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基础构造物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在地中以上下方向形成的基础构造物,包括:上部支撑层(10),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地中;下部支撑层(20),使其具有小于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宽度,由所述上部支撑层(10)向下侧延长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是由固化土形成,其中固化土是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而形成的,进而有效且可防止穿孔装备的超负荷。
【专利说明】复合基础构造物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土木领域,更详细地说涉及基础构造物。
【背景技术】
[0002] 为确保施工构造物的地基的土壤承载力,一般使用钢管、PHC管等直线型管。
[0003] 但是这种现有的管柱存在如下的问题。
[0004] 第一,不是为了使地基整体具有预定的土壤承载力而形成的,而是不顾根据深度 存在土壤承载力相互不同的层(软土层、岩石等支撑层),但是与深度无关都具有相同的断 面,因此存在非效率性的问题。
[0005] 第二,在高深度也应该形成相同直径的穿孔,因此存在穿孔装备超负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要解决的问题)
[0007] 本说明书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提供复合基础构造物及其施工方 法的目的在于,加固软土地基及有效防止地基下陷,并且可防止穿孔装备的超负荷。
[0008]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0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基础构造物,根据在地中以上下方向形成 的基础构造物,包括:上部支撑层10,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地中;下部支撑层20,使其具 有小于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宽度,在所述上部支撑层10向下侧延长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 10及下部支撑层20是由固化土形成,其中固化土是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而形成的。 [0010] 优选为,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深度大于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深度。
[0011] 优选为,所述上部支撑层1〇下部宽度小于上部宽度形成。
[0012] 优选为,所述上部支撑层10由圆锥形构造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在所述上部支 撑层10的下端向下侧延长形成。
[0013] 优选为,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形成圆筒形构造,所述上部支撑层10 的下端形成侧剖面支撑层11,其侧剖面支撑层11构造为越向下部其宽度越窄。
[0014] 优选为,在以软土层a、支撑层b的顺序向下侧形成地基的情况,所述上部支撑层 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边界部,使其形成位于所述软土层a的下部或所述支撑层b的上部, 所述下部支撑层20形成位于所述支撑层b。
[0015] 优选为,在以第1软土层al、第1支撑层bl、第2软土层a2、第2支撑层b2的顺序 向下侧形成地基的情况,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边界部,使其形成位于所述 第1软土层al的下部或所述第1支撑层bl的上部,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下端形成位于所 述第2软土层a2的下部或所述第2支撑层b2的上部。
[0016] 优选为,在所述下部支撑层20插入钢材或混凝土材质的芯体21。
[0017] 优选为,所述芯体21使其上部贯通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中央部来进行埋设。
[0018] 本发明作为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提供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为了 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的同时在所述穿孔1混合注入 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0019] 本发明作为所述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包括:穿孔步骤,为了形成所述上部 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 ;基础形成步骤,在所述穿孔1混合注入土沙 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0020] 优选为,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为了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而形 成小型穿孔22的步骤;扩大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骤,其中大型 穿孔12是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所述小型穿孔22及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 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步骤。
[0021] 优选为,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为了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而形 成小型穿孔22的步骤;在所述小型穿孔2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下部支 撑层20的步骤;扩大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骤,其中大型穿孔12 是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所述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 述上部支撑层10的步骤。
[0022] 优选为,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 而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的步骤;在多个所述小型穿孔22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 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步骤;扩大多个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 骤,大型穿孔12是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 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步骤。
