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汇团聚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013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旋汇团聚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汇团聚塔,该旋汇团聚塔包括圆柱形塔体,塔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导入烟气的导流管,导流管与塔体相切连接,塔体顶部设有烟气出口;塔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多层用于喷吹团聚液的喷淋层,至少于最下方两层喷淋层之间设有使烟气通过之后形成湍流状态的旋流装置。本实用新型可达到较好的团聚效果及除尘效果,有效减轻后续除尘负担,甚至可取消后续除尘工序,在达到国家烟气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
【专利说明】
旋汇团聚塔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汇团聚塔。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对烟气的化学团聚处理都在烟道内进行,如申请号为201410013001.6的关 于"燃煤超细颗粒物团聚促进方法及其装置"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110422719.0的关于 "基于化学团聚与分体联动阳极式电除尘的除尘方法及装置"的专利申请等。这些方法基本 采用在烟道内喷枪喷吹团聚液与烟气对流混合的方法促进细小颗粒物粉尘团聚,存在团聚 液与烟气的混合程度相对较低、团聚效果欠佳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旋汇团聚塔,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00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旋汇团聚塔,用于烟气除尘,包括圆柱形塔体,所述塔 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导入烟气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塔体相切连接,所述塔体 顶部设有烟气出口;所述塔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多层用于喷吹团聚液的喷淋层,至少于 最下方两层喷淋层之间设有使烟气通过之后形成湍流状态的旋流装置。
[0005]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旋流装置包括环形壳体和旋流单元,所述环形壳体嵌装于 所述塔体内壁上,所述旋流单元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环形壳体上;所述旋流单元包括竖直设 置的中心轴及环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多个旋流叶片,每一所述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中 心轴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处。
[0006] 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旋流叶片的倾角均在40°~60°范围内。
[0007]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旋流装置包括沿塔体径向由外而内依次套装的环形壳体、 外旋流单元及内旋流单元,所述环形壳体嵌装于所述塔体内壁上;所述外旋流单元包括环 形的中间隔板和环设于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多个第一旋流叶片,每一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一端 固定于所述中间隔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处;所述内旋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 中心轴及环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多个第二旋流叶片,每一所述第二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 述中心轴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间隔板处;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与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的旋 向相反。
[0008]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的倾角与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不同。
[0009]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的倾角大于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
[0010]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外旋流单元和/或所述内旋流单元与相邻的部件可转动连 接。
[0011]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塔体底部设有灰斗,所述灰斗包括:锥形壳体,其连接于所 述塔体底部;过滤层,其围成一上下两端开口且具有锥形过滤面的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 设于所述锥形壳体内且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的入灰口,所述过滤 腔体与所述锥形壳体之间形成过滤液通道;储液仓,其设于所述锥形壳体下方且与所述过 滤液通道连通,于所述储液仓侧壁上开设有团聚液回收口;储灰仓,其设于所述锥形壳体下 方且与所述过滤腔体连通,所述储灰仓与所述储液仓通过隔板隔离,所述储灰仓底部设有 卸灰阀。
