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油器。该化油器具有一化油器体,在该化油器 体里设有内燃发动机的抽吸通道的一部段,其中至少一个燃油孔通入 到该抽吸通道部段里,并在该抽吸通道部段里可摆动地支承一节气阀 门,其中节气阀门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将抽吸通道在节气阀门范围里 这样分成一混合通道和一输入通道,因此在节气阀门完全打开的位置 上在输入通道里流入具有 一种燃油比例的燃烧空气,该燃油比例小于 在混合通道里的燃油比例,而且其中在抽吸通道部段里设有至少一个 隔板部段,该隔板部段在输入通道和混合通道之间延伸。
背景技术:
由DE 103 45 653 Al已知一种化油器。它具有一节气阀门。为使 抽吸通道在节气阀门完全打开位置上分成一混合通道和一空气通道, 规定在抽吸通道里推入一隔板部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设计提出一种属于此类型式的化油器,它可以容 易地制成。
此任务通过一种化油器来解决,该化油器具有一化油器体,在该 化油器体里设有内燃发动机的抽吸通道的一部段,其中至少一个燃油 孔通入到该抽吸通道部段里,并在该抽吸通道部段里可摆动地支承一 节气阀门,其中节气阀门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将抽吸通道在节气阀门 范围里这样分成一混合通道和一输入通道,因此在节气阀门完全打开 的位置上在输入通道里流入具有一种燃油比例的燃烧空气,该燃油比 例小于在混合通道里的燃油比例,而且其中在抽吸通道部段里设有至 少一个隔板部段,该隔板部段在输入通道和混合通道之间延伸。根据 本发明,隔板部段成型在化油器体上。
由于隔板部段成型在化油器体上,因此不需要附带的构件。化油 器体和隔板部段可以在一种制造工序里构成。由于隔板部段成型于化 油器体上,也可以方便地使隔板部段相对于抽吸通道纵轴线设计成倾 斜的。
化油器体有利地用铸造法制成,而且隔板部段铸成在化油器体 上。在铸造法中制造化油器体时可以制造出化油器的各个功能部位, 例如在抽吸通道里的文丘里管,因此不必再进行在后加工了 。对于隔 板部段的制造来说,不再需要独立的加工工序了。隔板部段在化油器 体上的成型尤其是对于化油器来说是有利的,对于这化油器来说相对 于抽吸通道里的流动方向在节气阀门上游将一阻风阀门可以在抽吸通 道部段里摆动地进行支承。隔板部段在流动方向上在此有利地布置在 节气阀门和阻风阀门之间。在节气阀门和阻风阀门之间的部位在化油 器的纵向方向上只是当节气阀门或阻风阀门还没有装配时才可以接近 到达。将一隔板部段推入到节气阀门和阻风阀门之间的一部位里,因 此要求一种预先规定的加工次序,这就使装配困难了。在节气阀门和 阻风阀门之间的部位通常在按铸造法制成之后不再进行切削加工,因 此其它的加工工序不会由于隔板部段而变得困难或受到阻碍。
在抽吸通道部段里尤其是设有一文丘里管,而且至少一个隔板部 段在流动方向上看布置在文丘里管的高度上。在文丘里管部位里不对 抽吸管段进行补充精加工,因此由于隔板部段并没有阻碍化油器体的 切削加工。在文丘里管部段中给抽吸通道输入燃油。在这部位里因此 值得限止或阻止燃油溢出至输入通道里。 一布置在节气阀门和阻风阀 门之间的隔板部段可以大大减小输入至输入通道的燃油量。
隔板部段有利地设计成导流元件。隔板部段设计成导流元件可以
许可对于抽吸通道部段里的流动性能有一种确定的影响。该导流元件 在此有利地这样来设计,使燃油不进入到输入通道里。导流元件同时 有利地影响到混合通道和输入通道里的压力特性,因此在主燃油孔或 者文丘里管的范围里出现了对于流动横截面的最大节流,并且它并不 通过节气阀轴而产生。这可以通过导流元件的相应的成型来达到。导 流元件有利地在面向混合通道的一侧具有一种流动异形轮廓。该流动 异形轮廓实用地在流动方向上逐渐地减小了混合通道里的流动横截 面。该导流元件因此阻止了在节气阀轴上的流动横截面突然减小。因 此使流动阻力在节气阀轴范围里减小。混合通道的最大节流因此可以 在文丘里管部位里实现。
