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尤其是,涉及适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的发 动机的气缸盖与排气歧管或进气歧管的结合部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排气歧管的入口侧与发动机的气缸盖相连,另一方面,其出口侧与具有催化装置 等的排气通道相连,并使从发动机中的各燃烧室排出的废气流入排气通道。并且,废气不仅 温度高、且含有很多能量,在汽缸内膨胀后还导致压力升高,因此,排气歧管暴露于高温环 境中。
因此,排气歧管的温度可能会变得很高,而且,可能对设置在排气歧管周围的各种 部件产生热影响。尤其是,设置在气缸盖上方的盖罩由耐热性比钢等差的树脂部件形成,因 此,容易产生热劣化。因此,为了减少由暴露在高温下的排气歧管引起的热气的影响,一直 以来都是在排气歧管和发动机的结合部设置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
例如,如图6所示,上述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具有设置在气缸盖(未图示)和 排气歧管(未图示)之间的排气歧管衬垫(exhaust manifold gasket) 100。该排气歧管衬 垫100具有隔热板110以及分别设置于隔热板110的两侧的衬垫120,这些衬垫与排气歧管 一起通过其法兰部130由螺栓被固定在气缸盖101上。该隔热板110在气缸盖101与排气 歧管的接合部的上方延伸,并形成向排气歧管上方延伸的形状。由此,从排气歧管侧向气缸 盖101侧进行热隔断。在法兰部130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2a 132e,而且,在邻 近突出部132a 132e的位置上形成有螺栓孔131a 131e。
如上所述,例如在专日本利文献I中公开有现有技术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 构。
另一方面,开发有各种进气歧管,作为进气歧管,例如从发动机轻量化的观点出 发,具有用树脂代替铸铁、钢、铝合金等金属而形成的进气歧管。树脂制成的进气歧管的出 口侧通过衬垫与发动机的气缸盖连接。树脂制成的进气歧管和发动机的气缸盖在法兰部上 夹着上述衬垫通过螺栓进行结合。但是,因为树脂制成的进气歧管的耐热性比现有技术的 金属制成的进气歧管的耐热性差,因此,例如设置有在树脂制成的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气 缸盖的结合部具有隔热板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
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91833号公报(例如,可以参考说明书的 0029 0038段以及图2等)
在近年的车辆中,为了提高燃耗等,正在推进基于各种部件的薄板化和部件数量 的削减等的轻量化。但是,如果为了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而将部件的薄板化适用于排气歧管 侧的现有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则可能导致隔热板强度不足。例如,上述隔热板 为由气缸盖单臂支撑的结构,如果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振动,则在隔热板上的规定的位置、 尤其是排气歧管具有外缘部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法兰部时与其面对的部分的位置上应 力集中,由此可能会发生裂纹。即,对于现有技术的排气歧管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很难提高可靠性。
即使是在上述进气歧管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中,从轻量化的观点出 发,如果想要适用隔热板的薄板化,也是与排气歧管侧一样,由于在与进气歧管的法兰部的 外缘部相对的指定规定位置上应力集中而可能发生裂纹。即,即使在现有技术的进气歧管 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中,也很难提高可靠性。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技术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防止 裂纹的发生而实现提高可靠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包括管状部件,具有 在内燃机的气缸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道,通过法兰部被紧固于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盖;以及隔 热板,配置在上述内燃机和上述管状部件之间,包括与上述法兰部一起被紧固于上述内燃 机的接合部以及与上述接合部形成一体、从上述法兰部的外缘部向外侧突出的隔热部,其 中,上述法兰部为位于上述隔热部侧的上述外缘部具有向上述隔热部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的形状,上述接合部在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外缘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脆弱部。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沿着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述外缘部形成上述脆弱部。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具有被配置在上述内燃机和上述管状部件之间、且与上述 法兰部以及上述隔热板一起被紧固于上述内燃机的衬垫,上述衬垫为位于上述隔热部侧的 外缘部具有向上述隔热部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的形状,上述脆弱部形成于与上述第二突出 部相对的位置上。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沿着上述第二突出部的上述外缘部形成上述脆弱部。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衬垫包括多个上述第二突出部,多个上述第二突出部 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脆弱部为以上述第二突出部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 与上述隔热部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状。