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槽以及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7125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槽以及堰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液体进行处理的物品处理装置、特别是如电镀处理装置、相片显影处理装置、染色处理装置等的物品处理装置的、由要求处理液过滤的液体所进行的物品处理装置、或者在不伴随着物品处理情况下过滤处理水等液体的液体处理装置等所采用的液槽以及能装载在该液槽上使用的堰部件。
由处理液处理物品可用于各种领域,已知电镀液对物品的电镀处理、显影液对相片的显影处理、染色液对布帛等的染色处理、物品的洗净处理等。
由如此处理液进行的物品处理具有将液体喷向物品、使液体接触物品流下等各种方法,但作为一代表倒是,将处理液收容于液槽中,根据需要,以一边管理该液的液质或者液体组成、液槽中处理液量、过滤量、温度等一边将被处理物品浸渍在该液槽内的处理液中为目的实施处理的场合。前述的电镀处理、相片显影处理、染色处理等能用通常的这种方法实施。
这种伴随着浸渍进行的处理只能用一个液槽进行处理,但为了大量处理物品或处理多品种物品,许多情况下采用多个液槽。
总之,采用作为液体进行的物品处理装置的物品处理液槽时,该液槽中处理液重复使用时,由被处理物品携带的不纯物、处理液恶化等,因处理液变质发生的不纯物、从外部落入液槽内液体中的不纯物等不纯物会增加,所以普遍使用泵出处理液并用包含过滤器的过滤装置进行过滤。作为代表例可例举一种循环泵出处理液并由包含过滤器的循环过滤装置循环过滤的场合。
此外,也可不伴随物品处理而进行除去液体中不纯物的处理。作为其代表例例举一种水过滤处理。
总之,液槽内液体中不纯物沿着复杂的流路在液体中移动,具有大致按照比重从小到大依次可划分为由浮置于液体的上层的不纯物到浮置于中层的不纯物、以及比重大的浮置于液体的下层的不纯物进而沉淀于液糟底部或其附近的不纯物倾向。另外,许多场合要进行从液槽内底部向液体中吹入空气的喷气,此时,对于中间比重的不纯物,受到该气体在液体中上升流的影响,在液槽内上下间如描绘椭圆形那样的扩散漂浮。
为此,液体过滤时,从液槽底部用泵吸液槽内的液体,同时在液槽上部通过溢出用堰部设置溢流箱,漂浮物与液体一同流入该箱中,用泵吸出箱中液体,再用过滤器过滤这些吸出的液体。用液体进行的物品处理装置等情况下,过滤后的液体通常返回液槽,以便再次使用。
但是,作为面对前述溢流箱的堰部,以往因采用上端缘为水平直线延伸的堰部(所谓矩形堰)而存在下述问题。
即,如采用以往普遍采用的矩形堰,只要液槽内处理液的液面高度稍稍超过该堰部的上端缘,越过该堰部的液量的加速度就会显著增加,如堰部长度长,溢出的液量越发显著增加。
对液槽内处理液进行适当的过滤基本上是根据过滤器和泵的能力,预先设定从液层内底部的吸液量和从溢流箱内的吸液量。但是,从处理液槽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内的液量过多时,产生相对该过多液量,从该箱内泵出的吸液量比例相对低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液层内液面位和箱内液面位处于同高,导致无落差的处理液流入该箱内。
在这种没有根据落差向溢流箱内产生液体流入的状态下,从液槽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内的液体流速非常低,也减少液体中不纯物向溢流箱流入。
即,在以往的矩形堰中,漂浮于液槽内处理液中的上层附近的浮上性不纯物根据液槽和溢流箱中液面位的落差向该箱内的液体流入,同时随着其液体流速的带动流入该箱,但在无该落差的状态下,朝该箱的处理液流入量显著减少,同时不纯物的流入量也显著减少。为此,随着时间经过,液槽内处理液的不纯物浓度上升,导致不良制品发生。
进行物品处理的液槽内处理液量因液槽内处理液的作业温度蒸发,以及随着处理物品朝下个程序的移送,处理液汲出等逐渐减少,且液面位下降时,越过矩形堰流入溢流箱内的液量减少。其结果为,用于循环过滤的泵对溢流箱内吸液的比例相对于流入溢流箱内的液量增加,该溢流箱内的贮液量随时间逐渐减少,如照此放置,该溢流箱内处于缺液状态,最终该泵吸入空气,该泵的运转停止进而循环过滤作业全体停止。
在以往的上端缘为水平直线延伸的所谓矩形堰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即,虽然主要的浮上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内,但是对于比之浮置于下层的不纯物难以越过堰部,换言之,越过堰部的不纯物几乎仅仅浮置于液槽内液面上,残留在液槽内的不纯物浓度随时间经过积增,如此不纯物的过滤难以充分进行。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下述优点的液槽,该液槽具有1或2个以上的溢流箱,以将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
(1)即使液槽中液面位置上下变动,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的液量也不会显著变动。
(2)不仅是易浮上液槽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浮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流入溢流箱,能有效回收。
(3)因而能够减少相应残留在液槽内的不纯物量。
(4)由此,从液槽底部及溢流箱双方用泵吸液并对该液体过滤处理之际,能够有效地进行该过滤处理。
(5)因此,由液槽内处理液进行物品处理时,不纯物的影响少,能够提高处理后物品的质量。
(6)易于设定流入溢流箱的液量。
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一种具有下述优点的堰部件,该堰部件用于提供具有1或2个以上的溢流箱的液槽的堰部,溢流箱将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
(1)装在液槽上作为堰部使用时,即使液槽中液面位置上下变动,流入溢流箱的液量也不会显著变动。
(2)不仅是易浮上液槽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浮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流入溢流箱,能有效回收。
(3)因而能够减少相应残留在液槽内的不纯物量。
(4)由此,从液槽底部及溢流箱双方用泵吸液并对该液体过滤处理之际,能够有效地进行该过滤处理。
(5)因此,由液槽内处理液进行物品处理时,不纯物的影响少,能够提高处理后物品的质量。
(6)流入溢流箱的液量设定、变更变得简易。
本发明为实现前述目的,提供一种液槽,其特征在于,具有1或2个以上的、用于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的溢流箱,该堰部在溢流箱与液槽之间的隔壁上端缘形成溢出用缺口,或者可装脱地附加设置形成溢出用缺口的堰部件。
采用本发明的液槽,当该液槽内液体过滤时,液槽内液体从液槽底部与滞留于此的不纯物一同由泵吸引,此外,液体与漂浮性不纯物一同从堰部流入溢流箱,能从该溢流箱用泵吸引上述物质,并将这些吸出的液体供给过滤器。如此能将不纯物与液体一同吸出并过滤。
本发明的液槽中,形成液体溢出用缺口的部分起到堰部作用,液体从该缺口溢出进入溢流箱。
从而,液槽内的液面即使比起所希望的液体溢出的液面位置稍上升,因其上升的液面位置限制于靠近缺口,不会象以往的矩形堰那样,遍布堰上端缘全长的溢出量全都急剧增加,造成整个溢出量显著增加,而只是增加相应于该缺口中液面上升引起的液体流动断面积增加的溢出量。此外,即使液槽内液面下降,也不会象以往矩形堰那样,遍布堰部上端缘全长的溢出量全都减少,造成整个溢出量显著减少,减少的溢出量只相应于该缺口中液面下降引起的液体流动断面积的减少。因而,即使液槽中液面上下变动,与以往的矩形堰相比,溢出量极其缓慢地增加或减少。换言之,即使液槽中液面上下变动,与以往的矩形堰相比,溢出量的变动能抑制成极其小。
如此,为了对液体适当地过滤,根据与过滤用泵能力相当的循环过滤等过滤的液体量所设定的、来自液槽底部的吸液量(例如循环过滤时的循环液体量的大致70%)和来自溢流箱的吸液量(例如循环过滤时的循环液体量的约30%)得以维持,可实现液体的适当过滤。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槽中,采用形成液体溢出用缺口的堰部,液体从该缺口溢出流入溢流箱,由于该缺口在越过堰部前的液体深度方向延伸,不仅是易浮上液槽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浮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易于从该缺口流入溢流箱,即使对于浮置于该液面下层的不纯物也可回收、过滤。
此外,还具有可以选择缺口形状和数目、易设定溢出量的优点。
堰部以及与之组合的溢流箱的数量可根据液槽中液量、液槽的形状等为1个或2个以上,并可设置在适当位置。
溢流箱既可以设置在液槽周壁的上边部外周侧,也可设置在内周侧。还可设置在外周侧和内周侧两者上。
一个堰部中的液体液槽用缺口的数量根据需要可设置多个。缺口在遍布宽度范围内设置多个,最好是均匀分散设置,使液槽内液体的全部中易浮上该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和位于其下层的易漂浮的不纯物无遗漏地流入溢流箱。
