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涡轮循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830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蒸汽涡轮循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热效率高的蒸汽涡轮循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利用图1说明火力发电站等所使用的一种蒸汽涡轮循环。
在锅炉4中利用燃料燃烧热等对锅炉供水14进行加热,产生足够高温的 过热蒸汽(以下称为主蒸汽16)。有时该过热蒸汽为超临界压力流体。
主蒸汽16流入高压涡轮1,并边膨胀边流动,压力、温度都降低。
从高压涡轮1流出的高压涡轮排气21的大部分流入再热器5,成为更高 温,并作为再热蒸汽17流入中压涡轮2。
在中压涡轮2内边膨胀边流动的蒸汽,压力、温度都降低,并流入低压 涡轮3。
在低压涡轮3内边膨胀边流动的蒸汽,压力、温度都降低,但一部分成 为作为液体水的饱和蒸汽状态的情况较多。该饱和蒸汽在冷凝器10内,利用 海水或大气23等冷却而成为冷凝水25。冷凝水25由冷凝水泵11送至供水 加热器6,成为锅炉供水14。另外,中压涡轮2和低压涡轮3为再热涡轮24。
在图1中表示了 8个供水加热器6,通过从高压涡轮1、中压涡轮2以及 低压涡轮3的流路中的抽气位置31抽出的抽气蒸汽20,对锅炉供水14进行 加热。此处构成为,越是更高压的供水加热器6越是流入更高压的抽气。
在图1中,低压涡轮3被显示为双流,并显示为仅从单侧的低压涡轮3 抽气,但实际上是在从两侧的低压涡轮3抽气并合流之后,使其流入供水加 热器6。另外,也可构成为,由供水加热器6从任一单侧的低压涡轮3抽气。
供水加热器6具有表面式和混合式。在表面式供水加热器中,抽气蒸汽 20通过与隔着传热面的供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并成为凝汽水15,原则上是 从更高压的供水加热器6依次流入并合流,并且流向更低压的供水加热器6。 最低压的供水加热器6的冷凝水15流向冷凝器10。另外,也可以通过凝汽 水泵13使凝汽水15与供水合流。混合式供水加热器的结构是抽气直接与供水混合地进行加热,混合式供
水加热器包括使溶解于供水中的氧气等脱气的脱气器9。
为了向更高压的供水加热器6传送供水,紧跟在混合式供水加热器之后 设置有供水泵12。在图1中,向混合式供水加热器的抽气是中压涡轮排气抽 气32,但也可以不是。也可以没有脱气器9,但在没有脱气器9的情况下, 要在多个供水加热器6之间的适当位置上设置供水泵12。所有被供水加热器 6加热的供水流入锅炉4。
在图1中,高压涡轮l、中压涡轮2和低压涡轮3通过一个旋转轴19连 结,并与发电机18连接。通过在高压涡轮l、中压涡轮2和低压涡轮3内部 膨胀,蒸汽所具有的焓被转换为轴动力,并通过发电机18进行发电。也可以 是各涡轮通过一个旋转轴19连结,而不与一台发电机18连接。
在图1中,低压涡轮3显示为双流,但该构造为将流入蒸汽分为2份并 使其流入2台低压涡轮3,也可以是分为4份的构造、也可以不分。而且, 在图1中,中压涡轮2显示为单流,但也可以是双流。并且,在图1中,中 压涡轮2和低压涡轮3显示为不同的蒸汽涡轮,但也可仅为1台再热涡轮24。
使用这种抽气蒸汽20的再生循环、和通过再热器5加热高压涡轮排气 21并使其流入再热涡轮24的再热循环,均为变形兰金循环,与单纯的兰金 循环相比热效率提高。另外,在发电站的情况下,热效率与发电量+锅炉输 入热量大致相等。
并且,循环热效率根据循环构成而变化,也根据各抽气蒸汽20的温度或 流量而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温用材料的进步,推进蒸汽的高温化, 循环热效率不断提高,但在蒸汽的高温条件下还存在改善循环构成的余地。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记载有"从再热点抽气导致的加热器焓上升是比其 低压的加热器的平均焓上升的约1.8倍为最佳性能"。
非专禾lj文献1: Bartlett著《Steam Turbine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s》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热效率高的蒸汽涡轮循环。 方式l的发明是一种为兰金循环的蒸汽涡轮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 体为水的1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 通过来自上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供水泵以及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 为590。C以上,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 上述高压涡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上升、与供水 比上述第1供水加热器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方式2的发明是一种为兰金循环的蒸汽涡轮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 体为水的1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 通过来自上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 供水泵以及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 为590。C以上,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来自 上述高压涡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比焓上升、与供水 比上述第1供水加热器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方式3的发明是一种为兰金循环的蒸汽涡轮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 体为水的1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 通过来自上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 供水泵以及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 为590。C以上,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
上述高压涡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上升、与除上 述第1供水加热器之外的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方式4的发明是一种为兰金循环的蒸汽涡轮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 体为水的l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 通过来自上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 供水泵以及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 为59(TC以上,比烚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来自 上述高压涡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比焓上升、与除上 述第1供水加热器之外的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循环热效率高的蒸汽涡轮循环。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蒸汽涡轮循环的第1至第8实施方式以及第11实施 方式、和现有技术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蒸汽涡轮循环的第9至第11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温度上升比和热效率的关系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蒸汽涡轮循环的第1实施方式。在此,图 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循环构成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
的l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l;再热涡轮24;锅炉4;
供水加热器6,通过来自高压涡轮l以及再热涡轮24的抽气蒸汽,对向锅炉
4的供水进行加热;供水泵12;以及冷凝器IO。
而且,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0'C以上,并且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 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高压涡轮排气21的抽气(高压涡轮排气抽 气)22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供水比第1供水加热 器7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8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通过调节各抽气蒸汽20的流量和各抽气位置31,由此能够调整第1供 水加热器7以及第2供水加热器8的供水温度上升。另外,在对高压涡轮排 气抽气22或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进行温度变更时,要变更高压涡轮1和中 压涡轮2的排气方式。
