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9238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实验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
【背景技术】
[0002]在生物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宄领域,离心技术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离心技术主要用于各种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生物样品悬浮液盛放在离心管中在高速旋转下,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悬浮的微小颗粒(如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的沉淀等)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得以分离。
[0003]目前使用的离心管如图1所示,大多是在离心管的管体I上设有磨砂标签部2,具体使用过程中,数量比较多的离心管放置在一起,管体I相互遮挡,不容易看到磨砂标签部2的内容,当需要盛装某种特定物质的离心管时,不容易寻找,耗费大量时间。另外,离心管在使用时,有时需要在离心管内放置套管3,但是放置套管3后,离心管的管盖4盖合在套管3上,由于连接带5的长度有限,连接带5拉扯管盖4,使得管盖4不能牢牢盖合在套管3内,管盖4容易松开脱落,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易标记辨认,而且方便插套管使用的离心管。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体和管盖通过连接带连接,所述管体的管口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管体外壁上设有与凸缘连接的加强肋;
[0007]所述管盖覆盖所述管体的凸缘,所述管盖顶面上设有磨砂标签部;
[0008]所述管盖上设有插入所述管口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与管体的内管壁相抵,所述插入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向上弯折的弹性片,所述管盖上位于所述插入部的周围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弹性片一一对应,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弹性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缘的厚度;
[0009]所述连接带包括两个连接部和一个以上的弯折部,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凸缘,另一端连接弯折部,另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管盖,另一端连接弯折部,相邻所述弯折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
[0010]所述管盖上与所述连接带相对的一侧设有便于打开管盖的开盖部,所述开盖部与所述管盖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凸出所述凸缘。
[0011]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均设有三个,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沿所述管盖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一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与所述连接带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管盖的两侧。
[0012]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弯折部的数量为奇数个.
[001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插入部为管状,所述插入部靠近底端的部分管壁向插入部外向上弯折形成弹性片,所述插入部上与弹性片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缺口。
[0014]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接带的长度为1.2?1.5cm。
[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由于管盖顶面上设有磨砂标签部,磨砂标签部上标记有文字或符号,当若干离心管放置在一起时,可以很方便的找出需要的离心管。
[0017]由于插入部与管体的内管壁相抵,插入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向上弯折的弹性片,管盖上设有与弹性片相配合的夹持部,使用时,凸缘以及管体位于弹性片和夹持部之间,由于弹性片向上弯折,利于管盖盖合,夹持部与弹性片之间的距离小于凸缘的厚度,使得管盖牢牢盖合在管体上。
[0018]由于连接带包括两个连接部和一个以上的弯折部,连接部将凸缘、管盖和弯折部连接,相邻弯折部连接,当离心管配合套管使用时,多个弯折部弯折,管盖盖合在套管上,避免由于管盖与管体之间距离变大导致连接带对管盖产生牵拉力而影响管盖盖合,弯折部的数量为奇数个,有效保证使用套管和不使用套管时,连接带都不会对管盖产生影响盖合的拉力。
[0019]由于管盖上与连接带相对的一侧设有便于打开管盖的开盖部,开盖部与管盖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凸出凸缘,当管盖盖合后,扳住开盖部可以方便开盖。
[0020]由于弹性片和夹持部均设有三个,并且沿管盖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一弹性片和夹持部与连接带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管盖的两侧,与仅设有一个弹性片和夹持部相比,盖合更加牢固。
[0021]由于插入部为管状,插入部靠近底端的部分管壁向插入部外向上弯折形成弹性片,插入部上与弹性片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缺口,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0022]由于连接带的长度为1.2?1.5cm,长度适宜,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现有技术离心管配合使用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实施例配合使用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实施例中管盖的剖视图;
[0027]图5是本实施例中管盖的俯视图;
[0028]其中:1-管体,2-磨砂标签部,3-套管,4-管盖,5-连接带,51-连接部,52-弯折部,6-凸缘,7-加强肋,8-插入部,9-弹性片,10-夹持部,11-开盖部,1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0]如图2至图5共同所示,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包括管体I和管盖4,管体I和管盖4通过连接带5连接,管体I的管口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6,管体I外壁上设有与凸缘6连接的加强肋7;
[0031]管盖4覆盖管体I的凸缘6,管盖4顶面上设有磨砂标签部2,具体地,为了增大用于标记的面积,磨砂标签部2覆盖整个管盖4的顶面;
[0032]管盖4上设有插入管口的插入部8,插入部8与管体I的内管壁相抵,插入部8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向上弯折的弹性片9,管盖4上位于插入部8的周围设有夹持部10,夹持部10与弹性片9 一一对应,夹持部10与弹性片9之间的距离小于凸缘6的厚度;
[0033]连接带5包括两个连接部51和一个以上的弯折部52,一连接部51的一端连接凸缘6,另一端连接弯折部52,另一连接部51的一端连接管盖4,另一端连接弯折部52,相邻弯折部52连接在一起,弯折部52的两端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
[0034]管盖4上与连接带5相对的一侧设有便于打开管盖4的开盖部11,开盖部11与管盖4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凸出凸缘6。
[0035]本实施例中,弹性片9和夹持部10均设有3个,弹性片9和夹持部10沿管盖4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一弹性片9和夹持部10与连接带5分别位于管盖4的两侧并且相对设置,另两个弹性片9和夹持部10分别位于开盖部11和连接带5的连线的两侧,当然,实际使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弹性片9和夹持部10的数量和位置分布。
[0036]本实施例中,弯折部52的数量为奇数个,具体地,可以为3个、5个或者更多。
[0037]具体地,插入部8为管状,插入部8靠近底端的部分管壁向插入部8外向上弯折形成弹性片9,插入部8上与弹性片9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缺口 12。
[0038]本实施例中,连接带5的长度为1.2?1.5cm。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体和管盖通过连接带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管口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管体外壁上设有与凸缘连接的加强肋; 所述管盖覆盖所述管体的凸缘,所述管盖顶面上设有磨砂标签部; 所述管盖上设有插入所述管口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与管体的内管壁相抵,所述插入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向上弯折的弹性片,所述管盖上位于所述插入部的周围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弹性片一一对应,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弹性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缘的厚度; 所述连接带包括两个连接部和三个以上的弯折部,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凸缘,另一端连接弯折部,另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管盖,另一端连接弯折部,相邻所述弯折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 所述管盖上与所述连接带相对的一侧设有便于打开管盖的开盖部,所述开盖部与所述管盖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凸出所述凸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均设有三个,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沿所述管盖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一所述弹性片和夹持部与所述连接带分别位于所述管盖的两侧并且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数量为奇数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为管状,所述插入部靠近底端的部分管壁向插入部外向上弯折形成弹性片,所述插入部上与弹性片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的长度为 1.2 ?1.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实验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标记、可插套管的离心管,包括管体和管盖,管体和管盖通过连接带连接,管盖顶面上设有磨砂标签部;管盖的插入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向上弯折的弹性片,管盖上位于插入部的周围设有夹持部,夹持部与所述弹性片一一对应,夹持部与弹性片之间的距离小于凸缘的厚度;连接带包括两个连接部和三个以上的弯折部,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凸缘,另一端连接弯折部,另一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管盖,另一端连接弯折部,相邻所述弯折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管盖上与连接带相对的一侧设有开盖部。本实用新型易标记,可插套管使用,盖合牢固,使用方便。
【IPC分类】B01L3-14
【公开号】CN204448050
【申请号】CN201520068937
【发明人】孙艳丽
【申请人】潍坊医学院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