作为缺口的形状可采用倒三角形(换言之为V字形)、U字形、矩形等各种形状。其中,考虑所希望的溢出量容易设定以及易于作业等优点,可采用从缺口上端一直到下方的开口宽度逐渐变窄形成倒三角形的缺口或者开口宽度狭小的矩形缺口,此外,最好是这些缺口设有多个。
采用倒三角形缺口时,作为其倒三角形的下端顶角没有限定,例如可为40°-90°,最好是50°-60°。
总之,前述堰部可以在溢流箱和液槽之间的隔壁的上端缘形成溢出用缺口,或者可装脱地附加设置形成溢出用缺口的堰部件。
将堰部在溢流箱与液槽间的隔壁的上端缘上,附加设置可装脱的形成有溢出用缺口的堰部件时,可从设定成各种溢出量的堰部件中选择采用适当的堰部件,容易地设定溢出量,此外,例如通过在隔壁上端缘与堰部件间插入适当厚度的衬垫等简单手段,变更堰部件的安装高度或者更换堰部件,也可容易地变更溢出量。
在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堰部件,其特征在于,提供液槽的堰部,液槽具有1或2个以上的、用于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的溢流箱,形成溢出用缺口,可装脱于溢流箱与液槽之间的隔壁上端缘上。
不用说,该堰部件中的缺口数量、形状等也与前述液槽有关说明的堰部相同。
在前述液槽中,为了易于收集并顺畅地吸出易贮存在液槽底部的不纯物,可沿着液槽内底的周缘设置1个或2个以上上注形成的内底槽。此外,如设有这样的内底槽,在液槽清扫时,来自底部的液槽中液体和清扫液流入此处,可顺畅地进行清扫。所需内底槽的数量根据液槽中液量、液槽形状等可设置为1个或2个以上。该内底槽可沿着槽内底的例如周缘的适当部位设置。
为了可从整个内底槽尽可能地吸出贮存在该内底槽中的不纯物,在前述内底槽中,可设有沿该槽长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多个吸液孔的第1吸头。通过在内底槽设置如此第1吸头,即使在液槽底部设置喷气装置时,也可抑制该喷气装置喷出的空气朝第1吸头的吸入,可以抑制对过滤器来说为最不利的空气吸入,可顺畅地吸出并过滤不纯物。
在前述液槽中,在液槽内底的周缘中等前述内底槽以外部分还可设置1或2个以上易吸出贮存在液槽底部的不纯物的吸头(后述的第3吸头)。
前述第1吸头或第3吸头与为液体过滤而吸液的离心泵连通时,这些吸头的各吸液孔口径与该离心泵中叶轮的叶片高度相同,或者最好比其小。通过这样设定各吸液孔的口径,可抑制脱落于液槽中的、从被处理物品的一部分或外部进入的杂物等由离心泵吸入,吸液量减少以及被叶轮叶片咬住等导致的该泵故障。
可是,与不纯物一同流入溢流箱内的处理液是靠泵从设置在该溢流箱内底部的处理液出口(通液口)吸出,并送入过滤器,但对于越过堰部流入该箱内的处理液中无机及有机不纯物的密度或者粒度是由大至小,再有从外部朝该箱内落下的物品等往往成为堵在该箱底部的出口、造成明显地阻碍来自溢流箱内的靠泵吸出的液体,在过滤处理时会有大的障碍。
因此,即使在溢流箱的内底部也还可设置有多个吸液孔的吸头(第2吸头)。通过第2吸头,可一度朝上方吸上箱内液体,可避免以往箱底液体流出口(通液口)的形成及其堵塞。
该第2吸头与为液体过滤的吸液离心泵连通时,该第2吸头的各吸液孔口径也与该泵中叶片叶片高度相同或者可比其小。
前述液槽的内底部设有喷气装置,并随着液体的搅拌使液体各部均匀化。此外,随着液槽内液体进行的物品处理时,用喷气装置喷出的空气也可抑制液体中漂浮不纯物附着于被处理物上。
设置喷气装置时,在该喷气装置与设置在前述内底槽上的前述第1吸头之间设有隔气壁(空气隔断壁),由此,最好抑制第1吸头吸入由喷气装置喷出的空气。设置前述第3吸头时,也最好设置邻近于该第3吸头的、在第3吸头与喷气装置之间抑制空气吸入该吸头的隔气壁。
前述第1吸头在吸头长度方向的吸头中心轴周围从吸头下端朝向与前述隔气壁相反侧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例如大致为90度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从吸头下端朝向该隔气壁侧的规定角度范围内(例如大致为45度以下的范围内)分散形成前述吸液孔,为了在遍布第1吸头的长度方向的各部可均等量吸液,该吸液孔最好分散形成。由此,难以吸入空气,可尽可能地从整个内底槽一样顺畅地吸出易沉淀在内底槽底的不纯物。
设有前述第3吸头以及与之相对的前述隔气壁时,该吸头的吸液孔相对隔气壁设置可以与前述第1吸头的吸液孔和与其相对的隔气壁的相互配置关系相同。此外,为了在遍布第3吸头长度方向的各部可均等量吸液,最好是分散形成。
对于前述第2吸头,为了尽可能从前述整个溢流箱顺畅地吸出不纯物,是沿着该溢流箱内底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该第2吸头的前述吸液孔为了在遍布该第2吸头的长度方向的各部可均等量吸液,最好分散形成。
主要从液槽底部吸液的吸头为第1吸头时(因此其吸头比第3吸头大时),以液槽内底不设置内底槽地设置第1吸头,或者相对该第1吸头面对设置前述隔气壁(空气隔断壁)时,其液槽为处理液槽(例如电镀处理液槽)时,往往必须提高液槽内处理液的液面位,以与该第1吸头或隔气壁的高度相当,这是因为,浸渍于处理液中的提升部件、由该提升部件吊持的被电镀处理物等有可能卡在该第1吸头或隔气壁的上端缘上,被电镀处理物或提升的部件落入处理液中。如发生如此落下物时,其除去作业包含此时电镀装置的修补、中断电镀处理物品生产的作业,为此需要较大花费。因此,使液面位为液槽高度(深度)加上相当该第1吸头或隔气壁高度的高度(深度),则必须提高液面位。
此时,加高液槽高度引起的液量增加相当于对液槽面积的该吸头或隔气壁的高度,量较大。于是,因相对其增加液量引起的液槽制作成本、液量增加引起的液体成本、过滤器及循环泵的性能提高引起的成本、为此增加的管理成本等,导致处理物品生产成本的较大增长。
因此,为了不增加如此大量的处理液等,最好如前述,在液槽底部设置内底槽,并在其上设置第1吸头或隔气壁。
此外,本发明的液槽可适用于使用各种液体的物品处理装置中的物品处理液槽,例如可适用于物品的电镀液引起的电镀处理装置、染色液引起的染色装置、相片显影液引起的显影装置、物品洗净处理等中的物品处理液槽,也可适用于不随着物品处理而过滤处理水等液体的液体处理装置的液槽等。
采用上述的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具有下述优点的液槽,该液槽具有1或2个以上的溢流箱,以将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
(1)即使液槽中液面位置上下变动,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的液量也不会显著变动。
(2)不仅是易浮上液槽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浮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流入溢流箱,能有效回收。
(3)因而能够减少相应残留在液槽内的不纯物量。
(4)由此,从液槽底部及溢流箱双方用泵吸液并对该液体过滤处理之际,能够有效地进行该过滤处理。
(5)因此,由液槽内处理液进行物品处理时,不纯物的影响少,能够提高处理后物品的质量。
(6)易于设定流入溢流箱的液量。
此外,采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下述优点的堰部件,该堰部件用于提供具有1或2个以上的溢流箱的液槽的堰部,溢流箱将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
(1)装在液槽上作为堰部使用时,即使液槽中液面位置上下变动,流入溢流箱的液量也不会显著变动。
(2)不仅是易浮上液槽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浮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流入溢流箱,能有效回收。
(3)因而能够减少相应残留在液槽内的不纯物量。
(4)由此,从液槽底部及溢流箱双方用泵吸液并对该液体过滤处理之际,能够有效地进行该过滤处理。
(5)因此,由液槽内处理液进行物品处理时,不纯物的影响少,能够提高处理后物品的质量。
(6)流入溢流箱的液量设定、变更变得简易。


图1为采用本发明液槽的、作为液体进行的物品处理装置1例的电镀处理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2为液槽一部分及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液槽中一个液槽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为液槽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中图(A)为阳极箱等的立体图,图(B)为阳极袋的立体图,图(C)为阴极母线、吊架及吊挂部件等的立体图。
图6中图(A)为第1吸头的俯视图,图(B)为第1吸头的侧视图,图(C)为液槽内底沟和溢流箱底部及与它们相关的部件的剖面图。
图7为第2吸头的侧视图。
图8为第2吸头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9为具有2根分支管的多分管的局剖侧视图。
图10为具有5根分支管的多分管的局剖侧视图。
图11中图(A)为图1所示电镀处理装置的控制回路的框图,图(B)为液面位置检测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12中图(A)为以往的矩形堰部件例示图,图(B)为具有液体溢出用的矩形缺口的堰部件例示图,图(C)及(D)分别为具有液体溢出用倒三角形缺口的堰部件例示图。
图13中图(A)为本发明的装卸式堰部件1例的立体图,图(B)为该堰部件在使用状态下沿图(A)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4中图(A)为本发明的装卸式堰部件另1例的立体图,图(B)为该堰部件在使用状态下沿图(A)的Y-Y线的剖面图。
