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772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炼焦化学工业、化学产品产出的热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
背景技术
冶金焦化行业采用捣固焦炉炼焦,需预先将推焦车煤槽中的煤粉捣实,使其成为煤饼,密度在0. 95 1. lt/m3之间,然后将煤饼推至焦炉中,将其炼成焦炭。但目前,国内在炼焦使用配合煤中,其主要成分的焦煤产量已日趋减少,并渐枯竭,不能满足焦炉生产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解决焦炉生产采用变质程度低、高挥发份、弱黏结性煤或变质程度高、低挥发份、弱黏结性煤,生产出优质高炉用焦,提供一种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本实用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内容简述本实用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宽焦化室捣固焦炉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和空气侧入式的复热式的捣固焦炉,是由蓄热室、斜道、炭化室、燃烧室和炉顶五部分组成;蓄热室设置在炉体的下部,上部通过斜道与燃烧室连接,斜道是连接蓄热室与燃烧室的斜形通,炭化室与燃烧室依次相连,炭化室设置在两燃烧室之间,下部通过斜道与蓄热室相连接,在炭化室的上部设有炉顶,在炉顶内设有三个除尘孔和一个上升管孔,除尘孔和上升管孔的孔道采用带沟舌砖砌筑制成,蓄热室内的异向气流主墙采用带有三条沟舌的异型砖咬合砌筑的结构,在蓄热室主墙内设有砖煤气道,与蓄热室的墙面无直通缝。蓄热室的高度为3600mm,异向气流主墙宽四0 mm。蓄热室内壁采用超薄壁孔格子砖砌筑。同向气流单墙宽230 mm,同向气流单墙采用带有两条沟舌的“Z”型砖相互咬合砌筑构成。炭化室的长度为15980 mm,高度为5500 mm,宽度为600 mm,炭化室的容积为 47. 5m3。炉顶的高度为1妨4 mm,坡度为100 mm。斜道是斜形通道,斜形通道中心距离为1400mm,斜形通道的高度为825mm,铺底砖的厚度为120 mm。立火道的底部设有斜道口。炭化室墙厚100 mm,采用“宝塔”形砖砌筑制成,立火道隔墙上采用带沟舌的异型砖砌筑制成。炉头火道采用蛇形循环结构,燃烧室采用废气循环和加高焦炉煤气灯头结构。[0015]本实用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解决了焦炉生产采用变质程度低、高挥发份、弱黏结性煤或变质程度高、低挥发份、弱黏结性煤,产出的冶金焦完全达到国家产品质量要求, 具有结构严密、加热均勻、热工效率高地特点,在生产同等规模焦炭量的情况下可减少出炉次数,减少阵发性污染,改善了炼焦生产环境,提高了炉体寿命。


图1是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结构示意图。图2是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炉体燃烧室剖视图图3是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炉体炭化室剖视图图中1是蓄热室、2是斜道、3是炭化室、4是燃烧室、5是炉顶、6是异向气流主墙、 7是砖煤气道、8是同向气流单墙、9是铺底砖、10是蓄热室封墙、11是立火道、12是斜道口、 13是立火道隔墙、14是炉头火道、15是除尘孔、16是上升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是这样实现的,
以下结合附图做具体说明。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和空气侧入式的复热式的捣固焦炉,是由蓄热室1、斜道2、炭化室3、燃烧室4和炉顶5五部分组成;蓄热室1设置在炉体的下部,上部通过斜道2与燃烧室4连接,斜道2是连接蓄热室1与燃烧室 4的斜形通道,炭化室3与燃烧室4依次相连,炭化室3设置在两燃烧室4之间,下部通过斜道2与蓄热室1相连接,在炭化室的上部设有炉顶5,在炉顶5内设有三个除尘孔15和一个上升管孔16,除尘孔15和上升管孔16的孔道采用带沟舌砖砌筑制成,保证了砌体的整体性和严密性,炉顶稳固,减少了荒煤气的窜漏,防止炉顶横拉条的烧损。蓄热室1的高度为3600mm,异向气流主墙6宽四0 mm,采用带有三条沟舌的异型砖咬合砌筑的结构,在异向气流主墙6内设有砖煤气道7,与蓄热室1的墙面无直通缝,保证了砖煤气道7的严密性,同向气流单墙8宽230 mm,同向气流单墙8采用带有两条沟舌的 “Z”型砖相互咬合砌筑构成,保证了墙的整体性和严密性;蓄热室1内壁采用超薄壁孔格子砖砌筑,增加了换热面,降低了废气温度,提高了热效率。炭化室3的长度为15980 mm,高度为5500 mm,宽度为600 mm,捣固成煤饼高宽比为9. 8:1,炭化室3的容积为47. 5m3,煤饼体积为43 m3,由于捣固的煤饼堆积度可达1. Ot/ m3以上,因此煤饼稳定性好,炭化室3在生产同等规模焦炭量的情况下可减少出炉次数,减少阵发性污染,改善了炼焦生产环境,提高了炉体寿命。炭化室3墙厚100 mm,采用“宝塔” 形砖砌筑制成,消除了炭化室3与燃烧室4之间的直通缝,使炉体严密,荒煤气不易窜漏,便于炉墙剔茬维修,在立火道隔墙13上采用带沟舌的异型砖砌筑形式制成,大大增加了燃烧室4得结构强度和墙体的整体性。炉头火道14采用蛇形循环结构,解决了炉头火道14温度较低及焦饼上熟下生地问题,使炭化室焦饼温度均勻,同时成熟,提高了加热水平。