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8564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机动两轮车上的动力单元,具体地说,是涉及构成配置在车身下方的动力单元的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的配置构造。
为了降低机动两轮车的车身重心,日本特开昭60-92929号公报揭示的技术中,把动力单元配置在车身的踏脚底板下方。
该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中,单气缸内燃机的曲柄轴,其轴线是沿车身前后方向的纵向配置,内燃机的气缸是沿车身左右方向朝水平方向延伸。把内燃机的动力传递给后轮的离合器、减速机等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与曲柄轴同轴配置。
但是,上述现有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中,在车身的下方,距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略相等的宽度处,在右方气缸头呈水平伸出的形态,在左方传动装置箱呈水平伸出的形态。所以,车身的倾斜角受到限制,得不到大倾斜角。另外,由于曲柄轴与传动装置的输出轴为同轴,所以,动力单元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加大车身倾斜角并且实现小型化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
本发明方案1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配置在车身的下方,备有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内燃机的曲柄轴轴线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动力传递装置将该曲柄轴的动力传递给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曲柄轴的轴线配置在车身中心附近;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的轴线相对于曲柄轴的轴线在车身左右方向的一方且朝上方倾斜;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备有的变速机的中心轴轴线,相对于曲柄轴的轴线在车身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且在斜上方,指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述中心轴的前端位于曲柄轴后端的前方。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曲柄轴的轴线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并且配置在车身中心附近,气缸的轴线相对于该曲柄轴的轴线在左右方向的一方并朝上方倾斜,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机的中心轴轴线在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且在斜上方,指向前后方向,所以,相对于车身中心,气缸在左右方向的一方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在另一方的斜上方配置着动力传递装置,所以,对于为了降低车身重心而把动力单元配置在车身下方的机动两轮车,可加大车身的倾斜角。
而且,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机的中心轴的前端,比曲柄轴后端位于车身前方,所以,可缩短动力单元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使动力单元小型化。
本发明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轮的车轴通过动力传递装置的轴驱动机构被驱动;上述曲柄轴的轴线,配置在上述轴驱动机构的驱动轴的轴线下方。
根据该方案2记载的发明,由于曲柄轴的轴线配置在空转轴轴线的下方,所以,在确保空转轴(该空转轴驱动装着后轮的车轴)所需高度的前提下,可实现动力单元低重心化,车身也可低重心化。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是指车身的前后左右。“车身中心”是指通过装在机动两轮车上的车轮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的铅直面。“车身中心附近”是指装在机动两轮车上的车轮左右方向宽度的范围内。


