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466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
【背景技术】
[0002]反应釜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内的搅拌器对溶液进行搅拌,加快液体的混合速度,实现高速的混配功能。
[0003]现有的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上端连接有供流体进入的入料口,釜体侧面包裹有冷却管道,冷却管道内通有冷却液,对反应釜的温度加以控制。但是现有的这种反应釜,在反应釜加入搅拌的流体时,其流体从釜体上方端盖的中部直接进入釜体内,而釜体的冷却管道仅仅冷却藎体外壁,流体在进入藎体时,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慢慢的冷却,流体在进入釜体初期冷却速度较慢,冷却效果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在流体进入Il体时,可对流体进行快速冷却或加热。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包括釜体、入料口和冷却管道,所述釜体侧面包裹有冷却管道,所述釜体内设有夹层,所述夹层与釜体侧面的内壁之间形成流体流动的流通通道,所述夹层与釜体上端相连接,使流通通道上方封闭下方流通,所述流通通道与入料口相连通。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层与釜体的侧壁形成流通通道,使入料口内的流体物料通过流通通道,沿着釜体侧壁的内壁流动,而冷却管道位于釜体侧壁的外壁上,极大的提高了冷却管道对流通通道冷却效果,在流体进入釜体时,可对流体进行快速冷却,使流体的温度在进入阶段迅速降低,减少对反应釜内物质的影响,而当冷却通道内通热气时,可起到对流体快速升温的目的。流通通道可以是单根或多根管道状,也可以是环形通道或扇形通道。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层与釜体侧面内壁等距设置,所述流通通道为环形的通道。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通通道环形设置,使流通通道的流动面积最大化,并且流通通道与冷却管道的接触面积也最大化,提高冷却或加热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管道上方的流通通道内设有导流环板,所述导流环板上设有多个导流孔。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环板上的导流孔对入料口进入的流体进行导流,使之均匀的分布于环形的流通通道内,避免入料口下方的流体过于集中的现象发生。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环板上远离入料口的导流孔相对靠近入料口的导流孔更密集。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远离入料口的导流环板上的导流孔更集中,而靠近入料口的导流孔相对稀疏,使入料口附近的流体流通量降低,而远离入料口的导流环板上的流通量较大,通过导流孔密度使导流环板对流体进行一定的疏导作用,使流通通道内流体分布更为均匀。
[00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管道上方的流通通道内设有导流环板,所述匀流环板上均匀排列有多个供流体流通的通孔。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匀流环板上的通孔用于流体的通过,而通孔延匀流环板均匀排列,使流体的分布更为均匀。
[00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匀流环板位于导流环板与冷却管道之间。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匀流环板位于导流环板与冷却管道,使流体经过导流环板的导流作用后,对流体在流通通道内的分布进一步的均匀化。
[00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层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冷却管道的底端水平高度。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层的底端高度低于冷却管道的底端水平高度,则流体的流通通道延伸至冷却管道的底端,使流通通道对冷却管道进行充分利用,使流体得到充分的冷却。
[00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层底端位于釜体底部,夹层与釜体底部间隙设置。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层底端位于釜体底部首先可以对冷却通道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流体得到充分冷却;其次,夹层与釜体底部间隙设置,流体从间隙内流出,则流体在流入釜体时,从下至上流动,流体从下方涌入,降低噪音,降低挥发。