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73066发布日期:2022-03-23 10:5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用于絮凝反应后絮体的沉淀,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
3.现有的竖流式沉淀池如图1所示,在中心设置导流筒9,导流筒的下端延伸至沉淀池的中部,然后进水管连接在导流筒的侧壁上端,该导流筒占地面积大,不仅占用沉淀池内的有效沉淀表面负荷,导致沉淀效果差,并且,导流筒面积大,从而需要修建较大面积的沉淀池,增加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采用底部进水,省去导流筒,减少成本,增强絮凝沉淀效果。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的下部设置污泥斗,所述污泥斗的底端设置有排泥管,池体的上部设置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进入池体后向上折弯成竖管,并在竖管部的顶端口上设置喇叭口,该喇叭口位于污泥斗的中上部,所述喇叭口上方的污泥斗的空间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
6.采用上述方案,省去导流筒,建造成本低,结构更简单。
7.采用污泥斗中部进水,污泥斗上部空间为高浓度混合污泥区,增强混合液污泥混凝,网捕、吸附效果,从而增强沉淀效果。喇叭口位于污泥斗中上部,开口向上,不会对污泥斗下部的污泥沉淀的扰动。
8.减少因为沉淀区导流筒面积占用有效沉淀表面负荷,增强沉淀处理效果,减少沉淀池大小,减少建设成本。
9.上述方案中:在池体内壁上部设置出水堰,出水管与出水堰联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斗为通过倾斜设置的钢板围成的锥形斗,该锥形斗的各个钢板与池体的内壁之间围成相互联通的空腔,在其中一块钢板的顶端上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堰通过清水管联通,在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空腔顶端联通的排气管,排气管竖向延伸至高于空腔水面,所述池体的侧壁下端还设置有与空腔联通的排水管。
10.将出水堰的水排入空腔内,以平衡钢板上下侧的水压,从而降低对钢结构的强度要求(当采用钢结构的污泥斗时,即污泥斗通过倾斜设置的钢板围成,由于沉淀池常年使用,污泥常年堆积在钢板上,再加上水压的作用,要求钢板的强度必须足够强,否则不能支撑堆积在其上的污泥,这样造价成本高。且钢板的使用寿命依然不够长。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在钢板下方设置支撑柱来解决支撑问题。但是设置支撑柱,在水压和泥压的作用下,钢板还是存在变形,这样不利于污泥的沉淀,钢板使用寿命短),减少造价。排气管可以将污泥斗
与空腔区域的气体排走,使得清水管的水能有效进入空腔内。当需要检修时,通过排水管将空腔内的水排走。
11.上述方案中:所述池体为混凝土结构。
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建造成本低,并且在污泥斗上部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增强混合液污泥混凝,网捕、吸附效果,从而增强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改进前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16.实施例1
17.如图2所示,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包括池体1,在池体1的下部设置污泥斗3,所述污泥斗3的底端设置有排泥管102,池体1的上部设置出水管,在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01,该进水管101进入池体1后向上折弯成竖管,即进水管101为l形管,其竖向部分伸到污泥斗的中上部的中心位置,并在竖管的顶端口上设置开口向上的喇叭口103,所述喇叭口103上方的污泥斗的空间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水继续向上走,在高浓度混合污泥区上方的沉淀区沉淀。
18.池体1可以为混凝土结构,也可以为钢结构。池体1内壁上部设置环形的出水堰2。
19.污泥斗3为通过倾斜设置的钢板围成的锥形斗,具体的,钢板的上端焊接在池体内壁上的预埋钢板8上。该锥形斗的各个钢板与池体1的内壁之间围成相互联通的空腔4,在其中一块钢板顶端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出水堰2通过清水管5联通,将清水排入空腔4内。在池体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空腔4顶端联通的排气管6,排气管6的顶端设置有喇叭口7,排气管6竖向延伸至高于空腔4水面,从而使得空腔4内能充满水,具体的,排气管为由竖向管和横向管连成的l形管,竖向管延伸到池体1的顶端。优选排气管6和清水管5位于不同侧。池体1的侧壁下端还设置有与空腔4联通的排水管7。
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的下部设置污泥斗,所述污泥斗的底端设置有排泥管,池体的上部设置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进入池体后向上折弯成竖管,并在竖管的顶端口上设置喇叭口,该喇叭口位于污泥斗的中上部,所述喇叭口上方的污泥斗的空间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池体内壁上部设置出水堰,出水管与出水堰联通,所述污泥斗为通过倾斜设置的钢板围成的锥形斗,该锥形斗的各个钢板与池体的内壁之间围成相互联通的空腔,在其中一块钢板的顶端上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堰通过清水管联通,在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空腔顶端联通的排气管,排气管竖向延伸至高于空腔水面,所述池体的侧壁下端还设置有与空腔联通的排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混凝土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需导流筒的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的下部设置污泥斗,所述污泥斗的底端设置有排泥管,池体的上部设置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进入池体后向上折弯成竖管,并在竖管的顶端口上设置喇叭口,该喇叭口位于污泥斗的中上部,所述喇叭口上方的污泥斗的空间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建造成本低,并且在污泥斗上部形成高浓度混合污泥区,增强混合液污泥混凝,网捕、吸附效果,从而增强沉淀效果。从而增强沉淀效果。从而增强沉淀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况力 杨肃博 樊昌井 王静 王尧 刘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9
技术公布日:2022/3/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