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856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危岩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危岩体是在陡峭的岩石边坡上存在的一些摇摇欲坠的岩块,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危岩体将会坠落下来形成崩塌,因而危岩体必须及时进行治理,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危岩体处治技术水平,防治危岩体灾害,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锚固技术采用正面穿透危岩体及危岩体与母岩体间的破裂面后进入母岩 体的方式进行加固,对危岩体的破坏很大,如果锚杆量大密集,则对危岩体的潜在支解分体破坏作用更甚。此外,传统的锚固技术在正面穿透危岩体进行施工,锚杆施工部位位于尚未加固好的危岩体下方,在施工过程中保障安全性,即避免施工的扰动导致危岩体及(钻孔所致)破裂碎块的塌落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专门投入进行防范。另外,传统的锚固技术由于需先穿透危岩体再进入母岩体,需要的锚杆钢筋长度往往较长,如果危岩体量或危岩体与母岩体间的裂面缝隙较大,则锚杆钢筋长度则更甚,容易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危岩体锚固技术进行改进,避免其对危岩体的穿透性破坏,同时,避免在危岩体正面下方进行锚固施工,保障施工安全,另外,尽量减少锚杆的长度,节省锚杆用量,达到安全、有效、经济节约的工程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能够使危岩体的加固治理施工更安全,并且更加节约经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杆、第二锚杆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锚杆与第二锚杆均由锚固段和连接段构成,第一锚杆的连接段与第二锚杆的连接段均通过连接套筒与连接杆的两端连接紧固在一起。施工时,仅需在危岩体表面及母岩体表面进行非穿透性的短距离钻孔,并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的锚固段分别置入危岩体和母岩体的锚孔内,然后利用连接杆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的连接段相连;避免了传统的穿透危岩体进入母岩体锚固,防止了对危岩体的对穿,减轻了对危岩体本身的破坏,通过在危岩体与母岩体交接处周边进行短距离拉结的形式进行危岩体加固,能有效的就近将拉接力传递到危岩体内,避免危岩体在失稳时大变形的产生,施工更加方便且更加安全;同时,节约了锚杆的用量,从而节约了经济。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由螺纹套筒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通过螺纹配合相连;连接更加方便。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施工方便、安全,尽可能的减少了锚杆的长度,节省了锚杆用量,在达到危岩体加固治理效果的同时,有效地节约了经济。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夹角小于180°时的锚固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夹角等于180°的锚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I和图2,—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包括第一锚杆I、第二锚杆2以及连接杆3,所述第一锚杆I与第二锚杆3均由锚固段和连接段构成,第一锚杆I和第二锚杆3的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具有小于等于180°的夹角;使加固效果更好。第一锚杆I的连接段与第二锚杆2的连接段均通过连接套筒4与连接杆3的两端连接紧固在一起。作为一种方式,所述连接杆由螺纹套筒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通过螺纹配合相连;连接更加方便。施工时,仅需在危岩体6表面及母岩体5表面进行非穿透性的短距离钻孔,并将第一锚杆I和第二锚杆2的锚固段分别置入危岩体6和母岩体5的锚孔内,然后利用连接杆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的连接段相连;避免了传统的穿透危岩体进入母岩体锚固,防止了对危岩体的对穿,减轻了对危岩体本身的破坏,通过在危岩体与母岩体交接处周边进行短距离拉结的形式进行危岩体加固,能有效的就近将拉接力传递到危岩体内,避免危岩体在失稳时大变形的产生,施工更加方便且更加安全;同时,节约了锚杆的用量,从而节约了经济。另外,具体施工时,还可使所述连接杆的长度等于或小于锚固后两锚杆的连接段端部之间的距离,连接时通过连接套筒将连接杆的两端与两锚杆的连接段螺纹连接。当所述连接杆长度等于两锚杆的连接段端部之间的距离时,通过转动连接套筒,连接方便;当所述连接杆长度小于两锚杆的连接段端部之间的距离时,通过拉伸连接杆及其两端锚杆钢筋,并采用连接套筒连接紧固,从而使得连接完成后的连接杆内具有预应拉力,完成拉结加固。施工时具体步骤包括I)分别在危岩体及附近母岩体上的合适位置钻若干锚孔;清孔后,将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的锚固段分别置入危岩体及母岩体的锚孔之中并灌水泥砂浆,等待水泥砂浆凝固且强度达到要求;2)将分别置于危岩体及母岩体的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连接。施工时,先从危岩体的上方或侧方开始拉结式加固,以避免施工时危岩体失稳塌落,危岩体初步加固后,如需补强,则再从底部及危岩体下方进行拉结式加固,以确保施工安全。本实用新型在危岩体与母岩体在空间上的周边(上下前后左右)交接部位按就近(连接距离最短、传力最直接、最节省锚杆长度)及连接可靠(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均需可靠锚入危岩体主体及母岩体主体内部)综合最优的原则采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锚杆将危岩体与母岩体拉结起来,根据危岩体与稳定母岩体间的空间交接的实际情况可在置于锚孔前下料时,使锚杆的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具有合适的夹角。参加图3,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的夹角为180° ;对于裂隙较大的场合使用效果好,且节约经济。参见图4,锚固段与连接段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具体夹角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最好的发挥锚杆的作用,使拉结效果更好,并且最大限度的节约锚杆钢筋,节约经济。锚杆可替换为锚索、型钢、钢筋混凝土构件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杆、第二锚杆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锚杆与第二锚杆均由锚固段和连接段构成,第一锚杆的连接段与第二锚杆的连接段均通过连接套筒与连接杆的两端连接紧固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的连接段由螺纹套筒与连接杆螺纹配合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危岩外表裂隙拉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杆、第二锚杆以及连接杆,所述第一锚杆与第二锚杆均由锚固段和连接段构成,第一锚杆的连接段与第二锚杆的连接段分别与连接杆的两端连接紧固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施工方便、安全,尽可能的减少了锚杆的长度,节省了锚杆用量,在达到危岩体加固治理效果的同时,有效地节约了经济。
文档编号E02D5/74GK202610811SQ20122025332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曾祥勇, 李和军, 杨帅军 申请人:重庆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