图1是搭载着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动力单元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沿图1的Ⅱ-Ⅱ线将曲柄箱和气缸头剖切的、以齿轮啮合为中心的要部概略图。
图3是图2的Ⅲ-Ⅲ线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的、相当于图3的断面图。
下面,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至图3是说明第1实施例的图。图1是搭载着本发明动力单元7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1的左侧面图。机动两轮车1,备有用螺栓2连接着的前架3和后架4构成的主车架。在前架3的前部,设有悬架前轮5的前吊架机构和转向前轮5的转向机构。在后架4的前方背后,设有驱动后轮6的动力单元7。在后架4的后部,设有悬架后轮6的后吊架机构。在后架4的上方设有车座8。
机动两轮车1上,从前方到后方依次安装着前挡泥板9、前罩10、踏脚底板11、车身罩12和后挡泥板13。在踏脚底板11上设有左右一对侧罩13。在车座8下方的车身罩12内,设有收藏头盔等的收藏箱15。
前吊架机构备有摆动臂16和缓冲装置17。摆动臂16位于前轮5的右侧,可朝上下方向摆动地支承在前架3的前方下端部的支轴上。缓冲装置17的一端枢接在摆动臂16上,另一端枢接在前架3上。在摆动臂16的前方端部,通过中心销18安装着可左右方向摆动的车轴保持座19,车轴20安装在车轴保持座19上,前轮5可旋转地支承在车轴20上。
转向机构备有把手杆22、转向臂23和连杆24。把手杆22可转动地支承在头管21上,该头管21安装在前架3的前方上端部。转向臂23安装在把手杆22的下端部。连杆24的一端枢接在转向臂23上,另一端枢接在车轴保持座19的臂19a上。这样,转向机构和前吊架机构为相互独立的机构,可提高操作性。
动力单元7的前部,借助一对吊杆螺栓可摆动地支承在后架4上,该一对吊杆螺栓分别插入托架25的吊孔26和管套筒46(见图2)内。托架25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后架4上。管套筒46分别设在后述内燃机30的下曲柄箱42L的前方端部和气缸头43的前方端部。动力单元7的后部,通过缓冲装置27安装在左侧后架4的后部。这样,动力单元7可适应行驶时路面的起伏而上下摆动。
为了降低车身重心,动力单元7配置在车身下方。例如可以这样配置两管套筒46的轴线,位于包含内燃机30的曲柄轴31轴线C1的水平面稍稍上方,两管套筒46的两轴线,位于踏脚底板11的上面位置稍稍下方,除了散热器41的动力单元7的上端面,与踏脚底板11的上面的延长面略等高度。
动力单元7备有内燃机30和动力传递装置90,该动力传递装置90备有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和最终减速装置110。内燃机30是火花点火式4冲程单气缸水冷式内燃机,空气滤清器32配置在车身罩12的下方,从空气滤清器32延伸出的可挠性空气导入管33,与配置在车身右侧的节气门段34的上流端部连接。在节气门段34的下流端部连接着吸气管35,该吸气管35与气缸头43的吸气口连接。在该吸气管35上安装着燃料喷射阀36。从配置在踏脚底板11下部的燃料箱37向该燃料喷射阀36供给燃料。在车身右侧配置着与排气管38连接着的排气消音器39,该排气管38与气缸头43的排气口连接。接受冷却风扇58的冷却风的散热器41,配置在曲柄箱42的上部,冷却风扇58配置在风扇罩40内,该风扇罩40装在曲柄箱42的前方端部。
动力传递装置90的变速机91的输出,借助备有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驱动轴111的轴驱动机构,传递给后轮6,后轮6被驱动。
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说明动力单元7。
内燃机30是把曲柄箱42、气缸头43和气缸头罩44依次重叠地组装成的。曲柄箱42被包含内燃机30的曲柄轴31的轴线C1、并且倾斜于水平面的分割面A分割成上下曲柄箱42U、42L,下曲柄箱42L上的分割面A,朝向车身的右上方。在上曲柄箱42U的上部,一体地形成具有轴线C2的气缸45。该轴线C2相对于曲柄轴31的轴线C1朝车身右上方倾斜。在朝着气缸45右上方的安装面B上,用气缸头43侧的安装面B安装着气缸头43。