规定所述隔板部段在抽吸通道部段的整个的、横向于流动方向所 测得的宽度上延伸。因此可以实现输入通道和混合通道的一种很好的
分离。混合气从混合通道溢出到输入通道里的溢出可以在阻风阀门和
节气阀门之间尽可能地避免。但也可以如此设计使两个隔板部段布 置在节气阀门和阻风阀门之间,这些阀门从抽吸通道部段的通道壁里 相互突出。如果由于小的壁厚在一中间范围里用铸造方法只是可以困 难地制成一种连贯的隔板部段的话,那么这尤其是有利的。利用所述 从通道壁伸入到抽吸通道内部中的隔板部段可以实现对抽吸通道部段 里的流动有足够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地避免燃油溢出到输入通道 里。隔板部段在此相互尤其是具有一种间距。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所示为 图1:具有化油器的双沖程发动机简图; 图2:化油器的纵向剖视放大简图3:沿着图2中III-III剖面线的图2所示化油器的剖视图; 图4:在图2中III-III剖面线高度上的化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 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一种内燃发动机,也就是一种双冲程发动机1的简图。 双冲程发动机1设计成单缸-双冲程发动机,并且尤其是用于驱动一 种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工具,如一种切割砂轮、马达锯、清除切割机或 类似器具。双冲程发动机1具有一缸体2,在这缸体里设有一燃烧室3。 燃烧室3被缸体2里来回移动地支承的活塞5限定住。活塞5通过一 连杆6驱动一可旋转地支承于一曲轴箱4里的曲轴7。
双冲程发动机1具有一抽吸通道44,它通过一化油器17与一空气 过滤器31连接。在这空气过滤器31里设有过滤材料32,此过滤材料 对抽吸入抽吸通道44里的燃烧空气进行过滤。抽吸通道44在化油器 17的下游被一隔板19分成一混合通道21和一输入通道8。在满载运 行时输入通道8使燃烧空气引导通过,其中燃油的比例小于混合通道 21里的燃油比例。在输入通道8里的燃烧空气有利地是少燃油的或者 尽可能没有燃油的。混合通道21利用一混合气入口 20通向气缸2。混 合气入口 20由活塞5进行缝槽控制,并在活塞5的上死点范围里向曲 轴箱4打开,输入通道8在一通道入口 9处通向气缸2,这气缸在活塞 5的每个位置上从活塞5至燃烧室3并至曲轴箱4方向都是封闭的。 从燃烧室3导出一用于废气的出口 10。在燃烧室3里伸入一火花 塞11,它将燃烧室3里的燃油/空气混合物点燃。双沖程发动机1具有 四个溢流通道12, 15,它们对于图1中的剖切平面对称地布置在气缸 2上。所述两个靠近入口的溢流通道12利用溢流窗口 13通入到燃烧室 3里。靠近出口的溢流通道15利用溢流窗口 16通入到燃烧室3里。活 塞5具有至少一个活塞14,它在活塞5的上死点范围里将通道入口 9 与溢流窗口 13和16相连接,使燃烧空气由输入通道8可以流入到溢 流通道12至15里。
在该化油器17里设有一抽吸通道部段18,在这抽吸通道部段里可 摆动地支承着一节流元件、也就是一种节气阀门24。该节气阀门24 布置在一节气阀轴25上。隔板19一直伸到节气阀门24的范围里。隔 板19具有一支承面35,节气阀门24在完全打开位置上贴靠在这支承 面上。在节气阀门24范围里副燃油孔27通入到混合通道21里。
在抽吸通道44里,燃烧空气从空气过滤器31在流动方向22上流 向双冲程发动机1。在抽吸通道部段18里涉及到流动方向22在节气阀 门24的上游设有一阻风阀门29,它利用一阻风阀轴30可摆动地进行 支承。在一位于阻风阀轴30和节气阀轴25之间的部位里,在抽吸通 道部段18里设有一文丘里管23,在该文丘里管处在抽吸通道部段里的 流动横截面变小了。在文丘里管23部位里一主燃油孔28通入到混合 通道21里。在流动方向上在阻风阀门29和节气阀门24之间设有一隔 板部段,这个部段设计成导流元件40。
