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411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工作流体流动而产生负压并借助该负压的作用使目标流体流动的喷射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种技术,例如,公知有下述的专利文件I记载的用于窜漏气返还装置中的喷射泵(喷射器)。该返还装置设于在进气通路中具有增压器的发动机,构成为使由发动机产生的窜漏气自窜漏气返还通路经由进气通路返还至发动机。该返还装置包括将进气通路中的增压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和用于在旁通通路中产生负压的喷射器。并且,窜漏气返还通路的出口经由喷射器与旁通通路相连接。因此,增压器工作时,在进气通路中的增压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产生进气的压力差,在旁通通路的两端之间也产生压力差。利用该压力差使空气作为工作流体在旁通通路中流动,并由于该空气的流动而在喷射器中产生负压,借助该负压的作用使窜漏气作为目标流体自窜漏气返还通路向喷射器流动,经由旁通通路向进气通路流动。并且,在上述返还装置中,利用增压器产生的增压上升时,旁通通路中的空气流量、即在喷射器中流动的空气的量伴随着该增压的上升而增大,与此相应,在喷射器中产生的负压变大。因此,自发动机经由窜漏气返还通路、喷射器及旁通通路向进气通路流动的窜漏气的流量随着增压的上升而增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299645号公报但是,采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喷射器,伴随增压的上升,在喷射器中流动的空气量增大,在喷射器中产生的负压变大。因此,向发动机返还的窜漏气流量也变多,根据情况的不同,有可能窜漏气被过量地返还至发动机。在该情况下,担心发动机机油与窜漏气一起自发动机的曲轴箱被带走,相 应地发动机机油的消耗变多。另外,有可能由于窜漏气返还量的增大而使发动机的空气燃料比改变并导致发动机的废气排放的恶化。因此,期望即使喷射器的空气的压力(增压)上升,也将在喷射器中产生的负压抑制在一定限度而抑制窜漏气返还量的增大。另外,喷射器的用途不限于专利文件I的返还装置,在其他情况下也可能有与上述相同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射器,即使工作流体的压力上升,该喷射器也能够抑制工作流体的流量的增大而抑制负压的产生,抑制目标流体的流量增大需要以上的量。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喷射器,其包括:外侧管;减压室,其设于外侧管的工作流体的入口侧;喉管(throat),其设于外侧管的工作流体的出口侧;喷嘴,其设于外侧管的工作流体的入口侧,且其顶端部配置于减压室中,用于喷射工作流体;吸入口,其设于外侧管的减压室,用于将目标流体吸入到减压室中,该喷射器以如下方式构成:利用自喷嘴喷出的工作流体使减压室内产生负压,从而自吸入口吸入目标流体,将吸入的该目标流体与工作流体一起经由喉管自外侧管排出,该喷射器的主旨在于,在喷嘴中设有用于对在喷嘴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阀,阀包括阀座、以能够与阀座抵接的方式设置的阀芯以及将阀芯向离开阀座方向按压的弹簧,阀芯形成为有底的空心,空心朝向工作流体的上游侧开口。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将工作流体导入到喷嘴中并自喷嘴喷射工作流体,从而在减压室中产生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将目标流体自吸入口吸入,将被吸入的目标流体与工作流体一起经由喉管自外侧管排出。这里,利用设于喷嘴的阀对在喷嘴中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另外,阀的阀芯在工作流体的压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的按压力而接近阀座,即,阀芯向闭阀方向移动,自喷嘴喷射的工作流体的量减少。另外,在喷嘴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中所含有的油泥自阀芯的开口进入到阀芯的有底的空心之中而被捕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中,阀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工作流体不在阀中流动时,阀芯被弹簧向全开方向按压而与喷嘴的一部分抵接。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除了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外,在工作流体不在喷嘴中流动时,阀芯被弹簧向全开方向按压而与喷嘴的一部分抵接,因此,在阀的全开状态下,阀芯被压靠于喷嘴而被固定。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中,对于阀,在阀芯与喷嘴的一部分抵接的状态下,在阀芯与喷嘴之间形成流路。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除了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外,在阀芯与喷嘴的一部分抵接的状态下,在阀芯与喷嘴之间形成流路,因此,在阀的全开状态下,借助该流路维持工作流体在喷嘴中流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中, 阀的阀芯具有用于缓慢地插入到阀座的阀孔中的凸部。