图15为以往的多分管例的局剖侧视图。
图16为以往的液槽及其周边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所示为采用本发明液槽的、作为液体进行物品处理装置1例的电镀处理装置。
图1所示的电镀处理装置具有五个物品处理液槽11、12、13、14、15。各液槽为对物品进行电镀处理的电镀处理液槽。各液槽可收容不同量的电镀液,例如可为相同液体的各槽收容不同量的电镀液,但在此各液槽具有收容相同量的电镀液的容积。
这五个液槽分为三组。即含有一个液槽11的第1组,含有二个液槽12、13的第2组,含有液槽14、15的第3组。各液槽中收容有规定的电镀液L。图中,在液槽11的左侧有前处理水洗槽16,在此收容有洗净水W,可在电镀处理前根据需要清洗被电镀物品。液槽16的再左侧设置有用于作业的平台D1。
此外,液槽11与12之间、液槽13与14之间和液槽15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作业平台D2、作业平台D3和作业平台D4。
各液槽的实际构造是相同的。有关液槽的构造以液槽12、13为例参照图1至图4来进行说明。图2为液槽12、13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3为液槽12与其周边部分的放大侧视图。此外,图3中示出了置换装置51,但其将在以后说明。图4为液槽12一部分的立体图。
各液槽在平面上(从平面上看)为长方形,沿该长方形的一个长边具有液体溢流箱B1,沿该长方形的一个短边有液体溢流箱B2。
箱B1比箱B2浅地形成,箱B2比箱B1深地形成。箱B1在此例中与箱B2的上部相连通,以使溢出的液体流入箱2中,并且箱B1的底部朝向箱B2向下倾斜。但箱B1的底部无需一定这样倾斜。
箱B1是通过沿液槽的长边方向设置的堰部21设置的,箱B2通过沿液槽的短边方向设置的堰部21设置,有关各堰部21、22在后详述。
如图2、图3及图6(C)所示,在液槽的内底101的周缘部一处,一体落入地形成内底沟102。内底沟102在此沿液槽的一侧短边方向,延伸于该短边的全长之上(遍布该短边的长度延伸)。
在液槽的长度方向的各侧部的上方相互平行地架设有阳极母线A的同时,在液槽的中央部上方与阳极母线平行地架设有阴极母线C。
在对物品进行电镀处理时,例如如图2、3及图5所示,在阴极母线C上以规定的间隔挂上1个或2个以上的导电性吊架H(参照图5(C))的同时,在各阳极母线A的规定位置上吊挂着浸渍于电镀液L中、收纳有阳极部件m’的导电性阳极箱CS(参照图5(A)),被电镀物品a1、a2被吊挂部件S(参照图5(C))吊挂支持,此吊挂部件S吊挂于吊架H上,可与物品a1、a2一同浸渍于电镀液L中。此外,图5(B)所示的CSb为过滤布构成的阳极袋,其将阳极箱CS盖住,以防止阳极侧产生的不纯物漏向电镀液中。
在被处理物的电镀处理中,以铜、镍、锌、锡及它们的合金等的电镀多来进行电镀处理,以进行镀镍情况为例,示出了电镀液L为镍电镀液,阳极箱CS为耐腐蚀性钛笼,其中收纳有作为阳极部件m’的镍片的情况。
在各液槽的内底101上,设置有喷气装置103。其由开有喷出空气用孔的管子连接设置而成,与图中未示出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相连接,在处理液L的各部中喷出气泡103a,以进行所谓喷气。处理液通过该喷气被搅拌,在液体组成等方面使各部液体成分均匀化的同时也使温度均匀化。此外,液体中的不纯物在后述的循环过滤中适度地被移动,以从处理液各部顺畅吸引走。再者,通过喷气也抑制了液体中不纯物附着于物品a1、a2上。
在各液层的内底沟102中,图6所示的第1吸头104在内底沟102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吸头104为一端具有管连接口部104a,另一端封闭的筒体,其上贯通设置有多个吸液孔104b。
第1吸头104与喷气装置103之间设置有空气遮断壁板105。空气遮断壁板105由支持片105a从内底沟102的底部略向上提升,使液体可从壁板105的下面流通。在支持片105a及空气遮断壁板105上连接设置有支持板105b,其支持着第1吸头104。
第1吸头104也通过支持片105a从内底沟102的底部略向上提升,液体也可从吸头104下面流通。
第1吸头104的吸液孔104b分散形成于在吸头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周围中从吸头下端到与空气遮断壁板105相反侧90度以下的角度范围θ1内,以及从该吸头下端开始向遮断壁板105侧45度以下的角度范围θ2内的中心角度θ(θ1+θ2)=135°的范围内。前述角度θ为能够顺利吸引积存于内底沟102中的沉淀性不纯物,且不易吸引来自喷气装置103的空气来确定吸液孔方向的角度范围,在此大致为135度。
此外,第1吸头104的吸液孔104b以能够在该吸头长度方向通过的各部中以均等量吸取液体的状态分散形成。
为使吸头的各部中能均等量地吸液,可调整吸液孔的数量及(或)调整口径以分散形成吸液孔,使吸头的管接口部附近部位的吸液孔的断面积之合比远处部位的吸液孔的断面积之合小。在此各吸液孔的口径相同,在管连接口部104附近部位和相比较远部位中,以附近部位比远的部位吸液孔104b较稀,远的部位较密地分散形成。
通过该第1吸头104,不易吸入空气,可将容易沉淀于内底沟102底部的不纯物尽可能地均匀、顺畅地从整个内底槽吸出。
此外,为了更高效率地吸引容易积存于液槽底部的不纯物,可在第1吸头104以外,在内底沟102以外的液槽内底101的部分,例如内底101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等处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第3吸头。图3中,点划线示出了沿液槽底101的长度方向在周缘部设置第3吸头108的例子。
第2吸头108与第1吸头104的构造相同,吸液孔最好以能够在该吸头长度方向通过的各部中以均等量吸取液体的状态分散形成。此外,第3吸头108与喷气装置103之间最好设置空气遮断壁板109。
此外,第3吸头108的各吸液口最好在吸头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周围从吸头下端开始的空气遮断壁板相反侧109向90度以下的角度范围θ1内,并且在该吸头下端开始的遮断壁板109侧45度以下的角度范围θ2内的中心角度θ(θ1+θ2)=135°的范围内分散形成。
在前述较深的溢流箱B2的底部,设置有图6(C)或图7等所示的第2吸头106(图1及图4中省略)。
第3吸头106由支持片106c及直立设置于其上的支持板106支持,在吸头106的下方液体也可以流通。吸头106与液槽的短边大致平行地延伸,一端具有管连接口部106a,另一端为封闭的筒体,并具有多个吸液孔106b。该吸液孔106b以能够在吸头106长度方向通过的各部中以均等量吸取液体的状态分散形成。
设置于溢流箱B2中的第2吸头为了使吸头的各部中能均等量地吸液,最好调整吸液孔的数量及(或)口径分散形成吸液孔,使该吸头的管接口部附近部位的吸液孔的断面积之合比远处部位的吸液孔的断面积之合小。在此各吸液孔106b的口径相同,在管连接口部106b附近部位和相比较远部位中,以附近部位比远的部位吸液孔较稀,远的部位较密地分散形成。
通过该第2吸头106,可将溢流箱B2的液体及不纯物尽可能地从整体一样均匀、顺畅地吸引。
此外,以往在从溢流箱吸引液体时,在溢流箱的底部设置向外部的通液口,在该通液口上连接有吸液管,由于该吸液管向下方吸液,在该通液口或其连接部件中容易造成液体内不纯物的堵塞,是引起妨碍过滤作业的重要原因,但在此第2吸引头106的吸液管由于可从该箱底部向上方吸液,有效地抑制了吸头106或与其连接的吸液管由于不纯物而引起的堵塞。
下面对此进行说明,图16示出了以往的例子(电镀处理槽的1例)。在图16(A)及(B)中,10’为液槽,B1’、B2’、B3’为设置于液槽上的溢流箱,21’、22’、23’为紧靠溢流箱的以往形式的矩形堰,V’为设置于液槽内底上的以往形式的底阀。
图16(A)中溢流箱B1’为沟形的箱体,流入其中的处理液L’向箱B2’流入。在图16(A)所示的溢流箱B2’的底部设置有通液口Lb,其通过阀v1’、c2’及泵P,以配管连接于液体过滤器F的液体流入口上。液槽内的底阀V’通过阀v7’、v2’及泵P,以配管连接于液体过滤器F的液体流入口上。过滤器F的液体排出口通过阀v3’、v4’、v5’连接于液体加温的热交换器H上,再通过阀6’以配管连接于液槽10’的液体回流口100’,另一方面从阀v3’与v4’之间通过阀v8’以配管连接于置换槽511的液体排出口511’上。此外,在置换槽511的底部设置有吸液用底阀511v,其通过阀v9以配管与泵P的吸液口连接。
在图16(B)所示的溢流箱B3’的底部设置有通液口Lb’,其通过阀v1”,而液槽内底阀V’通过阀v7”分别以配管与图16(A)所示相同的阀v2’连接。其他方面与图16(A)的液体回路相同。
此外,过滤器的过滤助剂的预涂覆(per-coat)用回路在图中省略。
各阀的开关等如下阀通常的电液体为置换过滤液体为置换过滤从镀处理时向槽511移动时 槽511向10’返回时泵 运转 运转 运转v1’ 开开 闭v2’ 开开 闭v3’ 开开 开v4’ 开闭 开
v5’ 开闭开v6’ 开闭开v7 ’开开闭v1” 开开闭v7” 开开闭v8’ 闭开闭v9’ 闭闭开此外,在电镀处理运行中,向溢流箱B2’(B3’)溢出的液量发生减少,为防止该箱内产生缺液状态及从泵P吸入空气,阀V1’(V1”)关闭。
这样的以往技术如图16所示,在从溢流箱B2’及B3’吸引液体时,由于是从溢流箱底的通液口Lb、Lb’吸液,在该通液口或其配管连接部位中容易造成液体内不纯物的堵塞,是引起妨碍过滤作业的重要原因,但在此第2吸引头106的吸液管由于可从该箱底部向上方吸液,有效地抑制了吸头106或与其连接的吸液管由于不纯物而引起的堵塞。