两曲柄箱42U、42L,兼作为变速机箱92的一部分,该变速机箱92覆盖着动力传递装置90的变速机91的前部,该动力传递装置90把曲柄轴31的动力传递给后轮6。在下曲柄箱42L的前方端部外面设有管套筒46,该管套筒46内贯穿着吊杆螺栓,该吊杆螺栓把动力单元支承在后架4的托架25上。该管套筒46由圆筒部46a、弹性部件46b和金属制贯穿管46c构成。圆筒部46a一体地形成在下曲柄箱42L上。弹性部件46b由圆筒状橡胶等构成,其外周面固接在圆筒部46a的内周面。贯穿管46c的外周面固接在弹性部件46b的内周面,吊杆螺栓穿过其内侧。另外,在气缸头43上也设有相同构造的管套筒46。
曲柄轴31的轴线C1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即所谓的纵向配置,通过一对主轴承49、50支承在曲柄箱42上。各主轴承49、50保持在半圆柱状的凹槽内,该凹槽分别形成在两曲柄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曲柄轴31的轴线C1位于分割面A上。曲柄轴31的轴线C1的左右方向位置是,在车身中心C0的左侧,并靠近车身中心C0,为了使右方向和左方向的车身最大倾斜角略相等,其位置最好设定在车身中心C0附近。
曲柄轴31通过连杆48被往复运动的活塞47驱动旋转。活塞47可滑动地嵌合在气缸45的气缸膛内。连杆48的小端部枢接在活塞47的活塞销上,大端部枢接在曲柄轴31的曲柄销31b上。在曲柄轴31上,在活塞销的相反侧设有平衡配重31a,用于抑制活塞47和连杆48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下面,详细说明分割面A、安装面B和气缸45的轴线C2的关系。在与曲柄轴31的轴线C1直交并且包含气缸45的轴线C2的基准平面内,分割面A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线与基准铅直线的夹角α是锐角。上述基准铅直线是从曲柄轴31的轴线C1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点向上方延伸的铅直的半直线。另外,气缸45的轴线C2与上述基准铅直线的夹角β也是锐角。两角度α、β略相等。另外,安装面B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与基准铅直线的夹角γ,是角度α的同位角,小于角度α。因此,分割面A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线、气缸45的轴线C2、安装面B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线,与车身中心C0和上述基准平面的交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也分别是角度α、角度β、角度γ。这些角度α、β、γ的值,是根据要设定的倾斜角的大小等适当决定。
结果,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分割面A和安装面B,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安装面B比分割面A大。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和包含安装面B的平面,在气缸45的下方交叉。
在气缸头43上,除了吸气口和排气口外还形成有增压口,与复动型活塞式增压机52连接着的排出空气导管与该增压口连接。各口与形成在气缸头43下面的燃烧室连通。从燃料喷射阀36向吸气口喷射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供给到燃料室。使该混合气点火的点火塞51面临燃烧室地安装在气缸头43上。
在气缸头43和上曲柄箱42U的各后方端部设有孔,该孔是由分别形成在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的安装面B上的半圆柱状凹槽形成的。形成增压机52的壳体的增压气缸52a嵌合在该孔内。
轴线C3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地配置着的凸轮轴53,通过一对轴承54、55可旋转地支承在气缸头43和上曲柄箱42U上。各轴承54、55保持在半圆柱状凹槽内,该半圆柱状凹槽分别形成在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的安装面B上,凸轮轴53的轴线C3位于安装面B上。这样的凸轮轴53的配置,与仅用气缸头支承凸轮轴的内燃机相比,可降低气缸45的轴方向高度,可减小动力单元7的朝左右方向伸出的尺寸。
如图3所示,在位于曲柄轴31前侧的主轴承49前方的前方端部,设有交流发电机56,发电机56的转子56a借助曲柄轴31前方端部的螺母57固定在曲柄轴31上。在发电机56的转子56a上,借助螺栓59安装着向散热器41供给冷却用空气的冷却风扇58。
