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渍提拉镀膜的提拉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浸渍提拉镀膜的提拉装置,包括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1、2),流量计(3),导水管(4),固定装置,导轨滑轮(10、11),细线,重力平衡锤(15),目标基片即提拉夹(17);第一容器的容积为第二容器容积的五倍以上;第二容器置于第一容器内,固定装置固定住导轨滑轮;细线在导轨滑轮的两端分别系住重力平衡锤和下部的目标基片即提拉夹以及系住第二容器;流量计连接一根导水管,导水管的出口注入第二容器或第一容器。
【专利说明】
一种浸溃提拉镀膜的提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浸渍提拉镀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浸渍提拉镀膜的简易提拉仪。
【背景技术】
[0002]浸渍提拉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备薄膜的方法,通常可通过有手动提拉或机械提拉的方式来提拉目标基片,以便对目标基片表面镀上均匀的薄膜。其中手动提拉操作便利,但是由于提拉时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且产生抖动,提拉速度不够均匀从而导致制备的薄膜不均匀,容易出现彩虹现象。机械提拉通常能避免人为操作中的不确定因素,能提供均匀且稳定的提拉速度,从而能制出高品质的薄膜。
[0003]但是目前使用的机械提拉仪器,不管是市售的还是专利公开的,如中国专利CN205074184 U简易镀膜提拉机,几乎都是由电力驱动作为动力来源,此类提拉需要一系列的电子配套设备,往往制备繁琐,因而价格昂贵不适合普及使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一种浸渍提拉镀膜的简易提拉装置,甚至可以通过在实验室中常用易得的实验器材制备出了一种简易的提拉仪。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简易自动提拉机即浸渍提拉镀膜的提拉装置,包括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1、2,流量计3,导水管4、5、6,固定装置,导轨滑轮10、11,细线,重力平衡锤15,目标基片即提拉夹17;第一容器的容积为第二容器烧杯2的五倍以上;第二容器置于第一容器内,固定装置固定住导轨滑轮;细线在导轨滑轮的两端分别系住重力平衡锤15和下部的目标基片即提拉夹以及系住第二容器;流量计3连接导水管4,导水管4的出口注入第二容器或第一容器;
[0006]细线14用于连接第二容器即小烧杯2和重力平衡锤15,该线不仅耐用且圆滑,使传动更为平稳连续。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均为柱状较好。
[0007]所述的重力平衡锤15为的重量近似于烧杯的重量的重物,其可使在一侧的第二容器注水时,能使导轨滑轮的两边很快能达到受力的平衡。
[0008]所述的固定装置为铁夹台7和支撑铁夹8,9;所述的支撑铁夹8、9通过夹住穿有导轨滑轮的轴12、13,固定住导轨滑轮1、11。
[0009]所述导轨滑轮10、11为精密型,尺寸为:滑轮取4*13*4(内径*外径*厚度);导轨为U槽结构:2*1 (槽宽*槽深);尤其是U604ZZ过线精密滑轮。精密U型槽的导轨滑轮的存在使得动力的传动变的更加平稳连续。
[0010]流量计为LZB-6WB型转子流量计,量程为lL/min,计量器下端为进水端,上端为出水端,出水端与导水管(可为皮管等)3相连,用来显示皮管4中的水流速度。导水管4为进水管,通过其向第二容器即小烧杯2中注水,使第二容器小烧杯2缓慢下降,从而使目标基片缓慢提拉出溶胶中,目标基片本来浸没在溶胶容器内。
[0011]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量,来控制目标基片的下降速度;导水管5为进水管,通过其向第一容器大烧杯I内注水,使小烧杯2提升,从而使目标基片下降,浸入溶胶中。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量,来控制目标基片的下降速度;
[0012]设有第二导水管6为出水管,利用虹吸效应将第一第二容器即大烧杯和小烧杯中的水吸出,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0013]装置可以设有罩子,所述的罩子18相应覆盖装置、大小相同的纸盒制成,罩子的存在可以减小气流对提拉仪的影响。所述的250mL的烧杯口连接有细尼龙线。并置于3000mL的大烧杯中。第一容器烧杯I容积为3000mL,第二容器烧杯2容积为250mL。
[0014]可采用细棉线16用于连接重力平衡锤下端和夹子。相比于细尼龙线,细棉线更轻质,柔软,使得夹有基片后的夹子更容易到达平稳。
[0015]所述的夹子17为75mm不锈钢圆形夹。
[0016]有益效果:本发明提拉装置的提拉力由浮力和重力提供动力,其提速范围可达到Icm/min?1cm/min。精度可达到土 0.5cm/min,提拉过程稳定可控,保证提拉的质量。整个装置的尺寸长50cm、宽40cm、高100cm。能很好的满足提拉浸渍法镀膜的工艺需求。该装置制备简易,大部分零件都可直接从实验室中获得且操作便利。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中主机架正面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中主机架局部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发明中仪器的初始状态;
[0020]图4是本发明中仪器的下降状态;
