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9952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施工都采用固定干坞方案,即在隧址附近靠河(海)岸处开挖固定干坞并在干坞内完成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管段预制完成后往干坞内放水至管段起浮,并将管段浮运出坞,完成二次舾装,最后在隧址处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其主要施工步骤为(1)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固定干坞预制管段的场地;(2)固定干坞开挖;(3)管段的预制,管段须满足管段沉放对接的精度要求;(4)干坞开挖、管段预制期间,河(海)道的疏浚;(5)管段预制完成后,放水入坞,管段起浮、浮运出坞,进行二次舾装,之后在隧址处就位沉放对接;(6)如果不是一次性完成管段的预制,需关闭坞门,排光水重新在坞内进行管段的预制;(7)全部管段预制完成后,干坞场地处理。
现有的固定干坞施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选择固定干坞场地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干坞边坡的稳定,坞底的处理;(2)征地、拆迁时间长,费用高,还会影响施工工期;(3)开挖巨大的固定干坞,对环境影响很大;(4)管段浮运吃水深度较大,引起河(海)道疏浚费用高;(5)环境有时会严重制约工程的施展、进行;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地布置施工场地,能有效地解决固定干坞征地难、工期长、河(海)道疏浚费用高等难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利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使用拖轮或其他方式把移动干坞拖航至隧址附近已开挖好的下潜港池内,将移动干坞与沉管隧道管段分离,然后将隧道管段浮运至临时系泊位置完成二次舾装,最后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该施工方法中,移动干坞是沉管隧道管段的临时预制场地,也是管段从预制码头到下潜港池的浮运载体,下潜港池是管段和移动干坞分离的场所。
本发明提供的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沉管隧道管段预制的移动干坞;(2)选择合适的码头用于移动干坞停靠并能进行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3)在移动干坞上完成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管段的制作要能满足其沉放对接的精度要求;(4)利用拖轮或其他方式将移动干坞浮运至隧址附近已开挖好的下潜港池,在下潜港池内将移动干坞下潜,完成管段与移动干坞的分离,然后将管段浮运至临时系泊区并完成二次舾装;(5)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作业。
上述施工步骤中,选择的移动干坞要求有足够的平面尺寸,承载能力以及刚度等以满足沉管隧道管段预制的要求,同时移动干坞要具有往其内部的水箱加水后能自动下潜并满足沉管隧道管段与船体分离要求的特征;选择的码头的水深满足移动干坞在管段预制过程中的最大吃水要求,同时码头的后方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满足管段预制的需要;下潜港池的水深在高潮时不小于移动干坞行深+沉管浮出时吃水深+浮出间隙,下潜港池的平面尺寸满足将管段从移动干坞上拉出的需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现有的码头,避免征地难、费用高,房屋拆迁难的特点,同时还可大大缩短工期;2.利用移动干坞,避免巨大固定干坞开挖对环境的影响;3.利用移动干坞吃水深较小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少拖航中的河(海)道疏浚费;4.不受环境对工程的制约。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租用码头在移动干坞上预制沉管隧道管段平面示意图;图2为移动干坞载沉管隧道管段浮运示意图;图3为下潜港池内移动干坞与沉管隧道管段分离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下列实施例将更易于理解本发明,给出实施例是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工程概况广州市仑头-生物岛隧道位于广州市的东南部,连接南部快速干线和生物岛。隧道线路呈南北走向,工程设计起点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连接南部快速干线和科韵路延长线,中间穿过仑头海,设计终点止于生物岛上,线路总长1111。18米。该工程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市政越江公路隧道,江中段采用水下沉管法施工,沉管段全长277m,由四节管段跟一节4m长的后浇带组成,每节管段长度分别为55m、67m、74m、77m,重量分别为10090t、12292t、13576t、14127t。管段预制采用移动干坞法,选择了两艘载重达1.6万吨的半潜驳作为移动干坞进行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
2、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在本工程的实施情况本隧道利用广州市小洲村现有的码头停靠移动干坞,2005年3月移动干坞进场改装,同年5月改装完成,2005年8月开始在移动干坞上预制管段,2006年1月第一节沉管隧道管段已完全预制好,2006年6月初第一节沉管隧道管段将利用拖轮拖运至隧址处寄存以便与其余管段一起沉放,其余管段也正在预制中,待其余管段预制完成后,也将利用拖轮拖运至隧址处,在下潜港池内将半潜驳下潜(其中下潜港池的水深在高潮时不小于移动干坞行深+沉管浮出时吃水深+浮出间隙,下潜港池的平面尺寸满足将管段从移动干坞上拉出的需要),完成管段与半潜驳的分离,然后将管段浮运至临时系泊区并完成二次舾装;最后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作业。图1~3中,1.移动干坞;2.沉管隧道管段;3.码头;4.拖轮;5.河床;6.下潜港池。
3、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在本工程的实施效果(1)现有固定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法需在陆地上开挖巨大的干坞,对环境的破坏严峻;而本发明方法在移动干坞上预制,避免了对环境的影响。
(2)现有固定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法征地难、费用高,房屋拆迁难;而本发明方法只是租用广州市小洲村现有码头,不需房屋拆迁,节省投资,同时大大缩短工期。
(3)现有固定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法需要疏浚9~10m深的河道;而本发明方法只需疏浚5~6m深的河道,大大减少疏浚河道巨大费用。
(4)本工程实施过程中经过第三方监理公司监测,精确完全满足沉管隧道管段沉放对接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采用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沉管隧道管段预制的移动干坞;(2)选择合适的码头用于移动干坞停靠并能进行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3)在移动干坞上完成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管段的制作要能满足其沉放对接的精度要求;(4)利用拖轮或其他方式将移动干坞浮运至隧址附近已开挖好的下潜港池,在下潜港池内将移动干坞下潜,完成管段与移动干坞的分离,然后将管段浮运至临时系泊区并完成二次舾装;(5)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的移动干坞要求有足够的平面尺寸,承载能力以及刚度等以满足沉管隧道管段预制的要求,同时移动干坞要具有往其内部的水箱加水后能自动下潜并满足沉管隧道管段与船体分离要求的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的码头的水深满足移动干坞在管段预制过程中的最大吃水要求,同时码头的后方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满足管段预制的需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潜港池的水深在高潮时不小于移动干坞行深+沉管浮出时吃水深+浮出间隙,下潜港池的平面尺寸满足将管段从移动干坞上拉出的需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利用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移动干坞,利用合适的码头在移动干坞上进行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管段预制完成后,把移动干坞拖运至隧址附近已开挖好的下潜港池内,将移动干坞下潜与沉管隧道管段分离,然后将沉管隧道管段浮运至临时系泊位置完成二次舾装,最后完成管段的沉放对接。该方法中,移动干坞是沉管隧道管段的临时预制场地,也是管段从预制码头到下潜港池的浮运载体,下潜港池是管段和移动干坞分离的场所。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固定干坞征地难、工期长、河(海)道疏浚费用高等难题。
文档编号E02D29/063GK1884723SQ200610035908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2日
发明者宋仪, 贺维国, 邢永辉, 周华贵, 刘建飞, 陈海军, 王怀东, 杨世东, 彭红霞, 张先锋, 丁恒, 张淑敏, 赵正蓉, 杨文军 申请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