在曲柄轴31后侧的主轴承50的后方,朝向后方依次安装着与曲柄轴31一体旋转的第1驱动齿轮60和第2驱动齿轮61。在曲柄轴31的后方端面上,形成与曲柄轴31同轴的嵌合孔,中空的油泵62的驱动轴62a嵌合在该嵌合孔内,与曲柄轴31一体地旋转。油泵62是次摆线泵,在利用两曲柄箱42U、42L与变速机箱91的接合面形成的箱体内部空间内,转子62b被驱动轴62a驱动旋转。
积存在下曲柄箱42L底部的油,经过形成在变速机箱92上的吸入通路63被油泵62吸引,从油泵62排出的油,通过设在曲柄箱42和变速机箱92上的油路和油管,分别供给到凸轮轴53、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和各轴承。另外,排出的油通过驱动轴62a的内部,供给到曲柄轴31的两主轴承49、50以及曲柄销31b与连杆48大端部的滑动部。
第1驱动齿轮60与大齿轮65啮合,该大齿轮65与空转轴64一体地旋转。该空转轴64如后所述也作为平衡轴,为了以与曲柄轴31相等的转数旋转,大齿轮65的齿数与第1驱动齿轮60的齿数相等。另外,为了驱动凸轮轴53旋转,与凸轮齿轮67(该凸轮齿轮67与凸轮轴53一体地旋转)啮合的小齿轮66,一体地设在大齿轮65上。借助这一系列的齿轮组60、65、66、67,曲柄轴31每转2转,凸轮轴53转1转。
凸轮齿轮67与增压曲柄轴52C花键结合,该增压曲柄轴52c使复动型活塞式增压机52的增压活塞52b往复运动。在凸轮轴53上形成中空部,该中空部作为向后述各凸轮与各摆动臂的滑动部供给油的油路。在该中空部的靠增压机52侧的端部,压入着增压曲柄轴52c的延长部。这样,凸轮轴53与增压曲柄轴52c一体地旋转。
在凸轮轴53上,设有分别使吸气阀68、排气阀(图未示)和增压阀69开阀的吸气凸轮、排气凸轮和增压凸轮。吸气阀68借助吸气第2摆动臂71开阀,该吸气第2摆动臂71被杆72摆动,该杆72被与吸气凸轮相接并摆动的吸气第1摆动臂70拉下。与吸气阀68同样地,排气阀也借助排气第2摆动臂开阀,该排气第2摆动臂被杆摆动,该杆被与排气凸轮相接而摆动的排气第1摆动臂拉下。增压阀69借助增压第2摆动臂74开阀,该增压第2摆动臂74被杆75摆动,该杆75被与增压凸轮相接而摆动的增压第1摆动臂73推上。
另外,为了控制内燃机30,在气缸头43上安装着旋转位置传感器76,该旋转位置传感器76借助固定在凸轮轴53前方端部的旋转板检测凸轮轴53的旋转位置。由该传感器76检测料喷射时期控制所需的机器行程状态。
轴线C4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地配置着的空转轴64,形成为圆筒状,备有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大圆筒部64a和小圆筒部64b分别可旋转地由一对轴承77.78支承,该一对轴承77.78由两曲柄箱42U、42L保持着。各轴承77、78与曲柄轴31的主轴承49、50同样地,保持在分别形成于两曲柄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的半圆柱状凹槽内。空转轴64的轴线C4位于分割面A上。由于分割面A相对于车身中心C0以角度α倾斜着,所以,空转轴64的轴线C4在曲柄轴31的轴线C1的下方,并且位于车身中心C0的右侧。
在大圆筒部64a的内侧,距大圆筒部64a内周面在径方向留有间隙地收容着冷却水泵79的泵壳79a。在泵壳79a上液密地安装着冷却水泵79的泵罩79b,在泵罩79b上连接着来自散热器41出口侧槽的导水管80。在气缸45上形成排出孔81(见图2),该排出孔81与冷却水泵79的排出部连通,并与包围气缸膛的冷却水套连通。
由泵壳79a和泵罩79b形成的泵室内,设有旋转轴79c。该旋转轴79c在泵室内沿轴方向延伸,一端可旋转地支承在泵罩79b的顶部,另一端可旋转地支承在泵壳79a的底部。冷却水泵79备有叶轮79d,该叶轮79d具有3片叶片并一体地安装在旋转轴79c上,在该叶轮79d的轴部周方向安装着永磁铁79e。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内周面与泵壳79a的上述间隙中,在大圆筒部64a的内周面上,以与泵壳79a之间留有微小间隙的状态,在周方向安装着永磁铁79f,在与叶轮79d的轴部的永磁铁79e之间,形成磁耦合。
散热器41配置在由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形成的V字形空间内,其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上。
因此,当空转轴64旋转时,通过该磁耦合,叶轮79d旋转,经过导水管80流入泵室内的冷却水,被叶轮79d形成为高压,经过排出孔81压送到冷却水套。
冷却了气缸45和气缸头43高温部的冷却水,如图2所示,从气缸头43的冷却水出口通过恒温器82流入散热器41的入口侧槽。气缸头43的冷却水出口形成为突出筒状,其突出筒部贯穿收容室41a(该收容室41a形成在散热器41入口侧槽的侧部)的室壁,嵌合在该收容室41a内。这样,气缸头43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的入口侧槽之间可流通液体。恒温器82配置安装在该突出筒部贯穿收容室41a部分的流路中。
