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塔。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低风速区风力发电高塔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种塔架形式也陆续出现,其中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塔架形式为构架式塔,但是该构架式塔多存在风机叶片扫塔的问题。
现有的构架式塔多通过将格构式塔身顶部到叶片叶尖的距离内边长设置的尽量小,以适应叶片的运转空间要求,但是这种结构却存在叶片扫掠区域构件密集,制造及安装困难,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风机叶片扫塔的问题,同时解决叶片扫掠区域构件密集,制造及安装困难,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塔,包括塔架和设置在塔架上方的塔筒,塔架和塔筒之间通过环形箱梁相连接。
可选地,塔架包括预应力塔柱,环形箱梁的底部通过柱顶法兰与预应力塔柱相连接。
可选地,预应力塔柱内部穿过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
可选地,预应力钢绞线穿过环梁箱梁及倒t型法兰。
可选地,倒t型法兰与环形箱梁通过穿过环形箱梁的螺栓相连接。
可选地,塔架还包括分别与预应力塔柱相连接的斜杆和横杆。
可选地,塔筒和环形箱梁之间连接有过渡段。
可选地,过渡段与环形箱梁通过倒t形法兰相连接。
可选地,塔筒的底部通过底法兰与过渡段相连接。
可选地,过渡段通过纵向法兰分割成分片结构。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风机叶片扫塔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叶片扫掠区域构件密集,制造及安装困难,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其结构合理,安装周期短,能够提高效率,节约现场劳动力,符合装配化结构的理念,其能够在塔架顶部边宽受限的情况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简化制造及安装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的环形箱梁的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的的环形箱梁上表面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的的环形箱梁与过渡段连接处的立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的环形箱梁的剖面图。
图中,1为塔筒,2为环形箱梁,3为预应力塔柱,4为柱顶法兰,5为预应力钢绞线,6为倒t型法兰,7为螺栓,8为斜杆,9为横杆,10为过渡段,11为底法兰,12为纵向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风力发电塔,参见图1,包括塔架和设置在塔架上方的塔筒1,塔架和塔筒1之间通过环形箱梁2相连接。
可见,本实施例的风力发电塔,其底部采用构架式塔架,在顶部叶片扫掠区域,设置塔筒1的结构,且采用环形箱梁2将塔架和塔筒1相连接,使得能够解决叶片扫掠区域构件密集,制造及安装困难,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其结构合理,安装周期短,能够提高效率,节约现场劳动力,符合装配化结构的理念,其能够在塔架顶部边宽受限的情况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简化制造及安装过程。
优选的,参见图1和图2,塔架包括预应力塔柱3,环形箱梁2的底部通过柱顶法兰4与预应力塔柱3相连接。这样,能够加固环形箱梁2与预应力塔柱3的连接结构。
优选的,参见图2和图3,预应力塔柱3内部穿过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5。这样,能够提高预应力塔柱3的抗疲劳强度。
优选的,参见图2至图5,预应力钢绞线5穿过环梁箱梁2及倒t型法兰6。这样,能够使得预应力钢绞线5的稳定性更好,从而提高预应力塔柱3的稳定性。
优选的,参见图2至图5,倒t型法兰6与环形箱梁2通过穿过环形箱梁2的螺栓7相连接。这样,能够使得倒t型法兰6的固定结构更加牢固可靠。这里的螺栓7采用高强螺栓。
优选的,参见图1,塔架还包括分别与预应力塔柱3相连接的斜杆8和横杆9。这样,能够使得塔架的结构行成一个稳定的空间桁架。
优选的,参见图1,塔筒1和环形箱梁2之间连接有过渡段10。这样,能够使得塔筒1和环形箱梁2之间的连接合理过渡。
优选的,参见图2至图5,过渡段10与环形箱梁2通过倒t形法兰6相连接。这样,能够使得过渡段10与环形箱梁2传力可靠。
优选的,参见图1至图4,塔筒1的底部通过底法兰11与过渡段10相连接。这样,能够使得塔筒1的底部与过渡段10更加牢固地连接。
优选的,参见图3,过渡段10通过纵向法兰12分割成分片结构。这样,能够解决过渡段10的运输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其塔架可以为一正n边形塔架,n=4~12。预应力塔柱3可以为一钢管柱。横杆9、斜杆8的截面可以为型钢、或钢板弯折成型的c型钢、或钢管。塔筒1可以为圆形塔筒。过渡段10可以通过纵向法兰12分割成四片或两片。倒t型法兰6可以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于环形箱梁2的顶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风力发电塔,主要对上述结构进行了改进,其他未提及的功能、部件及结构,在需要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部件及结构进行实施。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