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在使值固定 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温度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 效率为最大。
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第2供水加热器8的平均供水温 度上升的温度上升比,由于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排气损失等这种蒸汽涡轮 机械上的差异、与发电站的发电输出相当的规模、或者细微构成的差异等的 影响,而具有范围宽度。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非专利文献中存在比焓上升比最佳为1.8的记载, 但是,在温度上升比的范围内,比焓上升比为1.8的情况不是通常的发电站。
这一现象是基于以下的理由推断出的。
蒸汽涡轮的输出是各涡轮各级的"热降、即比焓减少量X蒸汽质量流量" 的总和,因此尽量从比焓较低的位置抽气,才可在蒸汽涡轮做功之后加热锅 炉供水14,因此具有效率变高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锅炉供水14的锅炉4入口温度高,作为再生循环的效率变高,因此也需要考虑其效果。
当规定锅炉4入口温度时,需要饱和温度与内部蒸汽压力最高的供水加 热器26的锅炉4入口温度大致相同的蒸汽,因此抽气蒸汽20的压力被规定。 其他的供水加热器7、 8阶段性地温度上升到这种程度。
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为比较高压且比焓较低的蒸汽,而且不是来自被再 热器5加热后的蒸汽的抽气,所以当较多地使用该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的焓 来对锅炉供水14进行加热时,循环整体的热效率提高。
艮P,如图3所示的概略那样,在温度上升比中具有热效率最好的预定的 最佳值,该最佳值是温度上升比足够高于l的值较好。该最佳值根据主蒸汽 16的条件而不同,并被推定为在高温蒸汽中会成为更高的值。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第2供水加热 器8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可提高循环热 效率。
第2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循环构成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
的l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h再热涡轮24;锅炉4;
供水加热器6,通过来自高压涡轮l以及再热涡轮24的抽气蒸汽,对向锅炉 4的供水进行加热;供水泵12;以及冷凝器10。
而且,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卯'C以上,并且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 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 器7的供水比焓上升、与供水比第1供水加热器7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8 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通过调节各抽气蒸汽20的流量和各抽气位置31,由此能够调整第1供 水加热器7以及第2供水加热器8的供水比焓上升。另外,在对来自高压涡 轮排气抽气22或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的抽气蒸汽20变更比焓时,要变更高 压涡轮1和中压涡轮2的排气方式。
由于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将值固 定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 热效率最大。
在比烚上升比中具有范围宽度,该范围宽度受到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排气损失等这种蒸汽涡轮机械上的差异、与发电站的发电输出相当的规模、 或细微结构的差异等影响。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非专利文献中存在比焓上升比最佳为1.8的记载, 但是,在该文献中没有记载主蒸汽16的温度,为了使假设的主蒸汽16的温 度不同,可考虑比焓上升比的最佳值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图3所示的概略那样, 在比焓上升比中具有热效率最好的预定的最佳值,该最佳值最好为比焓上升 比足够高于1的值。该最佳值根据主蒸汽16的条件而不同,并被推定为在高 温蒸汽中为更高的值。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比焓上升、与第2供水加热 器8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可提高循环热 效率。
第3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循环构成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
的l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l;再热涡轮24;锅炉4;
供水加热器6,通过来自高压涡轮l以及再热涡轮24的抽气蒸汽,对向锅炉 4的供水进行加热;供水泵12;以及冷凝器IO。
而且,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0'C以上,并且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 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 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 温度上升的比。
在此,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是指,将供水比第l供水 加热器7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8、和供水比第1供水加热器7高压的第3 供水加热器26,组合的所有加热器。另外,第3供水加热器26通过来自高 压涡轮1内部的抽气蒸汽对供水进行加热。
通过调节各抽气蒸汽20的流量和各抽气压力位置31,由此能够调整第1 供水加热器7、第2供水加热器8以及第3供水加热器26的供水温度上升。 另外,对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或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进行温度变更时,要 变更高压涡轮1和中压涡轮2的排气方式。
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将值固定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温度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效 率最大。
在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 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温度上升比中,存在范围宽度,该范 围宽度受到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排气损失等这种蒸汽涡轮机械上的差异、 与发电站的发电输出相当的规模、或细微结构的差异等影响。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除第l供水加 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温度上升比为1.9以 上、3.5以下,能够与实施例1 一样地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4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涡轮循环构成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
的l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l;再热涡轮24;锅炉4;
供水加热器6,通过来自高压涡轮l以及再热涡轮24的抽气蒸汽,对向锅炉 4的供水进行加热;供水泵12;以及冷凝器IO。
而且,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TC以上,并且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 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 器7的供水比焓上升、与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平 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通过调节各抽气蒸汽20的流量和各抽气位置31,由此能够调整第1供 水加热器7、第2供水加热器8以及第3供水加热器26的供水比焓上升。另 外,在对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或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变更比焓时,要变更 高压涡轮1和中压涡轮2的排气方式。
