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入井式提升短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547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入井式提升短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短节技术领域,是一种可入井式提升短节。
背景技术
在对井下管柱上提时,由于以往使用的提升短节上部无法与提升吊具连接,需要拆除提升短节,导致整个过程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操作时间长,效率低;同时由于工作人员因长时间拆除提升短节而位于井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以往使用的提升短节,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操作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包括本体;在本体内有上下相通的通孔,在本体的上端有锥形内螺纹。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本体的下端可有锥形外螺纹。上述本体的外侧中部可有环形的凹槽。上述凹槽的上端可呈上宽下窄的锥形,凹槽的上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 ;凹槽的下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凹槽的下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上述本体的下部外侧可有印记槽。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本体上端与提升吊具螺纹连接,使本体可以与管柱能够一起提升,无须拆卸;降低了因拆卸提升短节带来的劳动强度,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本体,2为通孔,3为凹槽,4为印记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I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I所示,该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包括本体I ;在本体I内有上下相通的通孔2,在本体I的上端有锥形内螺纹。[0017]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A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I所示,在本体I的下端有锥形外螺纹。便于本体I与管柱连接。如附图I所示,在本体I的外侧中部有环形的凹槽3。这样可以减少本体I的重量,使本体I使用起来更加轻便。如附图I所示,凹槽3的上端呈上宽下窄的锥形,凹槽3的上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 ;凹槽3的下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凹槽3的下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这样可以防止在凹槽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处出现应力集中,发生断裂的情况。如附图I所示,在本体I的下部外侧有印记槽4。在印记槽4内刻有名称和型号的印记。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 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在本体内有上下相通的通孔,在本体的上端有锥形内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下端有锥形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本体的外侧中部有环形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凹槽的上端呈上宽下窄的锥形,凹槽的上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 ;凹槽的下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凹槽的下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下部外侧有印记 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下部外侧有印记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下部外侧有印记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短节技术领域,是一种可入井式提升短节;其包括本体;在本体内有上下相通的通孔,在本体的上端有锥形内螺纹;本体的下端有锥形外螺纹;本体的外侧中部有环形的凹槽;凹槽的上端呈上宽下窄的锥形,凹槽的上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在凹槽的下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凹槽的下端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8°。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本体上端与提升吊具螺纹连接,使本体可以与管柱能够一起提升,无须拆卸;降低了因拆卸提升短节带来的劳动强度,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文档编号E21B19/02GK202493227SQ20122011403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孟庆拥, 崔成军, 李刚, 热苏力, 艾尼瓦尔·麦麦提 申请人: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