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747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至内燃机的多个排气口的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各种排气歧管是已知的,这些排气歧管中的每一个均连接至内燃机的多个排气口以将排出气体从相应排气口引导至下游侧的排气管。
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推荐排气歧管,为了同时获得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和内燃机输出性能的改善。在排气歧管中,三片金属构件,即,前半主体、分隔主体以及后半主体彼此叠置。与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联通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三排气管形成于前半主体与分隔主体之间。与第一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联通的第一排气管和第四排气管形成于分隔主体与后半主体之间。下面的专利文献2公开了另一种推荐排气歧管。在该排气歧管中,通过压模制造的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第一至第四支管部和收集管部,并且用于将从第一和第二支管部流入收集管部的排出气体与从第三个第四管部流入收集管部的排出气体分离的分隔板附接至下侧外壳构件。分隔板将连接至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的一对第二支管部和第三支管部合并,从而在收集管部中形成排出气体通道开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第10-89064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专利文献2 :第2007-154660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排气歧管中,在对前半主体和后半主体进行焊接之后需要翻转分隔主体以对后半主体和分隔主体进行焊接,这导致较低的生产率。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第一至第四排气管中的每一个均由分隔主体和前半主体或分隔主体和后半主体形成或由分隔主体或后半主体形成,并且分隔主体组成排气管中的每一个的半侧,故分隔主体的尺寸变得更大。因此,分隔主体的刚度降低,这不利于振动控制,并且排气歧管的热容量变得更大,以延缓排出气体温度的增加,这也不利于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排气歧管涉及以下问题在将分隔板附接至下侧外壳构件时,需要激光焊接,因为使用了板块厚度较薄的分隔板,因此需要较大的焊接设备。此夕卜,由于分隔板形成部分重叠的管结构,故重量变得更大。此外,由于分隔板被焊接以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中的被圆形地凹陷作为相应支管部的位置上,焊接线是三维且复杂的,这导致较低的生产率。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该排气歧管实现了改善的生产率和高性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于实现该目的的根据本发明的排气歧管是待连接至具有多个排气口的内燃机的排气歧管。排气歧管包括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下侧外壳构件。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下侧外壳构件中的每一个均通过对板材进行压模而形成。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流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并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使得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二流道。
多个排气口可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第一流道可连接至第一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第一组排气口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至少两个排气口。第二流道可连接至第二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第二组排气口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将包含在第一组排气口中的至少两个排气口除外且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另外的至少两个排气口。内燃机可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以及第四排气口作为至少四个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二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三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一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四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三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可以是继第四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一组排气口可包括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以及第二组排气口可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一排气口至第四排气口可以以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以及第四排气口的顺序形成。第二流道的上游侧可通过下侧外壳构件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第二流道的下游侧可通过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可彼此叠置,并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从而使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分离。此外,下侧外壳构件可包括阶梯部,阶梯部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外周相对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可叠置在阶梯部上。阶梯部可被形成为向下侧外壳构件的叠置有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凹陷。此外,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可形成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的下游端。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排气歧管,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并且第二上侧外壳构件进一步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使得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暴露。