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025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排气(废气)中含有NOx、 CO、和HC等,为了净化这些 物质,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配置有三元催化装置。因为三元催化装置在升 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以前不能良好地净化这些物质,因此在催化剂温度低 的内燃机起动时,必须使三元催化装置尽快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
为此,提出了下述方案在内燃机刚起动后,通过使燃烧空燃比比理 论空燃比稀薄(lean)而使排气中含有足够量的氧,利用该氧使排气中的 HC和CO等在三元催化装置中进^f亍燃烧。另外,还提出了下述方案若 三元催化装置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则将燃烧空燃比设为理论空燃比, 但在根据内燃机冷却水温达到设定温度来判断三元催化装置已升温到催化 剂活化温度的场合,内燃机起动开始时的内燃机冷却水温越低,则越低地 设定设定温度,尽管三元催化装置整体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但使燃烧 空燃比稀薄,从而防止三元催化装置过度地升温(例如参照特开平 9-151759、特开平9-222010、特开2004-346777及特开2004-324493 )。
在上述的背景技术中,因为三元催化装置整体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之 前使燃烧空燃比稀薄,因此虽然在升温前半期的缸内温度低时没有问题, 但在升温后半期缸内温度比较高时,排气中含有较多量的NOx,该NOx 没有得到充分地净化便向大气中放出。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内燃机刚起动后将三元催化装置 向催化剂活化温度早期地升温时,可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NOx量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第l技术方案所迷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 内燃机起动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稀薄,在判断出只有配置在内 燃机排气系统中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rich),将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 下游部升温。另外,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 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内燃机起动时 的排气量越多,使燃烧空燃比稀薄而向催化剂活化温度升温的三元催化装 置的上述排气上游部的容积被变更得越大。此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 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基于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纵向中夹部的测定温度,判断出只有上述排气上 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另外,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所迷的内燃机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第 1 3技术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通过 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减 少到设定量时,将燃烧空燃比控制为理论空燃比。此外,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 第1 3技术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通 过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 减少到设定量时,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使燃烧空燃比向浓的一侧和稀薄的 一侧交替地波动。另外,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 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三元催化 装置的上述排气下游部的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振幅越d、。此外,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是如 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上述三元催化 装置的上述排气下游部的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周期越大。
根据本发明第l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内燃机 起动时首先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稀薄,利用排气中的充分的氧使排 气中的HC和CO在三元催化装置中燃烧,只使配置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 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良好地进行升温。由于此时缸内温度^f氐,因 此燃烧温度也低,不会生成那么多的NOx。如果判断出只有三元催化装置 的排气上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则由于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 比浓,因此即使缸内温度变得比较高,燃烧温度变高,气缸内的NOx生成 量也没有那么多,与使燃烧空燃比稀薄的场合相比,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 放的NOx量。通过使燃烧空燃比浓,排气中的HC和CO量增多,但在燃 烧空燃比稀薄的期间利用02存储能力而吸藏在三元催化装置中的氧释放 出,由此这些HC和CO在三元催化装置中燃烧,不会向大气中排^L出, 另外,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下游部也可利用该燃烧热而良好地进行升温。