燃烧室4采用废气循环和加高焦炉煤气灯头结构,保证了炭化室3高向加热均勻性,因有废气循环,可降低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当焦炉延长结焦时间操作时,采用焦炉煤气加热和高灯头,因此不易短路。炉顶5的高度为1妨4 mm,坡度为100 mm.,采用强度大,隔热效率高地漂珠砖和硅藻土质隔热砖,可确保炉顶表面平整性,降低了炉顶面温度,改善了操作环境。斜道2是斜形通道,斜形通道中心距离1400mm,斜形通道的高度为825mm,斜形通道的最上一层是铺底砖9,铺底砖9的厚度为120 mm,提高了铺底砖得耐磨性。立火道11的底部设有斜道口 12,使燃烧室4各火道的空气量与煤气量分配合理, 使燃烧室4的横墙温度分布均勻,大大地减少了工人更换调节砖的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在燃烧室4采用废气循环和加高焦炉煤气灯头结构,保证了沿焦化室高向加热均勻性,因为有废气循环,可降低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当焦炉延长结焦时间操作时,采用焦炉煤气加热和高灯头,因此不易短路。将宽焦化室捣固焦炉的加热水平高度定为765mm,可使焦饼上下同时成熟,减少炉顶空间长石墨或生焦。本实用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解决了焦炉生产采用变质程度低、高挥发份、弱黏结性煤或变质程度高、低挥发份、弱黏结性煤,产出的冶金焦完全达到国家产品质量要求, 其结构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和空气侧入式的复热式的捣固焦炉, 每孔炭化室装干煤43t,年产干全焦量9500—9616 t/a,2乘70孔一组的宽焦化室捣固焦炉产干冶金焦量133万t/a,达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标准要求,具有结构严密、加热均勻、 热工效率高地特点,在生产同等规模焦炭量的情况下可减少出炉次数,减少阵发性污染,改善了炼焦生产环境,提高了炉体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宽焦化室捣固焦炉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和空气侧入式的复热式的捣固焦炉,是由蓄热室(1)、斜道 (2)、炭化室(3)、燃烧室(4)、和炉顶(5)五部分组成;蓄热室(1)设置在炉体的下部,上部通过斜道(2)与燃烧室(4)连接,斜道(2)是连接蓄热室(1)与燃烧室(4)的斜形通道,炭化室(3)与燃烧室(4)依次相连,炭化室(3)设置在两燃烧室(4)之间,下部通过斜道(2)与蓄热室(1)相连接,在炭化室(3)的上部设有炉顶(5),在炉顶(5)内设有三个除尘孔(15) 和一个上升管孔(16),除尘孔(15)和上升管孔(16)的孔道采用带沟舌砖砌筑制成,蓄热室(I)内的异向气流主墙(6)采用带有三条沟舌的异型砖咬合砌筑的结构,在异向气流主墙 (6)内设有砖煤气道(7),与蓄热室(1)的墙面无直通缝;同向气流单墙(8)宽230 mm,同向气流单墙(8)采用带有两条沟舌的“Z”型砖相互咬合砌筑构成;斜道(2)是斜形通道,斜形通道中心距离为1400mm,斜形通道的高度为825mm,铺底砖(9)的厚度为120 mm ;立火道(II)的底部设有斜道口(12);炭化室(3)墙厚100mm,采用“宝塔”形砖砌筑制成,立火道隔墙(13)采用带沟舌的异型砖砌筑制成;炉头火道(14)采用蛇形循环结构,燃烧室(4)采用废气循环和加高焦炉煤气灯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蓄热室(1)的高度为 3600mm,异向气流主墙(6)宽四0 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蓄热室(1)内壁采用超薄壁孔格子砖砌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炭化室(3)的长度为 15980 mm,高度为5500 mm,宽度为600 mm,炭化室(3)的容积为47. 5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在于炉顶(5)的高度为14 mm,坡度为100 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宽焦化室捣固焦炉,其特征是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和空气侧入式的复热式的捣固焦炉,由蓄热室、斜道、炭化室、燃烧室和炉顶五部分组成;蓄热室设置在炉体的下部,上部通过斜道与燃烧室连接,炭化室与燃烧室依次相连,炭化室设置在两燃烧室之间,下部通过斜道与蓄热室相连接,炭化室上部设有炉顶,除尘孔和上升管孔孔道采用带沟舌砖砌筑制成,蓄热室内异向气流主墙采用带有三条沟舌的异型砖咬合砌筑的结构,在蓄热室主墙内设有砖煤气道,与蓄热室的墙面无直通缝。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焦炉生产采用变质程度低、高挥发份、弱黏结性煤或变质程度高、低挥发份、弱黏结性煤,产出的冶金焦完全达到国家产品质量要求。
文档编号C10B15/00GK202322714SQ20112044818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丁世利, 刘凤霞, 杨丽云, 邹力 申请人:丁世利, 刘凤霞, 杨丽云, 辽宁冶金焦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邹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