再次返回原先加以说明。
第一吸头104的各吸液孔104b、第2吸头106的各吸液孔106b、第3吸头108的各吸液口的口径被设定为比通过后述多分管与各自的吸头相连、用于过滤的液体循环用离心泵中的叶轮叶片的高度相同或比其小。
由于如此将口径做小,可以防止可能脱落到液槽中的被电镀物品的部分或整个部件以及其他从外部进入的杂物等被离心泵吸入后,被叶轮叶片咬住等导致的该泵故障。
此外,第2吸头106可用采用其他形式的吸头来替代。例如可采用图8所示的吸头107。
吸头107被称为除尘过滤器,为小盒状,上部有管连接口部107a,在侧周壁和底壁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吸液孔107b。支腿107c使其支立于溢流箱B2的底部。各吸液孔107b也应将其口径设定为与液体循环用离心泵中的叶轮叶片的高度相同或比其小。
以上说明了的第1吸头104、第2吸头106(或107)及第3吸头108为以下说明的循环过滤装置的构成部件。
前述的含有一个液槽11的第1组、含有二个液槽12、13的第二组、含有二个液槽14、15的第3组各自设置有循环过滤装置。此外,包含液槽11至液槽15的全部液槽的第4组也设置有循环过滤装置。
图1中相对液槽11的循环过滤装置符号为3、相对液槽12、13的循环过滤装置符号为4A、相对液槽14、15的循环过滤装置符号为4B、包含液槽11至液槽15的全部液槽的第4组的循环过滤装置符号为6。
在循环过滤装置中,第1组的循环过滤装置3为一个液槽用1台液体循环泵(在此为离心泵)的单独循环过滤装置,第2组的循环过滤装置4A及第3组的循环过滤装置4B为各二个处理槽用1台液体循环泵(此为离心泵)的循环过滤装置。
此外构成第4组的循环过滤装置6为全部五个处理液槽用1台液体循环泵(在此为离心泵)的循环过滤装置。
第2组的过滤装置4A及第3组的过滤装置4B分别为用1台循环泵的2液槽的循环过滤装置,在各组的二个液槽内的处理液循环过滤过程中,循环回路的液体流量强弱会发生微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经过,二个液槽中一方液位下降,与此相反,另一方的液槽中增加流入与液位下降的液槽中液体减少量相当的液量,产生从该另一方的液槽溢出处理液,而一方的液槽内处理液的液位过分下降,两液槽同时由于处理液而不能进行电镀作业的问题。
在此,对于全部液槽5,设置有通过1台液体循环泵同时进行循环过滤的循环过滤装置6,通过它对液面进行控制,以抑制液槽间液位的上下差,同时进行液体混合,在进行各液槽中液体的组成及温度均一的同时进行循环过滤。即循环过滤装置6既作为循环过滤装置,同时也作为液体混合用及液面位置控制的装置。
此外,该液体混合用及液面位置控制装置在各液槽的容量不同的场合,也在进行液体混合及各液槽中液面位置控制的同时进行循环过滤。
相对液槽11的循环过滤装置3含有过滤器31及液体循环用的循环泵32(本例中采用离心泵)。液槽11可通过吸液回路与循环泵32的吸液口连通。过滤器31可通过送液回路与液槽11连通。
该吸液回路如图1所示,
含有在液槽11中的第1吸头104及第2吸头106(图1中省略,参照图2、图6、7等),液体合流用多分管33,将吸头104、106的管连接口部104a(参照图6)、106a(参照图6、图7)分别通过手动开闭阀v11、v12连接于多分管33的分歧管上的配管,将多分管33的主开口部通过手动开闭阀v13连接到循环泵32(在此为离心泵)的吸液口上的配管。
在采用第3吸头108时,由其吸引的液体通过前述阀v11、v12最终与被吸引的液体混合、合流,通过阀等与由配管连接至泵32,以流入泵32中。
送液回路含有将过滤器31的送液口手动开闭的阀v14及温度控制回路45,以及通过二个手动开闭阀v15分歧连通液槽11的2处的配管。与液槽11的连通可不是像这样地为二处,一处或三处以上均可。
循环泵32排出口通过单向阀v16由配管连接于过滤器31的液体供给口上。
过滤器31可根据液种、过滤量采用各种形式,在此,为压入过滤器中的液体通过具有由适当的过滤助剂形成的预涂覆的过滤床,将不纯物过滤、净化类型的过滤器。后述的循环过滤装置4A、4B以及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的装置6中的过滤器也为相同的类型。
此外,在送液回路中设置有一个进行过滤,将液槽内的电镀液伴随劣化、消耗等变化的液体组织复原,并将积蓄的不纯物除出的置换装置51(参照图1、图3)。
由于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前述温度控制回路45及置换装置51与以下说明的循环过滤装置4A、4B的温度控制回路45及置换装置51分别在基本构造上相同,此后将对过滤装置4A中回路45及装置51进行说明,在此省略对温度控制回路45、装置51的说明。
由于循环过滤装置4A与循环过滤装置4B的构造、作用完全相同,只对装置4A进行说明,对装置4B的说明省略。装置4A与4B中相同部件在图中标以相同符号。
循环过滤装置4A如图1所示,含有过滤器41及液体循环用的循环泵42(在此为离心泵)。液槽12、13可通过吸液回路与循环泵42的吸液口连通。过滤器41可通过送液回路与液槽12、13连通。
该吸液回路含有液槽12、13各自的第1吸头104及第2吸头106(图1中省略,参照图2等),液体合流用的多分管431、432、430,将一方的液槽12的吸头104、106的管连接部104a(参照图6)、106a(参照图6、7)分别通过手动开闭阀v41、v42连接于一方的多分管431的分歧管上的配管,将另一方的液槽13的吸头104、106的管连接部104a、106a分别通过同样的手动开闭阀V41、V42连接于另一方的多分管432的分歧管上的配管。
将多分管431、432的主开口部连接于多分管430的分歧管上的配管,将多分管431、432主开口部连接于多分管430的分歧管的配管,将多分管430的主开口部通过手动开闭阀v43连接于泵42的吸液口上的配管。
在液槽12、13中采用第3吸头108时,由其吸引的液体通过泵、多分管等与泵42以配管连接,以便最终与被阀v41、v42吸引的液体混合、合流,流入泵42中。
送液回路含有将过滤器41的送液口通过手动开关阀44及温度控制回路45连接至液体分配用多分管433的主开口上的连接配管,将多分管433的一方的分歧管通过二个手动开闭阀45分歧连接至液槽12的2处的配管,将多分管433的另一方的分歧管通过与液槽12的情况相同的二个手动开闭阀v45分歧连接至液槽13的2处的配管。
泵42排出口通过单向阀v46由配管连接于过滤器41的液体供给口上。
过滤器41与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过滤器31的类型相同。但其也可为不同的类型。
此外,在送液回路中设置有从二个液槽12、13中选择一个液槽,将该液槽内的电镀液伴有劣化、消耗等变化的液体组织复原,并进行积蓄的不纯物除去过滤用的置换装置51(参照图3)。
温度控制回路45如图3所示,在由手动开闭阀va’、热交换器451、手动开闭阀vb’串联连接的回路中并联连接流量调整阀V构成,热交换器入口侧的阀va’的入口及流量调整阀V的入口通过液体分配用的多分管452与前述的阀v44(过滤器出口侧的阀)配管连接,阀vb’的出口及流量调整阀V的出口由配管连接于通过液槽的前述液体分配用多分管433上。
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温度控制回路45与循环过滤装置4A、4B中的温度控制回路45的构造基本相同。但在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温度控制回路45中,相当于阀vb’的阀及相当于流量调整阀V的阀的出口不通过多分管而集于一根配管中,再通过二个手动开闭阀v15分歧连通至液槽11的2处。
置换装置51如图3所示,为在设置配管使过滤器41的送液口通过手动开闭阀v51连接至置换槽511的同时,以配管将泵42的吸液口通过手动开闭阀v52连接至设置于置换槽511底部的以往类型的底阀v53上。
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置换装置51的构造也与此置换装置51基本相同。
在此,有关本说明书所说前述及后述的“多分管”包含有一端被闭锁的闭锁筒体形态的多分管本体,以及连接其上的多根的分歧管。在依靠循环泵的从液槽开始的吸液回路及从过滤器至液槽的送液回路中使用该多分管的循环过滤装置中,设置于该多分管的本体上的具有多个相同或不同截面积的分歧管的各自的吸液量或送液量决定于其分歧管的截面积。
以下进一步进行说明。该多个分歧管各自中单位截面积上的通液量只要不出现例如过滤器过滤助剂的涂覆层超过除去不纯物的允许范围而明显堵塞,涂覆层前后的压力差、也就是过滤器内原液室与过滤室的压力差明显变动等不利的情况下,实质上是相同的,各分歧管具有根据该单位截面积上等量的通液量来得到规定的通液量的截面积。多分管本体在构成其的筒体内大致全长上截面积相同,并且具有比多个多分管的合计截面积略大的截面积。多分管本体内的压力在筒体内的大致全长上的同一截面积之下,在相同的负压力或正压力下,不会使各分歧管发生在规定的通液量上过分不足的问题。
再返回继续进行说明,以说明的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33及温度控制回路45的图示中省略的多分管、以及循环过滤装置4A、4B中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431、432、430、液体分配用多分管433及温度控制回路45的多分管452基本上与图9所示的多分管的构造相同,制作材质为聚乙烯树脂(PVC),后述的图10中所示的多分管也为同样材质。此外,这些多分管也可由其它材料,如其它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