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管状部件的流道为多个,上述衬垫包括面对多个上述 流道而形成的多个开口部以及沿着各自上述开口部的边缘部形成环形的加强筋,上述脆弱 部的端部配置于夹在相邻的上述加强筋之间的区域。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 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于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和偏 离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形成于偏离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的上述第二突出部比形成于 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的上述第二突出部更向上述隔热部侧突出地形成。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脆弱部为以上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从上述中心远离上述隔热部的一侧延伸的倒U字形状。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上述法兰部在上述第一突出部附近具有第一螺栓孔,上述管状部件通过上述第一螺栓孔由螺栓被紧固于上述气缸盖。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根据上述的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在配置上述管状部件和上述隔热板的方向上,上述接合部的脆弱部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外缘部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由于接合部在与突出部的外缘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脆弱部,因此,随着内燃机的振动,法兰部的上述外缘部、尤其是上述外缘部的一部分向上述隔热部侧突出时,即使上述隔热部侧以该部分为起点进行振动,但是,由于有上述脆弱部,所以,上述隔热部侧容易变形,可缓和应力向上述部分集中。从而, 可以防止上述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裂纹的发生。其结果是,可以提高隔热板的可靠性。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的平面图2是沿图1中的I1-1I线箭头的截面图3是沿图1中的II1-1II线箭头的截面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的说明图,其中,在图4 的(a)中示出其所具有的隔热板的平面,在图4的(b)中示出其所具有的衬垫的平面,图4 的(C)中示出其所具有的排气歧管的法兰部的平面;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的平面图6是现有技术的排气歧管的隔热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基于图f图4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将气体流道结合部应用于发动机(内燃机)的气缸盖与排气歧管的结合部。
车辆的发动机室中设置有发动机。在发动机中设置有缸体,内装有曲轴、活塞、气缸等;气缸盖,被设置于缸体上方、且内装有进排气阀等;气缸盖罩,覆盖于气缸盖的上方; 以及壳体,内装有正时链等。如图f图4所示,排气歧管20通过排气歧管衬垫(exhaust manifold gasket) I由安装螺栓(未图示)被安装在气缸盖61的背面。
排气歧管20构成具有在内燃机的气缸中流通的气体的流道的管状部件。排气歧管20具有与气缸盖61的排气口 62相对地形成的排气口孔21a 21d以及法兰部22。排气口孔21a 21d形成角部为圆弧且在左右方向形成长边的近似长方形的形状。
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在左右方向大致对称。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中的上部 侧包括上侧凹部24a、上侧直线部24b和24c、上侧突出部24d和24e、上侧直线部24f和 24g,并且,这些被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开始向其两侧依次配置形成。上侧凹部24a形成向内 侧以圆弧形状凹陷的形状。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分别形成直线形状。上侧突出部 24d、24e分别向外侧以圆弧形状突出,进行组装时,形成向下述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 撑腿部17 (隔热部)侧突出的形状。在上侧突出部24d、24e附近分别形成上侧螺栓孔26a、 26b。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中的下部侧包括下侧突出部25a、下侧凹部25b和25c、下侧 突出部25d和25e,并且,这些被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开始向其两侧依次配置形成。下侧凹部 25b和25c分别形成向内侧以圆弧形状凹陷的形状。下侧突出部25a、25d、25e分别形成向 外侧以圆弧形状突出的形状。在下侧突出部25a、25d、25e的附近分别形成下侧螺栓孔27a、 27b、27c。从而可确保螺栓紧固强度。
排气歧管衬垫I包括隔热板10以及分别配置在隔热板10的两侧的衬垫30、30。 即,衬垫30不仅配置在隔热板10与气缸盖61之间,而且,还配置在隔热板10与排气歧管 20之间。
