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盖护罩及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248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缸盖护罩及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上具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口处的防逆流机构,所述防逆流机构包括上方罩体(12)和下方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上方罩体(12)罩设于所述回油口的上方,所述上方罩体(12)内具有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的空间,所述上方罩体(12)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壳体(11)上具有位于所述上方罩体(12)侧方,且与所述回油口相通的回油槽;所述下方延伸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油口的下方,另一端为出油端,所述出油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回油口的横截面积。该发动机缸盖护罩能够缓解发动机的油耗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总成。
【专利说明】发动机缸盖护罩及发动机总成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本实用新型还 涉及一种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的发动机缸盖护罩的作用是密封曲轴箱以及承担曲轴箱的呼吸作用,随着发 动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对于发动机的机油携带量的要求也越发苛 亥IJ,这就需要对曲轴箱内的窜气进行分离。
[0003] 传统技术中,发动机缸盖护罩上设置有油气入口和回油口,发动机缸盖护罩内集 成油气分离装置,曲轴箱内的窜气自油气入口进入,经过油气分离装置的作用后,将窜气中 的油液和气体分离,分离出的油液通过回油口流回曲轴箱内。
[0004] 然而,由于回油口直接连通于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内腔和曲轴箱的内腔之间,导致 曲轴箱内的窜气通过回油口进入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内腔中,致使进入发动机缸盖护罩中的 油液过多,使得发动机的油耗过高。
[0005] 因此,如何解决发动机的油耗过高这一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 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其能够缓解发动机的油耗过高的 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发动机总成。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 -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还包括设置 于所述回油口处的防逆流机构,所述防逆流机构包括上方罩体和下方延伸部中的至少一 者;所述上方罩体罩设与所述回油口的上方,所述上方罩体内具有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的 空间,所述上方罩体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壳体上具有位于所述上方罩体侧方,且 与所述回油口相通的回油槽;所述下方延伸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油口的下方,另一端为 出油端,且所述出油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回油口的横截面积。
[0009]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所述下方延伸部包括第一等截面柱体以及与 所述第一等截面柱体连接的第二等截面柱体,所述第一等截面柱体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 第二等截面柱体的下端形成所述出油端,所述第二等截面柱体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等 截面柱体的横截面积。
[0010]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挡板,所述挡板位 于所述油气进口处,且所述挡板上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条。
[0011]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沿气流方向排布的带 孔分离板,所述带孔分离板上具有油气通过孔。
[0012]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所述油气通过孔设置于所述带孔分离板上靠 近上方的一侧。
[0013]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带筋分离板,所述 带筋分离板上具有沿所述带筋分离板的表面间隔排布的分离筋,且所述带筋分离板的一端 为自由端,所述带筋分离板与所述带孔分离板相邻设置。
[0014]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强化分离板,所述 强化分离板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强化分离板和所述带筋分离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相 对两壁上。
[0015]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条间隔设置的横 向加强筋和多条间隔设置的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相交叉。
[0016]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 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和所述壳体的底壁均相连。
[0017] -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缸盖护罩,所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为上述任一项所述 的发动机缸盖护罩。
[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包括壳体和防逆流机构, 壳体上具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防逆流机构设置于回油口处的,该防逆流机构包括上方罩 体和下方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上方罩体罩设于回油口的上方,上方罩体内具有与回油口 相连通的空间,上方罩体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壳体上具有位于上方罩体侧方,且与回 油口相通的回油槽;下方延伸部的一端连通于回油口的下方,另一端为出油端,且出油端的 横截面积小于回油口的横截面积。
