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石油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油高效分离塔。
背景技术: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6%,仅够开采几十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发布2013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中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1085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中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大于石油,截至2014年底,全国石油和天然气分别累计采出62亿吨、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06亿吨、38.5万亿立方米。在我国的石油开采、加工以及运输的过程中,石油的分离尤为重要,因为石油包含汽油、煤油、柴油以及沥青等物质,需要对石油进行分离后才可以供人们使用,当下,有的石油分离设备昂贵,有的石油分离设备效率不高、有的石油分离设备分离不彻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等问题,为此,发明一种原油高效分离塔,很有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油高效分离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原油高效分离塔,包括恒压加热炉,所述恒压加热炉的一侧下端设有输油口,所述输油口的上方设有排气管,所述恒压加热炉通过连接管与一级分离塔连通,所述一级分离塔通过连接管分别与二级分离塔和三级分离塔连通,所述一级分离塔的内部设有循环管,所述二级分离塔的一侧设有第一出油管,所述三级分离塔的一侧设有废气管,所述三级分离塔的下端设有第二出油管。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设有空气滤芯。
优选的,所述输油口的内部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油管和第二出油管上分别设有流量计。
优选的,所述恒压加热炉的外部设有耐高温保护层。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原油高效分离塔,恒压加热炉可以对石油进行初步预处理,去除掉石油中的水分和气体等物质,排气管设有空气滤芯,可以把石油中的气体进行过滤后,排放到空气中,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政策,输油口的内部设有过滤网,可以除去石油中的杂质,从而提高石油的分离效率,连接管上设有阀门,操作方便,第一出油管和第二出油管上分别设有流量计,方便统计石油分离后的产量,可以对石油进行定量分析,恒压加热炉的外部设有耐高温保护层,安全性能较好,该发明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实现对石油的逐级分离、分离效果较高、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政策、可以对石油进行定量分析、经济成本低、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恒压加热炉、2排气管、3输油口、4连接管、5一级分离塔、6二级分离塔、7第一出油管、8第二出油管、9废气管、10三级分离塔、11循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原油高效分离塔,包括恒压加热炉1,所述恒压加热炉1的一侧下端设有输油口3,所述输油口3的上方设有排气管2,所述恒压加热炉1通过连接管4与一级分离塔5连通,所述一级分离塔5通过连接管4分别与二级分离塔6和三级分离塔10连通,所述一级分离塔5的内部设有循环管11,所述二级分离塔6的一侧设有第一出油管7,所述三级分离塔10的一侧设有废气管9,所述三级分离塔10的下端设有第二出油管8。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2设有空气滤芯。
进一步地,所述输油口3的内部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4上设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管7和第二出油管8上分别设有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恒压加热炉1的外部设有耐高温保护层。
该原油高效分离塔,恒压加热炉1可以对石油进行初步预处理,去除掉石油中的水分和气体等物质,排气管2设有空气滤芯,可以把石油中的气体进行过滤后,排放到空气中,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政策,输油口3的内部设有过滤网,可以除去石油中的杂质,从而提高石油的分离效率,连接管4上设有阀门,操作方便,第一出油管7和第二出油管8上分别设有流量计,方便统计石油分离后的产量,可以对石油进行定量分析,恒压加热炉1的外部设有耐高温保护层,安全性能较好,该发明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实现对石油的逐级分离、分离效果较高、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政策、可以对石油进行定量分析、经济成本低、值得大力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