[0021 ]图5是本发明中仪器的提拉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所示:烧杯1、2,流量计3,导水管4、5、6,铁架台7,铁夹8、9,导轨滑轮10、11,轴
12、13,细尼龙线14,重力平衡锤15,细棉线16,夹子17,罩子18。
[0023]所述的流量计3,出水端与皮管3相连,显示皮管3中的水流速度。方便后续计算与水流速度相对应的提拉速度。
[0024I所述的导水管4 一端与流量计3的出水口相连,通过流量计3显示的流速精确控制控制提升速度。导水管5—端各连接于自来水管,通过控制水流量的大小来控制下降速度。
[0025]所述的铁夹台7主要用来调整铁夹8,9的高度。
[0026]所述的铁夹8、9用于固定住与导轨滑轮相匹配的轴。
[0027]所述的导轨滑轮10、11,对传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使得动力的传动变的更加平稳连续。
[0028]所述的轴12、13用于固定导轨滑轮。
[0029]所述的细尼龙线14可使传动更为平稳连续。
[0030]所述的重力平衡锤15为可使在一侧注水时,能使两边很快能达到力的平衡。
[0031]所述的细棉线16可使得夹有基片后的夹子更容易到达平稳。
[0032]所述的夹子17可以固定目标基片。
[0033 ]其中13,所述的罩子18可以减小气流对提拉仪的影响。
[0034]首先按示意图搭配好提拉仪,然后按以下步骤对提拉仪进行操作。
[0035]对提拉仪进行提速的校准。先将目标基片固定在夹子上,待其静止后,然后通过调整水流的大小,计算相应的提速,当提速达到需要的速度时,最终标记下转子流量计的读数。
[0036]提速校准好后,将装有预先配制的溶胶的烧杯置于目标基片下端,将水阀打开,控制水流量到预定大小,水流从进水管5向大烧杯中注入流量稳定的水流,烧杯中的水液面随着水流的注入,均匀而连续的上升,置于大烧杯中的小烧杯在浮力的作用下随着水液面上升,从而使得另一端的目标基本缓缓浸入溶胶中。待基片浸没到一定程度,便停止水流。
[0037]待基片在溶胶中浸渍到所需时间后,打开连有进水管4的水阀,将水阀打开至预定大小,调整转子流量计,控制水流均匀连续的注入小烧杯,使小烧杯受到的原本平衡的重力和浮力被打破然后又重新达到平衡,由于水流的流速是稳定的,所以这一过程会接近于连续不断发生。最终使另一端的基片平缓的从溶胶中提拉出来。
[0038]当基片提拉出溶胶液面并到达一定高度后,关闭水阀,移除基片,然后利用虹吸,通过出水管6将大、小烧杯中的水吸除,使系统恢复初始状态。
[0039]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对本发明所做出的任何改变或更变,都不会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浸渍提拉镀膜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1、2),流量计(3),导水管(4),固定装置,导轨滑轮(10、11),细线,重力平衡锤(15),目标基片即提拉夹(17);第一容器的容积为第二容器容积的五倍以上;第二容器置于第一容器内,固定装置固定住导轨滑轮;细线在导轨滑轮的两端分别系住重力平衡锤和下部的目标基片即提拉夹以及系住第二容器;流量计连接一根导水管,导水管的出口注入第二容器或第一容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细线用于连接第二容器即小烧杯和重力平衡锤,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均为柱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重力平衡锤为的重量近似于烧杯的重量的重物,当在滑轮一侧的第二容器注水时,能使导轨滑轮的两边很快能达到受力的平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装置为铁夹台(7)和支撑铁夹(8,9);所述的支撑铁夹通过夹住穿有导轨滑轮的轴(12、13),固定住导轨滑轮(10、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轨滑轮10、11为精密型,尺寸为:滑轮取4mm*13mm*4mm、内径*外径*厚度;导轨为U槽结构:(槽宽*槽深。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流量计为LZB-6WB型转子流量计,量程为lL/min,计量器下端为进水端,上端为出水端,出水端与导水管相连,用来显示的水流速度;通过导水管向第二容器即小烧杯中注水,使第二容器小烧杯缓慢下降,从而使目标基片即提拉夹缓慢提拉出溶胶中,目标基片即提拉夹本来浸没在溶胶容器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量,来控制目标基片的下降速度;导水管5为进水管,通过其向第一容器大烧杯I内注水,使小烧杯2提升,从而使目标基片下降,浸入溶胶中。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量,来控制目标基片的下降速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设有第二导水管6为出水管,利用虹吸效应将第一第二容器即大烧杯和小烧杯中的水吸出,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是设有罩子,所述的罩子覆盖提拉装置。
【文档编号】B05C13/00GK106076754SQ201610405835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2日
【发明人】刘云红, 杨雪云, 盛伟明, 姚成, 翟立新, 张东明
【申请人】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