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

文档序号:5397480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2)封闭C段,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3)回填C段土方,对A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段底板;(4)做A段墙板;(5)做A段顶板;(6)回填A段土方,对B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B段和C段底板;做B段墙板;做B段顶板;(7)回填B段土方。
【专利说明】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
【背景技术】
[0002]国内城市发展正日益面临着:土地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防灾脆弱等问题。城市空间拓展方式正从“地上”转向“立体”,越来越多的市政工程和民用工程选择向地下发展,并新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型地下建筑物。但是地下建筑物的开发地点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在施工期间封闭道路对交通的压力相当大,尤其在没有周边道路可供车辆绕行的情况下,进行道路封闭施工,将造成城市交通功能的瘫痪。
[0003]地下工程施工目前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明挖顺作法或盖挖逆作法。明挖顺作法是指在完成围护结构后,开挖至基底标高,然后自下而上先后施工底板一墙板一地下室顶板。明挖顺作法的缺陷:有安全支撑在,开挖受限制;对交通影响大;城市生活干扰大;对周围环境破坏大。明挖顺作法适用于浅开挖工程,而盖挖逆作法施工时间较长,施工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能够解决工程施工受到开挖深度的制约、开挖速度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两种施工方法,其一:
[0006]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I)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0008](2)封闭C段,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
[0009](3)回填C段土方,对A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段底板;
[0010](4)做A段墙板;
[0011](5)做A段顶板;
[0012](6)回填A段土方,对B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B段和C段底板;做B段墙板;做B段顶板;
[0013](7)回填B段土方。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步骤(2)中,封闭C段后,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C段顶板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砼桥;
[0015]步骤(3)中,封闭A段后,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连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后,对C段顶板下土方做放坡处理或局部加固;
[0016]在步骤(6)回填A段土方前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在开挖B段土方时一并将C段土方挖除。
[0017]作为进一步改进,对C段顶板下土方做放坡处理时设定放坡系数为0.67。
[0018]其二:[0019]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I)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0021](2)封闭C段,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
[0022](3)回填C段土方,对A段和B段同时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B、C段底板;
[0023](4)做 A、B 段墙板;
[0024](5)做 A、B 段顶板;
[0025](6)回填 A、B 段土方。
[0026]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步骤(2)中,封闭C段后,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C段顶板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砼桥;
[0027]步骤(3)中,对A段和B段同时施工时,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连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后,对于C段顶板下土方从A段或B段下方挖出或分别从A和B段各挖除50% ;
[0028]在步骤(6)回填A、B段土方前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
[0029]本发明还提供了对于以上两种施工方法中产生的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0030]对A段与C段、C段与B段之间的顶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沿顶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涂料防水层、隔离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0031]对底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沿底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垫层、防水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0032]对A段和B段的墙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墙板外侧设有一道围护墙,沿墙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的墙板外侧依次设有防水层、找平层。
[0033]作为进一步改进:顶板施工缝两侧30-50cm范围内的涂料防水层与顶板之间设有涂料防水加强层;顶板施工缝内上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下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6-8cm。
[0034]作为进一步改进:底板施工缝两侧30-45cm范围内的防水层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底板施工缝内下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上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6cm。
[0035]作为进一步改进:墙板施工缝两侧30_45cm范围内的防水层与墙板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墙板施工缝内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多次性注浆管安装在墙板施工缝中间,遇水膨胀止水胶位于墙板与多次性注浆管之间,距离墙板9-llcm,距离多次性注浆管5-7cm。
[0036]本发明的最优适用范围:
[0037]1、北方区域,地下水位≥-10米;
[0038]2、土质为沙土、黄土、粘土等地耐力较好的土层。
[00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0040]1、本发明将路面依次相邻设置为A段、C段和B段,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施工;在建设地下工程的同时,工期缩短,保证车行道双向通行;解决了工程施工受到开挖深度的制约、开挖速度低的问题;同时相比盖挖逆作法,工程投入更省,施工难度较小。
[0041]2、采用第二种方案,地下室底板可以一次成形,不留施工缝,防水性和可靠性高;C段顶板下土方可以与A和B段土方一起挖掉,不用放坡处理,减少一道工序,安全性高;A和B同时施工可以节约1/3工期,效益更高;但要求道路更宽,车流量更少。因此在道路较窄、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第一种方案,道路较宽、车流量较小时可采用第二种方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顶板施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0043]图2为底板施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0044]图3为墙板施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0045]图中:1_顶板、2-底板、3-墙板、4-顶板施工缝、5-底板施工缝、6_墙板施工缝、7-遇水膨胀止水胶、8-多次性注浆管、9-涂料防水层、10-隔离层、1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涂料防水加强层、13-混凝土垫层、14-防水层、15-防水加强层、16-围护墙、17-找平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实施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47]实施例1
[0048]以在道路较窄、车流量较大的地方如火车站建设地下车库为例,采用第一种方案施工:
[0049]( I)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0050](2)封闭C段,四周设置围护结构和路面围挡,交通改道,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I ;C段顶板I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轮桥;
