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现浇混凝土接茬板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现浇混紙接茬板及其施工工艺
駄领域
本发明涉及现浇源Mi接荏板及其施工工艺,尤其^于现浇源1±井壁、隧 道衬砌、^ii支护等的接茬缝防水密封。
背景駄
在地下工程中,新、老源肚的接缝往往是渗漏水的主要ffi^—,也是一个
力学弱面。为了提高新、老混凍社接合部的力学弓鹏与密封性能,己有的方式是 (l)采用界面剂;(2)将源Mi接合面凿毛或开槽,增加撤虫面;(3)设置横跨接
缝的止水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要么工艺复杂,费时费力;要么效果不理想。特 别是在水压较大的深部地层中,现浇撤li井壁(或隧道衬砌,^t支护等)的 接茬缝防水密封问题至今未能很好i働率决。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便于现场
施工的现浇混Mi接荏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中的不粒处,跑共一种结构简单,易施工,密 封性强,防渗漏效果好的现浇源1±接荏板及其施工工艺。
本发明的现浇混凑H:的接荏板,戶;M接荏板为铺设在间断施工的现浇源!社接 茬H^间、期黄断面为"\"形、'u,形、"1 "形、'」"形、"u,形、"p,形、 "~| "形、折线形或波纹形的环形板或方形板;戶腿的接荏板用金属、塑料或纤维 制成。
本发明的现浇混凝土接荏板施工工艺,,逐 工,其步骤如下
a. 当现场施工掘进出一个施工段后,将预制好的接荏板弧段运至工作面,组装
连接成 ^形或方形接茬板;
b. ))雜茬板按照设计角度和位置固定在i繊工段的底端;
c. 支模后向模板与周围岩土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上源fch段,使上混Wr段 与接荏fe间紧密结合无孔隙;
d. 开挖下一施工段,将组装连接i^体的环形或方形接茬板(2)按照设计角度 (")和位置固定在该拖工段的底端;
e,支模后向模板与周围岩土之间浇注源1±,形成下混 Mi:段,使下混凑社段的上端面与接巷板的下端面之间紧密结合,同时下混凑社段的下端面与下施工段的 接茬板的上端面紧密结合;
f.重复战步骤,赶完成工程掘砌。
戶;M接荏板的设计角度为o° i8o°;戶;M接荏板的〗體设在相邻两混凝土段接 茬处的内部或侧面。
有益效果由于在混Wl接茬处方爐了接荏板,使前、后不同时段浇注的混凝 土与接荏板的两个侧表面粘结在一起,不但提高了粘结强度和密实性,而且增大了 接荏处的强度,有效防止了混Wl接巷处的渗水。适用于岩土工程中,尤其适用于 现浇混凝土井壁、隧道衬砌、巷道支护等的接荏缝防水密封,其结构简单,施工工 艺合理,操作方便,接茬缝密封性强,防渗漏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结构图。
图中1—上源肚段,2—接茬板,3—下混凝土段,4—接恭逢,5—周围岩土, 设计角度。 具條舫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图1所示,接荏板2为铺设在现浇混凝土接巷缝4之间、其断面为 "\"形的环形板或方形板,接茬板2采用金属、塑料或纤维制成。
施工方法随掘进逐SJ但工,当现场施工掘进出一个施工段后,将预制好的接 茬板弧段运至工作面,组装连接成衝杯形或方形接荏板2;離荏板2按照设计
角度风0^^180。)和^S(0^^5)固定在i繊工段的底端;fl为接茬板内缘与混Mi 段内缘的距离,6为接茬齢卜缘与源Mi:段内缘的距离,c为接荏板的长度,5为混 凝土段厚度。支模后向模板与周围岩土 5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上混Mi段l,使 上撤肚段1与接巷板2之间紧密结合无孔隙;开挖下一施工段,3維巷板2按照 设计角度风0^^180。)和位置(0^^5)固定在该段高的底端;支模后向t嫩与周围 岩土 5之间浇注源疑土,形成下混 Mi段3,使下激Mi段3的上端面与接荏板2 的下端面之间紧密结合,同时下徹Mi段3的下端面与下段高的接荏板2的上端面 紧密结合;重^M步骤,直至完成工程掘砌。oc、 y为接荏缝角度,均可在0° 90°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二图2戶标,接茬板2为金属、塑料或纤维制成的断面为"I "形的环 形板或方形板。施工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略。将断面为"I "形的接荏板2按照设
计角度A^90。)和^a("4^J)分M工的上混凝土段1和下撤肚段3倾余機荏 缝底部;接荏板2与上混fch段1和下混紙段3夕刚,密结合,3为混紙段 的厚度。上徹Mi段l和下混m:段3结合部的ct、 y均可在0。 90。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三、图3所示,接荏板2为金属、塑料或纤维制成的断面为折线形的环 形板或方形板。施工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略。将接茬板2按照设计角度 A(0^iS180。)、风0^^180°)和位置(0^<6<5, 0〈c〈S)固定在i刻包工段的底端;支 模后向tl^与周围岩土 5之间浇注混 1±,形成上源K:段1, ^±激1±段1与 接茬板2之间紧密结合无孔隙。
