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种除尘装置的组合配置是处理烟或废气装置的配置及静电除尘结构的改进。
已有除尘器装置有过滤除尘器、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除尘处理量比较大,除尘效率比较高的主要是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但旋风除尘器对微细的粉尘的除尘率比较低,静电除尘器对微细的粉尘的除尘率较高,但需要多电场的多级除尘,而且造价特别高。如果将旋风除尘器与静电除尘器简单的组合串联在一起是很容易的事,虽然除尘率增加了,但造价进一步增加,而且同样流量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为了保证除尘效果,筒式静电除尘器的沉尘极(集尘极或收尘极)要制作的较大来增加集尘面积,而大筒径的沉尘极则要求较高的静电电压,从而大大增加了成本及造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旋风和静电效应共同除尘的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由多管离心除尘装置(器)及连通的静电除尘装置(器)构成,也就是离心除尘装置的出气口与静电除尘装置进气口连通。由于多管离心除尘器在先将大部分的粉尘去除,静电除尘器装置再去除少部分更细的粉尘。由于离心除尘的气流量及风速比较大,而静电除尘在气流量比较大时,集尘极面积要求较大,才能有效保证静电除尘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静电除尘装置的集尘极为相套的金属筒,如两个相套的钢筒,而静电除尘装置的电晕电极线分布在金属筒中心和相套筒壁之间。这样内金属筒内外表面都作为集尘极,大大增加了集尘极的集尘面积。大筒径的外套筒和小筒径的内套筒共同通风,使得通风道有足够的截面积,同时由于电晕极线是设在相套筒壁之间,大大减少了静电场电极的间距,并没有因大筒径的集尘极而需要高的静电电压,能保证在较低静电电压下进行大筒径大通风量的有效静电除尘。电晕电极线最好是均匀分布在相套筒壁之间。同时为了使去除的粉尘不在相套的金属筒下边灰斗产生二次扬尘或减少二次扬尘,相套金属筒下边的灰斗内设有电晕线,而且电晕线最好设置在灰斗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多管离心除尘装置能将粉尘绝大部分去除,使得静电除尘装置除尘负荷大大降低,加之静电除尘的集尘极采用相套的金属筒,使集尘的面积大大增加,增加静电除尘能力,静电除尘装置的体积相应的减少了,而静电电压并没有增大,也就使得除尘装置的造价大大降低。与同等的处理流量下的其他静电除尘器相比,造价相应降低,而除尘的效果有所提高。
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主要结构的主示意图,图2为主要结构的俯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的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这种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由陶瓷多管离心除尘装置(器)6及连通的四筒式静电除尘装置(器)7构成,陶瓷多管离心除尘装置的出气口通过风筒5与四筒式静电除尘装置进气口连通。由于四筒式静电除尘装置7有四组筒状静电除尘结构,每组筒状静电除尘结构的集尘极为两个相套的大小钢筒2、3。相套的大小钢筒直立,而电晕电极线1、4从钢筒的上面垂直下吊分布在金属筒中心和相套筒壁之间。这样内金属筒内外表面都作为集尘极,大大增加了集尘极的集尘面积。大筒径的外套筒2和小筒径的内套筒3共同通风,使得通风道有足够的截面积,同时由于电晕极线1是设在相套筒壁之间,而且是均匀分布,大大减少了静电场电极的间距,并没有因大筒径的集尘极而需要高的静电电压,能保证在较低静电电压下进行大筒径大通风量的有效静电除尘。相套金属筒下边的灰斗内的上部设有电晕线,使去除的粉尘不在相套的金属筒下边灰斗产生二次扬尘或减少二次扬尘,陶瓷多管离心除尘装置在先将大部分的粉尘去除,静电除尘器装置再去除少部分更细的粉尘。虽然离心除尘的气流量及风速比较大,而静电除尘有四组静电集尘极为两个相套的大小钢筒2、3,保证有较大的通风截面以适应比较大气流量,并大大增加了集尘极面积,同时保证较窄的电场利用较低的静电电压就能有效保证静电除尘效果,使总的除尘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以上。
权利要求1.一种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由多管离心除尘装置及连通的静电除尘装置构成,其特征在于静电除尘装置的集尘电极为相套的金属筒,静电除尘装置的电晕电极线分布在金属筒中心和相套筒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其特征在于电晕电极线均匀分布在相套筒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说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其特征在于相套金属筒下部的灰斗内设有电晕线。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说的多管离心静电除尘器,其特征在于相套金属筒下边的灰斗内上部设有电晕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两种除尘装置的组合配置是处理烟或废气装置的配置及静电除尘结构的改进。其由多管离心除尘装置及连通的静电除尘装置构成,静电除尘装置的集尘极为相套的金属筒,电晕电极线分布在金属筒中心和相套筒壁之间。这样内金属筒内外表面都作为集尘极,大大增加了集尘面积,同时大大减少了静电场电极的间距,能保证在较低静电电压下进行大筒径大通风量的有效静电除尘。
文档编号B03C3/017GK2340509SQ9823827
公开日1999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14日
发明者于永德, 于秋, 于富 申请人:于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