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铜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324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镀铜槽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镀铜槽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焊丝镀铜生产工艺中,工作人员将经过拉拔的焊丝收卷到工字轮上,然后再用转运的方式统一镀铜。镀铜工艺依次包括碱洗电解-酸洗电解-活化-镀铜-第一次水洗-中和-第二次水洗-第三次水洗-烘干-定径抛光-收线。现有技术的镀铜步骤中,当往镀铜槽体中添加溶液时,多会产生酸雾,酸雾的存在不仅影响镀铜的质量,又由于酸雾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味道,破坏环境且对人体有害。因此,如何处理焊丝镀铜过程中产生的酸雾,确保酸雾不影响镀铜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镀铜槽体,能够集中处理酸雾,确保酸雾不影响镀铜质量,且不破坏影响环境,对人体造成危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镀铜槽体,包括第一镀铜腔、第二镀铜腔、泵、盖板、收液槽以及排气管;其中,所述第一镀铜腔与所述第二镀铜腔连通;所述泵设置在所述第一镀铜腔上;所述盖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上,所述收液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镀铜腔连通,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收液槽的一端高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收液槽的一端;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收液槽上并与所述收液槽连通。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和所述第二镀铜腔通过一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泵连通。作为优选,还包括过线轮,所述过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铜腔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上设有出液口。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第二镀铜腔、连接管以及收液槽均由聚丙烯板焊接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镀铜槽体通过设置在第一镀铜腔上的泵将镀铜所需的溶液抽入镀铜槽体中,在泵抽入溶液的过程中产生酸雾,酸雾从第一镀铜腔进入到与所述第一镀铜腔相连的第二镀铜腔中并上升到盖板。由于盖板倾斜设置在第二镀铜腔上,根据科恩达效应原理,酸雾沿着盖板向上移动,到达与所述盖板对应的收液槽中。酸雾进入收液槽中后部分会液化,并储存在所述收液槽中,其余酸雾则由排气管排出,当收液槽中的酸雾液体满了以后,自动溢出并流回第一镀铜腔中,实现溶液的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此外,将排气管与外界的管道相连,即可对酸雾废气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镀铜槽体的侧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镀铜槽体的俯视示意图。[0012]图中1-第一镀铜腔,2-第二镀铜腔,3-泵,4-盖板,5-收液槽,6-排气管,7-连接管,8-过线轮,9-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镀铜槽体包括第一镀铜腔1、第二镀铜腔2、泵3、盖板4、收液槽5以及排气管6。其中,所述第一镀铜腔I与所述第二镀铜腔2连通;所述泵3设置在所述第一镀铜腔I上;所述盖板4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2上,所述收液槽5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镀铜腔2连通,所述盖板4与所述收液槽5对应,即,所述盖板4靠近所述收液槽5的一端高于所述盖板4远离所述收液槽5的一端。所述排气管6设置在所述收液槽5上并与所述收液槽5连通。镀铜时,泵3将镀铜所需的溶液 抽入镀铜槽体中,在泵3抽入溶液的过程中产生酸雾,酸雾从第一镀铜腔I进入到第二镀铜腔2中并上升到盖板4上。由于盖板4倾斜设置在第二镀铜腔2上,根据科恩达效应原理,酸雾沿着盖板4向上移动,到达与所述盖板4对应的收液槽5中。酸雾进入收液槽5中后部分发生液化,并储存在所述收液槽5中,其余酸雾则由排气管6排出,当收液槽5中的酸雾液体满了以后,自动溢出并流回第一镀铜腔I中,实现了酸雾溶液的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此外,将排气管6与外界的管道相连,即可对酸雾废气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对人体造成危害。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I和所述第二镀铜腔2通过一连接管7连通,所述连接管7与所述泵3连通。由于酸雾主要在泵3的出口处产生,连接管7与泵3相连,将产生的酸雾直接引入到第二镀铜腔2中,避免酸雾进入第一镀铜腔I中影响镀铜。作为优选,所述镀铜槽体还包括过线轮8,所述过线轮8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铜腔I中。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镀铜槽体连接在一起使用,因此,在所述第一镀铜腔I的两端设置过线轮8,镀铜时,所述第一镀铜腔I 一端的过线轮8放线,另一端的过线轮8收线,使焊丝在镀铜槽体中移动,便于焊丝镀铜。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I上设有出液口 9,便于镀铜工艺完成后,排出废液。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镀铜腔1、第二镀铜腔2、连接管7以及收液槽5均由聚丙烯板(PP板)焊接形成。所述PP板具有优越的耐化性,耐热性、耐冲击性以及耐酸碱性,避免镀铜槽体受溶液腐蚀,延长槽体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镀铜槽体中还包括多个子槽、焊丝传输装置以及过线轮驱动装置,由于上述各装置为现有技术常见装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予限定。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镀铜槽体包括第一镀铜腔1、第二镀铜腔2、泵3、盖板4、收液槽5以及排气管6。其中,所述第一镀铜腔I与所述第二镀铜腔2连通;所述泵3设置在所述第一镀铜腔I上;所述盖板4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2上,所述收液槽5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2上,所述盖板4与所述收液槽5对应;所述排气管6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2上,所述排气管6与所述收液槽5相连。镀铜时,泵3将镀铜所需的溶液抽入镀铜槽体中,在泵3抽入溶液的过程中产生酸雾,酸雾从第一镀铜腔I进入到第二镀铜腔2中并上升到盖板4上。由于盖板4倾斜设置在第二镀铜腔2上,根据科恩达效应原理,酸雾沿着盖板4向上移动,到达与所述盖板4对应的收液槽5中。酸雾进入收液槽5中后部分会液化,并储存在所述收液槽5中,其余酸雾则由排气管6排出,当收液槽5中的酸雾液体满了以后,自动溢出并流回第一镀铜腔I中,实现了酸雾溶液的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此外,将排气管6与外界的管道相连,即可对酸雾废气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对人体造成危害。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 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镀铜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镀铜腔、第二镀铜腔、泵、盖板、收液槽以及排气管;其中,所述第一镀铜腔与所述第二镀铜腔连通;所述泵设置在所述第一镀铜腔上;所述盖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上,所述收液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镀铜腔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镀铜腔连通,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收液槽的一端高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收液槽的一端;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收液槽上并与所述收液槽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铜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镀铜腔和所述第二镀铜腔通过一连接管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泵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铜槽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线轮,所述过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镀铜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铜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镀铜腔上设有出液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铜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镀铜腔、第二镀铜腔、连接管以及收液槽均由聚丙烯板焊接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镀铜槽体,包括第一镀铜腔、第二镀铜腔、泵、盖板、收液槽及排气管;第一镀铜腔与第二镀铜腔连通,泵设置在第一镀铜腔上;盖板倾斜设置在第二镀铜腔上,收液槽设置在第二镀铜腔一侧并与第二镀铜腔连通,盖板靠近收液槽的一端高于盖板远离收液槽的一端;排气管设置在收液槽上并与收液槽连通。泵将溶液抽入镀铜槽体中,在泵抽入溶液的过程中产生酸雾,酸雾从第一镀铜腔进入到第二镀铜腔中并上升到盖板。根据科恩达效应原理,酸雾沿盖板向上移动,到达与盖板连通的收液槽中。酸雾进入收液槽中后部分液化并储存在收液槽中,其余酸雾由排气管排出。排气管与外界的管道相连,即可对酸雾废气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
文档编号C25D7/06GK202849576SQ20122046637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成蜀元, 代维德 申请人:苏州金品线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