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7606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特别是用于四缸或以四为倍数的多缸发动机中。
目前国内外同行利用进气谐振系统改善、提高发动机(特别是增压发动机)的性能,已得到普遍重视。匈牙利人GY·Cser博士最早将谐振理论用于增压发动机,其结果改善了发动机扭矩特性和加速性能,扭矩储备系数可达1.3、该博士并且申请了专利,但这项专利技术只适用于三缸或以三为倍数气缸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能用在四缸或以四为倍数的多缸发动机中,它不仅能在所要求的转速(如某低速点)增加充气量,改善充气性能,从而改善发动机的扭矩性能,而且对于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控制增压器的响应速度、改善燃烧效率、降低排气烟度等均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构成是发动机气缸数以四为倍数,其中每四缸共与一个谐振腔相通,各个谐振腔分别由各自的谐振管与稳压箱连接,稳压箱通过中冷器或直接与压气机相连。中冷器或发动机本体外安装有导风壳,引射部加工成拉阀尔喷管形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V8缸谐振进气系统在发动机上安装示意图,图2为排气引射系统工作原理图,图3为排气引射系统取代了发动机风扇后的工作原理图。
本实用新型利用计算机循环模拟作为辅助分析手段,结合实验,通过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合理选择结构参数,达到了能实用于四缸或以四为倍数的多缸发动机的目的。发动机气缸数以四为倍数,其中四缸①②③④缸共用一个谐振腔5,另外四缸⑤⑥⑦⑧则用另一个谐振腔6,这样避免了采用不易安装的交叉方法布置谐振系统。两个谐振腔5、6各自通过谐振管7、8与稳压箱9连接,稳压箱可以通过中冷器3与压气机10相连,或直接与压气机相连,为了使机体得到较理想的冷却。可以在中冷器外安装导风壳11。导风壳引射部12加工成拉阀尔喷管形状,使喉口处产生低压,从而导致导风壳入口处至出口处的空气流动,实现对中冷器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为由排气引射系统冷却方式取代发动机风扇,其解决方案是将发动机散热管外安装一个导风壳13,使整个机体可以利用导风壳入口至出口的空气流动实现冷却而避免再装配冷却风扇,使得车内空间布置合理。
采用本实用新型使得增压发动机性能在多方面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给定谐振转速时,可提高最大扭矩与额定点功率,改善排气烟度。


1-发动机本体,2-涡轮增压器,3-中冷器,4-谐振进气系统5、-6-谐振腔,7、8-谐振管,9-稳压箱,10-压气机11-导风壳,12-引射部,13-导风壳,14-散热器。
权利要求1.一种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包括有发动机本体1、涡轮增压器2、中冷器3、进气谐振系统4,其特征在于气缸数以四为倍数,其中每四缸共与一个谐振腔5或6相通,各个谐振腔分别由各自的谐振管7或8与稳压箱9连接,稳压箱通过中冷器3或直接与压气机10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中冷器3外装有导风壳11,引射部12加工成拉阀尔喷管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14外安装导风壳13、引射部12加工成拉阀尔喷管形状。
专利摘要谐振进气与排气引射系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适用于四缸或以四为倍数的多缸发动机中。本实用新型利用计算机循环模拟作为辅助分析手段,结合实验,通过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合理选择结构参数,使两侧气缸分别同两个谐振腔相通,使得布置合理,避免了交叉布置谐振系统的缺点。采用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在所要求的转速(如某低速点)增压充气量,改善充气性能,从而改善发动机的扭矩性能,而且对于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控制增压器的响应速度,改善燃烧效率,降低排气烟度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文档编号F02M35/10GK2042893SQ89200750
公开日1989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89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1989年1月24日
发明者程昌圻, 姚小刚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