藻土过滤机、过滤罐和硅藻土过滤板,硅藻土过滤板安装于过滤罐内部,硅藻土过滤机的一端与不合格饮用水源连接,另一端与硅藻土过滤板的进水口连接,硅藻土过滤板的出水口与合格饮用水设备连接。

上述专利通过设置反冲洗装置,并使反冲洗装置的一端与合格饮用水连接,另一端与硅藻土过滤板的出水口连接,使得在需要清洗硅藻土过滤板时,只需在其出水口处通入合格饮用水,然后合格饮用水对其进行反冲洗后从硅藻土过滤板的进水口排出即可,不需要将硅藻土过滤板取出清洗。但该专利进行反冲洗时采用的是合格饮用水,这会造成水资源浪费,不利于节水节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饮用水过滤装置采用合格饮用水进行反冲洗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饮用水的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饮用水的过滤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可翻转的过滤单元,过滤单元下方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内位于过滤单元下方的空间分割成冲洗腔和储水腔;所述过滤单元的两端固定有第二隔板,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隔板配合的通孔;过滤单元的上下表面分别固定有倾斜设置的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第三隔板的底端与位于过滤单元一端的第二隔板固定,第三隔板的顶端位于过滤单元另一端并与该侧第二隔板形成入水口,第四隔板的顶端与位于入水口一侧的第二隔板固定,第四隔板的底端位于第三隔板底端一侧并与该侧的第二隔板形成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位于冲洗腔的上方,出水口位于储水腔的上方;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进水支管和第二进水支管,第一进水支管的出口位于入水口处,第二进水支管的出口位于过滤单元上方正对出水口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打开第一进水支管上的阀门,然后启动进水管上的抽水泵,不合格饮用水经入水口进入过滤单元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合格饮用水经出水口进入储水腔,需要饮用时,打开出水管上的阀门即可。在需要清洗过滤单元时,关闭第一进水支管上的阀门和进水管上的抽水泵,然后将过滤单元翻转180°,此时出水口位于上方,入水口位于下方,打开第二进水支管上的阀门并启动进水管上的抽水泵,不合格饮用水则经出水口进入过滤单元并对其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经入水口进入冲洗腔,最终经排水管排出。当过滤单元内的不合格饮用水排尽后,重新将过滤单元翻转180°后即可再次对不合格饮用水进行过滤。

所述第二隔板的厚度大于壳体的厚度,使得在进行过滤或冲洗时,不合格饮用水经第一进水支管或第二进水支管直接进入过滤单元,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储水腔或冲洗腔,不合格饮用水和合格饮用水不会进入第二隔板和壳体的连接处,可避免渗漏。

所述第二隔板位于壳体外的一侧均连接有横杆,壳体的外壁上固定有用于支撑横杆的支撑架。支撑架和横杆用于支撑过滤单元,使得过滤单元在翻转时更加稳定。

所述支撑架为由横向支撑柱和纵向支撑柱组成的L型结构,横向支撑柱的自由端与壳体固定,纵向支撑柱的自由端与横杆接触。

所述横杆的上下表面对称设有用于与纵向支撑柱自由端卡接的凹槽。设置凹槽与纵向支撑柱卡接,一方面可提高过滤单元在进行过滤或冲洗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过滤单元翻转时可起到定位作用。

所述横杆的自由端连接有把手。

所述冲洗腔的出口连接有排水管。

所述储水腔的出口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连接有导管,导管的出口位于过滤单元上方正对出水口的位置。过滤单元在进行冲洗后,需要等过滤单元内的不合格饮用水排尽后才能重新进行过滤,否则过滤单元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进入储水腔会影响合格饮用水的洁净度,而不合格饮用水排尽所需时间较长。通过设置导管,可在重新进行过滤前,通入少量合格饮用水将过滤单元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冲走,即可翻转过滤单元再次进行过滤,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进水管和导管上设有抽水泵。

所述第一进水支管、第二进水支管、排水管、出水管和导管上均设有阀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翻转的过滤单元,使得对过滤单元进行冲洗时可采用不合格饮用水,解决了现有饮用水过滤装置采用合格饮用水进行反冲洗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隔板以及分别与第二隔板固定的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从而形成入水口和出水口,保证了在进行过滤和冲洗时,合格饮用水和不合格饮用水可分别进入储水腔和冲洗腔,互不干扰;