这样,利用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形成的V字形空间,可紧凑地把散热器41配置在这里,可实现动力单元7的小型化。另外,不需要连接于气缸头43的冷却水出口与散热器41入口侧槽之间的软管等水管的配管,可增加周边部件的配置自由度。另外,冷却水通路的连通连接极为容易。
在空转轴64的大圆筒部64a的外周面,安装着在局部设有开口的圆筒状配重83,当备有平衡配重31a的曲柄轴31的旋转产生振动时,可抑制由活塞47和连杆48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因此,空转轴64是驱动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并且如上所述也作为平衡轴。这样,把设在驱动凸轮轴53的驱动机构上的空转轴64,作为同轴的2轴式旋转轴,可以具有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和平衡轴的功能。结果,与设置空转轴以外的具有这些功能的旋转轴时相比,可降低成本。
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相对于气缸45的轴线C2,配置在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与包含分割面B的平面交叉侧,即,配置在分割面和安装面相互接近侧,所以,支承在分割面A上的空转轴64和支承在安装面B上的凸轮轴53,可相互接近地配置,在空转轴64与凸轮轴53之间没有别的中间轴,可用小齿轮66和凸轮齿轮67直接将两者结合。因此,可抑制气缸45的轴线C2方向的高度,可减小动力单元7的朝左右方向伸出的尺寸,动力单元7小型化。另外,由于不需要中间轴,减少零部件数目。
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位于从曲柄轴31朝右上方倾斜的气缸45的下方,所以,可降低动力单元7的重心。
另外,气缸45的上述交叉侧的分割面A和安装面B挟着的狭窄空间内,集中配置着凸轮轴53和具有若干功能的同轴2轴式旋转轴即空转轴64,所以,在其相反侧的气缸45的侧面,可形成没有旋转轴的大空间,可把周边零件配置在该空间内。
动力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即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备有中心轴93、输入齿轮94、起动离合器95、两速用、三速用和四速用的各变速离合器96、97、98以及输出轴99。指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着的中心轴93,是该变速机91的中心轴,其前方端部,在上下曲柄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嵌合在有底的半圆柱状凹槽内,该凹槽分别形成在两曲柄箱42U、42L的前方端部内面上。中心轴93的后方端部插入地支承在最终减速装置110的箱体的支承孔内,该最终减速装置110安装在变速机箱92的后端面。止转部件100覆盖安装在最终减速装置110的箱体上的轴端,该止转部件100使中心轴93不能旋转。
因此,中心轴93的轴线C5位于分割面A上,相对于配置在车身中心C0附近的曲柄轴31的轴线C1,在左斜上方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结果,动力传递装置90也配置在曲柄轴31的轴线C1的左斜上方。
同样地支承在分割面A上的空转轴64的轴线C4,在曲柄轴31的轴线C1的右斜下方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结果,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和空转轴64挟着曲柄轴31地配置在其两侧,与把2个旋转轴配置在曲柄轴31的一方侧时相比,可减小左右方向的动力单元7的伸出尺寸,可使动力单元7小型化。
中心轴93的前方端部由两曲柄箱42U、42L的前方端部支承着,所以,中心轴93的前端比曲柄轴31的后端位于车身前方。因此,可以将曲柄轴31和中心轴93在前后方向重合地配置,可缩短动力单元7的前后方向长度,实现动力单元7的小型化。
下面,说明变速机91的动作。
曲柄轴31的第2驱动齿轮61,与安装在法兰上的输入齿轮94啮合,该法兰设在被中心轴93旋转的带法兰轮毂101的轴方向中央部。带法兰轮毂101的后部,与起动离合器95的离合器内部件95a一体旋转地结合着,在其前部通过单向离合器106安装着起动从动齿轮105,该起动从动齿轮105与构成起动马达的减速机构的空转轴的小齿轮104啮合。起动时,起动马达的旋转经过小齿轮102、空转轴的大齿轮103、空转轴的小齿轮104、起动从动齿轮105、单向离合器106、输入齿轮94和第2驱动齿轮61,传递到曲柄轴31。