这允许从相同方向进行焊接,从而使生产率得到改善。此外,由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和第一上侧外壳构件上,故下侧外壳构件中的待与第二上侧外壳附接的必要区域可以减小。因此,下侧外壳构件可具有紧凑的尺寸。紧凑的下侧外壳构件导致更小的热容量,因而导致有利于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的效果。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且第一上侧构件被夹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从而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离的构造、以及各排气口以非连续的排气顺序连接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一的构造可避免排出气体的干扰。改善内燃机的输出性能是有利的。此外,由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平坦部的尺寸可以很小,故能够获得较高的刚度,这有助于抵抗振动,并且使更薄壁的使用成为可能。因此这有助于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当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外周对应的阶梯部形成于下侧外壳构件中时,可通过将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阶梯部上而轻松实现组装,从而改善了生产率。此外,由于阶梯部减小了将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所导致的水平高度差,故可以减小由于该水平高度差所导致的施加在穿过第二流道的排出气体的阻力,从而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此外,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形成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的下游时,能够实现抑制排出气体的干扰的改善效果。


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歧管的平面图;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排气歧管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凸缘的正视图;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排气歧管的分解平面图;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排气歧管的分解侧视图;图6是沿图I中的线A-A截取的放大截面图;以及图7A-7B是沿图I中的线B-B截取的放大截面图。
参考标号说明I...排气歧管2...凸缘4...外壳构件6...转换器10 13· · ·通孔24···下侧外壳构件27···第二下侧支管部28...第三下侧支管部29···第四下侧支管部30...下侧连接管部32...第三下侧支管部34,36...凸缘部38...第一上侧外壳构件40...第二上侧支管部41...第三上侧支管部42...平坦部44,46...阶梯部48...凸缘部
50...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2...第一上侧支管部54···第四上侧支管部56...上侧收集管部57. · ·第二流道58...凸缘部100···内燃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歧管I通过连接至四缸内燃机100来使用。内燃机100包括分别与第一至第四汽缸#1至M联通的第一至第四排气口 Pl至P4,并且排气歧管I连接至第一至第四排气口 Pl至P4。在本实施方式中,点火以第一汽缸#1、第三汽缸#3、第四汽缸#4、以及第二汽缸#2的顺序进行,并且排气以第一排气口 P1、第三排气口 P3、第四排气口 P4、以及第二排气口 P2的顺序进行。排气歧管I包括附接至内燃机100的凸缘2以及形成用于排出气体的通道的外壳构件4。在排气歧管I的与其待连接至第一至第四排气口 Pl至P4的连接侧相反的排气侧,转换器6连接至外壳构件4。根据如此配置的排气歧管1,来自第一至第四排气口 Pl至P4的排出气体被引入转换器6。转换器6包含未示出的催化剂,并且从排气歧管流入的排出气体通过催化剂净化并随后朝下游排放。如图3所示,在凸缘2中钻有与第一至第四排气口 Pl至P4对应的四个通孔10至13。凸缘2还设置有多个附接孔14至18以通过未示出的螺栓将凸缘2附接至内燃机100。朝外壳构件4突起的环形突起20至23分别围绕四个通孔10至13形成。如图4和5所不,夕卜壳构件4包括下侧外壳构件24、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以及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下侧外壳构件24、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以及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中的每一个均通过对板材进行压模而形成。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一个表面上。下侧外壳构件24、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以及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被形成为从凸缘2侧弯曲至转换器6侧,如图2所示。下侧外壳构件24包括形成于凸缘2侧的第一下侧支管部26、第二下侧支管部27、第三下侧支管部28、以及第四下侧支管部29。第一至第四支管部26至29中的每一个均被形成为向叠置有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一侧的相反侧(在下文中,又简称为相对于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下侧”)凹陷以具有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截面。如图4所示,下侧外壳构件24包括形成于转换器6侧的下侧收集管部30。下侧收集管部30被形成为凹陷以具有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截面。由于下侧收集管部30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和第三下侧支管部28联通,凹陷的平面形状整体上展现出“Y”形。第二下侧支管部27、第三下侧支管部28、以及下侧收集管部30由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覆盖,从而形成第一流道32。虽然第一下侧支管部26被形成为如上所述向下侧凹陷,但不具有凹部的扁平凸缘部34被设置在第一下侧支管部26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之间,并且位于下侧外壳构件24的外周处。除了待插入凸缘2的通孔10的部分之外,第一下侧支管部26均被凸缘部34围绕。虽然第四下侧支管部29还被形成为以相同方式向下侧凹陷,但不具有凹部的扁平凸缘部36被设置在第四下侧支管部29与相邻的第三下侧支管部28之间。除了待插入凸缘2的通孔13的部分之外,第四下侧支管部29均被凸缘部36围绕。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以从第二下侧支管部27和第三下侧支管部28至下侧收集管部30覆盖第一流道32的上侧。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包括第二上侧支管部40,第二上侧支管部40被形成为具有向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一侧的相反侧(在下文中,又简单成为相对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上侧”)的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相对应的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凸出结构。