另外,根据本发明笫2技术方案所迷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 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内燃机起动时的排气量 越大,使燃烧空燃比稀薄而向催化剂活化温度升温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 上游部的容积被变更得越大,只有对内燃机起动时的排气进行净化所需的 三元催化装置的容积部分通过使燃烧空燃比稀薄化而早期地升温到催化剂
活化温度o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在第l技术方案或笫2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至少 三元催化装置的纵向中央部的温度由温度传感器等进行测定,基于该测定 温度判断只有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三元 催化装置的温度由于排气上游端最高而排气下游端最低,因此如果至少测 定纵向中央部的温度,则可容易地判断出是否只有排气上游部已升温到催 化剂活化温度。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在第l-3技术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通过^吏燃 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减少到^殳定 量时,将燃烧空燃比控制为理论空燃比。通过使燃烧空燃比稀薄的运转(运 行),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变为最大存储量,这样,在三元催化装置 整体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后的理论空燃比的运转中,燃烧空燃比向稀薄 的一侧偏移时NOx的净化变得不充分。另夕卜,若使燃烧空燃比浓而继续时, 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最终成为零,这样,在三元催化装置整体升温到 催化剂活化温度后的理论空燃比的运转中,燃烧空燃比向浓的一側偏移时, HC和CO的净化变得不充分。
由此,使燃烧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减少到设 定量、优选减少到最大存储量的大约一半时,将燃烧空燃比控制为理论空 燃比,将02存储量维持在设定量。此时,三元催化装置在比排气上游部大 的范围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在可良好地净化理论空燃比的排气中所含的 HC、 CO和NOx的同时,利用此时产生的反应热可使三元催化装置的其 余部分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 第1 3技术方案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通过使燃烧 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三元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减少到设定量 时,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使燃烧空燃比向浓的一侧和稀薄的一側交替地波 动。若燃烧空燃比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向浓的一侧和稀薄的一侧波动,则 交替地向三元催化装置供给较多量HC及CO、和较多量的氧及NOx。由 此,较多量的HC和CO利用由三元催化装置放出的氧而进行燃烧,利用 该燃烧热可使未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的其余部分良好地 升温,与此同时与所放出的氧相同的量的氧再被三元催化装置吸藏,三元 催化装置的02存储量被维持在设定量。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 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下游部的测定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振幅越小,使每单位时间向三元
催化装置供给的HC及CO的量、和氧及NOx的量减少,使HC和CO的 燃烧热减少,使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的其余部分升 温,由此,抑制产生必需以上的燃烧热而使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 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过度地升温。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 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中,三元催化装置的上述排 气下游部的测定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周期越大,4吏每单位时间向 三元催化装置供给的HC及CO的量、和氧及NOx的量减少,使HC和 CO的燃烧热减少,从而使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的 其余部分升温,由此,抑制产生必需以上的燃烧热而使已升温到催化剂活 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过度地升温。


图i是表示内燃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的概略图2是用于利用本发明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实施的起动时空燃比控制的 流程图3是表示通过图2的起动时空燃比控制而得到的空燃比变化与三元 催化装置的各部分的温度变化的时间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表示内燃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的概略图。在该图中,l是三元 催化装置,2是用于检测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端附近温度的第一温 度传感器,3是用于检测三元催化装置1的纵向中央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 感器,4是用于检测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端附近温度的第三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二温度传感器3和笫三温度传感器4在本实施方式 中分别检测在各纵向位置的直径中心附近的温度。
