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4643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混凝土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对桩基充混凝土的泵送砼常规方法,是采用由下至上或者水平高差较小的地势进行施工,不易堵管,但是由于施工地段的地理条件限制,某些桩基与泵车相距高差较大,只能由上至下进行输送砼,施工过程中由于高差较大,直线泵管过长及本身的泵送压力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施工难度及质量隐患,其主要原因如下:1、向下输送混凝土时,输送管内的混凝土不易保持连续状态运动,即在泵送过程中,混凝土本身自落的速度超过输送泵的泵送速度,会造成混凝土自流而形成离析,容易出现堵管的情况;2、在停泵过程中,混凝土因自重自流并在管道中形成空气柱,空气柱相当于一段弹簧,重新启动泵送以后,空气柱将泵送压力吸收,容易因泵送不动而卡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管道中混凝土的不易离析、堵管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包括泵车,所述泵车的泵口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泵送管,所述泵送管上设置有迂回弯道,所述迂回弯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同轴设置于泵送管上,所述迂回管道向泵送管的侧向延伸。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沿泵送管侧向延伸的迂回管道,改变原来仅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泵送管的流向,从而避免了混凝土无阻力随自重降落,增加混凝土阻力,防止管内混凝土流速过快而离析、漏空。优选的,所述迂回弯道由四个直角弯头依次连接,首、尾两个直角弯头的端部与泵送管同轴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四个直角弯头相互拼接形成的类似于“C”字形的折回结构,混凝土在此段迂回弯道中减速并蓄积,在避免因自重坠速大于泵送速度而离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加大了混凝土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优选的,所述相邻两个直角弯头之间设置有直管,与首、尾两个直角弯头相接的直管沿横向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加大了混凝土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优选的,所述弯头与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采用这样的结构,当砼满足现场要求停止输送时,马上关闭拦截阀门,防止停止输送砼以后,混凝土由于自身重力向下流出而导致泵管内的砼有不间断的漏空及离析现象。优选的,所述弯头与泵送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采用这样的结构,当砼满足现场要求停止输送时,马上关闭拦截阀门,防止停止输送砼以后,混凝土由于自身重力向下流出而导致泵管内的砼有不间断的漏空及离析现象。优选的,所述泵送管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迂回管道,沿泵送管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迂回管道分别设置于泵送管的两侧。采用这样的结构,防止混凝土产生漏空及离析现象,并增加混凝土自身重力以及摩擦力。优选的,所述迂回管道的数量为六个。优选的,所述泵口与泵送管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连接管,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与泵口连接,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高于泵口。采用这样的结构,此段的砼在泵送时处于上升趋势,加大了前段砼的自身重力与摩擦力。优选的,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通过竖向连接管与泵口连接,所述竖向连接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泵口、横向连接管的直角弯头。采用这样的结构,砼在泵送时处于上升趋势,加大了前段砼的自身重力与摩擦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沿泵送管侧向延伸的迂回管道,改变原来仅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泵送管的流向,从而避免了混凝土无阻力随自重降落,增加混凝土阻力,防止管内混凝土流速过快而离析、漏空。2、通过增设进口端高于泵口的横向连接管,砼在泵送时处于上升趋势,加大了前段砼的自身重力与摩擦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标记:泵车一I ;泵送管一2 ;迂回弯道一3 ;直角弯头一4 ;直管一5 ;横向连接管一6 ;竖向连接管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包括设置于高处地坪的泵车1,泵车I的泵口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泵送管2,通过泵送管2和泵车I实现泵送砼,泵送管2上设置有迂回弯道3,迂回弯道3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同轴设置于泵送管2上,迂回管道向泵送管2的侧向延伸,即迂回管道向横向延伸,通过设置沿泵送管2侧向延伸的迂回管道,改变原来仅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泵送管2的流向,以加强泵送的压力以及砼与管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由于砼的自身重力向下的流速,从而避免了混凝土无阻力随自重降落,使泵送砼压力及砼的自身重力之和与砼及管道的摩擦力之和处于均衡状态,防止管内混凝土流速过快而离析、漏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竖向延伸的泵送管2上设置有六个迂回管道,沿泵送管2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迂回管道分别设置于泵送管2的两侧,从主视方向看,迂回管道一左一右依次排列,在防止混凝土因流速过快而离析的同时、保证了管道内的流动性,各个迂回弯道3均由四个直角弯头4依次连接,首、尾两个直角弯头4的端部与泵送管2同轴连接,相邻两个直角弯头4之间设置有直管5,与首、尾两个直角弯头4相接的直管5沿横向延伸,即四个直角弯头4、以及直管5相互拼接形成的类似于“C”字形、或半个“ 口 ”字形的折回结构,混凝土在此段迂回弯道3中减速并蓄积,在避免因自重坠速大于泵送速度而离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加大了混凝土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在弯头与直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在弯头与泵送管2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当砼满足现场要求停止输送时,马上关闭拦截阀门,防止停止输送砼以后,混凝土由于自身重力向下流出而导致泵管内的砼有不间断的漏空及离析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余实施方式中迂回管道亦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沿泵送管2侧面延伸的“V”字形结构,或是螺旋结构等,在此就不再赘述。迂回管道的数量亦可以只设置一个、两个,亦或是更多,在此就不再赘述。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泵口与泵送管2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连接管6,横向连接管6的进口端与泵口连接,横向连接管6的进口端高于泵口,最优的,横向连接管6的进口端高出泵口 Im 2m,砼在泵送时处于上升趋势,加大了前段砼的自身重力与摩擦力。为了加大了前段砼的自身重力与摩擦力,横向连接管6的进口端与泵口之间设置有竖向连接管7,竖向连接管7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泵口、横向连接管6的直角弯头4,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砼在泵送时处于上升趋势,并且压紧密实,砼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进一步避免离析、漏空的现象。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1。
权利要求1.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包括泵车,所述泵车的泵口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泵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管上设置有迂回弯道,所述迂回弯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同轴设置于泵送管上,所述迂回管道向泵送管的侧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弯道由四个直角弯头依次连接,首、尾两个直角弯头的端部与泵送管同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直角弯头之间设置有直管,与首、尾两个直角弯头相接的直管沿横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头与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头与泵送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管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迂回管道,沿泵送管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迂回管道分别设置于泵送管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迂回管道的数量为六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口与泵送管之间设置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连接管,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与泵口连接,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高于泵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管的进口端通过竖向连接管与泵口连接,所述竖向连接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用于连接泵口、横向连接管的直角弯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向下输送混凝土的装置,包括设置于高处地坪的泵车,所述泵车的泵口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泵送管,所述泵送管上设置有迂回弯道,所述迂回弯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同轴设置于泵送管上,所述迂回管道向泵送管的侧向延伸,通过设置沿泵送管侧向延伸的迂回管道,改变原来仅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泵送管的流向,从而避免了混凝土无阻力随自重降落,增加混凝土阻力,防止管内混凝土流速过快而离析、漏空。
文档编号E02D15/04GK202989928SQ20122065971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4日
发明者孙亚峰, 王家新, 陈幼林, 刘旭生, 范金生, 符运超, 赵勇, 刘延龙, 王瑞萍, 郑邦友 申请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