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还包括第三上侧支管部41,第三上侧支管部41被形成为具有与第三下侧支管部 28相对应的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凸出结构。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时,第二下侧支管部27和第二上侧支管部40彼此配合,当第三下侧支管部28和第三上侧支管部41彼此配合,从而在它们的内部形成第一流道32。此外,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时,第二下侧支管部27和第二上侧支管部40的位于下侧收集管部30的相反侧的端部被形成为可在凸缘2的通孔11中配合,同时第三下侧支管部28和第三上侧支管部41的端部被形成为可在凸缘2的通孔12中配合。第二上侧支管部40和第三上侧支管部41形成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凸缘2侦牝并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在从凸缘2侧到下侧收集管部30的途中变得基本平坦。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在从变得平坦的位置到下侧收集管部30的区域中具有平坦部42。平坦部42沿着下侧外壳构件24的形状弯曲,但被形成为不具有凹部或凸部的平坦表面。下侧外壳构件24包括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外周相对应的阶梯部44、46。如图6和图7所示,阶梯部44、46从凸缘部34、36根据上侧外壳构件38的厚度向下凹入。该凹入的深度例如可与上侧外壳构件38的板厚相同,或可基于板厚略微调整。阶梯部44形成于第一下侧支管部26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之间。另一个阶梯部46形成于第三下侧支管部28与第四下侧支管部29之间。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叠置在这两个阶梯部44、46上时,第一流道32的上侧覆盖有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下侧外壳构件24包括平坦凸缘部48,凸缘部48形成于第二下侧支管部27与第三下侧支管部28之间的区域。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时,凸缘部48和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凸缘部42彼此紧密附接。下侧外壳构件24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结合通过在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叠置在阶梯部44、46和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48上的情况下进行焊接来实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和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上以覆盖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四下侧支管部29。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包括第一上侧支管部52,第一上侧支管部52被形成为向下侧外壳构件24的相反侧(在下文中,又简单成为相对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上侧”)凸出以具有与第一下侧支管部28相对应的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截面。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还包括第四上侧支管部54,第四上侧支管部54被形成为向上侧凸出以具有与第四下侧支管部29相对应的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截面。第一上侧支管部52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分别沿着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四下侧支管部29向转换器6延伸。第一上侧支管部52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在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之上合并并与上侧收集管部56联通。相应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平面形状基本上为“Y”形。上侧收集管部56是转换器6侧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端部,并且凸出以具有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类似截面。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时,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一上侧支管部52彼此配合,并且第四下侧支管部29和第一上侧支管部54彼此配合。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一上侧支管部52的与下侧收集管部30相反的端部被形成为能够在凸缘2的通孔10中配合,并且第四下侧支管部29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被形成为 能够在凸缘2的通孔13中配合。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如上所述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时,形成从第一上侧支管部52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到上侧收集管部56的第二流道57。在作为上游侧的第二流道57的凸缘2侧,第二流道57包括由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一上侧支管部52围绕而成流动路径、以及由第四下侧支管部29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围绕而成的流动路径。这些流动路径在它们的下游侧合并。在下游侧的合并点附近,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取代下侧外壳构件24形成由第一下侧支管部26、第四下侧支管部29、以及上侧收集管部56围绕而成的流动路径的一部分。上侧收集管部56被形成为与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下侧收集管部30相对应。当上侧收集管部56和下侧收集管部30被组装时,形成基本椭圆的形状。此外,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位于上侧收集管部56与下侧收集管部3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上侧收集管部56和下侧收集管部30被形成为能够在转换器6的入口管部6a中配合。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外周处,除了在待在凸缘2的通孔10、13中和在转换器的入口管部6a中配合的区域之外,形成有凸缘部58。