即,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33、温度控制回路45的图示中省略的多分管、以及循环过滤装置4A、4B中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431、432、430、液分配用多岐管433及温度控制回路45的多分管452各自的构造如图9所示,由断面为圆形(但不仅限于此)的多分管本体401及与其相连接的2根断面为圆形(但不仅限于此)的分歧管402、403构成。多分管本体401的一端上具有连接其他管用的主开口部401a,另一端401b为封闭的内径大致均匀的(液体流通截面积大致均匀)封闭筒体。
相对分歧管402、403为正或负的同一压力下的多分管本体401的开口部401a的截面积为与各个具有规定的必要通液量的分歧管402、403截面积之和相当的截面积。
此外多分管本体401的截面积作为相对于该多个分歧管的合计截面积富余的截面积,具有比该开口部401a略大的截面积。
分歧管402、403在多分管本体401的长度方向中的2处中,从与多分管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向该多分管本体内突出插入,各分歧管402、403向多分管本体的突出度(突出插入高度)α在本体401内径R的大致1/2以上、5/3以下的范围内。
分歧管402、403的向多分管本体401内突出插入的高度应使在该多分管本体内或泵的吸液压力(负压力)或送液压力(正压力)下,该多分管本体内压力(负或正压力)为均匀压力。
多分管本体401相对于该二个分歧管402、403液密封地通过粘结剂、焊接等连接。
此外有关后述的图10所示的多分管、以及其多分管本体600及分歧管601-605,其基本结构与以上说明的多分管相同。
此外,在各多支管中,分歧管相对多分管的连接部位没有限定,可根据液体回的路结构连接在多分管本体周围的任意部位。此外,承担该连接的分歧管的角度也可不在与多分管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方向上。
根据这样结构的多分管,在多分管本体401的主开口部401a上连通液体循环用泵的吸液口,作为液体合流用的多分管使用的场合,泵的吸引压力(负压力),即多分管本体内的液压(吸引压)在多分管本体内各部中均匀化,从而从各分歧管402、403向多分管本体401内的吸液量为对应于各分歧管的液体流通截面积的吸液量。
而且,在多分管本体401的主开口部401a上连通泵的排出口,作为液体分配用的多分管使用的情况下,泵的吸引压力(负压力),即多分管本体内的液压(吸引压)在多分管本体内各部中均匀化,从而从各分歧管402、403向多分管本体401内的吸液量为对应于各分歧管的液体流通截面积的吸液量。
在此,由于作为循环过滤装置3中的多分管33、温度控制回路45的图示省略的多分管、循环过滤装置4A、4B中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431、432、430及液体分配用多分管433采用了这种结构的多分管,可以从液槽的内底沟102及溢流箱B2分别吸引规定量的液体,在循环过滤装置3中向液槽11返回规定量的过滤后液体,此外,对于多个的液槽设置的循环过滤装置4A、4B可向该多个液槽分别返回规定量的过滤后的液体。另外在各温度控制回路45中,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多分管452,通过流量调整阀V设定的任意的热交换流量都可容易地向热交换器送液。
此外,以往采用的多分管9大致如图15所示,为在一处具有液体流通用的主开口部91a,除该主开口部91a的位置外的多处中连接有的分歧管92构成。分歧管92的连接为将分歧管的一端与设置于多分管本体91壁上的孔91b相合地连接。
在这种以往类型的多分管中,多分管本体内的全长上各部中压力不是均匀作用,特别是在过滤器中的过滤压力伴随不纯物的除去而上升时,即使该过滤压力在过滤器自体允许范围内时各部中液压也不是均匀地作用,例如由于泵从主开口部91在正压力下向多分管本体91内导入液体时,向主开口部91a附近的分歧管流出较多液体,从主开口部91a依次向远处的各位置中,比较其前面位置上向分歧管的液体流出的液压低,在其位置上只能向分歧管中流出更少的液体。
另一方面,在泵产生的吸液压力(负压力)下,来自外部的液体流入分歧管92中,在由主开口部91a吸引的情况下,从主开口部91a附近的分歧管可以吸引较多的液体,但随着逐渐远离主开口部91a,泵的吸液作用降低,在其位置上从分歧管92只能吸引更少量的液体。
在如此处理液的过滤用液体回路、维持后述的多个液槽中的处理液液质均匀用的液体回路、控制各液槽中的液面位置的液体回路中采用多分管的情况下,会导致对所需的过滤处理、处理液质的维持、液面控制的障碍。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各分歧管中设置流量调整阀90,但这样在提高成本的同时,在将过滤量相应于不纯物的过滤除去量随时间减少,以及使由于配管阻抗所产生的各吸、送管通液量的减少等均匀化方面,需要大量的工夫来调整流量调整阀90的开度以至收缩度。
在这方面,按照图9所示的结构的多分管,在各分歧管中不需设置如图15所示的流量调整用的流量调整阀90,可以简单、容易、经济地得到与液体流通截面积相应的通液量。
以下对于以上说明的有关过滤装置等从过滤装置4A开始进行说明。
循环过滤装置4A在通常的循环过滤中,打开前述阀v41-v45,将温度控制回路45中的阀va’、vb’、V各自设定为任意的规定开度(常开状态即可),将通至置换装置51的手动开闭阀v51、v52关闭。
通过运行循环泵(本例中为离心泵)42由阀v43从液槽12、13的各内底沟102中以第1吸头104为主吸引含有沉淀物的电镀液,此外如图3中点划线所示,在液槽内底的其他部位中还设置有第3吸头108时,也从该第3吸头吸引液槽内底部及其附近的含有不纯物的电镀液,另一方面,将各液槽12、13中的液体与电镀液一同越过堰部21、22,流入溢流箱B1、B2中,集中于该箱B2的漂浮性不纯物与箱B2内的电镀液一同吸引到第2吸引头106中,这些不纯物由过滤器41过滤,过滤后的电镀液可再向各液槽12、13的2处回流。这样由于过滤后的液体不是向各液槽的1处而是多处回流,能够提高该液槽各部中液体的清洁度。
在此循环过滤中,电镀液由温度控制回路45中的热交换器451控制于规定的温度上。
连休或假日期满等电镀处理装置开始运行时,电镀液的温度与规定温度差别很大情况下,温度控制回路45中的流量调整阀V缩小或关闭直到温度达到或接近规定温度,以使电镀液集中流过热交换器,可以迅速等到所规定的电镀液作业温度。
在一般物品处理液槽的情况下,在处理液中,当初附着于被处理物上带入的不纯物、被处理物前处理工序中发生的不纯物附着于被处理物而带入的不纯物、以及处理液内的被处理物处理过程中由于电解、劣化等发生的不纯物等相加,不纯物每日在积累,因此必须进行导致成本提高的频繁地清洗复原过滤器内的过滤床和进行液槽置换过滤。
以物品电镀处理液槽为例,在电镀处理液中,当初附着于被处理物上带入的不纯物、被处理物前处理工序中发生的不纯物附着于被处理物而带入的不纯物、以及电镀处理液槽内的被处理物的处理过程中由于阳极的电解、处理液的劣化等发生的不纯物、由外部向液槽内落下的不纯物等相加,不纯物每日在积累,因此必须频繁地清洗复原过滤器内的过滤床,以及进行液槽置换过滤。由于这些作业,导致电镀产品生产的中断、加班的增加、伴随其产生的人工费的增加、高价的电镀液的损失、各种药品及排液管理费的增加、电力等能源过大的消耗,进而导致电镀制品的成本提高。
以置换过滤装置为例,实施置换过滤装置的周期根据液质、生产品种等有较大区别,但一般在1个月至3个之间。通过置换过滤进行除去有机不纯物的活性炭处理等过滤处理,将液体的成份再生复原,再将该复原液体回流到原液槽中。
目前正在说明的电镀处理液槽11-15中按以下所述进行置换处理。
即在液槽12内电镀液置换时的循环过滤装置4A中,
关闭液槽12侧的阀v42、液槽13侧的阀v41、v42及通向温度控制回路45入口的阀v44、置换装置51的阀v52,打开液槽12侧阀V41、通向泵42吸液口的阀v43及置换装置51中的阀v51,运行泵42。
这样,经过液槽12侧的阀v41、多分管431、多分管430(图3中省略。参照图1)、泵吸液侧的阀v43、泵42、单向阀v46、过滤器41、阀v51,可以将液槽12内的电镀液回收至置换槽511中。对回收到置换槽511中的液体进行活性炭过滤处理、液体成份复原处理等。
在处理过的液体从置换槽511向液槽12回流中,关闭置换装置51的阀v51,通向泵42吸液口的阀v43、液槽13侧的阀v45,打开置换装置的阀v52、通向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44、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液槽12侧的阀v45,运行泵42。
这样,从位于置换槽511底部的底阀v53吸入复原的电镀液,经过置换装置的阀v52、泵42、单向阀v46、过滤器41、阀v44、温度控制回路45的多分管452、阀V、多分管433从液槽12侧的阀v45向液槽12中回流。
另一方面,在进行液槽13内的电镀液的置换过滤时,循环过滤装置4A中,关闭液槽13侧的阀v42、液槽12侧的阀v41、v42及通向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44、置换装置51的阀v52,打开液槽13侧的阀v41、通向泵42的吸液口的阀v43和置换装置51中的阀v51,运行泵42。
这样经过液槽13侧的阀v41、多分管432、多分管430、泵吸液侧的阀v43、泵42、单向阀v46、过滤器41、阀v51,可将液槽13内的电镀液回收至置换槽511中。回收至置换槽511中的液体进行过滤处理等。
从置换槽511至液槽13的液体回流中,
关闭置换装置51的阀v51、通向泵42吸液口的阀v43、液槽12侧的阀v45,打开置换装置的阀v52、通向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44、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液槽13侧的阀v45,运行泵42。
