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404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柴油加热的、和用于柴油机的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
【背景技术】
[0002]柴油是轻质石油产品,为柴油机燃料;主要由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过程生产的柴油馏分调配而成;也可由页岩油加工和煤液化制取。分为轻柴油和重柴油两大类。凝点是评定柴油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它表示燃料不经加热而能输送的最低温度。柴油的凝点是指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丧失流动性时的最高温度。一般选用柴油的凝点低于环境温度3°C?5°C,因此,随季节和地区的变化,需使用不同牌号,即不同凝点的商品柴油。在实际使用中,柴油在低温下会析出结晶体,晶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堵塞滤网,这时的温度称作冷滤点。与凝点相比,它更能反映实际使用性能。对同一油品,一般冷滤点比凝点高1°C?3°C;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温度低,发动机中的燃油系统就可能出现结蜡现象,进而堵塞油路,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而使用高号油,则油价高,车辆油耗量大,车辆冬季出行成本高;同时对资源也是一种高浪费;而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器加热油加热速度慢,目前市场基本都采用水循环加热,是利用发动机的水,让其循环通过油箱从而达到加热油的目的,大多数水循环加热器都要待整个油箱的油热了以后才能使用,这种加热器明显加热时间长,加热效果差,常因温度不足使车辆中途抛锚,而且高号油使用增加,成本上升,由于空间有限,副油箱的容积不可能太大,加油次数增加,使用不方便。而且加热器也有出现漏水的现象;因此,必须提高一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以解决当前柴油在低温环境下不易使用、柴油机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故障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设计一种燃油加热装置,它包括用于流通热水的螺旋状过水管、以及穿插于所述过水管内的过油管;在所述过水管的外部还包裹有其内部具有密闭空腔结构的室温保温体;所述过油管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部,所述过油管的吸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并在所述室温保温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油口。
[0006]优选的,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侧部。
[0007]优选的,所述过油管和过水管相互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过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两端。
[0009]优选的,所述过油管为直线状。
[0010]优选的,所述过油管为螺旋状。
[0011]优选的,所述室温保温体、过油管和过水管均由铝合金制成。
[0012]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它包括油箱、水箱;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油箱内部,油箱内的燃油可由进油口进入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所述出油口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0013]优选的,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油箱的外部,所述进油口与所述油箱的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口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0014]优选的,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保温层。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实用新型通过本设计的燃油加热装置可对进入过油管内的局部燃油进行快速加热,加热时间短效率高,而使用本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可以不再受室外低温环境的影响,即使在寒冷地区也可以使用0#柴油,3-5分钟即可以对0#柴油完成局部加热,使得柴油能够为发动机正常供油,降低的运输车辆的油耗,和故障率。
[0017]2.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实施例中同所对应的结构一并提出。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加热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加热装置主要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室温保温体;2.出油口 ;3.出水口 ;4.进水口 ;5.吸油口 ;6.过油管;
7.过水管;8.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1:一种燃油加热装置,参见图1,图2 ;它包括用于流通热水的螺旋状过水管7、以及穿插于所述过水管内的过油管5 ;过油管和过水管相互接触;在所述过水管的外部还包裹有其内部具有密闭空腔结构的室温保温体;过水管7和过油管5均位于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所述过油管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部,所述过油管6的吸油口 5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并在所述室温保温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油口
8。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侧部。所述的室温保温体可对过油管及过水管具有保温作用,所述过水管7的进水口 4和出水口 3也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室温保温体I为圆柱体结构;所述过水管的进水口 4和出水口 3分别设置于所述室温保温体I的两端。进一步的,所述过油管6为直线状。而的所述室温保温体1、过油管6和过水管7均由销合金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油水混合,使用更安全!
[002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过油管6也为螺旋状。
[0024]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保温层,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0025]实施例4,本实施例还设计了一种使用如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它包括油箱、水箱;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油箱内部,油箱内的燃油可由进油口进入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所述出油口 2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 4和出水口 3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0026]实施例5,与实施例4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油箱的外部,所述的吸油口 5通过进油口 8与所述油箱的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口 2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 4和出水口 3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0027]基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5所述内容,柴油机发动机点火后,发动机里面的热水通过进水口 4进入过水管7内,之后由出水口 3回至发动机的水箱中,构成水循环。室温保温体里空腔中的柴油,在经加热3-5分钟后,通过柴油机上的吸油管(吸油管与出油口连通)经由吸油口 5吸取室温保温体里空腔中被加热的柴油,之后,油箱里的柴油通过进油口 8再次进入室温保温体的内部空腔中被加热,室温保温体它可以有效的保护过水管散发的热量的不扩散至室温保温体之外。
[0028]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用于流通热水的螺旋状过水管(7)、以及穿插于所述过水管内的过油管(5);在所述过水管的外部还包裹有其内部具有密闭空腔结构的室温保温体;所述过油管(6)的出油口(2)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I)的外部,所述过油管(6)的吸油口(5)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并在所述室温保温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油口(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侧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管和过水管相互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管(7)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3)分别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两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管(6)为直线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管(6)为螺旋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温保温体(1)、过油管(6)和过水管(7)均由销合金制成。
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包括油箱、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油箱内部,油箱内的燃油可由进油口进入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所述出油口(2)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3)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柴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油箱的外部,所述进油口( 8 )与所述油箱的下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口( 2 )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3)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柴油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保温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加热装置、使用该燃油加热装置的柴油机,以解决当前柴油在低温环境下不易使用、柴油机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故障的技术问题,它包括螺旋状过水管、以及穿插于过水管内的过油管;在过水管的外部还包裹有其内部具有密闭空腔结构的室温保温体;过油管的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外部,过油管的吸油口设置在所述室温保温体的空腔中,并在所述室温保温体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进油口;柴油机它包括油箱、水箱;所述燃油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油箱内部,出油口与柴油机的供油口对应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所述水箱对应连通,构成水循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IPC分类】F02M31-16
【公开号】CN204402703
【申请号】CN201420861511
【发明人】付炳群
【申请人】高安市安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