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泵及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泵及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该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泵,包括泵体,叶轮,水腔,出水管路,形成于所述出水管路所在的泵体内部的隔离板,以及由动力装置驱动以活动的设置于所述泵体内的活动封堵部,所述活动封堵部具有因相对于所述泵体的活动运动而将完全导通的出水管路逐渐封堵的主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泵,通过隔离板和活动封堵部的设置,将水泵的出水管路分为两路,在实现水泵两路出水控制的同时,确保了出水量的连续可调。
【专利说明】
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泵及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有车辆越来越多的油耗需求,以及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提升发动机的热管理能力与冷起动性能已被越来越多的车辆设计及生产厂商重视。提升发动机的热管理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发动机的热能,提升发动机热效率,减小发动机油耗。通过研究发现,发动机暖机30s内的排放量占到整个NEDC循环排放量的90%以上,如何实现快速暖机从而降低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发动机的冷却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通过一个节温器控制开关,在暖机阶段只有小循环开启,使得发动机能较快暖机,达到工作温度。这种方式只是初步的调节,忽略了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工作温度的不同,且节温器只有开关两种状态,无法实现对温度连续精确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以实现对水栗出水量的控制,进而提尚发动机启动性能。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包括栗体,收容于所述栗体内的叶轮,形成于所述栗体内的水腔,以及与所述水腔连通的出水管路,还包括:
[0006]隔离板,其形成于所述出水管路所在的栗体内部,所述隔离板将所述出水管路分隔成与所述水腔连通设置的第一出水管路和第二出水管路;
[0007]活动封堵部,其由动力装置驱动以活动的设置于所述栗体内,所述活动封堵部具有因相对于所述栗体的活动运动而将完全导通的出水管路逐渐封堵的主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和第二出水管路的流通面积相等。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为转动的形成于所述栗体内的圆环板,于所述圆环板上通透的形成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弦线长度不小于所述出水管路的内径。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孔的弦线长度与所述出水管路的内径相等。
[0011]进一步的,于所述出水管路和所述水腔贯联处的栗体内设有圆形的嵌入槽,所述圆环板嵌入所述嵌入槽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嵌入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叶轮的转动中心线共直线设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为转动的形成于所述栗体内的圆弧板,所述圆弧板的弦线长度不小于所述出水管路的内径。
[0014]进一步的,于所述出水管路和所述水腔贯联处的栗体内设有圆弧形的滑槽,所述圆弧板嵌装在所述滑槽内。
[0015]进一步的,于所述滑槽内设有与所述圆弧板相连的弹簧。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通过隔离板和活动封堵部的设置,将水栗的出水管路分为两路,在实现水栗两路出水控制的同时,确保了出水量的连续可调。
[00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具有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所述第一出水管路与所述缸盖水套连通并形成第一循环水路,所述第二出水管路与所述缸体水套连通并形成与第一循环水路并联设置的第二循环水路。
[00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可以有效的缩短发动机暖机时间,并可以实现冷却循环中水温智能可控,从而提升发动机冷却效果,减小热损失,提高热效率,降低油耗。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连接结构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水栗,101-栗体,102-安装腔,103-水腔,104-出水部,105-出水管路,1051-第一出水管路,1052-第二出水管路,106-隔离板,107-主体,108-滑槽,109-弹簧,110-叶轮,111-连通孔,2-缸体水套,3-缸盖水套,4-第一循环水路,5-第二循环水路,6-机油冷却器,7-暖风,8-散热器,9-节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8]实施例一
[0029]本实施例涉及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整体结构中包括栗体,收容于所述栗体内的叶轮,形成于所述栗体内的水腔,与所述水腔连通的出水管路,形成于出水管路所在的栗体内部的隔离板,由动力装置驱动以活动的设置于所述栗体内的活动封堵部。其中,隔离板将所述出水管路分隔成与所述水腔连通设置的第一出水管路和第二出水管路;活动封堵部具有因相对于所述栗体的活动运动而将完全导通的出水管路逐渐封堵的主体。
[0030]基于如上思想,由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于水栗I的栗体101中部,形成用于容纳图中未示出的叶轮的安装腔102,于安装腔102的周围,设有形成于栗体101内的水腔103,于栗体101的边缘处设有向外延伸的出水部104,于出水部104内形成有连通于水腔103的出水管路105,通过叶轮的转动,将水由水腔103推送至出水管路105内,并最终由出水管路105栗送至水栗I外部。如上的水栗结构,均可采用现有的结构。
[0031]本实施例中,在出水管路105内设置的隔离板106为板状结构,其设置在出水部104的内部,以将出水管路105分隔成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为了提高整个水栗I的出水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的流通面积相等。
[0032]为了实现活动封堵部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实现对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的逐渐封堵,本实施例中,封堵部的主体107为转动的形成于栗体1I内的圆弧板,圆弧板的弦线长度不小于出水管路105的整体内径,以确保能够将出水管路105和水腔103完全隔离。为了使整体更加紧凑,提高主体107的运动效果,本实施例中,主体107的转动中心线与安装腔102的中心线共线设置。为了实现主体107于栗体101内的定位安装,本实施例中,在出水管路105和水腔103贯联处的栗体101内,设有圆弧形的滑槽108,作为主体107的圆弧板嵌装在滑槽108内。为了便于清楚的对滑槽108以及主体107的示意,图1所示的结构,为主体107与滑槽108拆分状态下的结构。