这样,从处于置换槽511底部的底阀v53吸入复原的电镀液,经过置换装置51的阀v52、泵42、单向阀v46、过滤器41、阀v44、温度控制回路45的多分管452、阀V、多分管433,从液槽12侧的阀v45向液槽13中回流。
如此,液槽12、13的电镀液的置换过滤可将各槽的电镀液分别各自地全量置换过滤。
在将液槽12、13的电镀液分别置换过滤处理上,如果2个槽一同进行液体交换,置换槽511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容量,这样设置置换槽511所需的空间很大,造成成本的提高,并且,要求置换过滤的原因也多是由各槽各自发生的。
但在具有大容量的置换槽511设置空间的场合也可一次进行2个槽的置换过滤作业。
在循环过滤装置4B中与过滤装置4A的情况一样可循环过滤液槽14、15的电镀液。此外,也可进行电镀液的温度控制。而且可将液槽14、15的电镀液分别各自地全量置换过滤。
采用循环过滤装置3,在通常的循环过滤中打开前述的阀v11-v15,将温度控制回路45中的开闭阀及流量阀分别设定于规定的开度,关闭通向置换装置51的开闭阀。通过循环泵32的运行,以第2吸头104为主从液槽11的内底沟102将沉淀性不纯物和电镀液一同吸引,此外如图3中点划线所示,在液槽内底的其他部位设置有第3吸头108时,也从该第3吸头吸引液槽内底部及附近的含有不纯物的电镀液。
另一方面,与电镀液一同越过堰部21、22,流向液槽11中附设的溢流箱B1、B2,集中在箱B2的漂浮性不纯物与电镀液一同吸引到箱B2内的第2吸引头106中,这些不纯物由过滤器31过滤,过滤后的电镀液可再向液槽11的2处回流。这样由于过滤后的液体不是返回液槽11的1处而是多处,提高了液槽11各部中液体的清洁度。
此循环过滤中,电镀液可在温度控制装置45中控制在规定的温度上。
连休或假日期满等电镀处理装置开始运行时,电镀液的温度与规定温度差别很大情况下,温度控制回路45中的流量调整阀V缩小或关闭直到温度达到或接近规定温度,以使电镀液集中流过热交换器,可以迅速得到规定的电镀液作业温度。
在进行液槽11内电镀液的置换过滤时,与过滤装置中前述的液槽12、13的置换装置51同样,打开液槽11侧的阀v11,关闭v12,再将通向温度控制回路45的阀v44和装置51的阀v52关闭,打开通向置换槽511的送液用开闭阀v51,通过泵32的运转可将液槽11内的电镀液回收到该置换槽中。
回收后再生复原的电镀液可由置换装置51与前述的液槽12、13回流至液槽11中。
在以上说明的电镀处理装置中,设置有分别将液槽11-15的电镀液回收、混合,再返回各液槽,并将液面位置控制于规定位置用的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用装置6。以下对其进行说明。
前述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用装置6如图1所示,具有液体循环泵61(在此为离心泵),从液槽11-15的各自溢流箱B2通过手动开闭阀v71、液体合流用的第1多分管J1及液体合流用的第2多分管J2、以及手动开闭阀v62至泵61的吸液口的导液回路,从液槽11-15的各自溢流箱B2通过手动开闭阀v61及与各液槽相对应的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合计5个)至液体合流用的第3多分管J3,以及从该第3多分管J3通过前述第2多分管J2及手动开闭阀v62至泵61的吸液口,可导通液体的回路,从泵61的排出口通过单向阀Vo及过滤器60,以及通过手动开闭阀v63、液体分配用的第4多分管J4及液体分配用的第5多分管J5至各液槽11、12、13、14、15的导液回路,从泵61的排出口通过前述的单向阀Vo及过滤器60,以及阀v63、前述第4多分管J4、液体分配用的第6多分管J6及与各液槽对应的液体供给用电动阀Vb(合计5个)、以及手动开闭阀V64至各液槽11、12、13、14、15可导通液体的回路。
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用装置6还含有设置于各液槽的溢流箱B2中的液面位置检出装置62。
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液体供给用电动阀Vb在此均为具有阀开闭电机的阀。
此外,图示的电镀处理装置具有图11(A)所示的控制装置全体动作的控制部7,控制部7的一部分构成目前正在说明的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用装置6的一部分。
在控制部7上连接有操作盘71,其上设置有起动和停止各泵的开关等。
如图11(A)所示,各泵32、42、42、61连接于该控制部,根据来自该控制部的指示动作的同时,液体混合及液面位置控制用装置6中的与各液槽相对应的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液体供给用电动阀Vb及液面位置检测装置62也连接于该控制部。
各液面位置检测装置62各自具有相同的构造,其中一个的大致结构如图11(B)所示,含有在溢流箱B2内从上方吊下插入的合计为5根的电极棒621-625。
这些电极棒以电极棒621、622、623、624依次加长,以此长度依次深插入箱B2内。电极棒625为接地极电极棒,与电棒624大致相同或更深地插入箱B2内。
在各液槽的溢流箱B2内,电极棒621为检出异常液面的上限用的电极棒,电极棒622为检出液面位置达到允许范围的上限用的电极棒,电极棒623为检出液面位置达到允许范围的下限用的电极棒,电极棒624为检出该溢流箱内缺液状态的检测电极棒。
在液槽11-15的任意液槽中,当越过该液槽中的堰部21、22,收容于溢流箱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在规定的上限与下限范围内时,即箱B2内的液面位置在比电极棒622的下端更下方,并且比电极棒623的下端靠上方的场合中,相对应于该液槽的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液体供给电动阀Vb各自在控制部7的指示下一直打开,连续对该液槽进行液体的排出和供给。
但在任一个液槽中,当越过该液槽中的堰部21、22,收容于箱B2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超出规定范围,接触到电极棒622的下端时,在控制部7的指示下,关闭经阀64(通常为开)连通于该液槽的液体供给用电动阀Vb,停止向该液槽的供液,另一方面,打开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经阀61(通常为开)从该液槽中排出液体。
此时,除经电动阀Va的排出回路以外,经过阀v71(通常为开)、多分管J1排出的液体在多分管J2内与从电动阀Va及多分管J3排出的液体合流,这些合流后的液体阀v62吸引至泵61中。
此外,在任一液槽中该液槽内的液面位置下降离开电极棒623的下端时,在控制部7的指示下,关闭液体排出用电动阀Va,另一方面打开液体供给用电动阀Vb,通过阀64向该液槽内送液。此时,从泵61的送液经过单向阀Vo、过滤器60,通过多分管J4的二个分歧管中一方的分歧管经前述的多分管J6、电动阀Vb、阀v64向液槽回流的同时,从多分管J4的另一方的分歧管向多分管J5以及液槽的液体流出口63回流。
于是,在当初设定成,①在该循环过滤装置6中,从泵61的吸液回路中的阀v61经电动阀Va排出的液量,与不经过电动阀Va从阀v71经多分管J1,J2排出的液量的合计排出液量,和②经过该泵送液回路中电动阀Vb、阀v64回流入液槽内的送液量,与不经过电动阀Vb经多分管J4,J5从液体流出口63回流入液槽的液量的合计送液量大致相等。
此间,泵61继续运转。
在溢流箱B2内,因不测事态等处理液的液面高度比规定高度低、该液面离开电极棒624时,或者处理液的液面高度比规定高度高,该液面与电极棒621接触时,在控制部7的指示下,与前后者一同,不仅泵61而且所有泵均非正常停止。为了安全管理,此时可设置发出警报的警报装置。
前述的液体合流用的多分管J1-J3包括有吸液用吸液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在一处有与该吸液空间连通的液体流通主开口部的多分管本体和除开该多分管管本体的前述主开口部位置而分别连接设置在多个规定场所的分歧管,液体流入各分歧管,在多分管本体内合流,从主开口部流出。
此外,前述的液体分配用多分管J4-J6包括有送液用送液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在一处有与该送液空间连通的液体流通主开口部的多分管本体和除开该多分管本体的前述主开口部位置而分别连接设置在多个规定场所的分歧管,液体流入主开口部,从各分歧管分别流出。
第1多分管J1和第3多分管J3,以及第5多分管J5和第6多分管J6的每个上设有与液槽数目相同(在此为5根)的分歧管,对于第2多分管J2和第4多分管J4设有2根分歧管。装置6中采用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J2和液体分配用多分管J4的结构基本上与循环过滤装置采用的图9所示构造的多分管相同,各分歧管中可获得与其液体流通断面积相应的通液量,此外,装置6中采用的液体合流用多分管J1和J3以及液体分配用多分管J5和J6任一个的结构也与图10所示的多分管相同,制作材质为聚乙烯树脂(PVC)。当然,这些多分管按照处理液质等,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制成,例如其他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
即,多分管J1,J3,J5,J6的每个由如图10所示、但又并不限于此的、在此为断面圆形的多分管本体600和与之连接的并不限于此的、在此为断面圆形的5根分歧管601,602,603,604,605构成。