图2中放大表示了化油器17,它设计成薄膜化油器。化油器17 具有一化油器体26,其中设计有抽吸通道部段18。若节气阀门24如 在图2中所示那样在其完全打开的位置上,那么节气阀门24就将抽吸 通道部段18在节气阀门24范围里分成输入通道8和混合通道21。在 图2中混合通道21与图1所示相反地布置在上面。从一装有燃油的调 节腔34供油的燃油孔27和28通入到混合通道21里。燃油从这调节 腔34通过燃油孔27, 28根据在抽吸通道部段18里存在的负压而被抽 吸到抽吸通道44里。调节腔34通过一调节膜片37与补偿腔室38分 开。补偿腔室38可与环境或空气过滤器31的清洁侧相连。调节膜片 37通过一杠杆机构操纵一入口阀36。在化油器体26里此外设有一燃 油泵33,它将燃油送至入口阀36和至调节腔37。为了对于输入到副
燃油孔27里的燃油量进行调整设定,设有一空栽调整螺钉39。
节气阀门24用一螺钉43固定在节气阀轴25上。螺钉43的头部 47使混合通道21里的流动横截面变窄,并且形成一节流点。节气阀轴 25也伸入到混合通道21里并形成一种节流。这可以造成在混合通道 21里在节气阀门24完全开启的位置上在节气阀轴25范围里的流动要 比在文丘里管23范围里的节流更为强烈。这是并不希望的,因为在文 丘里管23范围里应该有最强烈的节流并因此出现最大的负压,以保证 足够的燃油输入。在流动方向22上在阻风阀门29和节气阀门24之间 设有一导流元件40,它减小了由于节气阀轴25和螺钉43的头部47 在混合通道21里所产生的节流。为此导流元件40在面向混合通道21 一侧具有一种流动异形轮廓41。可以规定,在面向输入通道8的一侧 在导流元件40上也设有一流动异形轮廓,用于对抽吸通道44里的流 动性能产生影响。流动异形轮廓41设计成斜坡状,并在流动方向22 上逐渐减小混合通道21里的流动横截面。在流动方向22上看,导流 元件41越来越多地伸入混合通道21里。在面向节气阀轴25的一侧, 导流元件41具有一垂直于抽吸通道纵轴线46所测得的厚度d,该厚度 大于节气阀门24在相同方向上测得的厚度f,而阻风阀门29的厚度f 小于在螺钉43包括螺钉43头部47的范围里节气阀轴25的在相同方 向上所测得的厚度e。厚度d有利地达到节气阀门24厚度f的2倍至 4倍以及节气阀轴25的厚度e的0. 3倍至0. 8倍。抽吸通道纵轴线46 平行于在抽吸通道44的流动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上的流动方向22延 伸。节气阀门29也用一螺钉42固定在节气阀轴30上。
如在图3中的剖视图所示,导流元件40在整个垂直于抽吸通道纵 轴线46的、在节气阀轴25和阻风阀轴30的平面里所测得的宽度g上 延伸。导流元件40至节气阀门24在节气阀门24的圆周上具有一距离 a,而在阻风阀门29的圆周上至阻风阀门29的多巨离为b。距离a和b 可以为几分之一毫米至几个亳米。有利地使距离a, b选择得尽可能小。 但在此必须阻止节气阀门24或阻风阀门29会被导流元件40阻塞住。 导流元件40在抽吸通道部段18的相互对置的通道壁45之间延伸。导 流元件40将输入通道8与混合通道21分开。也可以规定导流元件 40具有一支承面,用于节气阀门24和/或阻风阀门29,正如这在图1 中对于节气阀门24上的分隔壁19所示那样。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设有两个导流元件40a, 40b,它们在流动 方向22上在阻风阀门29和节气阀门24之间延伸。所述两个导流元件 40a, 40b从抽吸通道部段18的对置侧面分别从通道壁45伸向抽吸通 道纵轴线46并相互对着。这两个导流元件40a, 40b在抽吸通道纵轴 线46的范围里相互距离为c。
导流元件40, 40a, 40b整体地成型于化油器体26上。在用铸造 方法制造化油器体26时,有利地也使导流元件40, 40a, 40b成型于 化油器体26上。
权利要求