在衬垫30上形成与排气口 62和排气口孔21a 21d相对的排气口孔(开口部) 34a 34d,而且,在排气口孔34a 34d的周围,分别形成加强筋35。即,加强筋35形成在左右 方向上形成长边的近似长方形的形状,且包括上边部35a及下边部35b和连接其端部的侧 边部35c、35d。从而,可防止从气体流道结合部流出的气体的泄漏,保持气体流道结合部的 气密性。衬垫30的外缘部(外周部)31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大致对称。衬垫30的外缘 部31中的上部侧包括上侧突出部32a、上侧直线部32b和32c、上侧突出部32d和32e、上 侧直线部32f和32g、上侧突出部32h和32i,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开始向其两侧依次配置这 些。上侧突出部32h、32d、32a、32e、32i分别向外侧以圆弧形状突出,进行组装时,形成为向 下述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 (隔热部)侧突出的形状。上侧突出部32a比上 侧突出部32d、32e更向外侧突出。上侧突出部32d、32e分别形成在与法兰部22的上侧突 出部24d、24e相对的位置上。上侧直线部32f、32b、32c、32g分别形成直线形状。在上侧突 出部32d、32e的附近,分别与法兰部22的上侧螺栓孔26a、26b面对地设置上侧螺栓孔36a、 36b。衬垫30的外缘部31中的下部侧包括下侧突出部33a、下侧直线部33b和33c、下侧突 出部33d和33e、下侧直线部33f和33g、下侧突出部33h和33i,并且,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向 其两侧依次配置这些。下侧直线部33f、33b、33c、33g分别形成直线形状。下侧突出部33h、 33d、33a、33e、33i形成分别向外侧以圆弧形状突出的形状。在下侧突出部33a、33h、33i的 附近分别与法兰部22的下侧螺栓孔27a 27c相对地形成下侧螺栓孔37a、37b、37c。从而, 可确保螺栓紧固强度。即,与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 —样,衬垫30的外缘部31形成凹凸 形状。
隔热板10为具有防锈作用的薄钢板。隔热板10包括衬垫30所接合的接合部 11 ;倾斜部16,连接在接合部11的上端部,向排气歧管20侧弯曲,并向该排气歧管20的上 方延伸;支撑腿部17,连接于倾斜部16的上端部,略向上方弯曲并延伸。即,倾斜部16及 支撑腿部17与接合部11形成一体,并形成从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向外侧突出的隔热部。 倾斜部16及支撑腿部17因为实施有加强筋加工,形成有微小的凹凸形状。
在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上,形成有与排气口 62以及排气歧管20的排气口孔21a 21d和衬垫30的排气口孔34a 34d相对的排气口孔I Ia I Id。与衬垫30—样,隔热板 10的接合部11的外缘部中的下部侧在左右方向大致对称。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的外缘部中的下部侧包括下侧突出部18a、下侧直线部18b和18c、下侧突出部18d和18e、下侧直线部18f和18g、下侧突出部18h和18i,从左右方向中央向其两侧依次配置这些部分。 下侧直线部18f、18b、18c、18g分别形成直线形状。下侧突出部18h、18d、18a、18e、18i分别形成以圆弧形状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上,分别与法兰部22的螺栓孔25a、25b、26a 26c及衬垫30的螺栓孔36a、36b、37a 37c相对地形成有螺栓孔12a、12b、 13a 13c。从而,可以将排气歧管20通过衬垫30、隔热板10、衬垫30由螺栓(未图示)紧固于气缸盖61。
而且,在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上,在规定位置分别形成切口(脆弱部)14、14,该切口 14、14在组装时与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中的上侧突出部24d、24e相对。 即,在配置隔热板10和排气歧管20的方向上,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在与排气歧管20的上侧突出部24d、24e重叠的位置上具有切口(脆弱部)14、14。因此,虽然随着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尤其是以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为起点振动,但是,由于在面对上侧突出部24d、24e 的位置上具有切口 14、14,所以,隔热板10不与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接触,而与法兰部22的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处的外缘部23接触。并且,进行组装时,衬垫 30的上侧突出部32d、32e也会被配置在面对隔热板10的切口 14、14的位置上。
切口 14为沿着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的形状,包括两个直线部14a、 14b,从上侧螺栓孔12a、12b附近以直线形状向该上侧螺栓孔12a、12b附近的排气口孔 Ilalld延伸;以及连接部14c,以倒V字形状连接上述直线部14a、14b。S卩,切口 14形成以法兰部22的上侧突出部24d、24e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上述中心的下方延伸的倒V字形状,形成在与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相对的位置。因此,即使隔热板10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进行振动,但是由于具有形成沿着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的形状的切口 14,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上侧突出部24d、24e 和隔热板10的接触。其结果是,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的发生。
在隔热板10的接合部11上,在进行组装时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相对的规定的位置上还形成有切口(脆弱部)15。由此,随着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以衬垫30的外缘部31、尤其是上侧突出部32a处的外缘部31为起点进行振动,但是,由于在与上侧突出部32a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切口 15,因此,隔热板10不与衬垫30 的上侧突出部32a接触。并且,如上上述,由于在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d、32e相对的位置上也具有切口 14、14,因此,隔热板10也不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d、32e接触。这时,隔热板10与衬垫30的上侧直线部32f、32b、32c、32g处的外缘部31接触,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上述上侧直线部32f、32b、32c、32g的外缘部31为起点进行振动。