[0012]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过滤层包括第一锥形过滤部和第二锥形过滤部,所述第一 锥形过滤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的入灰口,所述第一锥形过滤 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锥形过滤部上端连接导通,所述第一锥形过滤部的锥面斜度大于所述 第二锥形过滤部的锥面斜度。
[00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烟气经导流管切向导入塔体内后, 在塔体内旋转上升,上升过程中遇到各喷淋层喷淋下落的团聚液,并与团聚液进行充分混 合,基于多相湍流掺混的强传机理,实现烟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的三相充分接触、团聚和 凝结;烟气继续上升至所述旋流装置,在所述旋流装置的作用下形成湍流状态,使烟气、粉 尘颗粒及团聚液三相充分接触混合,从而达到较好的团聚效果。由于烟气中气体与固体颗 粒粉尘的惯性离心力差异,惯性离心力较大的固体颗粒粉尘、团聚长大的颗粒混合物及烟 气中的水汽被甩向塔体内壁上,惯性离心力较小的气体则继续上升并由烟气出口排出塔体 外,从而实现烟气与固体颗粒粉尘的分离,有效提高除尘效率,减轻后续除尘处理负荷。本 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汇团聚塔及团聚除尘方法对烟气的除尘效果较好,有效减轻后续除尘负 担,甚至可取消后续除尘工序,在达到国家烟气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1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5]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旋汇团聚塔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旋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灰斗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图5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实施例一
[0021] 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旋汇团聚塔,用于烟气除尘,包括圆柱形塔体 1,所述塔体1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导入烟气的导流管5,所述导流管5与所述塔体1相切连 接,所述塔体1顶部设有烟气出口。所述塔体1内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多层用于喷吹团聚液的 喷淋层2,至少于最下方两层喷淋层2之间设有使烟气通过之后形成湍流状态的旋流装置4。 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导流管5,两导流管5沿塔体1中轴线对称布置,烟气经两导流管5切向 导入塔体1内后,在塔体1内旋转上升,上升过程中遇到各喷淋层2喷淋下落的团聚液,并与 团聚液进行充分混合,基于多相湍流掺混的强传机理,实现烟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的三相 充分接触、团聚和凝结;烟气继续上升至所述旋流装置4,在所述旋流装置4的作用下形成湍 流状态,使烟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三相充分接触混合,从而达到较好的团聚效果。由于烟 气中气体与固体颗粒粉尘的惯性离心力差异,惯性离心力较大的固体颗粒粉尘、团聚长大 的颗粒混合物及烟气中的水汽被甩向塔体1内壁上,惯性离心力较小的气体则继续上升并 由烟气出口排出塔体1外,从而实现烟气与固体颗粒粉尘的分离,有效提高除尘效率,减轻 后续除尘处理负荷。
[0022]接续上升旋汇团聚塔的结构,所述旋流装置4可以有如下结构:
[0023] (1)如图2,上述旋流装置4包括环形壳体401和旋流单元402,所述环形壳体401嵌 装于所述塔体1内壁上,所述旋流单元402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环形壳体401上;所述旋流单元 402包括竖直设置的中心轴4022及环设于所述中心轴4022上的多个旋流叶片4021,每一所 述旋流叶片4021-端固定于所述中心轴4022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401处。各旋流 叶片4021的旋向相同,且优选为采用相同的倾角,形成烟气通过的旋流通道,保证烟气通过 后形成湍流状态即可。
[0024] (2)所述旋流装置4包括沿塔体1径向由外而内依次套装的环形壳体、外旋流单元 及内旋流单元,所述环形壳体嵌装于所述塔体1内壁上;所述外旋流单元包括环形的中间隔 板和环设于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多个第一旋流叶片,每一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 中间隔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处;所述内旋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中心轴及环 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多个第二旋流叶片,每一所述第二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中心轴 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间隔板处;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与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的旋向相反。各 第一旋流叶片的旋向相同,且优选为采用相同的倾角,形成烟气通过的外层烟气旋流通道; 各第二旋流叶片的旋向相同,且优选为采用相同的倾角,形成烟气通过的内层烟气旋流通 道。