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646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其中,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出油管、进油管和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处焊接有第一连接螺母;所述油底壳本体的端部设有一进油口,所述进油口处焊接有第二连接螺母;所述出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母相连,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螺母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相连。本方案不需要再对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用水冲,节约了自来水,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了操作的安全系数以及机油温度控制精度。
【专利说明】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在汽车上进行试验或运行时依靠迎风冷却的作用,使得油底壳温度不致于过高,从而保证发动机运转的安全和可靠,而发动机在台架试验过程中,不具备迎风冷却的作用,油底壳的温度往往会持续的升高,且台架试验时发动机一般会在高速大负荷工况下运行,超过机油温度的许用范围。
[0003]为了降低发动机台架试验过程中的机油温度,目前主要使用的降低机油温度的方式是用自来水直接冲机油滤清器,从而达到降低机油温度的目的。这种方式的缺点一是自来水直接冲机油滤清器,浪费水资源;二是试验过程中用水冲,可能会对发动机或其部件造成伤害;三是冲完机油滤清器的水又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四是随着发动机试验工况的不同,这种方式机油温度变化范围较大,机油温度控制精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油降温方式存在浪费水资源、可能对发动机或其部件造成伤害、污染环境、机油温度控制精度较差以及不安全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出油管、进油管和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处焊接有第一连接螺母;所述油底壳本体的端部设有一进油口,所述进油口处焊接有第二连接螺母;所述出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母相连,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螺母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相连。
[0006]其中,所述出油管为L型结构。
[0007]其中,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之间以及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
[0008]上述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所述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包括出油双向连接端和进油双向连接端,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通过所述出油双向连接端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通过所述进油双向连接端相连。
[000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油底壳。
[00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发动机油底壳通过在油底壳本体上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把机油取出和返回进行冷却,可以保证发动机主油道正常的工作压力,不会出现因主油道机油压力过低或过少导致发动机润滑出现问题,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试验可靠性和安全性高;通过连接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对发动机机油进行冷却,保证机油温度控制精度高,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机油温度控制要求,试验控制稳定性高;且在机油不需要冷却时,可以将出油管、进油管连通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一同拆下,用螺栓拧紧进油口和出油口,不影响发动机油底正常使用;同时进油管和出油管可以用于其它发动机台架试验上,提高了组件的利用效率,使得组件可以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本方案能够稳定、可靠、安全的冷却发动机机油温度,从而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油降温方式存在浪费水资源、可能对发动机或其部件造成伤害、污染环境、机油温度控制精度较差以及不安全的冋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示意图一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示意图二 ;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17]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机油降温方式存在浪费水资源、可能对发动机或其部件造成伤害、污染环境、机油温度控制精度较差以及不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如图1至图3,包括:油底壳本体1、出油管2、进油管3和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4 ;所述油底壳本体I的底部5设有一出油口 6,所述出油口 6处焊接有第一连接螺母7 ;所述油底壳本体I的端部8设有一进油口 9,所述进油口 9处焊接有第二连接螺母10 ;所述出油管2的第一端11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母7相连,所述出油管2的第二端12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4的进油口 13相连;所述进油管3的第一端14与所述第二连接螺母10相连,所述进油管3的第二端15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4的出油口 16相连。
[00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发动机油底壳通过在油底壳本体上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把机油取出和返回进行冷却,可以保证发动机主油道正常的工作压力,不会出现因主油道机油压力过低或过少导致发动机润滑出现问题,从而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行,试验可靠性和安全性高;通过连接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对发动机机油进行冷却,保证机油温度控制精度高,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机油温度控制要求,试验控制稳定性高;且在机油不需要冷却时,可以将出油管、进油管连通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一同拆下,用螺栓拧紧进油口和出油口,不影响发动机油底正常使用;同时进油管和出油管可以用于其它发动机台架试验上,提高了组件的利用效率,使得组件可以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本方案能够稳定、可靠、安全的冷却发动机机油温度,从而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油降温方式存在浪费水资源、可能对发动机或其部件造成伤害、污染环境、机油温度控制精度较差以及不安全的问题。
[0019]为了缓解油底壳本体的出油口放出的机油的冲击力以及与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连接更加稳定,如图2所示,所述出油管2为L型结构。
[0020]具体的,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之间以及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
[0021]为了使得机油温度控制更精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所述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包括出油双向连接端和进油双向连接端,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通过所述出油双向连接端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通过所述进油双向连接端相连。
[002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油底壳。
[0023]其中,上述发动机油底壳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发动机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2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002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动机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26]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本体、出油管、进油管和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处焊接有第一连接螺母;所述油底壳本体的端部设有一进油口,所述进油口处焊接有第二连接螺母;所述出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母相连,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螺母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为L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之间以及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所述机油温度压力测量仪包括出油双向连接端和进油双向连接端,所述出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进油口通过所述出油双向连接端相连,所述进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设备的出油口通过所述进油双向连接端相连。
5.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4239008SQ201420634026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9日
【发明者】尹伟, 黄秀明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