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夕卜,阀芯的凸部缓慢地插入到阀座的阀孔中,因此利用凸部与阀孔之间的插入关系来引导阀芯的动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记载的技术方案中,该喷射器用于在进气通路中包括增压器的发动机的窜漏气返还装置,该喷射器以如下方式构成:将由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的一部分作为工作流体自喷嘴喷射,将发动机的窜漏气作为目标流体自吸入口向减压室中吸入。采用上述发明的构成,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夕卜,将由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的一部分自喷嘴喷出而在减压室中产生负压,从而将窜漏气自吸入口吸入,将被吸入的该窜漏气与空气一起经由喉管自外侧管排出。采用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即使作用于喷嘴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上升,也能够抑制工作流体的流量的增大,能够抑制在喷射器中产生负压,能够抑制目标流体的流量增大需要以上的量。另外,能够防止因油泥而引起阀芯的动作恶化,能够抑制因喷射器而导致工作流体的流量特性改变。采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的效果外,能够在阀的全开状态下防止阀芯的振动,能够防止因振动而引起阀芯的磨损。采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效果外,能够自工作流体开始在喷射器中流动时使工作流体的流动稳定化,能够降低工作流体的流量偏差。采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外,能够使阀芯的动作稳定化,能够使工作流体的流量特性稳定,能够使在喷射器中产生的负压特性稳定。采用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外,伴随增压的上升,能够逐渐抑制在喷射器中的负压的产生,能够逐渐抑制窜漏气返还量。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包含窜漏气返还装置的发动机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阀的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空气流量特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将本发明的喷射器应用于发动机的窜漏气返还装置而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图1中,利用概略结构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包含窜漏气返还装置的发动机系统。该发动机系统包括往复式发动机I。发动机I的进气口 2与进气通路3相连接,排气口 4与排气通路5相连接。在进气通路3的入口上设有空气滤清器6。在进气通路3的比空气滤清器6靠下游的部分,在与排气通路5之间设有用于使进气通路3中的进气升压的增压器7。增压器7包含被配置于进气通路3的压缩机8、配置于排气通路5的涡轮9、将压缩机8和涡轮9连接成能够一体旋转的旋转轴10。增压器7利用在排气通路5中流动的废气使涡轮9旋转而借助旋转轴10使压缩机8与该涡轮9 一体旋转,从而使进气通路3中的进气升压,即进行增压。与增压器7相邻地在排气通路5中设有绕过涡轮9的排气旁路通路11。在该排气旁路通路11上设有废气旁通阀12。废气旁通阀12构成为其开度由膜片式的驱动器13调节。利用废气旁通阀12调节在排气旁路通路11中流动的废气,从而调节被供给至涡轮9的废气流量,调节涡轮9和压缩机8的旋转速度,调节增压器7所产生的增压。在进气通路3中,在增压器7的压缩机8与发动机I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14。该中间冷却器14用于将被压缩机8升压后的进气冷却至适当温度。在中间冷却器14与发动机I之间的进气通路3中设有稳压箱3a。在稳压箱3a的上游侧设有节气阀15。进气通路3的比增压器7靠上游侧的部分和比增压器7靠下游侧的部分被进气旁通通路16连接起来。S卩,在进气通路3的比增压变大的压缩机8及中间冷却器14靠下游侧的部分和进气通路3的比压缩机8靠上游侧的部分之间设有绕过压缩机8的进气旁通通路16。在该进气旁通通 路16上设有利用在该进气旁路通路16中流动的空气来产生负压的喷射器17。图2中,利用剖视图表示喷射器17。喷射器17包括外侧管31。在外侧管31中,在作为工作流体的空气的入口侧设有减压室31a。在外侧管31中,在空气的出口侧设有呈缩颈形状的喉管31b。另外,在外侧管31中,在空气的入口侧,设有喷嘴32。喷嘴32的顶端部32a配置在减压室31a之中,用于喷射空气。在外侧管31中,在减压室31a上设有吸入口 31c,该吸入口 31c用于将作为目标流体的窜漏气吸入到减压室31a中。喷嘴32的入口 32b连接于进气旁通通路16的上游侧。外侧管31的出口 31d连接于进气旁通通路16的下游侧。外侧管31的吸入口 31c与后述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相连接。并且,通过自喷嘴32的顶端部32a喷射空气,在减压室31a中产生负压。该负压作用于吸入口 31c,从而经由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自吸入口 31c吸入窜漏气,并将该被吸入的窜漏气与空气一起经由喉管31b自外侧管31的出口 31d排出。这里,如图2所示,在喷嘴32中设有用于对在喷嘴32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阀36。该阀36包括设于喷嘴32的阀座32c、以能够与阀座32c抵接的方式设置的阀芯37以及向离开阀座32c的方向按压阀芯37的弹簧38。