通过外旋流单元形成外层烟气旋流通道,通过内旋流单元形成内层烟气旋流通道,可在 该旋流装置4上方形成两股烟气湍流流场,两股湍流流场之间交汇对冲,可进一步提高烟气 中颗粒物粉尘相遇并碰撞长大的几率,进一步改善烟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三相的接触混 合效果,从而提高团聚效果。进一步可设置第一旋流叶片与第二旋流叶片采用不同的倾角, 可进一步提高上述两股湍流流场之间的交汇对冲效果;其中,优选为设置第一旋流叶片的 倾角大于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上述两股湍流流场之间的交汇对冲效果更佳。另外,所述外 旋流单元和/或所述内旋流单元与相邻的部件可转动连接,具体可以为:只有外旋流单元可 转动设置时,该外旋流单元与环形壳体可转动连接;只有内旋流单元可转动设置时,该内旋 流单元与中间隔板可转动连接或与环形壳体可转动连接;外旋流单元与内旋流单元均可转 动设置时,二者可设置为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与环形壳体可转动连接,或外旋流单元与内 旋流单元分别与环形壳体可转动连接。
[0025] 上述结构中,将旋流装置4中的对应旋流单元设置为可转动结构,通过烟气本身的 流动推动旋流叶片的旋转,旋转的旋流叶片可提高烟气的离心力,一方面提高烟气中粉尘 颗粒与气体的分离效果,另一方面可增强烟气通过之后的湍流状态;对于采用外旋流单元 与内旋流单元的结构,上述可转动结构还可进一步提高两股湍流流场之间的交汇对冲效 果。上述可转动结构可以为:以上述第(1)种旋流装置4的结构为例,可设置一环形固定板, 各旋流叶片4 Ο 21的外端(即远离中心轴4 Ο 2 2的一端)均固定在该环形固定板上,环形壳体 401顶部和底部均向塔体1内侧弯曲凹陷形成一滑槽,上述环形固定板即限制于两滑槽内并 沿两滑槽滑动;或者,由中心轴上引出一沿塔体1径向设置的滑杆,该滑杆的长度与环形壳 体的内径相同,在环形壳体401的内表面对应位置处向塔体1内侧凸出设有一圈水平滑台, 该滑杆两端分别置于该水平滑台上并沿滑台滑动。
[0026]上述结构中,对于上述第(1)种旋流装置4,其各所述旋流叶片4021的倾角均在40° ~60°范围内,优选为45° ;对于上述第(2)种旋流装置4,各第一旋流叶片及各第二旋流叶片 的倾角均在40°~60°范围内,且优选为第一旋流叶片与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不相同,进一 步优选为第一旋流叶片的倾角大于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旋流叶片的 倾角为55°,各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为45°。上述倾角指的是对应的旋流叶片与水平面之间 的夹角。
[0027] 进一步地,对于上述第(1)种及第(2)种旋流装置4,可设置各旋流叶片(包括第一 旋流叶片、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可调,即各旋流叶片与对应的固定件之间可转动连接固 定,转轴轴向沿塔体1径向。上述设置使得旋流装置4可适用于不同的生产工况、不同性质的 烟气等,以提高本旋汇团聚塔的使用范围。
[0028] 接续上升旋汇团聚塔的结构,在塔体1的内壁上涂刷了防腐耐高温材料,固体颗粒 粉尘、团聚长大的颗粒混合物及烟气中的水汽被甩向塔体1内壁时,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可 顺着塔体1内壁流至塔体1底部。因此,可在塔体1底部设置灰斗3,用于收集下落的颗粒灰 尘,该灰斗3优选为具有过滤功能,可将颗粒粉尘与团聚液分离,从而可回收团聚液,并降低 收集的灰尘的湿度。
[0029] 实施例二
[003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灰斗3,可用于上述实施例一中作为其中的安装于塔体1底部的 灰斗3使用。如图3,该灰斗3呈漏斗状,包括锥段和直筒段,锥段上宽下窄,用于形成灰尘的 收集腔,直筒段与锥段下端连接导通,用于容置收集的灰尘,直筒段上设有卸灰阀,可定期 或不定期清理收集的灰尘。
[0031] 如图3,上述锥段包括外层锥形壳体302和内层过滤层303,其中,外层锥形壳体302 连接于塔体1底部,该锥形壳体302可以为圆锥体或棱锥体,上下两端开口,上端与塔体1内 径匹配,以便平滑对接;内层过滤层303设于上述外层锥形壳体302内,该过滤层303围成一 上下两端开口且具有锥形过滤面的过滤腔体304,所述过滤腔体304设于所述锥形壳体302 内且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302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3的入灰口,所述过滤腔体304与所 述锥形壳体302之间形成过滤液通道305。灰尘经由上述入灰口落入过滤腔体304内,在过滤 层303的作用下,灰尘与团聚液分离,团聚液进入过滤液通道305内,灰尘则被截留顺着过滤 腔体304下落。如图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303包括第一锥形过滤部3031和第二锥形过滤 部3032,所述第一锥形过滤部3031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302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3的 入灰口,所述第一锥形过滤部303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锥形过滤部3032上端连接导通,所述 第一锥形过滤部3031的锥面斜度大于所述第二锥形过滤部3032的锥面斜度。第一锥形过滤 部3031由于锥面斜度设置相对较大,可提高过滤效果,使大部分的团聚液滤下进入上述过 滤液通道305内,设置第二锥形过滤部3032的锥面斜度相对较小,在满足过滤剩余的团聚液 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防止过滤液通道305内的团聚液由该第二锥形过滤部3032再进入过 滤腔体304内,另一方面则可促进灰尘的下落,避免灰尘在过滤层303上堆积,造成过滤层 303堵塞而影响过滤效果。上述过滤层303可根据灰尘的特性采用滤网或滤袋。
