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0170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岭隧道,具体涉及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山体坡脚下的隧道一般覆土较薄,并存在偏压,通常采用连拱隧道结构并将连拱隧道建造于山体内部,在浅埋偏压等复杂地质条件下,连拱隧道的修建具有工序复杂、围岩多次被扰动、围岩应力变换和结构受力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山体坡脚的岩土内部建造连拱隧道并不适宜。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在山体坡脚处采用全新的一种隧道结构,以降低施工风险,提升整个隧道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防止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该隧道结构通过在内部隧道和外侧隧道之间设置挡墙桩,并通过若干斜拉锚杆向内斜拉挡墙桩,以防止山体坡脚处发生滑坡事故。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山体坡内部隧道以及位于所述山体坡脚外侧隧道,在所述内部隧道与所述外侧隧道之间设置有挡墙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桩底部预埋有用于设置地锚的管材。所述挡墙桩与所述内部隧道的接触侧面中部和底部设置有水平支撑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置于内部隧道和外侧隧道之间的挡墙桩可有效防止山体坡脚发生滑坡,设置于其上的水平支撑梁可支撑内部隧道的初期支护,此种结构设置稳定性高,可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减小内部隧道与外侧隧道之间的净距离。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内部隧道、外侧隧道与山体坡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开挖山体坡脚内右侧导洞并施做其初期支护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做挡墙桩下部结构体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做挡墙桩上部结构体并设置内部隧道的部分初期支护、之后开挖山体内左侧导洞并施做其初期支护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施做内部隧道的初期支护和主体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山体坡脚隧道建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0016]如图1-6,图中标记1-19分别为:内部隧道1、山体坡脚2、挡墙桩3、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挡墙桩上部结构体3-2、外侧隧道4、右侧导洞5、上部插筋6、石渣7、管材8、下部水平支撑梁9、上部水平支撑梁10、钢筋笼11、素砼12、仰拱初期支护13、拱部初期支护14、初期支护15、左侧导洞16、内部隧道二次衬砌17、内部隧道初期支护18、斜拉锚杆19。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该隧道结构包括建造于山体坡脚2内的内部隧道I以及建造于山体坡脚2外的外侧隧道4,在内部隧道I和外侧隧道4之间设置有挡墙桩3,该挡墙桩3用于间隔内部隧道I和外侧隧道4,同时用于对山体坡脚2提供侧向支档力以防山体坡脚2发生滑坡事故;在挡墙桩3与内部隧道I所接触的侧面中部和底部上分别设置有上部水平支撑梁10和下部水平支撑梁9,上部水平支撑梁10和下部水平支撑梁9具体可用于作为内部隧道I的拱部初期支护14和仰拱初期支护13的支撑点;在挡墙桩3的底部预埋有用于设置地锚的管材8,地锚可深入岩土内提高挡墙桩3的稳固性,管材8具体可采用钢管或PVC等工程塑料管材。如图1-6所示为本隧道结构的具体施工步骤:①如图2所示,首先开挖内部隧道I的右侧导洞5,并施做完成右侧导洞5的初期支护;其中右侧导洞5的部分空间位于内部隧道I之外,超出部分的空间具体留作施工挡墙桩3 ;②如图3所示,在右侧导洞5内位于内部隧道I之外的空间内施做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在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的顶部预埋有上部插筋6,用于连接后续施做的挡墙桩上部结构体3-2 ;在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的底部预埋有用于设置地锚的钢管8,地锚用于使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稳固于岩土内;分别在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靠近内部隧道I的侧面上部和下部浇筑上部水平支撑梁10和下部水平支撑梁9,其中上部水平支撑梁10用于支撑后续施做的拱部初期支护14,下部水平支撑梁9用于支撑后续施做的仰拱初期支护13 ;之后在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与右侧导洞5之间的空隙内回填石渣7 ;③如图4所示,在山体坡脚2的地表面上挖孔至挡墙桩下部结构体3-1的顶部,在该孔内绑扎钢筋笼11,并将钢筋笼11与上部插筋6相互连接,之后在该孔内灌注混凝土以形成挡墙桩上部结构体3-2,至此挡墙桩3施做完成,其顶部接至地表面;④如图4所示,施做内部隧道I的拱部初期支护14和仰拱初期支护13,其中拱部初期支护14和仰拱初期支护13为内部隧道I与右侧导洞5交界部分的初期支护;其后对拱部初期支护14与挡墙桩3之间形成的空间进行填充密实,并对仰拱初期支护13与右侧导洞5之间形成的空间回填素砼12 ;⑤如图4所示,开挖内部隧道I的左侧导洞16,并施做其初期支护15 ;⑥如图5所示,开挖内部隧道I中剩余的中部岩土,并完成其主体结构的施工,即先后施做完成内部隧道初期支护18和内部隧道二次衬砌17 ;⑦如图6所示,开挖挡墙桩3外侧的岩土,由于挡墙桩3此时失去外侧岩土的侧向支档力,为防止挡墙桩3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档力支撑山体坡脚2上方土体造成滑坡事故,随开挖深度的变化在挡墙桩3上的不同高度设置向内侧的斜拉锚杆19,循环施工直至完成位于挡墙粧3最底部的斜拉铺杆19 ;⑧如图6所示,最后施做外侧隧道4。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I)采用在导洞内施做挡墙桩(可兼抗滑桩)下部结构,可使山体坡脚地表面挖孔深度减少以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2)挡墙桩(可兼抗滑桩)设置上部水平支撑梁可兼作内部隧道主洞拱部初期支护支撑点,设置一种构件可起到两种构件作用;(3)适用于小净距隧道,此举不仅节约工程建设用地、而且有利于隧道洞口交通组织;
(4)在此也可在右侧导洞内沿挡墙桩向下继续挖深加长桩体,以进一步满足抗滑桩受力和稳定等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山体坡内部隧道以及位于所述山体坡脚外侧隧道,在所述内部隧道与所述外侧隧道之间设置有挡墙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桩底部预埋有用于设置地锚的管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桩与所述内部隧道的接触侧面中部和底部设置有水平支撑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岭隧道,具体涉及一种位于山体坡脚处的隧道结构,该隧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山体坡内部的隧道以及位于所述山体坡脚外侧隧道,在所述内部隧道与所述外侧隧道之间设置有挡墙桩,在所述挡墙桩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指向所述山体坡内部的斜拉锚杆;所述挡墙桩与所述内部隧道的接触侧面中部和底部设置有水平支撑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置于内部隧道和外侧隧道之间的挡墙桩可有效防止山体坡脚发生滑坡,设置于其上的水平支撑梁可支撑内部隧道的初期支护,此种结构虽为一种构件但可起到两种构件的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减小内部隧道与外侧隧道之间的净距离。
文档编号E21D9/14GK203161243SQ20132007114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7日
发明者薛勇, 沈艳峰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