[0033]为了更为有效的提高主体107于滑槽108内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对水栗出水的控制,本实施例中,主体107的弧形长度小于滑槽108的弧形长度,且在滑槽108内设有与主体107相连的弹簧109。这样,在驱动装置对主体107驱动时,主体107能够在滑槽108内转动时,拉伸弹簧109,以实现对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的逐渐封堵,而当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消失时,弹簧109牵引主体107,而将出水管路105全部打开。当然,基于如上的描述,也可以使弹簧109处于初始状态时,主体107因弹性作用力而将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封堵,在驱动装置驱动下,主体107压缩弹簧,进而将第一出水管路和第二出水管路逐步导通。
[0034]在使用时,通过启动作为图中未示出的动力装置的电磁装置或电机,驱动主体107在滑槽108内转动,主体107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实现将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逐步导通或封堵,进而实现出水部104的出水量连续可调。
[0035]实施例二
[0036]本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由图2所示,其包括栗体101,置于栗体101内部的叶轮110,出水管路105,以及由隔离板106将出水管路105分隔而形成的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如上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07的结构,其为转动的形成于栗体101内的圆环板,于圆环板上通透的形成有连通孔111,连通孔111的弦线长度不小于出水管路105的内径,本实施例中,连通孔111的弦线长度与出水管路105的内径相等。
[0037]为了实现主体107于栗体101内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同样在出水管路和水腔103贯联处的栗体101内,设有槽形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槽形结构为圆形的嵌入槽,嵌入槽的中心线与叶轮的转动中心线共直线设置。圆环板嵌入该嵌入槽内,以使主体107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可在嵌入槽内进行周向转动。
[0038]实施例三
[003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其是对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的应用结构。由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具有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3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独立设置,为了形成缸盖水套,可以在发动机缸体上设置布水套,该步水套直接连通缸盖,以形成缸盖水套3。在该系统中,连接有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水栗I,其中,第一出水管路1051与缸盖水套3连通并形成第一循环水路4,第二出水管路1052与缸体水套2连通并形成与第一循环水路4并联设置的第二循环水路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与缸体水套2连接的机油冷却器6、设置在缸盖水套3下游的暖风7、以及与缸体水套、缸盖水套、水栗I形成循环水路的散热器8、节温器9等装置。
[0040]在车辆冷启动阶段,主体107处于将出水管路105完全封堵状态,水栗I无法向系统中栗水,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3内的水为死水状态,可实现发动机的快速升温。在暖机阶段时,驱动装置驱动主体107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将第一出水管路1051逐步打开,并确保第二出水管路1052被完全封堵,此时,缸体水套2内不能获得栗送水,而缸盖水套3不受影响,从而形成整机的分流冷却;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出水管路1051被逐步打开的过程中,可通过控制第一出水管路1051的被打开量,控制缸盖水套内的循环水量;而在控制过程中,也可以在第一出水管路1051被完全打开后,主体107进行微小的转动,以将第二出水管路1052打开一个微小的导通量,使缸体水套内形成微小的水循环,以防止缸体温度过高。在车辆其他工况时,驱动装置驱动主体转动,使出水管路105全部打开。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包括栗体(101),收容于所述栗体(101)内的叶轮(110),形成于所述栗体(101)内的水腔(103),以及与所述水腔(103)连通的出水管路(105),其特征在于: 隔离板(106),其形成于所述出水管路(105)所在的栗体(101)内部,所述隔离板(106)将所述出水管路(105)分隔成与所述水腔(103)连通设置的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 活动封堵部,其由动力装置驱动以活动的设置于所述栗体(101)内,所述活动封堵部具有因相对于所述栗体(101)的活动运动而将完全导通的出水管路(105)逐渐封堵的主体(1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路(1051)和第二出水管路(1052)的流通面积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7)为转动的形成于所述栗体(101)内的圆环板,于所述圆环板上通透的形成有连通孔(111),所述连通孔(111)的弦线长度不小于所述出水管路(105)的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111)的弦线长度与所述出水管路(105)的内径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出水管路(105)和所述水腔(103)贯联处的栗体(101)内设有圆形的嵌入槽,所述圆环板嵌入所述嵌入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叶轮(110)的转动中心线共直线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7)为转动的形成于所述栗体(101)内的圆弧板,所述圆弧板的弦线长度不小于所述出水管路(105)的内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出水管路(105)和所述水腔(103)贯联处的栗体(101)内设有圆弧形的滑槽(108),所述圆弧板嵌装在所述滑槽(108)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滑槽(108)内设有与所述圆弧板相连的弹簧(109)。10.一种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具有缸体水套(2)和缸盖水套(3)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循环冷却系统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循环冷却用水栗;所述第一出水管路(1051)与所述缸盖水套(3)连通并形成第一循环水路(4),所述第二出水管路(1052)与所述缸体水套(2)连通并形成与第一循环水路(4)并联设置的第二循环水路(5)。
【文档编号】F01P7/14GK205532834SQ20162008047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发明人】王江涛, 刘义佳, 杨晓勇, 李宇飞, 关松, 鲍春来, 高峰, 胡广进, 申荣伟, 张士伟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