实施例四、图4所示,接茬板2为金属、塑料或纤维制成的断面为'^H "形的 环形板或方形板。施工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略。将接茬板2按照设计角度 凤0^^180。)、 A^90。)和健固定在该施工段的底端;支模后向t對及与周围岩土 5 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上混凝土段l,使上混Mi:段1与接荏板2之间紧密结合无 孔隙。
权利要求
1、一种现浇混疑土接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茬板(2)为铺设在间断施工的现浇混凝土接茬缝(4)之间、其横断面为“\”形、 id="icf0001" file="A2009100296150002C1.tif" wi="8" he="2" top= "37" left = "128"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 id="icf0002" file="A2009100296150002C2.tif" wi="8" he="5" top= "36" left = "145"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 id="icf0003" file="A2009100296150002C3.tif" wi="13" he="3" top= "36" left = "163"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 id="icf0004" file="A2009100296150002C4.tif" wi="13" he="3" top= "44" left = "22"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 id="icf0005" file="A2009100296150002C5.tif" wi="13" he="5" top= "44" left = "44"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 id="icf0006" file="A2009100296150002C6.tif" wi="13" he="5" top= "44" left = "66"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yes"/>形、折线形或波纹形的环形板或方形板。
2、 如权利要求1戶腿的现浇混7肚接茬板,其特征在于戶脱的接巷板(2)用金属、塑料或纤维制成。
3、 一种如权利要求1戶脱现浇混Mi:接巷板施工工艺,采用分段逐M工,其特征在于a. 当现场施工掘进出一个施工鹏,将预制好的接荏板±央运至工作面,组驗 接成 为环形或方形的接荏板(2);b. 4雜荏板(2)按照设计角度(y9)和j體固定在iM但工段的底端;c. 支模后向禾嫩与周围岩土(5)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上激疑土段(l),使上混 Mi:段(l)与接荏板(2)之间紧密结舒孔隙;d. 开挖下一施工段,将组装连接成整体的环形或方形接茬板(2)按照设计角度 W)和^M固定在iM工段的底端;e. 支模后向模板与周围岩土(5)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下混 疑土^(3),使下混 》肚段(3)的上端面与接荏板(2)的下端面之间紧密结合,同时下混凝土段(3)的下端面 与下一施工段的接荏板(2)的上端面紧密结合;£重复,步骤,,完成工程掘砌。
4、 如权利要求3戶腿的现浇涵肚接茬板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戶;M接茬板(2)的设计角度(")为0° 180°。
5、 如禾又利要求3戶腿的现浇混Mi:接茬板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0M接 茬板(2)的设计位置为相邻两徹肚施工段接荏缝的内部或侧面。
全文摘要
一种现浇混凝土接茬板及其施工工艺,所述接茬板为铺设在间断施工的现浇混凝土之间、横断面为“\”形、“—”形、“|”形、“”形、“”形、“”形、“”形、折线形或波纹形的环形板或方形板;其工艺是采用逐段施工,在每两段现浇混凝土接茬缝之间设置连接成整体为环形或方形的接茬板;按照设计角度和位置固定;使其与上下段混凝土接茬缝之间紧密结合无孔隙,逐段施工直至完成工程掘砌,形成维护结构。适用于新、老现浇混凝土界面的防水,对改进岩土工程中现浇混凝土衬砌或支护接缝的防水性能有显著效果,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密封性能好,不但提高了不同时段所浇注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和密实性,而且增大了接茬处的强度,有效防止了混凝土接茬处的渗水。
文档编号E21D11/00GK101550833SQ20091002961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8日
发明者任彦龙, 涛 张, 李海鹏, 杨志江, 杨维好, 涛 韩, 黄家会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