[0051 ] (3 )恢复管线,回填C段土方,恢复交通,对A段施工,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I连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后,对C段顶板I下土方做放坡处理或局部加固,做放坡处理时设定放坡系数为0.67 ;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段底板2 ;
[0052](4)做A段墙板3;
[0053](5 )做A段顶板I与C段顶板I相连;
[0054](6)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恢复管线,回填A段土方,恢复交通,对B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一并将C段土方挖除,做B段和C段底板2为一整体;做B段墙板3 ;做B段顶板I连接C段顶板I ;
[0055](7)恢复管线,回填B段土方,恢复交通。
[0056]实施例2
[0057]以在道路较宽、车流量较小的地方施工为例,采用第二种方案施工:
[0058]( I)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0059](2)封闭C段,四周设置围护结构和路面围挡,交通改道,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I ;C段顶板I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轮桥;
[0060](3)恢复管线,回填C段土方,恢复交通,对A段和B段同时施工,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I连在一起,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对于C段顶板I下土方分别从A和B段各挖除50% ;做A、B、C段底板2为一整体;
[0061](4)做 A、B 段墙板 3;
[0062](5)做A、B段顶板I为一整体;
[0063](6)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恢复管线,回填A、B段土方,恢复交通。
[0064]针对实施例1和2,对A段与C段、C段与B段之间的顶板施工缝4做防水处理,沿顶板施工缝4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涂料防水层9、隔离层1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11。顶板施工缝4两侧30cm范围内的涂料防水层9与顶板I之间设有涂料防水加强层12 ;顶板施工缝4内上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7,下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8 ;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1厚度为7cm。
[0065]针对实施例1,对A段与B段之间的底板施工缝5做防水处理,沿底板施工缝5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垫层13、防水层14、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1 ;底板施工缝5两侧30cm范围内的防水层14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1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15 ;底板施工缝5内下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7,上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8 ;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1厚度为5cm。
[0066]针对实施例1和2,对A段和B段的墙板施工缝6做防水处理,墙板3外侧设有一道围护墙16,沿墙板施工缝6向两侧延伸的墙板3外侧依次设有防水层9、找平层17。墙板施工缝6两侧30cm范围内的防水层9与墙板3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15 ;墙板施工缝6内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7,多次性注浆管8安装在墙板施工缝6中间,遇水膨胀止水胶7位于墙板3与多次性注浆管8之间,距离墙板3有10cm,距离多次性注浆管8有6cm。
[0067]地下墙板3的厚度可根据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体量、与墙板的距离、地面堆载及地质勘探报告所标明的土质情况确定,埋深为地下工程埋深的二倍。
[0068]由于地下工程位于常水位以下,必须采取可靠的抗浮措施,地下墙板外侧Im范围内设置有井点降水,将地下水位控制在挖土层以下1.5m处,只有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毕,回填土方和恢复道路完成后方可撤除。
【权利要求】
1.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2)封闭C段,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 (3)回填C段土方,对A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段底板; (4)做A段墙板; (5)做A段顶板; (6)回填A段土方,对B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B段和C段底板;做B段墙板;做B段顶板; (7)回填B段土方。
2.一种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施工地面分为三段,分别为中间C段和两侧的A、B段; (2)封闭C段,对C段施工,开挖表层土方,做C段顶板; (3)回填C段土方,对A段和B段同时施工,开挖表层土方至底板基层,做A、B、C段底板; (4)做A、B段墙板; (5)做A、B段顶板; (6)回填A、B段土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2)中,封闭C段后,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C段顶板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砼桥; 步骤(3)中,封闭A段后,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连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后,对C段顶板下土方做放坡处理或局部加固; 在步骤(6)回填A段土方前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在开挖B段土方时一并将C段土方挖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2)中,封闭C段后,在开挖表层土方前,进行两排桩基施工、钢格构柱施工,C段顶板与两排钢格构柱相连形成一座钢筋砼桥; 步骤(3)中,对A段和B段同时施工时,进行钢板桩或钻孔桩施工,并做围梁形成基坑围护结构,然后桩基施工,每间隔一段距离做横向钢管支撑,将支撑与C段的顶板连在一起,开挖土方至底板基层后,对于C段顶板下土方从A段或B段下方挖出或分别从A和B段各挖除50% ; 在步骤(6)回填A、B段土方前拆除钢管支撑,做防水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对A段与C段、C段与B段之间的顶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沿顶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涂料防水层、隔离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对底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沿底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混凝土垫层、防水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对A段和B段的墙板施工缝做防水处理,墙板外侧设有一道围护墙,沿墙板施工缝向两侧延伸的墙板外侧依次设有防水层、找平层。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对C段顶板下土方做放坡处理时设定放坡系数为0.67。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顶板施工缝两侧30-50cm范围内的涂料防水层与顶板之间设有涂料防水加强层;顶板施工缝内上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下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6-8c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底板施工缝两侧30-45cm范围内的防水层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底板施工缝内下段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上段设有多次性注浆管;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6cm。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墙板施工缝两侧30-45cm范围内的防水层与墙板之间设有防水加强层;墙板施工缝内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多次性注浆管安装在墙板施工缝中间,遇水膨胀止水胶位于墙板与多次性注浆管之间,距离墙板9-llcm,距离多次性注浆管5-7cm。
【文档编号】E02D29/045GK103590424SQ201310632030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9日
【发明者】李涛 申请人:李涛, 沈乐生, 陈登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