[0019] 采用上方罩体后,曲轴箱内的窜气如果自回油口进入上方罩体内的空间,由于上 方罩体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这部分油气将停留在上方罩体内,而无法进入壳体的分 离腔内;采用下方延伸部后,由于出油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回油口的横截面积,所以曲轴箱内 的油气不容易自出油端进入下方延伸部内,也就不容易进入壳体的分离腔内。显然,相比于

【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减少了自回油口进入壳体内 的油气量,从而缓解发动机的油耗过高的问题。
[0020] 由于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发动机也 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方罩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方罩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方延伸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挡板和隔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孔分离板、带筋分离板和强化分离板的结构示 意图。
[0028] 附图标记说明:
[0029] 11-壳体,12-上方罩体,13-第一等截面柱体,14-第二等截面柱体,15-挡板, 16-隔条,17-带孔分离板,18-带筋分离板,19-强化分离板,20-横向加强筋,21-纵向加强 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其能够缓解发动机的油耗过高的 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发动机总成。
[0031]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 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32]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其包括壳体11和防 逆流机构,其中:
[0033] 壳体11上具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曲轴箱内的窜气通过油气进口进入壳体11内 的分离腔中,经过分离的油液自回油口流回曲轴箱内;
[0034] 防逆流机构用于防止曲轴箱内的窜气自回油口流入壳体11内的分离腔中,其包 括上方罩体12和下方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上方罩体12罩设与回油口的上方(此处的"上 方"指的是油气流动方向的上方,油气流动方向可为坚直方向),上方罩体12内具有与回油 口相连通的空间,上方罩体12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壳体11上具有位于上方罩体侧 方,且与回油口相通的回油槽;下方延伸部的一端连通于回油口的下方(此处的"下方"指 的是油液进入回油口后,在重力作用下流动的下游),另一端为出油端,且该出油端的横截 面积小于回油口的横截面积。具体地:上方罩体12的顶部可为封闭结构,上方罩体12的顶 部也可在发动机总成装配完成后与其他零部件形成封闭结构;下方延伸部可为锥形结构。
[0035] 采用上方罩体12后,经过分离的油液自回油槽流入回油口,进而进入曲轴箱内; 而曲轴箱内的窜气如果自回油口进入上方罩体12内的空间,由于上方罩体12的顶部能够 形成封闭结构,这部分油气将停留在上方罩体12内,而无法进入壳体11的分离腔中。
[0036] 采用下方延伸部后,经过分离的油液自回油口流入下方延伸部内,并通过出油端 流回曲轴箱;而由于出油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回油口的横截面积,所以曲轴箱内的油气不容 易自出油端进入下方延伸部内,也就不容易进入壳体11的分离腔内。显然,相比于背景技 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减少了自回油口进入壳体11内的 油气量,从而缓解发动机的油耗过高的问题。
[0037] 具体实施方案中,可仅选择上方罩体12和下方延伸部中的一者作为防逆流机构, 也可同时采用上方罩体12和下方延伸部作为防逆流机构。
[0038]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下方延伸部包括第一等截面柱体13以及与第一等截面柱 体13连接的第二等截面柱体14,第一等截面柱体13与壳体11相连,第二等截面柱体14的 下端形成前述的出油端,第二等截面柱体14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等截面柱体13的横截面 积。此处的横截面为沿着垂直于油液流动方向的方向形成的截面,第一等截面柱体13的每 个横截面的轮廓形状相同,且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第二等截面柱体14同理。此方案通过 改善下方延伸部的结构,使得经过分离的油液在出油端的流速减缓,进而保证出油端在较 长时间内被油液占用,也就能够更好地防止曲轴箱内的窜气自下方延伸部的出油端通过。
[0039]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提高油气分离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壳体11上的油 气进口处设置挡板15,该挡板15上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条16。曲轴箱内的窜气流过 油气进口后将与挡板15接触,窜气中的油液将与挡板15发生碰撞,进而将窜气中的油液分 离,分离后的油液将直接落回曲轴箱内;隔条16的设置不仅扩大能够与窜气发生碰撞的面 积,还为飞溅的油滴设置更大面积的阻挡,使得飞溅的油滴不易进入壳体11的分离腔内。
[0040] 如图6所示,为了实现进入壳体11的分离腔内的窜气的油气分离,可在壳体11内 设置多个沿气流方向排布的带孔分离板17,该带孔分离板17上具有油气通过孔。窜气穿 过带孔分离板17时,窜气中的油滴与带孔分离板17发生碰撞,实现油液的分离。更进一步 地,上述油气通过孔可设置于带孔分离板17上靠近上方(此处的"上方"指的是油气流动 方向的上方,油气流动方向可为坚直方向)的一侧。由于窜气多漂浮于上方,因此将油气通 过孔设置于带孔分离板17的上方一侧后,窜气碰撞后,油滴迅速下落,气体则迅速上升,并 快速地自油气通过孔流过。可见,此方案更有利于将窜气中的油液分离出来。
[0041]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还包括设置于壳体 11上的带筋分离板18,该带筋分离板18上具有沿带筋分离板18的表面间隔排布的分离 筋,且带筋分离板18的一端为自由端,带筋分离板18与带孔分离板17相邻设置。如此,穿 过带孔分离板17的窜气继续与带筋分离板18发生碰撞,由于带筋分离板18上设置有分离 筋,该分离筋与窜气将发生更加剧烈的碰撞,且由于分离筋使得带筋分离板18的表面凹凸 不平,油液不容易被窜气带出带筋分离板18,进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发动机缸盖护罩的油气 分离效果。