三元催化装置1,在排气的空燃比为理论空燃比附近时,对排气中的NOx、 CO和HC良好地进行净化。然而,由于将排气的空燃比总是维持 在理论空燃比附近是困难的,因此通过使三元催化装置1担载二氧化铈等, 使之具有02存储能力,在排气的空燃比变为稀薄时,吸收剩余氧,在排气 的空燃比变为浓时放出吸收的氧,不论排气的空燃比如何均可使三元催化 装置1内的气氛在理论空燃比附近。
可是,三元催化装置l在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以前,不能对理论空燃 比附近的排气中的NOx、 CO和HC良好地进行净化。由此,在催化剂温 度低的内燃机起动时,必须使三元催化装置1早期地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 度。为此, 一般地实施下述工作在内燃机起动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 燃比稀薄,使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氧,利用该氧使排气中的HC和CO在三 元催化装置1内良好地进行燃烧,利用该燃烧热4吏三元催化装置1升温。
这样,在使燃烧空燃比稀薄而使三元催化装置1升温的场合,由于在 升温前半期缸内温度低,燃烧温度也低,因此即使使燃烧空燃比稀薄也不 会生成那么多量的NOx。然而,在升温后半期缸内温度变得比较高、燃烧 温度提高时,在燃烧空燃比稀薄的运转中会生成量比较多的NOx,该NOx 会使三元催化装置1的升温不充分,另外,通过此前的稀薄空燃比的运转, 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变为最大存储量时,不能良好地进行净化而向 大气中放出。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按照图2所示的流程图控制燃烧 空燃比,使三元催化装置1早期地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并抑制此时的 NOx的向大气排放量。
首先,在步骤101中,根据起动机开关的开启(接通)信号等来判断 是否是内燃机起动时,该判断结果为否定时直接终止流程,但该判断结果 为肯定时就进入步骤102。在步骤102中,确定对与吸入空气量对应的内 燃机起动时的排气量进行净化所需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的容 积,所述吸入空气量是内燃机起动时的吸入空气量,优选是刚刚各气缸的 起爆完成、内燃机转速上升到设定转速后的正常运转时(以下称为内燃机 刚起动完成后)的吸入空气量。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排气量越多,所需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的容积越大。该容积,例如在具有同样直
径的三元催化装置中,作为距排气上游端的长度L来确定。
接着,在步骤103中,实施在稀薄空燃比(例如为15-16)下的运转。 也可以从起转(cranking)就使燃烧空燃比稀薄,但直到内燃机起动完成 为止,为了确保可靠的起动性,优选将燃烧空燃比控制成为理论空燃比或 稀薄空燃比,在稀薄空燃比下的运转优选从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实施。
接着,在步骤104中,判断三元催化装置1的距排气上游端的长度L 的位置的直径中心部附近的温度TL是否达到了催化剂活化温度T。在整 体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之前,三元催化装置1具有从排气上游端到排气下 游端缓慢变为低温度的温度梯度。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2 监视排气上游端附近的温度Tu,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3监视纵向中央部的 温度Tc,利用第三温度传感器4监视排气下游端附近的温度Td,基于Tu、 Tc和Td这三个温度可推定距排气上流端的长度L的位置的温度TL。
当然,在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排气量多的场合或少的场合,进行净 化所需的三元催化装置的容积增加、减少,与此相伴,距排气上游端的长 度L进行增减,但不论长度L如何,均可基于上述Tu、 Tc和Td这三个 温度推定该长度位置的温度TL。另外,如果至少监一见三元催化装置1的纵 向中央部的温度Tc,则将排气上游端的温度作为流入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 气的温度,可推定距排气上游端的长度L的位置的温度TL。
步骤104的判断结果为否定时,即三元催化装置1的距排气上游端的 长度L的位置的直径中心部附近的温度TL小于催化剂活化温度T,对内 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排气量进行净化所需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的 容积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时,在步骤103中实施在稀薄空燃比下的 运转,通过4吏排气中含有足够量的氧,使排气中的HC和CO在三元催化 装置l中良好地燃烧,利用该燃烧热使三元催化装置l良好地升温。在内 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由于气釭内的温度尚低,燃烧温度也低,因此即使使 燃烧空燃比稀薄,也不会生成那么多的NOx。这样,虽然NOx在三元催 化装置中未怎么被净化便排放到大气中,但该NOx放出量很少。另 一方面,如果对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排气量进行净化所需的三元
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的容积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步骤104的判断 结果为肯定,则在步骤105中实施在浓空燃比(例如为12-14)下的运转, 燃烧空燃比从稀薄空燃比转换至浓空燃比。此时,三元催化装置l的排气 上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即使将燃烧空燃比控制为理论空燃比, 也可以将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排气良好地净化。然而,三元催化装置1 中的排气上游部以外的排气下游部依然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防备 排气量增加的运转并使排气下游部早期地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是必要 的。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燃烧空燃比浓,从而使量比较多的HC和 CO流入三元催化装置1,由于利用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能力而在稀 薄空燃比运转时吸藏的氧从三元催化装置1中放出,因此这些HC和CO 在三元催化装置1中良好地燃烧,可使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部良好 地升温。
