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发动机驱动的辅助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惰轮、转向助力泵皮带轮、自动张紧器、发电机皮带轮以及皮带。其中,上述皮带依次绕过上述曲轴皮带轮、上述水泵皮带轮、上述惰轮、上述转向助力泵皮带轮、上述自动张紧器、上述发电机皮带轮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通常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仅适应于一种型号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型号改变,相应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也要重新设计,这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适应于两种型号发动机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惰轮、发电机皮带轮、自动张紧器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所述水泵皮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皮带轮、所述自动张紧器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 :b c d=91 95 :118 60,以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的X正半轴、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1、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2、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3、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直线L4满足所述X正半轴到L1的角度为44度,所述X正半轴到L2的角度为92度,所述X正半轴到L3的角度为128度,所述X正半轴到L4的角度为163度。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包角为158. 56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包角为145. 1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惰轮的包角为54. 98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包角为146. 4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包角为144. 35度。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为182毫米,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为190毫米,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为236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为120毫米。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181. 41毫米,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惰轮的跨距为117. 45毫米,所述发电机皮带轮到所述自动张紧器的跨距为138. 7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61. 29晕米。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适应于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以及不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使发动机前端皮带驱动系统拥有更加持久、稳定的运转状态定,降低售后维护成本,避免非自动张紧带来的一些不确定问题,使驾乘更加舒适、可靠,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不同附件配置的轮系中,从而降低开发及售后维护成本,且方便维修。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在以曲轴皮带轮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加装转向助力泵皮带轮后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I、水泵皮带轮2、惰轮3、发电机皮带轮4、自动张紧器5以及皮带6。皮带6依次绕过曲轴皮带轮I、水泵皮带轮2、惰轮3、发电机皮带轮4、自动张紧器5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水泵皮带轮2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a、惰轮3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b、发电机皮带轮4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距离C、自动张紧器5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 :b c d=91 95 :118 :60。以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的X正半轴、水泵皮带轮2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直线L1、惰轮3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直线L2、自动张紧器5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直线L3、发电机皮带轮4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直线L4满足x正半轴到L1的角度为44度,X正半轴到L2的角度为92度,x正半轴到L3的角度为128度,X正半轴到L4的角度为163度。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皮带6绕过曲轴皮带轮I的包角为158. 56度,皮带6绕过水泵皮带轮2的包角为145. 15度,皮带6绕过惰轮3的包角为54. 98度,皮带6绕过自动张紧器5的包角为146. 45度,皮带6绕过发电机皮带轮4的包角为 144. 35 度。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水泵皮带轮2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a为182毫米,惰轮3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b为190毫米,发电机皮带轮4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距离c为236毫米,自动张紧器5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I的圆心的距离d为120毫米。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水泵皮带轮2到曲轴皮带轮I的跨距为181. 41毫米,水泵皮带轮2到惰轮3的跨距为117. 45毫米,发电机皮带轮4到自动张紧器5的跨距为138. 7毫米,自动张紧器5到曲轴皮带轮I的跨距为61. 29毫米。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可以加装转向助力泵皮带轮7,在安装转向助力泵皮带轮7的条件下,曲轴皮带轮I、水泵皮带轮2、发电机皮带轮4、自动张紧器5的位置基本不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可以在两种不同的布置方案中最大程度的通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适应于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以及不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使发动机前端皮带驱动系统拥有更加持久、稳定的运转状态定,降低售后维护成本,避免非自动张紧带来的一些不确定问题,使驾乘更加舒适、可靠,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不同附件配置的轮系中,从而降低开发及售后维护成本,且方便维修。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惰轮、发电机皮带轮、 自动张紧器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所述水泵皮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皮带轮、所述自动张紧器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 b、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 :b c d=91 95 :118 60,以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的X正半轴、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1、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2、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3、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直线L4满足所述X正半轴到L1的角度为44度,所述X正半轴到L2的角度为92度,所述X正半轴到L3的角度为 128度,所述X正半轴到L4的角度为163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包角为158. 56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包角为145. 1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惰轮的包角为54. 98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包角为146. 4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包角为144. 3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为182毫米,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为190毫米,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为236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为12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181. 41毫米,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惰轮的跨距为117. 45毫米, 所述发电机皮带轮到所述自动张紧器的跨距为138. 7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61. 29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惰轮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bcd=919511860。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适应于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以及不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使发动机前端皮带驱动系统拥有更加持久、稳定的运转状态定,降低售后维护成本,使驾乘更加舒适、可靠,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不同附件配置的轮系中,从而降低开发及售后维护成本,且方便维修。
文档编号F02B67/06GK202811064SQ20122051083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梅立波, 梁立峰, 贺燕铭, 马童立, 李红强, 周启顺, 赵锦伦 申请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