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6782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带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柴油机前端的皮带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柴油机上,前端皮带布置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多以一组V带带动水泵,交流发电机,风扇等部件。一组v带带动多个部件,布置繁琐,安装不便,很难保证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包角,降低了皮带传动的效率。皮带松了,需要人工张紧,张紧不及时,会影响机器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布置紧凑,安装方便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风扇带轮,发电机带轮和曲轴带轮,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所述曲轴带轮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和发电机带轮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紧边内侧设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一张紧轮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和风扇带轮之间,所述水泵带轮位于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张紧轮和第二惰轮安装于水泵体。
由于所述曲轴带轮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曲轴转动时,曲轴大带轮可以通过第一传动带、发电机带轮带动发电机,并通过设置于第一传动带的松边外侧的张紧轮和紧边内侧的惰轮张紧皮带,并保证第一传动带在曲轴大带轮和发电机带轮的包角。曲轴小带轮可以通过第二传动带、水泵带轮和风扇带轮,分别带动水泵和风扇,所述水泵带轮位于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水泵带轮通过第二传动带的外侧传动,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这样,便于各带轮的布置,并能增大各带轮的皮带包角,提高传动效率。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均为自动张紧轮。当传动带松了时,自动张紧轮对传动带实行自动张紧,无需人工调整,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传动带是六槽楔带,第二传动带是十槽楔带。与V带相比,楔带的带体薄,比较柔软,便于弯折;而且结构紧凑,传动功率大,适合多带轮传动。同时,根据传递功率的不同,将第一传动带设置成六槽,第二传动带设置成十槽,风扇和水泵使用功率大,使用十槽多楔带;发电机使用功率小,使用六槽多楔带,传动带的功率分配更加合理。
作为同一种发明构思,在柴油机设置空调压缩机的情况下,将空调压缩机带轮设置于第二传动带,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
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风扇带轮,发电机带轮,曲轴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所述曲轴带轮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紧边外侧设有第一惰轮,所述第一张紧轮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和风扇带轮之间,所述水泵带轮位于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传动带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所述第二张紧轮和第二惰轮安装于水泵体。
曲轴转动时,曲轴大带轮可以通过第一传动带、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带动发电机和空调压缩机工作,并通过设置于第一传动带的松边外侧的张紧轮和紧边外侧的惰轮张紧皮带,并保证第一传动带在曲轴大带轮、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的包角,提高了皮带的传动效率,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自动张紧轮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如
图1所示,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3,风扇带轮4,发电机带轮6和曲轴带轮10,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所述曲轴带轮10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所述第一传动带9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和发电机带6轮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5,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紧边内侧设有第一惰轮8,所述第一张紧轮5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8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11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3和风扇带轮5之间,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1,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2,所述第二张紧轮1和第二惰轮2安装于水泵体。所述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均为多楔带。根据传递功率的不同,所述第一传动带9是六槽楔带,第二传动带11是十槽楔带。
第一张紧轮5为自动张紧轮,如图2所示,它包括一个张紧轮本体1a,一个转轴1c,张紧轮本体1a与转轴1c之间设有轴承1b。一个固定座1f,固定座1f内设有扭转弹簧1g,固定座1f与转轴1c之间设有旋转臂1d,固定座1f设有一个枢轴,该枢轴固定于汽缸体。在扭转弹簧1g的作用下,张紧轮本体1a压在第一传动带9的松边外侧,第一传动带9时刻受到一个扭转弹簧1g的压力,因而可以实现自动张紧。为了实现自动张紧,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自动张紧轮。所述第二张紧轮1与的结构相同,只是,自动张紧轮的枢轴安装于水泵体。
第二实施例在柴油机设置空调压缩机的情况下,将空调压缩机带轮设置于第二传动带,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
如图3所示,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3,风扇带轮4,发电机带轮6和曲轴带轮10,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所述曲轴带轮10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所述第一传动带9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发电机带轮6和空调压缩机带轮7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5,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紧边外侧设有第一惰轮8,所述第一张紧轮5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8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11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3和风扇带轮5之间,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1,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2,所述第二张紧轮1和第二惰轮2安装于水泵体。
权利要求1.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3),风扇带轮(4),发电机带轮(6)和曲轴带轮(10),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带轮(10)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所述第一传动带(9)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和发电机带(6)轮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5),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紧边内侧设有第一惰轮(8),所述第一张紧轮(5)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8)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11)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3)和风扇带轮(5)之间,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1),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2),所述第二张紧轮(1)和第二惰轮(2)安装于水泵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1)均为自动张紧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均为多楔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9)是六槽楔带,第二传动带(11)是十槽楔带。
5.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包括水泵带轮(3),风扇带轮(4),发电机带轮(6)和曲轴带轮(10),所述这些带轮之间缠绕有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带轮(10)包括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所述传动带包括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所述第一传动带(9)缠绕于曲轴大带轮、发电机带轮(6)和空调压缩机带轮(7)之间,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一张紧轮(5),所述第一传动带(9)的紧边外侧设有第一惰轮(8),所述第一张紧轮(5)安装于发电机支架,第一惰轮(8)安装于前悬置支架;所述第二传动带(11)缠绕于曲轴小带轮、水泵带轮(3)和风扇带轮(5)之间,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外侧设有第二张紧轮(1),所述第二传动带(11)的松边内侧设有第二惰轮(2),所述第二张紧轮(1)和第二惰轮(2)安装于水泵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1)均为自动张紧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9)和第二传动带(11)均为多楔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9)是六槽楔带,第二传动带(11)是十槽楔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柴油机前端皮带传动装置,其技术要点是,曲轴带轮设为曲轴大带轮和曲轴小带轮,通过第一传动带带动发电机和空调压缩机工作,通过第二传动带带动水泵和风扇工作,改善了传动装置的布局,安装方便。同时,第一、第二传动带的紧边和松边分别设置惰轮和自动张紧轮,不仅增大了各带轮的皮带包角,提高了传动效率,同时可以对传动带实现自动张紧,无需人工调整,保证了柴油机的正常运转。
文档编号F02B67/06GK2903419SQ20062008161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7日
发明者吉学之, 李昌信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