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8134发布日期:2020-07-14 16:5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拉德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



背景技术:

1912年法国化学家maillard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此反应称为非酶褐变反应。1953年hodge对美拉德反应的机理提出了系统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3阶段。

目前对海鲜味基料的制备当然也离不开美拉德反应釜的参与,但是目前的搅拌模组大多都是固定设置在反应釜罐体内的,这样不利于对搅拌组件和反应釜罐体内壁的清洁维护,因为这种反应容易导致物料结焦现象的出现,所以很有可能会影响美拉德反应釜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造成设备的停机延误生产进度,造成企业经营效益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美拉德反应容易导致物料结焦现象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搅拌模组大多都是固定设置在反应釜罐体内的,这样很有可能会影响美拉德反应釜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造成设备的停机延误生产进度,进而提出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包括底板和对称安装在底板上的两个剪叉杆升降机,两个所述剪叉杆升降机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反应釜罐体,所述反应釜罐体的顶部贯穿插设有圆筒,所述反应釜罐体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悬板,所述固定悬板的底部安装有与圆筒相匹配的封堵机构,且所述封堵机构的末端设置有活动搅拌机构。

优选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固定悬板底部的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圆筒上端面贴合设置的密封盖板,且所述活动搅拌机构置于密封盖板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活动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密封盖板中部的轴承,所述轴承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固定悬板的底部居中位置处安装有位于两个连接杆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转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接,所述转轴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周向设置有多组离心力伸展机构。

优选的,所述离心力伸展机构包括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转轴外的搅匀杆,且每个所述搅匀杆的中部均铰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搅匀杆的一端均通过铰接件与转轴的外侧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罐体的顶部外缘周向设置有多个进料口,所述反应釜罐体的底部外缘对称设置有两个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转轴与轴承的内圈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完后,可以关闭驱动电机停止转轴的转动,这样多个搅匀杆在重力的作用下收回转轴的侧翼,之后控制剪叉杆升降机带动反应釜罐体降下,转轴及其上的离心力伸展机构可以顺利从反应釜罐体顶部的圆筒处脱出,之后工人便可以实现对活动搅拌机构的清洁维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反应釜罐体顶部设置的圆筒对反应釜罐体的内侧壁进行清洁;以此最大限度上避免物料结焦现象出现后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生产进度不被打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底板、2剪叉杆升降机、3反应釜罐体、4进料口、5出料口、6转轴、7搅匀杆、8固定悬板、9驱动电机、10密封盖板、11轴承、12连接杆、13销轴、14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包括底板1和对称安装在底板1上的两个剪叉杆升降机2,这里的剪叉杆升降机2在附图中只略作示意,具体的结构、控制方式等在此不再特别示意和展示,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和惯用技术,两个剪叉杆升降机2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反应釜罐体3,反应釜罐体3的顶部贯穿插设有圆筒,反应釜罐体3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悬板8,固定悬板8的底部安装有与圆筒相匹配的封堵机构,且封堵机构的末端设置有活动搅拌机构;封堵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固定悬板8底部的两个连接杆12,两个连接杆12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圆筒上端面贴合设置的密封盖板10,且活动搅拌机构置于密封盖板10的中部;活动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密封盖板10中部的轴承11,轴承11内转动连接有转轴6,转轴6与轴承11的内圈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固定悬板8的底部居中位置处安装有位于两个连接杆12之间的驱动电机9,转轴6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固接,转轴6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周向设置有多组离心力伸展机构。

离心力伸展机构包括通过销轴13转动连接在转轴6外的搅匀杆7,且每个搅匀杆7的中部均铰接有伸缩杆14,伸缩杆14远离搅匀杆7的一端均通过铰接件与转轴6的外侧壁相连接。这样启动驱动电机9带动转轴6转动,在转轴6的高速转动下,多个搅匀杆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抬起展开对反应釜罐体3内的物料进行搅匀,并且在使用完后,可以关闭驱动电机9停止转轴6的转动,这样多个搅匀杆7在重力的作用下收回转轴6的侧翼。

反应釜罐体3的顶部外缘周向设置有多个进料口4,反应釜罐体3的底部外缘对称设置有两个出料口5。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中,正常情况下,启动驱动电机9带动转轴6转动,在转轴6的高速转动下,多个搅匀杆7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抬起展开对反应釜罐体3内的物料进行搅匀,在使用完后,可以关闭驱动电机9停止转轴6的转动,这样多个搅匀杆7在重力的作用下收回转轴6的侧翼,之后控制剪叉杆升降机2带动反应釜罐体3降下,转轴6及其上的离心力伸展机构可以顺利从反应釜罐体3顶部的圆筒处脱出,之后工人便可以实现对活动搅拌机构的清洁维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反应釜罐体3顶部设置的圆筒对反应釜罐体3的内侧壁进行清洁,在完成对搅拌组件和反应釜罐体3内壁的清洁维护后控制剪叉杆升降机2带动反应釜罐体3升至原先的高度即可继续接下来的生产作业。

综上所述,通过反应釜罐体3与搅拌组件的适时分离可以实现对搅拌组件和反应釜罐体3内壁便捷、有效的清洁维护,最大限度上避免物料结焦现象出现后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生产进度不被打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包括底板(1)和对称安装在底板(1)上的两个剪叉杆升降机(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剪叉杆升降机(2)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反应釜罐体(3),所述反应釜罐体(3)的顶部贯穿插设有圆筒,所述反应釜罐体(3)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悬板(8),所述固定悬板(8)的底部安装有与圆筒相匹配的封堵机构,且所述封堵机构的末端设置有活动搅拌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固定悬板(8)底部的两个连接杆(12),两个所述连接杆(12)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圆筒上端面贴合设置的密封盖板(10),且所述活动搅拌机构置于密封盖板(10)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密封盖板(10)中部的轴承(11),所述轴承(11)内转动连接有转轴(6),所述固定悬板(8)的底部居中位置处安装有位于两个连接杆(12)之间的驱动电机(9),所述转轴(6)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9)的输出端固接,所述转轴(6)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周向设置有多组离心力伸展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力伸展机构包括通过销轴(13)转动连接在转轴(6)外的搅匀杆(7),且每个所述搅匀杆(7)的中部均铰接有伸缩杆(14),所述伸缩杆(14)远离搅匀杆(7)的一端均通过铰接件与转轴(6)的外侧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罐体(3)的顶部外缘周向设置有多个进料口(4),所述反应釜罐体(3)的底部外缘对称设置有两个出料口(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6)与轴承(11)的内圈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海鲜味基料制备用的美拉德反应釜,包括底板和对称安装在底板上的两个剪叉杆升降机,两个所述剪叉杆升降机的顶端共同固定安装有反应釜罐体,所述反应釜罐体的顶部贯穿插设有圆筒,所述反应釜罐体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悬板,所述固定悬板的底部安装有与圆筒相匹配的封堵机构,且所述封堵机构的末端设置有活动搅拌机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固定悬板底部的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圆筒上端面贴合设置的密封盖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应釜罐体与搅拌组件的适时分离可以实现对搅拌组件和反应釜罐体内壁便捷、有效的清洁维护,最大限度上避免物料结焦现象的出现,从而确保生产进度不被打乱。

技术研发人员:陈晋;陈宗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创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5
技术公布日:2020.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