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和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之上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凸缘部58紧密附接至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4、36和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因此,上侧支管部52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叠置在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四下侧支管部29上,并且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下侧紧靠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凸缘部42,从而形成第二流道5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的端部被形成为到达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下侧收集管部30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上侧收集管部56的端部。平坦部42的端部可被形成为延伸至不到达下侧收集管部30和上侧收集管部56的端部的位置,使得第一流道32和第二流道57被收集在下侧收集管部30和上侧收集管部56内。下侧外壳构件24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结合通过在这些构件彼此叠置的情况下对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凸缘部58和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4、36、42中的每一个进行焊接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三层区,在三层区中,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被夹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之间。如图7A所示,可在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6中的阶梯部46上且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凸缘部5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6上时进行焊接。虽然图7A仅示出了阶梯部46的凸缘部36的侧面,但可对阶梯部44的凸缘部34的侧面进行相同的操作。可替换地,不需要为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提供凸缘58。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7B所示,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凸缘部42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并且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第四上侧支管部54叠置在凸缘部42上。随后,可以是这样的,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6向上弯曲,并且进行这些构件的焊接。可替换地,下侧外壳构件24的凸缘部36可以事先向上弯曲。虽然图7B仅示出了第四上侧支管部54的凸缘部36的侧面,但可对凸缘部34和上侧支管部52的侧面进行相同的操作。
当包括下侧外壳构件24、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以及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外壳构件4被安置在凸缘2的通孔10-13中且沿着它们的周围进行焊接时,凸缘2和外壳构件4结合在一起。此外,当转换器6的入口管部6a被安置在上侧收集管部56和下侧收集管部30中且沿着它们的周围进行焊接时,外壳构件4和转换器6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将对前面描述的本发明的排气歧管的排出气体流进行描述。由第一汽缸#1中燃烧的排出气体从第一排气口 P1,流过通孔10,进入由第一下侧支管部26和第一上侧支管部52组成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流过平坦部42与第一上侧支管部52之间的第二流道57,并流过平坦部42与上侧收集管部56之间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被输送至转换器6,并从转换器6输送至位于下游侧的未示出的排气管。第三汽缸#3中燃烧的排出气体从第三排气口 P3,流过通孔12,进入由第三下侧支管部28和第三上侧支管部41组成的第一流道32。随后,排出气体流过平坦部42与第三下侧支管部28之间的第一流道32,并流过平坦部42与下侧收集管部30之间的第一流道32。随后,排出气体被输送至转换器6,并从转换器6输送至位于下游侧的未示出的排气管。接下来,第四汽缸#4中燃烧的排出气体从第四排气口 P4,流过通孔13,进入由第四下侧支管部29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组成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流过平坦部42与第四上侧支管部54之间的第二流道57,并流过平坦部42与上侧收集管部56之间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被输送至转换器6,并从转换器6输送至位于下游侧的未示出的排气管。第三汽缸#3中的燃烧紧接着是第四汽缸#4的燃烧,第三排气口 P3的排气和第四排气口 P4的排气处于先后次序,第三排气口 P3和第四排气口 P4彼此相邻。然而,由于来自第三排气口 P3的排出气体穿过平坦部42与第三下侧支管部28之间的第一流道32、以及平坦部42与下侧收集管部30之间的第一流道32,故对从第四排气口 P4流出并穿过第二流道57的排出气体的影响很小,并且抑制了对排出气体的干扰。第四汽缸#4中燃烧的排出气体从第四排气口 P4,流过通孔13,进入由第四下侧支管部29和第四上侧支管部54组成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流过平坦部42与第四上侧支管部54之间的第二流道57,并流过平坦部42与上侧收集管部56之间的第二流道57。随后,排出气体被输送至转换器6,并从转换器6输送至位于下游侧的未示出的排气管。第二汽缸#2中燃烧的排出气体从第二排气口 P2,流过通孔11,进入由第二下侧支管部27和第二上侧支管部40组成的第一流道32。随后,排出气体从平坦部42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之间的第一流道32流过平坦部42与下侧收集管部30之间的第一流道32。随后,排出气体被输送至转换器6,并从转换器6输送至位于下游侧的未示出的排气管。第二排气口 P2的排气和第一排气口 Pl的排气处于先后次序,第二排气口 P2和第一排气口 Pl彼此相邻。然而,由于来自第二排气口 P2的排出气体穿过平坦部42与第二下侧支管部27之间的第一流道32、以及平坦部42与下侧收集管部30之间的第一流道32,故对从第一排气口 Pl流出并穿过第二流道57的排出气体的影响很小,并且抑制了对排出气体的干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气歧管I中,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并且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进一步叠置在其上。这允许从相同方向进行焊接,因此使得生产率得到改善。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仅需要形成待连接至多组排气歧管之一的第一流道32,因此能够具有紧凑的尺寸。此外,由于即使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具有紧凑的尺寸时,排出气体的干扰也被抑制,故能够降低排气歧管I的热容量。随后,穿过排气歧管I的排出气体的温度在短时间内恢复并且排出气体的温度降低被抑制,这导致排出气体净化效率得到改善。