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降温反应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速降温反应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速降温反应釜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4]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流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匀流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藎体;11、冷却管道;2、入料口 ;3、夹层;31、流通通道;4、导流环板;41、导流孔;5、匀流环板;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高速降温反应釜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9]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包括釜体1、入料口 2和冷却管道11,所述釜体I侧面包裹有冷却管道11,所述釜体I内设有与釜体I侧面内壁等距设置的夹层3,所述夹层3与釜体I侧面的内壁之间形成流体流动的环形流通通道31,所述夹层3与釜体I上端相连接,使流通通道31上方封闭下方流通,所述流通通道31与入料口 2相连通。
[0030]夹层3与釜体I的侧壁形成流通通道31,使入料口 2内的流体物料通过流通通道31,沿着釜体I侧壁的内壁的流动,而冷却管道11位于釜体I侧壁的外壁上,极大的提高了冷却管道11对流通通道31冷却效果,在流体进入釜体I时,可对流体进行快速冷却,使流体的温度在进入阶段迅速降低,减少对反应釜内物质的影响,而当冷却通道内通热气时,可起到对流体快速升温的目的。
[0031]流通通道31环形设置,使流通通道31的流动面积最大化,并且流通通道31与冷却管道11的接触面积也最大化,提高冷却或加热效果。
[0032]其中,所述冷却管道11上方的流通通道31内设有导流环板4和匀流环板5,所述导流环板4上设有多个导流孔41,远离入料口 2的导流环板4上的导流孔41更集中,而靠近入料口 2的导流孔41相对稀疏,使入料口 2附近的流体流通量降低,而远离入料口 2的导流环板4上的流通量较大,当入料口 2的流体大量涌入时,靠近入料口 2的导流孔41达到最大流通状态,其余的流体难以通过靠近入料口 2的导流孔41通过,因此其余的流体想远离入料口 2的导流孔41移动,并向下流通。通过导流孔41密度设置使导流环板4对流体进行一定的疏导作用,使流通通道31内流体分布更为均匀。匀流环板5位于导流环板4与冷却管道11之间,所述匀流环板5上均匀排列有多个供流体流通的通孔51。使流体经过导流环板4的导流作用后,对流体在流通通道31内的分布进一步的均匀化,使流通通道31内的流体分布更为均匀,使冷却管道11的的冷却/加热效果利用更好。
[0033]其中,所述夹层3底端位于釜体I底部,夹层3与釜体I底部间隙设置。
[0034]夹层3底端位于釜体I底部首先可以对冷却通道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流体得到充分冷却;其次,夹层3与釜体I底部间隙设置,流体从间隙内流出,则流体在流入釜体I时,从下至上流动,流体从下方涌入,降低噪音,降低挥发。相比流体直接从入料口 2进入,先经过空气,在撞击釜体I内的液面,挥发量大,若是像机油、汽油等极易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同时撞击液面是也会产生大量的噪音。
[0035]因此,当流体经过流通通道31的间隙从液面下方涌入反应釜内时,液面可以平稳的抬高,避免了流体与空气的接触,降低噪音和流体挥发。
[00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包括釜体、入料口和冷却管道,所述釜体侧面包裹有冷却管道,其特征是:所述釜体内设有夹层,所述夹层与釜体侧面的内壁之间形成流体流动的流通通道,所述夹层与釜体上端相连接,流通通道上方封闭下方流通,所述流通通道与入料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夹层与釜体侧面内壁等距设置,所述流通通道为环形的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管道上方的流通通道内设有导流环板,所述导流环板上设有多个导流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导流环板上远离入料口的导流孔相对靠近入料口的导流孔更密集。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管道上方的流通通道内设有匀流环板,所述匀流环板上均匀排列有多个供流体流通的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匀流环板位于导流环板与冷却管道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夹层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冷却管道的底端水平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降温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夹层底端位于釜体底部,夹层与釜体底部间隙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降温反应釜,包括釜体、入料口和冷却管道,所述釜体侧面包裹有冷却管道,所述釜体内设有夹层,所述夹层与釜体侧面的内壁之间形成流体流动的流通通道,所述夹层与釜体上端相连接,流通通道上方封闭下方流通,所述流通通道与入料口相连通。入料口内的流体物料通过流通通道,沿着釜体侧壁的内壁流动,而冷却管道位于釜体侧壁的外壁上,极大的提高了冷却管道对流通通道冷却效果,在流体进入釜体时,可对流体进行快速冷却,使流体的温度在进入阶段迅速降低,减少对反应釜内物质的影响,而当冷却通道内通热气时,可起到对流体快速升温的目的。
【IPC分类】B01J19/00
【公开号】CN204656516
【申请号】CN201520321982
【发明人】郭水忠
【申请人】杭州大地海洋环保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