多分管本体600一端具有与其他管连接的主开口部600a,另一端600b为封闭的内径大致一致(液体流通断面积大致一致)的封闭筒体。
于是,相对分歧管601-605的正或负的相同压力下的多分管本体600的开口部600a的断面积具有与给予各自需要的规定通液量的分歧管601-605的合计断面积相当的断面积。各分歧管的液体流通断面积在此相同。此外,多分管600的断面积作为相对该多个分歧管的合计断面积有多余的断面积,具有比该开口部600a稍大的断面积。
分歧管601-605在多分管600长度方向分别有5处,从垂直于多分管本体长度方向的方向突出插入于该多分管本体内,朝各多分管的多分管本体的突出度(突出插入高度)β处于本体600的内径R’的大致1/2以上、3/5以下的范围。
分歧管601-605每个朝多分管本体600内的突出插入高度为,在该多分管本体及泵61的吸液压力(负压力)或者送液压力(正压力)下,该多分管本体内的压力(负或正压力)设置为均一压力下。
多分管本体600相对分歧管601-605用粘接剂、焊接等液密封连接。
对于这种构造的多分管,多分管本体600的主开口部600a与泵61的吸液口连通作为液体合流用的多分管使用时,多分管本体内的液压(负压力)在多分管本体内各部中均匀化,因此,从各分歧管601-605向多分管本体600内的吸液量相应于该分歧管的液体流通断面积。在此同样成为吸液量。
此外,多分管本体600的主开口部600a与泵61的排出口连通作为液体分配用的多分管使用时,多分管本体内的液压(正压力)在多分管本体内各部中均匀化,因此,来自各分歧管601-605排出液量相应于该分歧管的液体流通断面积。在此为相同的排液量。
正如上述,在此,作为多分管J1-J6(参照图1),采用了各分歧管可获得与其液体流通断面积相应的通液量的多分管,由此,继续进行各液槽的相互液体混合的、各液槽11-15中液面位置的控制能够在各液槽中液面高度相平衡的状态下适当进行,此外,由此,能够降低用于控制液面位置的各阀Va,Vb(参照图1)的开关次数,不仅其开关周期延长,同时电动阀Va,Vb也可耐久。
采用上述的用于液体混合和液面位置控制的装置6时,各液槽的溢流箱B2中液面处于正常位置时,各阀Va,Vb开启,通过液体循环泵61的运转,通过阀V61,V71从多个液槽11-15各自的溢流箱B2吸出液体,各槽的液体进入液体合流用的第1多分管J1和第3多分管J3的各分歧管,并从这些分歧管流入该多分管的本体内合流,之后,从该多分管本体流入液体合流用的第2多分管J2的分歧管,经该多分管J2,各槽液体在混合的状态下由液体循环泵61吸入。
于是,吸头液体循环泵61的液体由该泵排出,用过滤器60过滤后,流入液体分配用第4多分管J4的本体,之后从该多分管流入液体分配用的第5多分管J5和第6多分管J6的本体,经该多分管的各分歧管回流入各液槽11-15内。
如此从各液槽吸出的电镀液在多分管J1,J3处合流,进而在多分管J2处合流,由液体循环泵61吸入并排出,通过过滤器60,由第4多分管J4分配,再由第5多分管J5和第6多分管J6分配的过程中,使来自多个液槽11-15的电镀液混合,通过这样连续实施,各液槽的电镀液的组成可维持在均质。
此外,如前所述,控制了各液槽的液面位置。
如此混合各液槽内的处理液,在均一的液体组成下能继续实施生产作业。并且这些液体混合和液面控制由一个液体循环泵61就可实现。
在抑制装置构造复杂化、大型化、高价化的同时可在液槽间维持均质的处理液,以及可抑制各液槽中液面位置相对规定的液面位置的变动。
此外,正如上述的用于液体混合和液面位置控制的装置6,通过相对溢流箱B2设置至少向液体循环泵61导入液体用的各回路和液面位置检测装置62,在对越过液槽的堰部前的液体进行收容的部分,进行无妨碍的电镀处理。此外,相对液槽全体中液量的变动,液面位置变动大的溢流箱中,更细微地检测出液槽中液面位置的变动,以进行适当的液面位置控制。
与流入溢流箱的液量相对应的原来的循环过滤用的过滤器31,41相比,过滤器60可以小型。而且过滤器60如前所述1台足以。
图1所示的电镀处理装置中电镀液的循环过滤装置3,4A,4B进行的循环过滤从各液槽看时,根据常例,则相当于1小时1液槽的液体收容量,约进行3次循环过滤。即,过滤量可以该容量的约3倍为标准。此外,循环过滤装置6进行的液体混合和液面控制用液体处理量例如可相对1液槽的液体收容量,相当于1小时约进行0.5次的循环过滤量。即,过滤量可以该容量的约0.5倍为标准。
例如图1所示的5个液槽的每个中正规的液体收容量为5m3时,相当于1分间的过滤量可如下表设定。
过滤次数×液体收容量×液槽数量÷过滤时间=1分间过滤量过滤装置3 3×5m3×1÷60分=0.25m3/分过滤装置4A 3×5m3×2÷60分=0.5m3/分过滤装置4B 3×5m3×2÷60分=0.5m3/分过滤装置6 0.5×5m3×5÷60分=0.208m3/分下面,对各液槽11-15中面对溢流箱B1,B2的堰部21,22(也参照图4)加以说明。
因堰部21,22对于任一液槽均是同样的,在此以设置于液槽12上的堰部为代表加以说明。对于其他液槽的堰部也与以下说明相同。
堰部21在液槽12与溢流箱B1之间的隔壁W1(参照图4)的上端缘形成溢出用缺口20。堰部22在液槽12与溢流箱B2之间的隔壁W2(参照图4)的上端缘形成溢出用缺口(切口部)20。在此堰部21,22中各溢出用缺口20的形状、尺寸相同。
各缺口20在此为倒三角形,对于堰部21,22每个均形成多个。
由于采用形成如此液体溢出用缺口20的堰部21,22,液体从该缺口20溢出流入溢流箱B1,B2,来自该堰部21,22的液体与漂浮性不纯物一同流入溢流箱B1,B2,如前所述可将它们用泵从该溢流箱吸出,并可将这样吸出的液体供给过滤。
由于采用形成液体溢出用缺口20的堰部21,22,液体从该缺口20溢出流入溢流箱B1,B2,即使液槽12内的液面要比所希望的液体溢出用的液面位置稍上升,但其上升的液面位置限制于达到缺口20,不会象以往的矩形堰,遍布堰上端缘全长的溢出量急剧增加而导致全体溢出量显著增加,只是增加该缺口20中液面上升引起的液体连通断面积增加程度的溢出量。
此外,即使液槽12内的液面下降,其下降液面位置限于达到缺口20,不会象以往矩形堰,遍布堰部上端缘全长的溢出量减少而导致全体溢出量显著减少,只是减少该缺口20中液面下降引起的液体连通断面积减少程度的溢出量。
因此,液槽12中液面即使上下变动,与以往矩形堰相比,溢出量也极其缓慢地增大或减少。换言之,即使液槽12中液面上下变动,与以往的矩形堰相比,可将溢出量的变动抑制得非常小。
如此,为了液体的适当过滤,将根据与过滤用泵能力一致的循环过滤的液量设定的、来自液槽12底部的吸液量(例如循环过滤液量的约70%)和来自溢流箱的吸液量(例如循环过滤液量的约30%)维持住,以实现液体的适当过滤。
由于采用形成液体溢出用缺口20的堰部21,22,并且液体从该缺口20溢出流入溢流箱B1,B2,该缺口20沿着越过堰部21,22前液体的深度方向延伸,因此不仅是易浮上液槽12内液面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漂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易于从该缺口20流入溢流箱B1,B2,即使对于漂浮于液面下层的不纯物也可回收、过滤。
再有,具有可选择缺口20的形状(在此特别是缺口的倒三角形下端顶角的角度和缺口的深度)和数量,容易设定溢出量的优点。此外,图示的缺口20为倒三角形,但也可为矩形、U字形等其他形状。
正如图示,采用倒三角形缺口时,作为其倒三角形的下端顶角没有限定,可如例示的40°-90°,更好地是50°-60°。
如图12(A)所示,宽度为500mm的以往矩形堰200,液槽的标准液位处于比该矩形堰200的上端提升h=10mm处,此时,越过堰200溢出的标准液量(规定液量)大致为55.2l/分,液槽的液面分别上升至h=15mm,20mm,25mm时,溢出矩形堰200的液量如下表所示,为101.4l/分,156.1l/分,218.2l/分。
在此,采用图12(B),(C),(D)所示的堰部201,202,203代替矩形堰200时,所述堰部分别有宽度为40mm的矩形缺口N1、倒三角形的下端顶角为90度的缺口N2、倒三角形的下端顶角为60度的缺口N3,如获得与矩形堰200同样的标准溢出液量为55.2l/分时,则如下表所示,对于堰部201,缺口N1的个数P为5个时,可使各缺口N1的液体流通断面的高度h1为18.4mm。
对于堰部202,缺口N2的个数P为5个时,可使各缺口N2的液体流通断面的高度h2为28mm。
对于堰部203,缺口N3的个数P为4个时,可使各缺口N3的液体流通断面的高度h3为38.1mm。
即,即使在有液体溢出用缺口的任一堰部201,202,203中,由于该缺口朝液体的深度方向延伸,由矩形堰200的上端至液面的高度比h=10mm要深地切入。由此可知,不仅易浮上液面上的浮上性不纯物,而且易漂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也从该缺口溢出。
此外,液槽的液面如前所述,由矩形堰的上端分别上升h=15mm,20mm,25mm时,如要获得与越过该堰200的溢出液量同样的溢出液量时,带有各缺口的堰部201,202,203中缺口的个数P与缺口中的液体流通断面的高度h1,h2,h3如下表所示。即,由下表,液面的高度即使比通常液面位置变动5mm(h=15mm时),10mm(h=20mm时),15mm(h=25mm时),在带有缺口的堰部201,202,203中,可将溢出液量的变动抑制得比矩形堰200要小。
下表中,M为矩形堰200中溢出液量〔1/分〕,m为各缺口中溢出液量〔l/分〕,P为缺口数。h,h1,h2,h3的单位为〔mm〕。
那么,以往的上端缘水平直线延伸的所谓矩形堰时,即使从液槽底部吸出的液量和从溢流箱吸出的液量根据过滤泵的能力设定成规定比例,由于液槽内液面稍上升溢出量就会大增,由此,溢流箱内液量过多地超过泵能力中来自溢流箱的吸液能力,接着,液槽内的液面与溢流箱内液面接近同一位置使落差变小,随之漂浮性不纯物不能充分回收于溢流箱,如前所述。对此下面再稍加说明。