在燃烧空燃比从稀薄向浓转换时,通过此前的稀薄空燃比下的运转, 气缸内的温度升高,如果保持原样地持续进行在稀薄空燃比下的运转,则 燃烧温度也升高,NOx生成量变得比较多。然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 此时实施在浓空燃比下的运转,因此即使气缸内的温度升高,也不会那样 地生成NOx,即4吏在三元催化装置1中NOx未被净化,NOx向大气中的 ;故出量也4艮少。
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能力,如上述那样,是用于在燃烧空燃比波 动成为浓或稀薄时,也将三元催化装置l内的排气的空燃比维持在理论空 燃比附近的,优选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变为最大存储量的约一半, 以使得燃烧空燃比可以向浓和稀薄波动。当^f吏燃烧空燃比一直为浓的状态 时,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部被良好地升温,但在稀薄空燃比下运转 时吸藏到最大存储量的氧最终全部放出。
在本流程图中,在步骤106中,判断开始浓空燃比下的运转后的经过 时间te是否达到了设定时间t。在浓空燃比的运转开始时,通过此前的稀薄空燃比下的运转,三元催化装置1吸藏有最大存储量的氧。该最大存储 量对于每一个三元催化装置1是已知的值,使最大存储量的氧减少一半所
需的HC量和CO量也已知。由此,这些HC量和CO量向三元催4t装置 1流入所需的在浓空燃比下的运转时间t,可以基于浓空燃比的值进行设定。
这样,步骤106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期间,实施在浓空燃比下的运转。 另一方面,当从在浓空燃比下的运转开始后的经过时间te达到设定时间t, 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变为最大存储量的约一半时,结束在浓空燃比 下的运转,i^步骤107。
在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变为最大存储量的约一半时,将燃烧空 燃比从浓转换成理论空燃比,在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下游部,可以4吏依然 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其余部分利用在对HC、 CO和NOx净化时 产生的热量升温。即使是这样的理论空燃比的运转,三元催化装置1的02 存储量也可以维持在最大存储量的约一半。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该其余部分早期地升温到催化剂活化 温度,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使燃烧空燃比向浓侧和稀薄侧波动,在燃烧 空燃比向浓的一侧波动时,会4吏较多量的HC和CO向三元催化装置1流 入,使这些HC和CO利用从三元催化装置放出的氧进行燃烧。燃烧空燃 比向稀薄一侧波动时,为使HC和CO燃烧而放出的氧量再次被三元催化 装置1吸藏。这样,即4吏这样地<吏燃烧空燃比波动,也可以将三元催化装 置1的02存储量维持在最大02存储量的约一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07中确定燃烧空燃比的波动振幅A。振幅 A越大,向三元催化装置l供给的HC量和CO量越多,对将三元催化装 置1的未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其余部分进行升温有利。然而,已升温 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等容易过度地升温。由 此,通过使用第三温度传感器4检测、或至少使用第二温度传感器3检测 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纵向中央部的温度Tc推定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 下游端的温度Td越高,使振幅A越小。由此,可抑制已经升温到催化剂 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等过度地升温。如果在步骤107中,确定了燃烧空燃比的波动振幅A,则在步骤108 中,实施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的振幅A的波动空燃比的运转。接着,在步 骤109中,判断与上述同样地检测或推定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端 的温度Td是否达到了催化剂活化温度T,该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期间,在 步骤107中确定振幅A,在步骤108中实施波动空燃比的运转。
虽然在步骤107中使波动空燃比运转的振幅A变化,但也可以^:置成 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端的温度Td越高,使波动空燃比运转的波动 周期越大,从而减少向三元催化装置供给的CO量和HC量,由此,可以 抑制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等过度地升温。
如果检测或推定的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端的温度Td达到催化 剂活化温度T,则三元催化装置1的全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T,就 不需要在波动空燃比下的运转,在步骤110中,起动时的空燃比控制被中 止。
图3是表示上述的起动时的燃烧空燃比变化、与三元催化装置1的各 部分的温度变化的时间曲线图。在该时间曲线图中,在内燃机刚起动完成 后的时刻tl,燃烧空燃比净皮控制为稀薄,使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上游部 的温度升温。如果达到时刻t2,则由于三元催化装置l的作为排气上游部 边界的距排气上游端的纵向长度L的位置的温度TL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 T,因此从该时刻t2开始,使燃烧空燃比浓,在抑制气缸内的NOx的生成 量的同时,^使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部良好地升温。