由于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将值固 定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 热效率最大。
在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比焓上升、与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 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焓上升比中,存在范围宽度,该范 围宽度受到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排气损失等这种蒸汽涡轮机械上的差异、 与发电站的发电输出相当的规模、或细微结构的差异等影响。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比焓上升、与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烚上升比为1.9以 上、3.5以下,可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地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5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是, 第2供水加热器8的供水温度上升是加上供水泵12导致的供水温度上升而算 出的,其他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由于供水泵12对供水进行了加热,所以供水温度上升。因此,加上该温 度上升,算出相当于一台第2供水加热器8的平均温度上升。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加上供水泵12导致的供水温度上 升而算出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供水温度上升。
同样,由于供水泵12对供水进行了加热,所以供水温度上升。因此,加 上该温度上升,算出相当于一台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温度上升。
由于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将值固 定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 热效率最大。
另外,除了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理由,还存在供水泵12机械上的差异导 致的发热差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在温度上升比中产生范围宽度。
如上所述,通过在加上供水泵12导致的供水温度上升而算出第2供水加 热器8的供水温度上升的基础上,对温度上升进行规定,由此与第1实施方 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6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是, 第2供水加热器8的供水比焓上升是加上供水泵12导致的供水比焓上升而算 出的,其他与第l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由于供水泵12使供水升压,并且如第3实施方式所述那样对供水进行了 加热,所以供水的比焓上升。加上该比焓上升,算出相当于一台第2供水加 热器8的平均比焓上升。
而且,本实施方式也可为,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加上供水泵12导致 的供水比焓上升而算出除第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供水 比焓上升。同样,由于供水泵12使供水升压,并且如第3实施方式所述那样对供水 进行了加热,所以供水的比焓上升。加上该比焓上升,算出相当于一台除第 1供水加热器7之外的供水加热器8、 26的平均比焓上升。
由于锅炉4入口的供水温度在锅炉4侧被规定的情况较多,所以将值固 定地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 热效率最大。
本实施方式除了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理由,还存在供水泵12机械上的差 异导致的发热差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在比焓上升比中产生范围宽度。
如上所述,通过在加上供水泵12导致的供水比焓上升而算出供水比焓上 升的基础上,对温度上升进行规定,由此与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 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7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
在第l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中,循环构成为,供 水加热器6的总数为8个,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这是因为,当 考虑到经济性时,在大型火力发电厂中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为8个较好。
在图1中,从中压涡轮2的抽气包括排气在内有2处,从低压涡轮3的 抽气有4处,但只要合计为6处,则从哪个涡轮为几处都没有关系。
在图1中,向脱气器9的抽气为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但也可以不是。 在将供水加热器6限定为8个而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 的温度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效率最大。
如上所述,在第l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 循环构成为,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为8个,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由此与第l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 效率。
第8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l说明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6实施方式中,循环构成为,供 水加热器6的总数为8个,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其原因为,当 考虑了经济性时,在大型火力发电厂中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为8个较好。
在图1中,从中压涡轮2的抽气包括排气在内有2处,从低压涡轮3抽气有4处,但只要合计为6处,则在从哪个涡轮为几处都没有关系。
在图1中,流向脱气器9的抽气为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但也可以不是。
在将供水加热器6限定为8个而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
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效率最大。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6实施方式中,通过
循环构成为,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为8个,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由此与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6实施方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9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2说明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在图2中,与图l所示部分 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循环构成为,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 5实施方式中的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由8个增加1个而成为9个,温度上升 比为1.9以上、3.5以下。其原因为,当考虑了经济性时,在大型火力发电厂 中,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为8个较好,但是随着高效率化、高输出化、主蒸 汽高温化的推进,也有为9个较好的情况。
在图2中,从中压涡轮2的抽气包括排气在内有3处,从低压涡轮3的 抽气有4处,但只要合计为7处,则从哪个涡轮为几处都没有关系。