在例如物品的电镀液处理中,电镀处理液槽内的电镀液的循环过滤量根据被电镀物不同,大致标准为1小时的过滤量是液槽内处理液量的3倍。在此,下面以液槽的循环过滤量为例加以说明,所述液槽具有前述的、将来自以往矩形堰的电镀处理液溢出的溢流箱B1,B2。
对于上述液量11.8m3相当于1小时的循环总过滤量为11.8m3×3倍=35.4m3/hr。
分别将液槽内及溢流箱内的处理液的过滤量设定成全部过滤量的70%,30%时,如下所示。
液槽内的过滤量35.4m3/hr×70%=24.8m3/hr溢流箱内过滤量35.4m3/hr×30%=10.6m3/hr合计35.4m3/hr
然而,以往的矩形堰的溢出量在从堰上端到液面的高度h(参照图12(A))一般为平均的h=10mm时,如下所示。
h=10mm时,堰宽度为前述的500mm时,溢出量如前所述大致为55.2l/分,由于堰宽度为箱B1的长度10m与箱B2的长度1m之和为11m,成为55.2升/分÷500mm×11m×60分=72.86m3/hr,大幅度超过对前述溢流箱设定的循环过滤液量10.6m3/hr。
溢流箱内液量过多超过泵能力中来自溢流箱的吸液能力,液槽内的液面与溢流箱内的液面快速接近于相同位置而无落差,意味着不能充分回收漂浮性不纯物。结果,会发生液体过滤不充分,产生不纯物附着于被电镀物表面,粗糙(磨损)等,产生大量次品这样的重大问题。
因此,由于在被处理物的前处理工序中,附着于被处理物上液体的带入、被处理物引起的处理液的汲出、前述热交换器引起的液体加温之际的水分蒸发,液槽内液面位置时刻变动,所以,各液槽内液面位置的调节、朝溢流箱内的液体流入量的调节频繁进行,成为麻烦且重要的作业。
对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设有以往的液体溢出用缺口的堰部,即使液槽内液面上下变动,与以往的矩形堰相比,可将溢出量的变动抑制得较小,由此,根据与过滤用泵能力一致的循环过滤的液量设定的来自液槽底部的吸液量和来自溢流箱的吸液量得以维持,可实现液体适当的过滤,进而能够大幅度降低次品的发生。
前述堰部21,22固定设置,并且在液槽与溢流箱B1,B2之间的隔壁W1,W2的上端缘上形成缺口20,但为了更进一步简单容易地进行液体适当的过滤,作为堰部,也可采用可拆卸地设置在液槽与溢流箱之间的隔壁上端缘上的堰部件。图13示出这种可装卸式堰部件的1例,图14示出同样的可装卸式堰部件的其他例。
图13(A)为堰部件的透视图,图13(B)示出该堰部件的使用状态,示出沿图13(A)的X-X线的剖视图。堰部件8为,将断面门形状(或者U字形)的壁嵌入部分800与形成4个液体溢出用矩形缺口80的板体81成一体,也与避开缺口80的补强筋83成一体。
并不限于此,在此,壁嵌入部分800为凹形态,在板体81的单面中间部分与倒立L字形的弯曲板部82成一体形成。弯曲板部82和位于与之重叠处的板体81的下部分别设有长度为上下方向的螺栓贯通用长孔82a。该堰部件8并不限于此,但在此,用相对液槽内处理液耐腐蚀性的合成树脂(处理液为电镀液时例如为聚乙烯树脂(PVC))整体成一体地形成的。
该堰部件8从上方嵌入液槽11(12,13,14,15)与溢流箱B1,B2的隔壁中。图13(B)示出用前述的壁嵌入部分800,将堰部件8从上方嵌入液槽11与溢流箱B2之间的隔壁w2上的状态。兼顾液槽内液量、缺口80的大小等,堰部件8可使用1个或2个以上。使用2个以上时,相邻堰部件8相互接触地嵌入隔壁w2中。尽管图中加以省略了,但与堰部件8同样的堰部件也可嵌入、配置于液槽与溢流箱B1之间的隔壁w1中。
如图13(A)所示,将堰部件8嵌入并配置于隔壁w2中时,根据需要,可在前述壁嵌入部分800的上端内侧配置高度调节用的衬垫LN,堰部件8直接或者通过该衬垫LN放置于隔壁w2上端。
于是,在如此嵌入隔壁w2的堰部件8上,例如从前述倒立L字形的弯曲板部分82侧,螺栓84穿过那里的螺栓贯通用长孔82a、预先设置在壁w2上的螺栓84恰好可贯通其内径的螺栓孔以及板体81的螺栓贯通用长孔82a,并用螺母紧固。此时,根据需要,与螺栓84嵌合的液体密封件840与弯曲板部分82和板体81的各外表面接触,由此实现螺栓贯通用长孔82a开启部分的液密闭。
如此,堰部件8以规定的高度设置在液槽与溢流箱之间的隔壁上,换言之,将缺口80的高度位置安装设定在得到规定的液体溢出量的高度位置上。
采用这样的堰部件8时,由于形成有液体溢出用缺口80,具有与先前所述的、形成缺口20的堰部21、22同样的优点。
此外,采用这样的堰部件时,可从设定各种溢出量的堰部件8中选择采用适当的堰部件,可易于设置溢出量,另外,通过将前述衬垫LN变更成高度不同的衬垫,以变更堰部件8的安装高度,或更换堰部件8,也易于变更溢出量。
隔壁w2或w1由相对处理液耐蚀性差的例如金属材料构成,在其表面涂覆耐蚀性合成树脂等时,设有通过前述螺栓84的孔时,露出的金属材料等部分可通过向该螺栓孔中加入耐蚀性密封剂等得以保护。
图14(A)为堰部件8′的透视图,图14(B)示出该堰部件的使用状态,示出沿图14(A)Y-Y线的剖视图。堰部件8′为前述堰部件8的变形例,与堰部件8的不同如下。其他方面与堰部件8相同,与堰部件8相同部分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
在该堰部件8′中,也在形成液体溢出用矩形缺口80的板体81的上部形成贯通用长孔82a。该长孔82a在此形成于板体81两端部的上部。于是,倒立L字形的弯曲板部82在处于板体81两端部的补强筋83的外侧位置上,其上部的水平部分被消除。
该堰部件8′也与堰部件8同样,如图14(B)所示,在壁嵌入部800处嵌入隔壁w2。但此时,在倒立的L字形弯曲板部82的前述上部水平部分的消除部位,贯通着与之相对应的、预先从隔壁w2的上端朝上方成一体延伸的直立壁W′,与板体81的两端部的上部重合。尽管图中省略了,但与堰部件8′同样的堰部件也可嵌入于液槽和溢流箱B1之间的隔壁w1上。
于是,堰部件8′不仅与堰部件8同样,在板体下部螺栓螺母地贮留在隔壁w2中,而且也在板体81的上部螺栓螺母地贮留在直立壁W′上。即,螺栓84′通过预先设置在直立壁W′上的螺栓84′恰好可贯通其内径的螺栓孔以及板体81上部的螺栓贯通用长孔82a,并用螺母紧固。此时,根据需要,与螺栓84′嵌合的液体密封件840与板体81接触,由此实现螺栓贯通用长孔82a开启部分的液密闭。如此,堰部件8′以规定的高度设置在液槽与溢流箱之间的隔壁上,换言之,将缺口80的高度位置安装设定在得到规定的液体溢出量的高度位置上。
即使对于该堰部件8′也具有与堰部件8同样的优点。此外,在该堰部件8′中,其一部分与隔壁w2的一部分相当的壁W′由于是重叠固定,即使对于堰部件8′会因液槽内施加较大的液压破损时,堰部件8′也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尽管参照图13,图14说明的堰部件8′中,用于液体溢出的缺口80为矩形,但对于堰部件8,8′中用于液体溢出的缺口也可以是前述的堰部21,22中倒三角形缺口,或者为其他形状的缺口。
代替前述的将堰部件8,8′固定到隔壁w1,w2上的贯通螺栓84,可以采用通过与堰部件8,8′螺合与隔壁w1,w2接触以将该堰部件固定到隔壁上的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槽,其特征在于,具有1或2个以上的、用于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溢出的溢流箱,该堰部在溢流箱与液槽之间的隔壁上端缘形成溢出用缺口,或者可装卸地附加设置形成溢出用缺口的堰部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槽,其特征在于,提供所述堰部的缺口设有多个,各缺口为倒三角形或者矩形。
3.一种堰部件,其特征在于,提供液槽的堰部,液槽具有1或2个以上的、用于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该堰部溢出的溢流箱,该堰部上形成溢出用缺口,并可装卸于溢流箱与液槽之间的隔壁上端缘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设有多个,各缺口为倒三角形或者矩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槽,在液槽内底周缘具有1个或2个以上上注形成的内底槽,在该内底槽上设置从该内底槽吸液的第1吸头。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槽,其特征在于,在液槽内底设有通风装置,在该通风装置与所述第1吸头之间设有隔气壁。
7.按照权利要求1、5或6所述的液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箱的内底部设有从该内底部吸液的第2吸头。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吸头与吸液配管连接,吸液配管从第2吸头朝上延伸且伸出所述溢流箱外,同时在该溢流箱上端开口部附近具有开关阀。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液槽及其堰部件,即使液槽中液面位置上下变动,越过堰部流入溢流箱的液量也不会显著变动,可稳定地进行液体过滤,浮于液体中液面上的不纯物和浮于其下层的不纯物均可回收、过滤。液槽11-15分别具有将浮置于液槽内贮存的液体上层的不纯物与液体一同从堰部21,22溢出的溢流箱B1,B2,该堰部21,22分别在该溢流箱与液槽之间的隔壁w1,w2的上端缘上形成溢出用缺口20,或者可装卸地附加设置形成溢出用缺口80的堰部件8,8’。
文档编号C25D21/06GK1314504SQ0013753
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7日
发明者长田脩, 川口明, 川口健司 申请人:三隆过滤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