图3中,利用剖视图放大表示喷射器17的阀36的部分。如图2所示,喷嘴32呈具有多级的外径的圆筒形状。喷嘴32包含大径的基端部32d和小径的顶端部32a,在顶端部32a的顶端具有喷射口 32e。另外,基端部32d的空心成为用于收容阀芯37的阀室32f。另外,在喷嘴32的内侧,在顶端部32a与基端部32d的交界处的阶梯部32g处形成有阀座32c。在阀座32c的中心处形成有阀孔32h。该阀孔32h与喷嘴32的顶端部32a的空心相通。在喷嘴32的基端部32d设有独立的管接头33,该管接头33的开口部成为喷嘴32的入口 32b。 如图2、图3所示,构成阀36的阀芯37呈具有多级的外径的柱状,形成为有底空心状。阀芯37的空心部37a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开口。另外,阀芯37具有用于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日文:緩插入到阀孔32h中的凸部37b。S卩,阀芯37包含大径部37c、中径部37d及小径部37e。大径部37c和中径部37d的内部成为空心部37a。由中径部37d和小径部37e构成上述的凸部37b。大径部37c和中径部37d的交界为平坦的阶梯部37f。中径部37d的外径设定为比喷嘴32的顶端部32a的内径小一些,在中径部37d、顶端部32a这两者之间允许空气流通。在小径部37e的顶端部形成有多个肋部37g,该肋部37g用于在喷嘴32的顶端部32a中引导小径部37e的移动。另外,在大径部37c的基端形成有凸缘37h。凸缘37h的外径设定得比喷嘴32的基端部32d的内径小一些,在凸缘37h、基端部32d这两者之间允许空气流通。另外,在凸缘37h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槽37i,还借助上述槽37i允许空气流通。在凸缘37h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状的腿部37j。在上述的结构中,如图2所示,阀36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空气不在喷嘴32中流动时,阀芯37被弹簧38向全开方向按压而与喷嘴32的一部分抵接。即,如图2所示,在阀36的全开状态下,形成于阀芯37的凸缘37h的端面的腿部37j被弹簧38按压而抵接于设于喷嘴32的基端部32d的管接头33的端面33a。在该状态下,在管接头33的端面33a与阀芯37的凸缘37h之间借助腿部37j确保流路39。也就是,阀36构成为在阀芯37与喷嘴32的一部分相抵接的状态下在阀芯37与喷嘴32之间形成流路39。因此,在该状态下,空气自喷嘴32的入口 32b进入,从而空气经由上述的流路39流动到喷嘴32的内部。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阀36中,由于将空气导入到喷嘴32中,阀芯37承受的空气的压力一定程度变高。此时,阀芯37承受空气的压力而以克服弹簧38的力的方式被按压,阀芯37的阶梯部37f与阀座32c抵接,喷嘴32中的流路被阀芯37截断。S卩,阀36成为闭阀状态。在图2中设于喷射器17的减压室31a的吸入口 31c如图1所示那样与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的出口相连接。该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的入口连接于发动机I的曲轴箱
19。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用于将自发动机I的燃烧室20漏出至曲轴箱19的内部的窜漏气经由进气通路3再次向燃烧室20返还。因此,增压器7工作时,空气借助增压器7的增压而向喷射器17流动,在喷射器17的减压室31a中产生负压,该负压通过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作用于曲轴箱19。在该负压的作用下,自曲轴箱19向该返还通路18导出窜漏气,该窜漏气自喷射器17经由进气旁通通路16向进气通路3流动。向进气通路3流动的窜漏气经由压缩机8和进气通路3等而返还至发动机I的燃烧室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I的缸头盖21上连接有用于将自燃烧室20漏出的窜漏气经由进气通路3再次向燃烧室20返还的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该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的出口连接于进气通路3的稳压箱3a。在发动机I运转时且增压器7不工作时,稳压箱3a中成为负压,该负压作用于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因此,自缸头盖21向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导出窜漏气。在缸头盖21上,在该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的入口处设有PCV阀23。该PCV阀23调整自缸头盖21向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导出的窜漏气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向缸头盖21的内部和曲轴箱19的内部导入新气的新气导入通路24设于发动机I与进气通路3之间。该新气导入通路24的入口连接于进气通路3的在空气滤清器6的附近的部分,其出口连接于缸头盖21。另外,缸头盖21的内部和曲轴箱19的内部经由设于发动机I的连通路径(省略图示)相连通。