[0032]如图3,上述直筒段包括储液仓306和储灰仓307,均位于锥形壳体302下方,储灰仓 307与储液仓306通过隔板隔离。其中,储液仓306与上述过滤液通道305连通,以承接收集过 滤下来的团聚液,在该储液仓306侧壁上开设有团聚液回收口 3061,以回收利用团聚液;储 灰仓307与过滤腔体304连通,以承接收集下落的灰尘,在该储灰仓307底部设有卸灰阀301。 如图3,储灰仓307优选为设于储液仓306下方,可根据需要增大储灰仓307的容积;储液仓 306设置为环形仓,由外环仓壁和内环仓壁围成,内环仓壁围成一通道,用于连通储灰仓307 与过滤腔体304。
[0033] 实施例三
[0034] 实施例一中,喷淋层2可采用在塔体1内环设多个喷枪,以达到沿塔体1横截面喷淋 面积完全覆盖即可。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喷淋装置,可用于实施例一中作为其中的喷淋层 2使用。
[0035]如图4-图5,该喷淋装置包括多根喷淋管202,多根所述喷淋管202交织形成用于沿 塔体1横截面架设在塔体1内的网状框架,各喷淋管202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喷头203,各所述 喷头203的喷淋区域拼合形成至少可覆盖塔体1横截面的喷淋面。其中,各喷淋管202可分别 单独进液,也可采用如下优选结构:所述网状框架的每个节点处设置一多通连接头205以连 通对应的各喷淋管202;于所述网状框架的至少其中一喷淋管202设置进液口 204。即网状框 架形成交错连通的喷淋管网,可视塔体1的截面面积即网状框架的面域大小选择进液口 204 的数量,以保证各喷头203具有足够的压力从而获得足够的喷淋面积。进一步地,设置有进 液口 204的各所述喷淋管202的自由端均穿出塔体1外,用于连接供液装置,以形成所述进液 口 204;无疑义地,其他喷淋管202的自由端均封闭设置。上述自由端指的是喷淋管202未与 其他喷淋管202连接的一端。
[0036]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网状框架为各所述喷淋管202交汇连接于塔 体1中轴线位置处形成的框架,各喷淋管202上的喷头203数量均相同,且安装位置均对应, 在交汇点与塔体1内壁之间形成多圈喷头圈。即该网状框架仅有一节点,形成由该节点向外 放散的框架结构,节点处设置与喷淋管202数量相同的N通连接头205。各喷淋管202上的第Μ 个(M=l、2、3...)喷头203与交汇点之间的距离均相同,从而各第Μ个喷头203均落于以该距 离为半径的圆上,形成一圈喷头圈;这种方式利于各喷头203的喷淋面积完全覆盖塔体1的 截面,同时相互叠合的区域尽量小,以节约资源。如图4-图5,本实施例中,采用6根喷淋管 202以六通连接头205交汇连接于塔体1中轴线上,相邻两喷淋管202之间的夹角均为60°,每 一喷淋管202上布置有2个喷头203,其中一喷淋管202的自由端伸出塔体1外形成进液口 204。对于上述喷头圈,可设置相邻两圈喷头圈之间的间距相同,即同一喷淋管202上的各喷 头203将塔体1的半径均分为多等分,也可根据塔体1内的流场分布设置喷头圈的密度,以达 到更好的喷淋处理效果;本实施例中,自交汇点向塔体1内壁的方向,所述喷头圈的密度逐 渐减小。
[0037] 实施例四
[0038]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团聚除尘的方法,其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旋汇团聚 塔,该旋汇团聚塔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该方法包括:
[0039] 含尘烟气经所述导流管5被切向引入至所述塔体1内,在所述塔体1内旋转上升,上 升过程中与上方各喷淋层2喷吹的团聚液进行充分混合,基于多相湍流掺混的强传机理,实 现烟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的三相充分接触、团聚和凝结;
[0040] 烟气继续上升至所述旋流装置4,在所述旋流装置4的作用下形成湍流状态,使烟 气、粉尘颗粒及团聚液三相充分接触混合。
[0041 ] 实施例五
[004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团聚液,其可用于上述实施例一及所述三中作为喷淋层2喷淋 的团聚液使用。所述团聚液由聚乙烯亚胺、吐温80、氯化钾及水组成,其中,聚乙烯亚胺的质 量百分比为0.001 %~0.01%,吐温80的质量百分比为0.001 %~0.1%,氯化钾的质量百分 比为0.05%~0.1%,余量为水。
[0043]采用上述团聚液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0044] (1)团聚液中溶解在水中的聚乙烯亚胺所形成的带电基团可与细颗粒粉尘间发生 电性中和作用,吸附在颗粒表面上的高分子长链同时吸附在另一个颗粒的表面上,通过"架 桥"方式将两个或更多的颗粒团聚絮凝在一起,电性中和、吸附桥架作用均可以促进颗粒团 聚絮凝;而吐温80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提高有机化合物的可溶性,有利于团聚絮凝的发生; 氯化钾的钾离子溶于水可使团聚剂凝聚时间缩短,且能显著提高其凝固性,增强凝聚体强 度。
[0045]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团聚液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好,化学组 成简单,合成过程简单快捷,且对环境无危害;对细颗粒物的团聚作用显著,可使烟气中细 颗粒物排放浓度降低60%以上。
[0046]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团聚液中不含有酸性物质,不会对塔体1设备造成腐蚀 破坏。
[0047] (4)由于大部分有毒重金属均富集于细颗粒物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化 学团聚促进剂还可以实现重金属(汞除外)的一体化脱除。
[0048] 实施例六
[0049]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汇团聚塔及使用该旋汇团聚塔进行团聚除尘 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进行了相关团聚除尘实验。
[0050] 实验以某水泥厂产生的烟气为处理对象,其中,分别采用不同配方的团聚液进行 了多组实验。具体包括:
[0051 ] (1) 1#团聚液配方:以质量百分比计,聚乙烯亚胺为0.001 %,吐温80为0.001 %,氯 化钾为0.1 %,余量为水。
[0052] (2)2#团聚液配方:以质量百分比计,聚乙烯亚胺为0.005%,吐温80为0.03%,氯 化钾为0.07%,余量为水。