3.通过设置第二隔板的厚度大于壳体的厚度,使得不合格饮用水无论是进行过滤还是冲洗,都不会进入第二隔板和壳体的连接处,可避免渗漏;

4.通过在出水管上连接导管,并使导管的出口位于过滤单元上方正对出水口的位置,可在过滤单元冲洗后,通入少量合格饮用水将过滤单元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冲走,避免过滤单元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排尽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进水管,2-抽水泵,3-第一进水支管,4-阀门,5-第三隔板,6-第二进水支管,7-入水口,8-横杆,9-把手,10-过滤单元,11-壳体,12-冲洗腔,13-第一隔板,14-排水管,15-出水管,16-储水腔,17-第四隔板,18-出水口,19-横向支撑柱,20-纵向支撑柱,21-导管,22-第二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饮用水的过滤装置,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内设有可翻转的过滤单元10,过滤单元10下方设置有第一隔板13,第一隔板13将壳体11内位于过滤单元10下方的空间分割成冲洗腔12和储水腔16;所述过滤单元10的两端固定有第二隔板22,壳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隔板22配合的通孔;过滤单元10的上下表面分别固定有倾斜设置的第三隔板5和第四隔板17,第三隔板5的底端与位于过滤单元10一端的第二隔板22固定,第三隔板5的顶端位于过滤单元10另一端并与该侧第二隔板22形成入水口7,第四隔板17的顶端与位于入水口7一侧的第二隔板22固定,第四隔板17的底端位于第三隔板5底端一侧并与该侧的第二隔板22形成出水口18,所述入水口7位于冲洗腔12的上方,出水口18位于储水腔16的上方;还包括进水管1,所述进水管1设有第一进水支管3和第二进水支管6,第一进水支管3的出口位于入水口7处,第二进水支管6的出口位于过滤单元10上方正对出水口18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打开第一进水支管3上的阀门4,然后启动进水管1上的抽水泵2,不合格饮用水经入水口7进入过滤单元10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合格饮用水经出水口18进入储水腔16,需要饮用时,打开出水管15上的阀门4即可。在需要清洗过滤单元10时,关闭第一进水支管3上的阀门4和进水管1上的抽水泵2,然后将过滤单元10翻转180°,此时出水口18位于上方,入水口7位于下方,打开第二进水支管6上的阀门4并启动进水管1上的抽水泵2,不合格饮用水则经出水口18进入过滤单元10并对其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经入水口7进入冲洗腔12,最终经排水管14排出。当过滤单元10内的不合格饮用水排尽后,重新将过滤单元10翻转180°后即可再次对不合格饮用水进行过滤。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第二隔板22的厚度大于壳体11的厚度,使得在进行过滤或冲洗时,不合格饮用水经第一进水支管3或第二进水支管6直接进入过滤单元10,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储水腔16或冲洗腔12,不合格饮用水和合格饮用水不会进入第二隔板22和壳体11的连接处,可避免渗漏。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和2,第二隔板22位于壳体11外的一侧均连接有横杆8,壳体11的外壁上固定有用于支撑横杆8的支撑架。支撑架和横杆8用于支撑过滤单元10,使得过滤单元10在翻转时更加稳定。

支撑架为由横向支撑柱19和纵向支撑柱20组成的L型结构,横向支撑柱19的自由端与壳体11固定,纵向支撑柱20的自由端与横杆8接触。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3,横杆8的上下表面对称设有用于与纵向支撑柱20自由端卡接的凹槽。设置凹槽与纵向支撑柱20卡接,一方面可提高过滤单元10在进行过滤或冲洗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过滤单元10翻转时可起到定位作用。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3和4,横杆8的自由端连接有把手9。

实施例6

基于上述实施例,冲洗腔12的出口连接有排水管14。储水腔16的出口连接有出水管15,出水管15上连接有导管21,导管21的出口位于过滤单元10上方正对出水口18的位置。过滤单元10在进行冲洗后,需要等过滤单元10内的不合格饮用水排尽后才能重新进行过滤,否则过滤单元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进入储水腔16会影响合格饮用水的洁净度,而不合格饮用水排尽所需时间较长。通过设置导管21,可在重新进行过滤前,通入少量合格饮用水将过滤单元10内残留的不合格饮用水冲走,即可翻转过滤单元10再次进行过滤,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7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水管1和导管21上设有抽水泵2,第一进水支管3、第二进水支管6、排水管14、出水管15和导管21上均设有阀门4。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