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窜漏气返还装置,在发动机I运转时且增压器7不工作时,在节气阀15的下游侧,在进气通路3中产生的负压作用于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在该负压的作用下,积存于缸头盖21的内部的窜漏气通过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向稳压箱3a流动。因此,增压器7不工作时,能够使缸头盖21的内部的窜漏气通过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和进气通路3而向燃烧室20返还。此时,自缸头盖21向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流动的窜漏气流出量被PCV阀23调整为适量。另一方面,发动机I运转时且增压器7工作时,利用增压器7使下游侧的进气通路3成为正压(增压),因此,负压不再作用于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的出口,变得不能通过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将窜漏气自缸头盖21向进气通路3排出。此时,利用增压器7在上游侧的进气通路3和下游侧的进气通路3之间产生进气的压力差,在进气旁通通路16的两端之间也产生进气的压力差。借助该压力差(增压)使空气在进气旁通通路16中流动,借助该空气流在喷射器17中产生负压。因此,喷射器17的负压作用于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的出口,积存于曲轴箱19的内部的窜漏气通过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8、喷射器17及进气旁通通路16向进气通路3流动。这里,由于进气旁通通路16以绕过进气通路3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因此进气旁通通路16和喷射器17不会对进气通路3中的进气阻力产生影响。因此,增压器7工作时,能够不增加进气通路3的进气阻力地将窜漏气向燃烧室20返还。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7,通过向喷嘴32导入作为工作流体的空气且自喷嘴32喷射空气,在减压室31a中产生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将作为目标流体的窜漏气自吸入口 31c吸入,将被吸入的窜漏气与空气一起经由喉管31b自外侧管31的出口 31d排出。这里,利用设于喷嘴32的阀36调节在喷嘴32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另外,由于作用于喷嘴32的空气压力(增压)增大,从而阀36的阀芯37在空气的压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38的按压力而接近阀座32c,S卩,阀芯37向闭阀方向移动,在喷嘴32中流动的空气的量减少,自喷嘴32喷射的空气的量减少。因此,即使作用于喷嘴32的空气压力(增压)上升,也能够抑制空气流量的增大,能够抑制在喷射器17中产生负压,能够抑制窜漏气流量增大需要以上的量。由此,能够抑制窜漏气向发动机I过量地返还。因此,在增压器7所产生的增压变高的高增压区域中,增压不被喷射器17消耗,能够将所有的增压向发动机I供给。因此,能够防止发动机I在高增压区域中的输出降低。另夕卜,由于能够在高增压区域中抑制窜漏气过量地返还,因此能够防止将发动机机油与窜漏气一起自发动机I的曲轴箱19带走,能够抑制发动机机油的消耗。另外,能够防止因窜漏气过量地返还而导致发动机I的空气燃料比改变并导致发动机I的废气排放恶化。图4中,利用曲线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7的空气流量特性。在该曲线图中,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7的空气流量特性,虚线表示不具有阀的以往例的喷射器的空气流量特性。由该曲线图可知,在以往例中,随着供给到喷射器中的空气的压力(驱动压力)上升,该空气的流量(驱动流量)也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驱动压力上升,驱动流量逐渐增大,并以规定值(在该情况下为“70 (L/min)”)作为上限值逐渐减小,不久后变得 几乎接近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喷射器17中产生负压,也会与上述的空气流量特性相吻合地同样地变化,借助喷射器17向进气通路3流动的窜漏气流量也会显示出同样的特性倾向。在图4中,驱动流量的“Q”表示用于将发动机机油的消耗流量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的驱动流量的上限值。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流量特性能够将驱动流量抑制为小于该上限值Q。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在喷嘴32中流动的空气之中含有油泥。该空气中含有的油泥自阀芯37的开口进入有底的空心部37a之中而被捕捉。因此,能够防止因油泥引起阀芯37的动作恶化,能够抑制因喷射器17所导致的空气的流量特性的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阀36,空气不在喷嘴32中流动时,阀芯37被弹簧38向全开方向按压而与喷嘴32的一部分相抵接。因此,在阀36的全开状态下,阀芯37被压靠于喷嘴32而被固定。因此,能够在阀36的全开状态下防止阀芯37的振动,能够防止因振动引起的阀芯37的磨损。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阀36,在阀芯37与喷嘴32的一部分相抵接的状态下,在阀芯37与喷嘴32之间形成流路39。因此,在阀36的全开状态下,利用该流路39来维持空气在喷嘴32中流动。