因此,与以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的外缘部31为起点的情况相比,由于接触的地方大,因此应力被分散。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由隔热板10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进行振动导致的裂纹的发生,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隔热板10的可靠性。切口 15为沿着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的外缘部31的形状,包括两个直线部15a、15b,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从倾斜部17附近向排气口孔IlbUlc附近以直线状延伸;以及连接部15c,以倒V字形状连接上述直线部15a、15b。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分别在隔热板10上的与上侧突出部24d、24e相对的位置上设置切口 14、14,虽然随着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尤其是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 为起点进行振动,但是,由于具有切口 14、14,所以,隔热板IO不与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接触,而在法兰部22的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处的外缘部23进行接触。 与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的外缘部23接触的位置比与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接触的位置大,因此能分散应力。并且,由于有切口 14,隔热板1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 (隔热部)侧容易变形,并可缓和应力向上侧突出部24d、24e附近集中。其结果是, 防止由上述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的发生,提高隔热板10的可靠性。
实施例2
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基于图5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流道结合部适用于发动机的气缸盖和排气歧管的结合部。
本实施例用于具有变更了切口形状的隔热板,除此之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具有相同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相同的部件和相同的形状赋予了相同的符号。
本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如图5所示,在气缸盖61的背面与排气歧管的法兰部22之间设置有排气歧管衬垫2。排气歧管衬垫2包括隔热板40以及分别配置在隔热板40的两侧的衬垫30、30。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具有的隔热板10 —样,隔热板40为具有防锈作用的薄钢板,并且包括接合部11、倾斜部16以及支撑腿部17。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与接合部11 一体形成,形成从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向外侧突出的隔热部。对倾斜部16及支撑腿部17实施有加强筋加工,并形成有微小的凹凸形状。
在隔热板40的接合部11上,在组装时与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上的上侧突出部24d、24e相对的规定的位置上分别形成切口(脆弱部)41、41。由此,虽然随着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4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以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外缘部 23、尤其是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为起点振动,但是,由于在与上侧突出部24d、 24e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切口 41、41,所以,隔热板40不与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 接触,而以法兰部侧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处的外缘部23进行接触。其结果是,与隔热板4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为起点进行振动时相比,由于作为起点的接触地方大,应力被分散,因此,可提高隔热板40的可靠性。
切口 41为沿着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的形状,包括两个直线部41a、 41b,设置在上侧螺栓孔12a、12b的附近,在大致上下方向以直线形状延伸;以及连接部 41c,以倒U字形状连接上述直线部41a、41b。S卩,切口 41形成以法兰部22的上侧突出部 24d、24e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上述中心的下方延伸的倒U字形状,并且,形成于与排气歧管20的法兰部22的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相对的位置。由此,即使隔热板 40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振动,但是,由于具有形成沿着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的形状的切口 41,因此,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上侧突出部24d、24e与隔热板40的接触。其结果,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裂纹的发生。
