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通风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对地下煤矿进行开采时,需要不断向巷道补充新鲜风,排出污风,以保证巷道内工人的正常呼吸,尽快排出有毒气体。目前很多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即进风巷和回风巷平行,工作面与进风巷和回风巷连接,三者共同构成一个U型。如图1所示,进风巷51、回风巷52、第一工作通道53和第二工作通道54共同构成十字形,将煤层分为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在图1中第一区I为采空区,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为煤层,这三区中间还可以继续开挖巷道,以便于对煤层进行开采。在图1中,第一区I的边缘处设置了多个煤柱,各煤柱之间设置了防火密闭8 ;第二区2的边缘处设置了多个煤柱,各煤柱之间设置了密闭10。为了能将采下的煤运出工作面,需要在巷道内设置皮带,由于工作面会有多个转折拐弯,因此需要随工作面的走向而铺设不同走向的皮带,在图1中皮带6沿进风巷51和第一工作通道53设置。[0003]在图中《 _,,表示污风的流向,“一”表示新鲜风的流向,新鲜风和污风会在进风巷51和回风巷52的交汇处相遇,随后沿第二工作通道54流出。为避免新鲜风和污风流入错误的巷道,因此在第二区2和第三区3之间,以及第三区3和第四区4之间需要设置调节风窗7,皮带6从调节风窗7中穿过,调节风窗7能够阻挡一部分污风误流入进风巷51和第一工作通道53中,但漏风量较大。由于回风巷52没有阻挡装置,导致会有一部分新鲜风直接进入回风巷52中,造成风量损失。[0004]新鲜风和污风的流向如图2所示,根据局部阻力公式:her= § ihvl,在前后断面速压hvl—定时,局部阻力系数h越小,则局部阻力越小,但此时h可达到2.0,使得该处局部阻力较大,使得通风系统较不稳定。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避免新鲜风量损失,提高通风系统的稳定性。[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0007]本实用新型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巷、回风巷、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所述进风巷和回风巷位于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位于第二直线上,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相交,十字区将煤层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限定了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工作通道和所述进风巷限定了所述第二区,所 述进风巷和所述第一工作通道限定了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工作通道和所述回风巷限定了所述第四区,在所述第一区与其他区的夹角处设有夹角煤柱。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二区之间设置密闭,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四区之间设置密闭,穿过所述夹角煤柱中间的斜巷连接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这样,从进风巷流入的新鲜风不会直接流入回风巷,减少了风量损失,同时斜巷的设置减小了通风阻力,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0008]优选地,所述斜巷宽4-6米,能够满足工人的正常操作。优选地,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的角度为30° -60°。优选地,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的连接处为圆角,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斜巷呈流线型。优选地,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的连接处设置圆滑的连接板。优选地,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四区之间设置的是防火密闭。由于在夹角煤柱与第二区和第四区之间设置了密闭,阻断了进风巷与回风巷的连接,使得从进风巷流入的新鲜风不会直接流入回风巷,减少了风量损失;斜巷的设置降低了通风阻力,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图1为传统的通风系统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通风系统的风流向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通风系统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通风系统的风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进风巷51、回风巷52、第一工作通道53和第二工作通道54共同构成十字形,将煤层分为第一区1、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在图3中第一区I为采空区,第二区2、第三区3和第四区4为煤层,这三区中间还可以继续开挖巷道,以便于对煤层进行开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I的边缘处设置了多个煤柱,各煤柱之间设置了密闭,优选为防火密闭8 ;第二区2的边缘处设置了多个煤柱,各煤柱之间设置了密闭10。沿进风巷51和第一工作通道53设置皮带6,用于运输采下的煤块。由于回风巷52流出的污风需要沿第二工作通道54流出,为避免与进风巷51流入的新鲜风交汇,防止新鲜风损失,在第一区I的夹角煤柱11与第四区4之间,以及在夹角煤柱11与第二区2之间分别设置密闭,从而使得从进风巷51流入的新鲜风无法进入回风巷52和第二工作通道54中,由此新鲜风和污风不会产生交汇,由此便无需在第二区2和第三区3之间,以及在第三区3和第四区4之间设置调节风窗。在夹角煤柱11中间开设一个连接回风巷52和第二工作通道54的斜巷9,使得污风从回风巷52中沿斜巷9直接流入第二工作通道54中。如图4所示,当污风沿斜巷9流入第二工作通道54中时,局部阻力系数h比图2中的§ i大幅降低,此时局部阻力系数大约为0.2,使得此处的通风阻力显著降低,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斜巷9的角度可以为30° -60°,宽度为4_6米,这样既能保证较小的阻力,又能便于工人的井下正常操作。为了进一步降低斜巷9处的通风阻力,斜巷9与回风巷51和第二工作通道54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为圆角,甚至可以将斜巷9设置为流线型。或者,可以在斜巷9与回风巷51和第二工作通道54的连接处分别设置圆滑的挡风板,使得斜巷9与回风巷51和第二工作通道54连接处不至于过于尖锐,减小通风阻力。[0023]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系统后,新鲜风沿进风巷51流入第一工作通道53中,污风沿回风巷52,通过斜巷9流入第二工作通道54中,夹角煤柱11分别与第二区2和第四区4之间设置密闭,使得新鲜风不会直接进入回风巷52,避免了风量损失;也使得污风无法流入进风巷51,因此在第二区2和第三区3之间,以及在第三区3和第四区4之间无需设置调节风窗。当然,在比如第三区3和第四区4之间开设的巷道中还可以设置调节风窗7。[0024]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巷、回风巷、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所述进风巷和回风巷位于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位于第二直线上,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相交,十字区将煤层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限定了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工作通道和所述进风巷限定了所述第二区,所述进风巷和所述第一工作通道限定了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工作通道和所述回风巷限定了所述第四区,在所述第一区与其他区的夹角处设有夹角煤柱; 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二区之间设置密闭,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四区之间设置密闭,穿过所述夹角煤柱中间的斜巷连接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巷宽4-6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的角度为30° -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的连接处为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巷呈流线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巷与所述回风巷和所述第二工作通道的连接处设置圆滑的连接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煤柱与所述第四区之间设置的是防火密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煤矿通风领域的煤矿井下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巷、回风巷、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进风巷和回风巷位于第一直线上,第一工作通道和第二工作通道位于第二直线上,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相交,十字区将煤层分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在第一区与其他区的夹角处设有夹角煤柱。夹角煤柱与第二区之间设置密闭,夹角煤柱与第四区之间设置密闭,穿过夹角煤柱中间的斜巷连接回风巷和第二工作通道。进风巷与回风巷不直接相连,减少了新鲜风量损失;斜巷的设置降低了通风阻力,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文档编号E21F1/00GK202991097SQ20122068482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2日
发明者马浩, 刘维虎, 杨英兵, 吕英华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