因此,能够自空气开始在喷射器17中流动时使空气的流动稳定化,能够降低空气流量的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阀36,阀芯37具有用于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插入到阀座32c的阀孔32h中的凸部37b,因此,阀芯37的凸部37b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插入到阀座32c的阀孔32h中,利用凸部37b与阀孔32h及喷嘴32的顶端部32a的空心之间的插入关系来引导阀芯37的动作。因此,能够使阀芯37的动作稳定化,能够使空气的流量特性稳定,能够使在喷射器17中产生的负压特性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之中,由增压器7增压后的空气的一部分自喷嘴32喷出,从而在减压室31a中产生负压,自吸入口 31c吸入窜漏气,将该被吸入的窜漏气与空气一起经由喉管31b自外侧管31的出口 31d排出。因此,随着增压的上升,能够逐渐抑制在喷射器17中的负压的产生,能够逐渐抑制窜漏气返还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的入口处设有PCV阀23,因此利用该PCV阀23将向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流动的窜漏气流量调整成适量。因此,能够防止过量的窜漏气通过第二窜漏气返还通路22而返还至燃烧室20。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适当改变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带有增压器的发动机I中,为了在增压时将窜漏气向发动机I返还并且调节其返还量而使用了本发明的喷射器17,但也能够为了在增压时使EGR气体向发动机回流并且调节该EGR气体的回流量而使用本发明的喷射器。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于在带有增压器的发动机增压时在进气通路中使窜漏气、EGR气体作为目标流体返还或回流的装置。附图标记说明16、进气旁通通路;18、第一窜漏气返还通路;19、曲轴箱;31、外侧管;31a、减压室;31b、喉管;31c、吸入口 ;31d、出口 ;32、喷嘴;32a、顶端部;32b、入口 ;32c、阀座;32h、阀孔;33a、端面;36、阀;37、阀芯;37a、空心部;37b、凸部;37c、大径部;37d、中径部;37e、小径部;37f、阶梯部;37·1、槽;37j、腿部;38、弹簧;39、流路。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射器,其包括 外侧管; 减压室,其设于上述外侧管的工作流体的入口侧; 喉管,其设于上述外侧管的上述工作流体的出口侧; 喷嘴,其设于上述外侧管的上述工作流体的入口侧,且其顶端部配置于上述减压室中,用于喷射上述工作流体; 吸入口,其设于外侧管的上述减压室,用于将目标流体吸入到上述减压室中, 该喷射器以如下方式构成利用自上述喷嘴喷出的上述工作流体使上述减压室内产生负压,从而自上述吸入口吸入上述目标流体,将所吸入的该目标流体与上述工作流体一起经由上述喉管自上述外侧管排出, 该喷射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喷嘴中设有用于对在上述喷嘴中流动的上述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阀,上述阀包括阀座、以能够与上述阀座抵接的方式设置的阀芯以及将上述阀芯向离开上述阀座的方向按压的弹簧,上述阀芯形成为有底的空心,上述空心朝向上述工作流体的上游侧开□。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上述工作流体不在上述喷嘴中流动时,上述阀芯被上述弹簧向全开方向按压而与上述喷嘴的一部分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上述阀,在上述阀芯与上述喷嘴的一部分相抵接的状态下,在上述阀芯与上述喷嘴之间形成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的上述阀芯具有用于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插入到上述阀座的阀孔中的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该喷射器用于在进气通路中具有增压器的发动机的窜漏气返还装置,该喷射器以如下方式构成将由上述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的一部分作为上述工作流体自上述喷嘴喷射,将上述发动机的窜漏气作为上述目标流体自上述吸入口向上述减压室中吸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喷射器,即使工作流体(空气)的压力上升也能够抑制工作流体的流量增大而抑制负压产生,抑制目标流体(窜漏气)的流量增大必要以上的量。喷射器(17)包括减压室(31a),设于外侧管(31)的空气入口侧;喉管(31b),设于外侧管的空气出口侧;喷嘴(32),设于外侧管的空气入口侧,且顶端部配置在减压室中,用于喷射空气;吸入口(31c),设于减压室,用于将窜漏气吸入到减压室中。利用自喷嘴喷出的空气在减压室中产生负压,自吸入口吸入窜漏气,将该吸入气体与空气一起经由喉管排出。设于喷嘴的阀(36)包括阀座、阀芯、向离开阀座的方向按压阀芯的弹簧。阀芯形成为有底的空心,该空心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开口。
文档编号F01M13/00GK103256098SQ20131005134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7日
发明者洞江幸宏, 池田淳 申请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