[0053] (3)3#团聚液配方:以质量百分比计,聚乙烯亚胺为0.01%,吐温80为0.1%,氯化 钾为0.05%,余量为水。
[0054] 上述团聚液的加入量均为0.05kg/Nm-3烟气。
[0055] 下表1示出了采用现有的团聚除尘方法(即在烟道内喷吹团聚液)的除尘效率:
[0056] 表1现有团聚除尘方法除尘效果表
[0057]
[0058] 下表2示出了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汇团聚塔的除尘效率:
[0059] 表2旋汇团聚塔除尘效果表
[0060]
[0061 ]由表1,采用现有的团聚除尘方法,其团聚平均除尘率为58.3%,最高可达62.8%; 由表2,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汇团聚塔,其团聚平均除尘率为92.5%,最高可达95%。可 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汇团聚塔及团聚除尘方法对烟气的除尘效果较好,有效减轻后续 除尘负担,甚至可取消后续除尘工序,在达到国家烟气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设备投资及运 行成本。
[00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旋汇团聚塔,用于烟气除尘,其特征在于: 包括圆柱形塔体,所述塔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导入烟气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 所述塔体相切连接,所述塔体顶部设有烟气出口; 所述塔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多层用于喷吹团聚液的喷淋层,至少于最下方两层喷淋 层之间设有使烟气通过之后形成湍流状态的旋流装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装置包括环形壳体和旋流单元,所述环形壳体嵌装于所述塔体内壁上,所述 旋流单元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环形壳体上; 所述旋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中心轴及环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多个旋流叶片,每一所 述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中心轴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处。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旋流叶片的倾角均在40°~ 60°范围内。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装置包括沿塔体径向由外而内依次套装的环形壳体、外旋流单元及内旋流单 元,所述环形壳体嵌装于所述塔体内壁上; 所述外旋流单元包括环形的中间隔板和环设于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多个第一旋流叶片, 每一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中间隔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环形壳体处; 所述内旋流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中心轴及环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多个第二旋流叶片, 每一所述第二旋流叶片一端固定于所述中心轴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间隔板处; 所述第一旋流叶片与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的旋向相反。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的倾角与所述第 二旋流叶片的倾角不同。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的倾角大于所述 第二旋流叶片的倾角。7. 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旋流单元和/或 所述内旋流单元与相邻的部件可转动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底部设有灰斗,所述灰斗 包括: 锥形壳体,其连接于所述塔体底部; 过滤层,其围成一上下两端开口且具有锥形过滤面的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设于所 述锥形壳体内且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的入灰口,所述过滤腔体与 所述锥形壳体之间形成过滤液通道; 储液仓,其设于所述锥形壳体下方且与所述过滤液通道连通,于所述储液仓侧壁上开 设有团聚液回收口; 储灰仓,其设于所述锥形壳体下方且与所述过滤腔体连通,所述储灰仓与所述储液仓 通过隔板隔离,所述储灰仓底部设有卸灰阀。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汇团聚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第一锥形过滤部和 第二锥形过滤部,所述第一锥形过滤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锥形壳体的上端形成所述灰斗的 入灰口,所述第一锥形过滤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锥形过滤部上端连接导通,所述第一锥形 过滤部的锥面斜度大于所述第二锥形过滤部的锥面斜度。
【文档编号】B01D47/06GK205586724SQ201620380075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9日
【发明人】李湧, 李志慧, 张军营, 黄云菲, 张伟, 熊飞
【申请人】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