1.化油器,具有一化油器体(26),在该化油器体里设有内燃发动机的抽吸通道(44)的一部段(18),其中至少一个燃油孔(27,28)通入到该抽吸通道部段(18)里,并在该抽吸通道部段(18)里可摆动地支承一节气阀门(24),其中节气阀门(24)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将抽吸通道(44)在节气阀门(24)范围里这样分成一混合通道(21)和一输入通道(8),因此在节气阀门(24)完全打开的位置上在输入通道(8)里流入具有一种燃油比例的燃烧空气,该燃油比例小于在混合通道(21)里的燃油比例,而且其中在抽吸通道部段(18)里设有至少一个隔板部段,该隔板部段在输入通道(8)和混合通道(21)之间延伸,其特征在于,隔板部段成型在化油器体(26)上。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化油器体(26) 用铸造方法制成;而且隔板部段浇铸在化油器体(26)上。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在抽吸通 道(44)里的流动方向在节气阀门(24)的上游将一阻风阀门(29) 可以摆动地支承在抽吸通道部段(18)里。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隔板部段在流动 方向(22)上布置在节气阀门(24)和阻风阀门(29)之间。
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在抽吸通道部段 (18)里设有一文丘里管(23),并且至少一个隔板部段在流动方向(22) 上看布置在文丘里管(23)的高度上。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隔板部段是导流 元件(40, 40a, 40b)。
7. 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导流元件(40, 4 0a, 40b )在面向混合通道(21) —侧具有一种流动异形轮廓(41 )。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流动异形轮廓(41 ) 使在混合通道(21)里的流动横截面在流动方向(22)上逐渐变小。
9.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隔板部段在整 个的、横交于流动方向(22)所测的抽吸通道部段(18)宽度(g) 上延伸。
10.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两个隔板部段布 置在节气阀门(24)和阻风阀门(29)之间,它们从抽吸通道部段(18) 的通道壁(45)相互对着突出。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隔板部段相互具 有一种间距(c)。
全文摘要
化油器(17)具有一化油器体(26),其中设有一抽吸通道部段(18)。至少一个燃油孔(27,28)通入到该抽吸通道部段(18)里。在该抽吸通道部段(18)里可摆动地支承一节气阀门(24),该节气阀门在完全打开的位置上在节气阀门(24)的部位里将抽吸通道(44)分成一混合通道(21)和一输入通道(8),因此在节气阀门(24)完全打开位置上在输入通道(8)里流动着具有一种燃油比例的燃烧空气,此燃油比例小于混合通道(21)里的燃油比例。在抽吸通道部段(18)里设有至少一个隔板部段,它在输入通道(8)和混合通道(21)之间延伸。隔板部段成型于化油器体(26)上。
文档编号F02M17/12GK101105158SQ20071012916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3日
发明者M·埃伯哈德特, P·施劳赫 申请人: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