起动离合器95与中心轴93同轴设置,具有离合器内部件95a、离合器外部件95b和离心配重95c。当离合器内部件95a达到预定转数时,借助离心配重95c的动作,离合器内部件95a与离合器外部件95b连接,两者一体地旋转,这样,起动离合器95成为完全连接状态。
各变速离合器96、97、98具有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外部件,一体地结合在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齿轮上。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内部件,与枢支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的齿轮架结合为一体。齿轮架具有离心配重,当其转数达到预定转数时,通过若干个离合器板将离合器外部件与离合器内部件形成为一体。另外,中心齿轮通过单向离合器安装在中心轴93上。
起动离合器95的离合器外部件95b,与两速用离合器96的离合器内部件96a一体地结合着。两速用变速离合器96的离合器架96b,与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的离合器内部件97a一体地结合着。同样,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的离合器架一体地结合在四速变速离合器98的离合器外部件上,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离合器架一体地结合在输出轴99上。
在两速用变速离合器96中,使离合器机构作动,在离合器外部件96a即内齿齿轮和离合器内部件即离合器架96b达到成为一体的预定转数前,由于借助单向离合器96d不旋转的中心齿轮96c,离合器架96b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的离合器外部件97a以减速后的转数旋转。同样,借助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的减速作用,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离合器外部件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借助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减速作用,输出轴99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可得到最大减速比。
接着,在两速用变速离合器96中,离合器架96b的转数达到预定的旋转数,离合器机构动作,内齿齿轮和离合器架96b成为一体时,两速用变速离合器整体不起减速作用一体地旋转,在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的离合器架达到预定转数之前,离合器架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离合器外部件以减速后的转数旋转。借助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减速作用,输出轴99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可得到更小的减速比。
同样,三速用变速离合器97借助离合器机构的作动,其整体不起减速作用一体地旋转时,借助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的减速作用,输出轴99以预定的减速比旋转,可得到更小的减速比。四速用变速离合器98借助离合器机构的作动,其整体不起减速作用一体地旋转时,起动离合器95的离合器内部件95a与输出轴99成为直接连接状态,输出轴99以与离合器内部件95a同样的转数旋转。
这些预定旋转数具有各不相同的值,考虑变速特性适当设定。
这样作动的变速机91的输出,由轴驱动机构传递到后轮。即,安装在变速机91的输出轴99上的输出齿轮107,与固定在最终减速装置110的驱动轴111上的齿轮112啮合。在比中心轴93靠近车身中心C0的位置,并且在轴线C6指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着的驱动轴111上,在其后方端部,形成图未示的锥齿轮,该锥齿轮与安装在后轮6的车轴上的从动锥齿轮啮合。这样,输出轴99的旋转被减速后传递到后轮6。这时,曲柄轴31的轴线C1,位于由车轮的大小设定的驱动轴111的轴线C6的下方,可实现动力单元7的低重心化,从而实现车身的低重心化(见图1)。