[0042] 更优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护罩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1上的强 化分离板19,该强化分离板19的一端为自由端,强化分离板19和带筋分离板18分别固定 于壳体11的相对两壁上。窜气自带孔分离板17依次流经带筋分离板18和强化分离板19 的过程中,将形成弯曲的流路,窜气在这一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将加剧,同时伴随一定的 紊流现象,使得窜气中的小油滴不断汇集成大油滴后下落,使得油气分离效果更强。
[0043] 可选地,上述挡板15、带孔分离板17、带筋分离板18和强化分离板19中的至少一 者可与现有壳体11内的油气分离装置共同设置于壳体11内,已达到较佳的油气分离效果。 当然,也可将现有壳体11内的油气分离装置替换为前述的挡板15、带孔分离板17、带筋分 离板18和强化分离板19中的至少一者。
[0044] 如图1所示,壳体11的强度对于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本 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壳体11的内壁上设置有多条间隔设置的横向加强筋20和多条间隔设置 的纵向加强筋21,该横向加强筋20和纵向加强筋21相交叉,使得壳体11不容易发生变形, 进而提高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刚度,降低发动机缸盖护罩表面的噪声辐射。进一步地,可在壳 体11的内壁上设置加强板,该加强板与壳体11的侧壁和壳体11的底壁均相连。加强板与 壳体11的多个方向上的内壁相连,使得壳体11更不容易出现变形。
[0045] 上述的隔条16、带孔分离板17、带筋分离板18、强化分离板19、横向加强筋20、纵 向加强筋21和加强板的具体数量可参考发动机的具体型号和工作要求等因素确定。
[0046] 当然,在互不矛盾的前提下,上述各技术方案可任意组合,组合后得到的技术方案 仍然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4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缸盖护罩,该发动机缸盖护罩为 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由于上述发动机缸盖护罩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 含该发动机缸盖护罩的发动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48]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 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 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权利要求】
1. 一种发动机缸盖护罩,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上具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口处的防逆流机构,所述防逆流机构包括上方罩体(12) 和下方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上方罩体(12)罩设于所述回油口的上方,所述上方罩体 (12)内具有与所述回油口相连通的空间,所述上方罩体(12)的顶部能够形成封闭结构,所 述壳体(11)上具有位于所述上方罩体(12)侧方,且与所述回油口相通的回油槽;所述下方 延伸部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回油口的下方,另一端为出油端,且所述出油端的横截面积小于 所述回油口的横截面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延伸部包括第一等 截面柱体(13)以及与所述第一等截面柱体(13)连接的第二等截面柱体(14),所述第一等 截面柱体(13)与所述壳体(11)相连,所述第二等截面柱体(14)的下端形成所述出油端, 所述第二等截面柱体(1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等截面柱体(13)的横截面积。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1) 上的挡板(15),所述挡板(15)位于所述油气进口处,且所述挡板(15)上具有至少两个间隔 设置的隔条(16)。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沿气 流方向排布的带孔分离板(17),所述带孔分离板(17)上具有油气通过孔。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通过孔设置于所述 带孔分离板(17)上靠近上方的一侧。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1) 上的带筋分离板(18),所述带筋分离板(18)上具有沿所述带筋分离板(18)的表面间隔排 布的分离筋,且所述带筋分离板(18)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带筋分离板(18)与所述带孔分 离板(17)相邻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1) 上的强化分离板(19),所述强化分离板(19)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强化分离板(19)和所述 带筋分离板(18)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11)的相对两壁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的 内壁上设置有多条间隔设置的横向加强筋(20)和多条间隔设置的纵向加强筋(21),所述 横向加强筋(20)和所述纵向加强筋(21)相交叉。
9.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的 内壁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壳体(11)的侧壁和所述壳体(11)的底壁均相连。
10. -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缸盖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盖护罩为权利 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护罩。
【文档编号】F02F7/00GK203847270SQ201420288844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苏晓芳, 杨林强, 张应兵, 张建操, 刘彤, 倪成鑫, 董先瑜, 颜伟, 房程程, 李宁, 谢有路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