如果通过经过i殳定时间而达到时刻t3,则在稀薄空燃比运转时净皮三元 催化装置1吸藏的最大02存储量的氧,通过浓空燃比运转而减少到约一半, 从该时刻t3开始,实施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使燃烧空燃比向浓的一侧和 稀薄的一侧交替地波动的运转。由此, 一边将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 维持在最大存储量的约一半, 一边通过使较多量的HC和CO燃烧,而使 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部的、依然没有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部分 良好地升温。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下游端的Td越高,使该运转下的波动空燃比的振幅越小,抑制了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的三元催化装置1
的排气上游部等过度地升温。若达到时刻t4,则三元催化装置l的排气下 游端的温度Td也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T,即,由于三元催化装置1的整 体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T以上,因此中止用于使三元催化装置1升温的起 动时的空燃比控制。
从时刻t2到t3,实施了在一定的浓空燃比下的运转,但如图3中虛线 所示,也可以设定转换时的浓空燃比及燃烧空燃比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 以便使燃烧空燃比从由稀薄空燃比转换时的浓空燃比慢慢地向理论空燃比 接近,在燃烧空燃比达到理论空燃比时三元催化装置1的02存储量变为最 大存储量的约一半。在这样的燃烧空燃比的控制中不需要判断经过时间。 对于从时刻t2到t3的浓空燃比的运转,从时刻t2到t3向三元催化装置1 供给的HC量和CO量是重要的,此期间的排气量大于或少于成为设定各 值的基准的排气量的场合,必须将转换时的浓空燃比向稀薄一侧或浓的一 侧变更,或者,缩短或延长时刻t2到t3期间的时间t,或者增大或减小燃 烧空燃比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
在图2所示的流程图中,虽然在内燃机起动时实施了上述的空燃比控 制,但不用说,在冷却水温高、判断是内燃机刚停止后的再起动时的场合, 由于三元催化装置1整体已达到催化剂活化温度,因此不需要实施上述的 空燃比控制。另外,冷却水温异常低、判断是极低温的起动时的场合,由 于内燃机刚起动完成后的稀薄空燃比的运转不稳定,因此可以不考虑上述 的空燃比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元催化装置1的距排气上游端的长度L的 位置的温度TL,是采用至少使用第二温度传感器3测定的三元催化装置1 的纵向中央部的温度Tc进行了推定,但也可以基于由根据各内燃机运转 状态而流入三元催化装置1的排气的温度及排气的流量等推定的使三元催 化装置l升温的能量、和外界气体温度等,不设温度传感器而进行推定。 在此,考虑了三元催化装置1具有从排气上游端到排气下游端慢慢变为低 温度的温度梯度。三元催化装置l的排气下游端的温度Td,也可以基于上述的能量和外界气体温度等,不设温度传感器而进行推定。
权利要求
1. 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内燃机起动时,使 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稀薄,在判断出只有配置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的 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 论空燃比浓,将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下游部升温。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燃 机起动时的排气量越多,使燃烧空燃比稀薄而向催化剂活化温度升温的三 元催化装置的上述排气上游部的容积被变更得越大。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纵向中央部的测定温度,来判断只有上迷排气上 游部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
4. 如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 在于,通过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礼火而推定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o2 存储量减少到设定量时,将燃烧空燃比控制为理论空燃比。
5. 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 在于,通过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从而推定上迷三元催化装置的o2 存储量减少到设定量时,以理论空燃比为中心使燃烧空燃比向浓的一侧和 稀薄的一侧交替地波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 三元催化装置的上述排气下游部的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振幅越小。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 三元催化装置的上述排气下游部的温度越高,燃烧空燃比的波动周期越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在内燃机起动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稀薄,在判断出只有配置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的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上游部已升温到催化剂活化温度时,使燃烧空燃比比理论空燃比浓,将上述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下游部升温。
文档编号F01N3/24GK101313137SQ200780000269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7日
发明者一濑宏树, 中田邦彦, 平田笃识, 樱井健治, 沟口紘晶, 河合将昭, 藤原孝彦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