在隔热板40的接合部11上,在组装时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相对的规定的 位置上还形成有切口(脆弱部)42。从而,即使随着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40的倾斜部16和 支撑腿部17侧以衬垫30的外缘部31、尤其是上侧突出部32a处的外缘部31为起点进行振 动,但是,由于在与上侧突出部32a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切口 42,因此,隔热板40不与衬垫30 的上侧突出部32a接触。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在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d、32e相对的 位置上还具有切口 41、41,因此,隔热板40也不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d、32e接触。这 时,隔热板40在衬垫30的上侧直线部32f、32b、32c、32g处的外缘部31进行接触,隔热板 4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上述上侧直线部32f、32b、32c、32g的外缘部31为起点 进行振动。因此,与以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的外缘部31为起点的情况相比,由于接触 的地方大,因此应力被分散。其结果是,可以防止隔热板40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振动所导 致的裂纹的发生,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隔热板40的可靠性。切口 42为沿着衬垫30的上侧突 出部32a的外缘部31的形状,包括两个直线部42a、42b,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倾斜部 17附近,在大致上下方向以直线形状延伸;以及连接部42c,以倒U字形状连接上述直线部 42a,42b。即,切口 42形成以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上述中心 的下方延伸的(两端向远离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的方向延伸;两端向与倾斜部16和支 撑腿部17相反的相反方向延伸)倒U字形状。从而,即使隔热板40随着发动机的振动而振 动,由于具有形成沿着上侧突出部32a的外缘部31的形状的切口 42,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 防止隔热板40与衬垫30的上侧突出部32a接触。
上述切口 41的直线部41a、41b和切口 42的直线部42a、42b延伸到衬垫加强筋上 边部35a的下方位置。即,切口 41的两端部41d、41e和切口 42的两端部42d,42e被配置 在夹在相邻的加强筋35、35之间的区域内。由此,虽然沿着距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隔 热部)最近的加强筋35的上边部35a (外周部)具有发生裂纹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切口 41、 42的端部41d、41e、42d、42e不在加强筋35的上边部35a的延伸方向上,因此,切口 41、42 不容易成为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发生的起点。其结果是,可以防止沿着加强筋35的外周部 产生裂纹,提高气体流道结合部的气密性,并保持隔热板的可靠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分别 在隔热板40上的与上侧突出部24d、24e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切口 41、41。从而,虽然随着 发动机的振动,隔热板4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侧以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尤其是 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为起点进行振动,但是,由于具有切口 41、41,因此,隔热 板40不与上侧突出部24d、24e处的外缘部23接触,而与法兰部22的上侧直线部24f、24b、 24c、24g处的外缘部23接触。与上侧直线部24f、24b、24c、24g的外缘部23接触的地方比 与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23接触的地方大,因此能分散应力。并且,由于有切口 41, 隔热板40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 (隔热部)侧容易变形,并可缓和应力向上侧突出部 24d、24e附近集中。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上述应力集中所导致的裂纹的发生,提高隔热板40 的可靠性。
而且,在上文中,对将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适用于排气歧管侧的情况进行 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适用于进气歧管侧。即使是适用于该进气歧管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 的隔热结构,也具有与适用于上述排气歧管侧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相同的作用效 果O
虽然在上文中对适用于连接在具有四个排气口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适用于连接在具有不限于四个的多个排气口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
虽然在上文中对分别在隔热板的两侧配置了衬垫的气体流道结合部隔热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使隔热板和衬垫为一体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也可以为只在隔热板的一侧配置了衬垫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