在图2中,向脱气器9的抽气为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但也可以不是。 在将供水加热器6限定为9个而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 的温度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效率最大。
如上所述,通过循环构成为,将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 实施方式中的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由8个增加1个而成为9个,温度上升比 为1.9以上、3.5以下,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 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10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2说明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循环构成为,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 6实施方式中的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由8个增加1个而成为9个,温度上升 比为1.9以上、3.5以下。其原因为,当考虑了经济性时,在大型火力发电厂 中,供水加热器6的个数为8个较好,但是随着高效率化、高输出化、主蒸汽高温化的推进,也有为9个较好的情况。
在图2中,从中压涡轮2的抽气包括排气在内有3处,从低压涡轮3的 抽气有4处,但只要合计为7处,则从哪个涡轮为几处都没有关系。
在图2中,向脱气器9的抽气为中压涡轮排气抽气32,但也可以不是。 在将供水加热器6限定为9个而进行了最佳化计算时,在1.9以上、3.5以下 的比焓上升比条件时,循环热效率最大。
如上所述,通过循环构成为,将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6 实施方式中的供水加热器6的总数由8个增加1个而成为9个,比焓上升比 为1.9以上、3.5以下,由此与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6实施方 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第11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以及图2说明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
使循环构成为,在第1至10实施方式中,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600
。C以上。因为在主蒸汽16为60(TC以上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主蒸汽16
温度的高温化导致的循环热效率的提高效果,不会由于抽气蒸汽20的条件设
定而被破坏地被有效地利用。
通过使循环构成为在第1至10实施方式中,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
600'C以上,由此与第1至10实施方式一样,可提高循环热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蒸汽涡轮循环,为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的1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通过来自上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供水泵以及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0℃以上,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上述高压涡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上升、与供水比上述第1供水加热器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2、 一种蒸汽涡轮循环,为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的1 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通过来自上 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供水泵以及 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TC以上,比烚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来自上述高压涡 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比焓上升、与供水比上述第1 供水加热器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3、 一种蒸汽涡轮循环,为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的1 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通过来自上 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迸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供水泵以及 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0°C以上,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上述高压涡 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上升、与除上述第1供水 加热器之外的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4、 一种蒸汽涡轮循环,为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是工作流体为水的1 级再热循环、且是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再热涡轮、锅炉、通过来自上 述涡轮的抽气蒸汽对向上述锅炉的供水进行加热的供水加热器、供水泵以及 冷凝器;该蒸汽涡轮循环的特征在于,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TC以上,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比焓上升比为,与来自上述高压涡 轮排气的抽气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比焓上升、与除上述第1供水 加热器之外的供水加热器的平均供水比焓上升的比。
5、 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第2供水加热器的供水温度上升是加上供水泵导致的供水温度上升而算 出的。
6、 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第2供水加热器中的供水比焓上升是加上供水泵导致的供水比焓上升而 算出的。
7、 如权利要求l、 3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水加热器的总数为8个,上述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8、 如权利要求2、 4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水加热器的总数为8个,上述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9、 如权利要求l、 3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水加热器的总数为9个,上述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10、 如权利要求2、 4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水加热器的总数为9个,上述比焓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涡轮循环,其特征在于, 上述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为600°C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蒸汽涡轮循环,其构成为兰金循环,该兰金循环为工作流体为水的1级再热循环、且为再生循环,具有高压涡轮(1);再热涡轮(24);锅炉(4);供水加热器(6),通过来自高压涡轮(1、24)的抽气蒸汽,对流向锅炉(4)的供水进行加热;供水泵(12);以及冷凝器(10)。锅炉(4)出口的蒸汽温度为590℃以上。该蒸汽涡轮循环构成为温度上升比为1.9以上、3.5以下,该温度上升比为,与来自高压涡轮(1)的排气的抽气(高压涡轮排气抽气)(22)相对应的第1供水加热器(7)的供水温度上升、与供水比第1供水加热器(7)低压的第2供水加热器(8)的平均供水温度上升的比。
文档编号F01K7/34GK101300407SQ20068004059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0日
发明者冲田信雄, 后藤功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