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油烟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油烟过滤器,
图1是其纵向剖面图,它由管体(1),管衬(2),导向叶轮(3),过滤网(4)和法兰盘(5)组成。当拧紧联接管体(1)和法兰盘(5)的三个螺栓(未画出)时,导向叶轮(3)的底座会压紧管衬(2),同时,过滤网(4)会被固定在导向叶轮(3)底座上的环形槽和法兰盘(5)之间。图2是导向叶轮(3)的底视图。在使用时,管体(1)的顶部与抽油烟机的进气口相联,从拆装方便考虑,可采用类似于照相机镜头的卡口联接;从制造工艺简单考虑,也可采用螺纹联接。
当我们启动现有的未装过滤器的抽油烟机时,如果抽油烟机的位置较低而炉火很大时,易将明火带入抽油烟机而引起火灾。如果我们装上油烟过滤器以后,气流改由水平方向先进入过滤器,这样,由热源产生的热气流在进入抽油烟机以前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路程,因此能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比较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会有所降低,另外,金属的过滤网(4)能有效地阻止明火进入过滤器。过滤网(4)的另一个作用是把一些尺寸比较大的油滴和杂物过滤掉。
当气流在水平方向由过滤器周围高速流进过滤器时,会自动旋转起来,这类似于当我们拔出盛有水的水池底部的塞子时,水会产生旋涡一样。其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科里奥利加速度,其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而且与在地球上所处的纬度有关,在高纬度地区此效应比较明显,而在赤道附近,则此效应趋于失效。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在过滤网(4)里面装有导向叶轮(3)(见图2),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只适用于北半球,在南半球其旋转方向相反;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最好选用进气口轴线与地表平行的立式抽油烟机,如果进气口朝南,则选用图2所示的导向叶轮,如果进气口朝北,则选用反向的叶轮。由于导向叶轮(3)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加工成型并且降低成本,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另外,叶轮底座有压紧管衬(2)的作用,为了能承受拧紧三个螺栓时所产生的应力,要求导流叶片有一定的横截面积,这势必带来比较大的气流阻力,为了克服这一弱点,这些叶片设计成准流线形,并且让三个螺栓穿过其中的三个叶片。
当气流边旋转边向上进入到狭窄的喉道时,由于角动量守恒,气流旋转的角速度会急剧增大,这时,比重比较大的油滴、烟尘就会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管衬上。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在下雨天旋转雨伞,当转得快到一定程度时,雨水会被从伞面上甩向四周。气流经过喉道再往上走时,半径逐渐增大,气流旋转的角速度逐渐减小。故不会影响抽油烟机工作。
管衬(2)可以采用对油烟有一定吸附能力并且价格低廉的材料,如滤纸等。在更换管衬(2)时,可以先把整个过滤器从抽油烟机上卸下来,也可不动管体(1),只需拧开三个螺栓即可。由于在管体(1)靠近叶轮底座处开有环形槽,因此,拆装十分方便。过滤网(4)可采用便于清洗的鼠笼状结构或一次性使用的网状结构,如果采用鼠笼状过滤网,用户可多买几个备用过滤网,这样在拆开过滤器时可以换上一个备用的,等有时间再去清洗换下来的过滤网。导流叶轮(3)也是一个易于被油烟污染的对象,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部件,附上一层油污只不过会增加一点气流阻力,不会影响过滤器和抽油烟机正常工作,故不必经常清洗。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抽油烟机上安装油烟过滤器以后,首先会使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且只要定期更换管衬(2)和过滤网(4)即可有效地防止油烟附着在抽油烟机上,从而省去了经常清洗整个抽油烟机所带来的麻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油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权利要求
一个由管体(1)、管衬(2)、导向叶轮(3),过滤网(4)和法兰盘(5)组成的油烟过滤器,其特征是利用科里奥利加速度使气流在进入过滤器时自动产生旋转,随着管径的减小,气流旋转的角速度逐渐增大,在管体(1)狭窄的喉道部位,其角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时惯性离心力使比重较大的油滴和烟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吸附在可更换的管衬(2)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油烟过滤器,图1是其纵向剖面图,它由管体(1)、管衬(2)、导向叶轮(3)、过滤网(4)和法兰盘(5)组成,其中管体与法兰盘之间用三个螺栓加以联接。图2是导向叶轮(3)的底视图。把此过滤器装在抽油烟机的进气口处,开动抽油烟机以后,气流由水平方向进入过滤器,一些尺寸较大的油滴、杂物会被过滤网(4)滤掉,由于地球的自转,水平运动的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加速度,从而使气流旋转,导向叶轮(3)对气流的旋转有促进作用。由于角动量守恒,当转动半径减小时,角速度会增大,当气流进入到狭窄的喉道部位时,角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比重较大的油滴和烟尘将被甩到管衬(2)上。定期更换管衬和过滤网,即可防止或减轻油烟对抽油烟机的污染,同时可以起到保护大气环境的作用。
文档编号B01D45/04GK1084626SQ9310978
公开日1994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1993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1993年8月18日
发明者张玉民 申请人:张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