虽然在上文中对具有形成倒V字形状或倒U字形状的切口的隔热板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具有在切口的形成位置上代替切口而形成例如薄壁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强度弱的脆弱部的隔热板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即,切口为脆弱部的一个例子。并且,切口的形状也不限于倒V字形状或倒U字形状。
本发明涉及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可以防止裂纹的发生,提高可靠性,因此,在汽车产业等中可以进行非常有益的使用。
符号说明
1、2排气歧管衬垫
10隔热板
Ila排气口孔(开口部)
12a、12b上侧螺栓孔
13a、13b、13c下侧螺栓孔
14切口·
14a、14b直线部
14c连接部
15切口
15a、15b直线部
15c连接部
20排气歧管(管状部件)
21a 21d排气口孔
22法兰部
23外缘部
24a上侧凹部
24b、24c、24f、24g上侧直线部
24d、24e上侧突出部
26a、26b上侧螺栓孔
27a^27c下侧螺栓孔
30衬垫
31外缘部
32a上侧突出部
32b、32c、32f、32g上侧直线部
32d、32e、32h、32i上侧突出部
34a 34d排气口孔
35加强筋
35a上边部
36a、36b上侧螺栓孔
37a-37c下侧螺栓孔
40隔热板
41切口
41a、41b直线部
41c连接部
42切口
42a、42b直线部
42c连接部
61气缸盖
62排气口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包括管状部件,具有在内燃机的气缸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道,通过法兰部被紧固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以及隔热板,配置在所述内燃机和所述管状部件之间,包括与所述法兰部一起被紧固于所述内燃机的接合部以及与所述接合部形成一体、从所述法兰部的外缘部向外侧突出的隔热部,其中,所述法兰部为位于所述隔热部侧的所述外缘部具有向所述隔热部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的形状,所述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缘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沿着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外缘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内燃机和所述管状部件之间、且与所述法兰部以及所述隔热板一起被紧固于所述内燃机的衬垫,所述衬垫为位于所述隔热部侧的外缘部具有向所述隔热部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的形状,所述脆弱部形成于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对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沿着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外缘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为以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向与所述隔热部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倒U字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件的流道为多个,所述衬垫包括面对多个所述流道而形成的多个开口部以及沿着各自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形成环形的加强筋,所述脆弱部的端部配置于夹在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于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和偏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在偏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上形成的所述第二突出部比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的所述第二突出部更向所述隔热部侧突出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为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为中心、两端部从所述中心向远离所述隔热部的一侧延伸的倒U字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附近具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管状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孔由螺栓紧固于所述气缸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配置所述管状部件和所述隔热板的方向上,所述接合部的脆弱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缘部重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裂纹的发生、实现可靠性的提高的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该气体流道结合部的隔热结构包括排气歧管,具有在发动机的气缸中流动的气体的流道,通过法兰部(22)被紧固于发动机的气缸盖(61);以及隔热板(10),隔热板(10)配置在发动机和排气歧管之间,具有与法兰部(22)一起被紧固于发动机的接合部(11)以及与接合部(11)形成一体、向法兰部(22)的外缘部(23)的外侧突出的倾斜部(16)和支撑腿部(17)。法兰部(22)为具有位于倾斜部(16)及支撑腿部(17)侧的外缘部(23)向倾斜部(16)及支撑腿部(17)侧突出的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形状,接合部(11)在与上侧突出部(24d、24e)的外缘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切口(14)。
文档编号F01N13/14GK103032167SQ20121034325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小松信之, 谷本悟, 梶原邦俊, 勘解由文民, 井出胜启, 石山修平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