为了控制内燃机30,在最终减速装置110的箱体上,安装着检测驱动轴111的旋转信号的转数传感器113,由该传感器113检测变速机91的输出轴99的转数。
上述构造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
气缸45的轴线C2,相对于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并配置在车身中心C0附近的曲柄轴31的轴线C1,朝右上方倾斜,动力传递装置90的构成要素即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的轴线C5,在左斜上方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地配置着,所以,相对于车身中心C0,气缸45倾斜地配置在右上方,变速机91倾斜地配置在左上方,二者的倾斜角度略相等。结果,为了降低车身重心而将动力单元7配置在车身下方的机动两轮车1中,可加大车身的倾斜角。另外,由于以略相等的角度倾斜,所以可确保左右平衡。
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的前端,由于比曲柄轴31后端位于车身前方位置即两曲柄箱42的前方端部内面,所以,可缩短动力单元7的前后方向长度,可实现动力单元7的小型化。
由于曲柄轴31的轴线C1配置在驱动轴111的轴线C6下方,所以,在确保驱动轴111(该驱动轴111驱动安装着后轮6的车轴)所需高度的前提下,可使动力单元7低重心化,从而使车身低重心化。
空转轴64和凸轮轴53,均在对接面即曲柄箱42的分割面A和气缸45和气缸头43的安装面B上组装,所以其组装性好。
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相对于气缸45的轴线C2,配置在包含分割面A的平面和包含安装面B的平面的交叉侧、即分割面A和安装面B相互接近侧,所以,支承在分割面A上的空转轴64和支承在安装面B上的凸轮轴53可相互接近地配置,在空转轴64与凸轮轴53之间不设置别的中间轴,可用小齿轮66和凸轮齿轮67直接将二者结合。这样,可抑制气缸45的轴线C2方向的高度,动力单元7的向左右方向伸出的尺寸减小,动力单元7小型化。另外,由于不需要中间轴,所以可减少零部件数目。
凸轮轴53和空转轴64,由于位于从曲柄轴31向右上方倾斜的气缸45的下方,所以,可降低动力单元7的重心。
另外,气缸45的上述交叉侧的分割面A和安装面B挟着的狭窄空间内,集中配置着凸轮轴53和具有若干功能的同轴2轴式旋转轴即空转轴64,所以,在其相反侧的气缸45的侧面,可形成没有旋转轴的大空间,可把周边零件配置在该空间内。
利用上曲柄箱42U和气缸头43形成的V字形空间,可紧凑地把散热器41配置在这里,可实现动力单元7的小型化。
由于凸轮轴53配置在气缸45和气缸头43的安装面B上,所以可抑制气缸头43的高度。凸轮轴53配置在被气缸45的上述交叉侧分割面A和安装面B挟着的狭窄空间内,可构成小型化的内燃机30。
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和空转轴64挟着曲柄轴31地配置在其两侧,所以,与仅在曲柄轴31的一侧配置2个旋转轴时相比,动力单元7的朝左右伸出的尺寸减小,动力单元7可小型化。
把设在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凸轮轴53)上的空转轴64作为同轴的2轴式旋转轴,可使其具有冷却水泵79的驱动轴和平衡轴的功能。结果,与除了空转轴64还另外设置这些功能的旋转轴的情形相比,可减低成本。
图4是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图,是与第1实施例的图3相当的图。该第2实施例中的动力单元7和第1实施例中的动力单元7,二者的动力传递机构不同,其它构造基本相同,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造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第2实施例的动力传递装置120,备有带斜板的油压式变速机121。该变速机121备有输入齿轮122、定容量型斜板式油压泵123、可变容量型斜板式油压马达124和输出轴125。轴线C7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地配置着的输出轴125,是变速机121的中心轴,其前方端部在上、下曲柄箱42U、42L的分割面A、通过轴承126支承在有底半圆柱状凹槽内,该凹槽分别形成在两曲柄箱42U、42L的前方端部内面。输出轴125的后方端部,通过轴承128支承在支承轴上,该支承轴插入变速机箱127后端面的孔内。因此,输出轴125的轴线C7,位于上、下曲柄箱42U、42L的分割面A上。