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上且将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夹在中间以分隔第一流道32和第二流道57的这种结构可导致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平坦部42的尺寸减小,并因此导致高刚性。这有利于抗振,允许使用更薄的壁,并且有助于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此外,在下侧外壳构件24中形成与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的外周对应的阶梯部44、46并将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叠置在阶梯部44、46上允许如下情况简单组装操作能够实现,因此能够获得改善的生产率,穿过第二流道57的排出气体的排气阻力能够被抑制,并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此外,当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被形成于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和下侧外壳构件24的下游端时,能够确实地抑制排出气体的干扰。下侧外壳构件24、第一上侧外壳构件38、第二上侧外壳构件50的结构可以颠倒设计,使得在被焊接时这些构件能够翻转。本发明不应被限制为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题的情况下,可被实践为各种形式。
权利要求
1.待与具有多个排气口的内燃机连接的排气歧管,所述排气歧管包括 第一上侧外壳构件; 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 下侧外壳构件, 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所述下侧外壳构件中的每一个均通过对板材进行压模而形成, 其中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所述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待与所述多个排气口中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流道,以及 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所述下侧外壳构件上,并且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所述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使得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从而形成待与所述多个排气口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二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多个排气口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 所述第一流道连接至第一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所述第一组排气口包括所述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至少两个排气口,以及 所述第二流道连接至第二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所述第二组排气口包括所述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将包含在所述第一组排气口中的至少两个排气口除外且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另外的至少两个排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内燃机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以及第四排气口作为所述至少四个排气口, 所述第一排气口是继所述第二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 所述第三排气口是继所述第一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 所述第四排气口是继所述第三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 所述第二排气口是继所述第四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 所述第一组排气口包括所述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以及 所述第二组排气口包括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四排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第一排气口至所述第四排气口以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以及所述第四排气口的顺序形成,以及 所述第二流道的上游侧通过所述下侧外壳构件和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下游侧通过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和所述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并且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所述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从而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下侧外壳构件包括阶梯部,所述阶梯部与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外周相对应,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所述阶梯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阶梯部被形成为朝所述下侧外壳构件的叠置有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一侧的相反侧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歧管,其中 所述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形成至所述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和所述下侧外壳构件的下游端。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中,待与具有多个排气口的内燃机连接的排气歧管包括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下侧外壳构件。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流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并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使得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二流道。
文档编号F01N13/18GK102782277SQ20118001256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5日
发明者大上裕久 申请人: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