输出轴125的前方端部由两曲柄箱42U、42L的前方端部支承着,所以,输出轴125的前端比曲柄轴31的后端位于车身前方。因此,可将曲柄轴31和输出轴125在前后方向重合地配置,可缩短动力单元7的前后方向长度,使动力单元7小型化。
安装在曲柄轴31上的第2驱动齿轮61,与一体地形成在油压泵123的泵壳123a上的输入齿轮122啮合。在泵壳123a的前部,通过单向离合器130安装着起动从动齿轮129,该起动从动齿轮129与构成起动马达的减速机构的空转轴的小齿轮啮合。起动时,起动马达的旋转的传递,与第1实施例相同。
油压泵123,在泵壳123a内备有驱动若干活塞123b的斜板123c,泵壳123a旋转时,斜板123c倾动,各活塞123b被驱动,产生高油压。油压马达124备有气缸体124a和斜板124c,气缸体124a具有若干活塞124b。气缸体124a一体地结合在输出轴125上。
油压泵123的油压被控制阀控制,供给到油压马达124,各活塞124b被驱动而与斜板124c相接,这样,气缸体124a旋转,与其成一体的输出轴125旋转。通过用促动器变更斜板124c的角度,输出轴125的旋转可无级地变速。另外,也可以利用上述控制阀,使输出轴125不旋转、即输入齿轮122的旋转不传递到输出轴125。
安装在油压变速机121的输出轴125上的输出齿轮131,与固定在最终减速装置140的空转轴141上的齿轮啮合。空转轴141的轴线C8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形成在该空转轴141后方端部的锥齿轮141a,与安装在后轮6的车轴143上的从动锥齿轮142啮合。这样,输出轴125的旋转被减速,后轮6被驱动。这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曲柄轴31的轴线C1位于空转轴141的轴线C8的下方,动力单元7低重心化,车身也可低重心化。
为了控制内燃机30和变速机121,在最终减速装置140的箱体上,安装着检测空转轴141的旋转信号的转数传感器144,由该传感器144检测变速机121的输出轴125的转数。
第2实施例除了具有第1实施例的效果外,其油压式变速机121的前后方向长度,比第1实施例的行星齿轮式变速装置91短,所以使动力单元7更加小型化。
第1和第2实施例中,行星齿轮式变速机91的中心轴93、油压式变速机121的输出轴125和空转轴64,是由曲柄箱42的分割面A支承着的,但也可以在分割面A以外的位置支承在曲柄箱42上。同样,凸轮轴53也可以不由安装面B支承,而仅由气缸头43支承。
机动两轮车1也可以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
权利要求
1.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它被配置在车身的下方,具有内燃机和动力传递装置,内燃机的曲柄轴轴线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动力传递装置将该曲柄轴的动力传递给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曲柄轴的轴线配置在车身中心附近;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的轴线相对于曲柄轴的轴线在车身左右方向的一方且朝上方倾斜;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备有的变速机的中心轴轴线,相对于曲柄轴的轴线在车身左右方向的另一方且在斜上方,指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述中心轴的前端位于曲柄轴后端的前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后轮的车轴通过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轴驱动机构被驱动;上述曲柄轴的轴线,配置在上述轴驱动机构的驱动轴的轴线下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加大车身倾斜角、且小型化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配置在车身下方的机动两轮车的动力单元7中,指向车身前后方向的曲柄轴31的轴线C1配置在车身中心CO附近,气缸45的轴线C2相对于曲柄轴31的轴线C1朝右上方倾斜,动力传递装置90的变速机中心轴93的轴线C5在曲柄轴31的轴线C1的左斜上方,指向车身前后方向。变速机的中心轴93的前端位于曲柄轴31的后端前方。
文档编号F02B61/00GK1283569SQ00118678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4日
发明者小笠原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