[0023] 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而形成多 个大型穿孔12的步骤;挖掘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的下部来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的步骤, 其中多个小型穿孔22是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 ;在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及小型 穿孔2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步 骤。
[0024] 本发明作为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提供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包 括: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的步骤;将所述芯体 21穿透所述穿孔1,来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步骤;在所述穿孔1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 固化剂的步骤。
[0025] 优选为,所述土沙为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回收土。
[0026] 优选为,所述土沙为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回收土与骨料的混合物。
[0027] 优选为,所述穿孔步骤及所述基础形成步骤,培土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一部分 回收土,混合注入其余回收土与所述骨料及所述土壤固化剂。
[0028](发明的效果)
[0029] 根据本发明的基础构造物,根据地基的深度形成不同支撑层,进而可实现高度的 土壤承载力,据此有效加固地基或抑制地基下陷。
[0030] 另外,由于使用固化土,进而在含水比例高的土壤体现出快速固化的效果,并且由 于使用现场回收土壤因此可有效节省费用。
[0031] 另外,在高深度形成直径相对小的穿孔,因此可减少在形成基础构造物所需材料 的投入量,并且具有可防止穿孔装备超负荷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 图1至图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基础构造物的实施例。
[0033]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4] 图2a是第2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5] 图2b是第3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6] 图3是第4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7] 图4是第5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8] 图5是第6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9] 图6是第7实施例的断面图。
[0040] 图7以下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基础构造物施工方法的实施例。
[0041] 图7、8是第1实施例的工序图。
[0042] 图9、10是第2实施例的工序图。
[0043] 图11至13是第3实施例的工序图。
[0044] 图14、15是第4实施例的工序图。
[0045] (附图标记说明)
[0046] 1 :穿孔 10 :上部支撑层
[0047] 11 :侧剖面支撑层 12 :大型穿孔
[0048] 20 :下部支撑层 21 :芯体
[0049] 22:小型穿孔 a、al、a2:软土层
[0050] b、bl、b2:支撑层
[0051] 具体实施方法
[005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53] 如图1以下所示,本发明是涉及在地中以上下方向形成的基础构造物,其构成包 括:上部支撑层10,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地中;下部支撑层20,使其宽度小于上部支撑层 10的宽度的,在上部支撑层10向下侧延长形成。
[0054] 在这里,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由固化土形成,固化土是混合注入土沙和 土壤固化剂而形成的。
[0055] 即,涉及的复合基础构造物为,上下方向配置断面大小相互不同的上部支撑层10 及下部支撑层20,与现有的在基础构造物形成断面整体相同的构造不同,本发明是考虑地 基的条件与现场的情况来适用定制型,进而整体由侧剖面构造形成。
[0056] 再则,由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的固化土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 20,这省略预制管的搬运及穿透作业或根据现场设置的管桩成型作业,具有可简便地形成 基础层的优点。
[0057] 上部支撑层10可采取多样的构造,但是优选为其具有整体宽度大于下部支撑层 20的断面,并且形成其上部宽度大于下部宽度的构造。
[0058] 具体示例,如图2a或2b可由圆锥形构造形成上部支撑层10。
[0059]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上部支撑层10的周围面摩擦力增大,因此具有减少整体基础 构造物深度的效果(图2)。
[0060] 这可被效的利用于地基的土壤承载力比较优秀的情况。
[0061] 下部支撑层20的深度形成大于上部支撑层10的深度的情况,可更加有效地获得 上述效果。
[0062] 另一方面,优选为上部支撑层10配置在地基的表层部,下部支撑层20配置在地基 的中层部或深层部,据此可分别决定上部支撑层10与下部支撑层20的长度。
[0063] 在这种情况,在形成穿孔的作业便利性方面,优选为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 20采取圆筒形构造。
[0064] 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可获得如下的效果。
[0065] 第一,不是为了使地基整体具有预定的土壤承载力而形成的,而是根据深度存在 土壤承载力相互不同的层(软土层、岩石等支撑层),据此可配置断面大小相互不同的基础 层,因此可获得有效的构造。
[0066] 第二,为了在高深度形成下部支撑层20,形成直径小于在低深度情况(上部支撑 层)的直径的穿孔即可,因此可减少材料的投入量,并且可防止穿孔装备超负荷。
[0067] 第三,在上部支撑层10与下部支撑层20之间(上部支撑层10的下端)形成越向 下部宽度变窄的侧剖面支撑层11的情况,具有可防止根据断面急剧变化的应力集中的效 果。
[0068] 以软土层a、支撑层b的顺序向下侧形成地基的情况,优选为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 支撑层20的边界部(侧剖面支撑层11)形成位于软土层a下部或支撑层b上部,下部支撑 层20形成位于支撑层b(图3)。
[0069] 在如3、4中X轴为土壤承载力。
[0070] 这情况,在支撑层b形成的下部支撑层20起到加强及补充上部支撑层10的土壤 承载力,因此相比于没有下部支撑层20的情况,具有可缩减上部支撑层10断面的效果。
[0071] 另外,对强度高的高深度的支撑层b进行穿孔作业时,可将穿孔的直径变小,因此 可防止穿孔装备超负荷。
[0072] 在这里,软土层、支撑层是指根据在地基上施工的构造物性质及其它现场条件而 决定的相对性的概念,进而风化土、风化岩等地层相当于支撑层,土壤承载力比这弱的层相 当于软土层。
[0073] 以第1软土层al、第1支撑层bl、第2软土层a2、第2支撑层b2的顺序向下侧形 成地基的情况,采取的优选构造为使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边界部(侧剖 面支撑层11)形成位于第1软土层al的下部或第1支撑层bl的上部,使下部支撑层20的 下端形成位于第2软土层a2的下部或第2支撑层b2的上部(图4)。
[0074] 这情况,如果没有下部支撑层20,则因为第2软土层a2不能期待上部支撑层10稳 定的土壤承载力,但是本发明的施工方法的情况,采取下部支撑层20经过第2软土层a2被 第2支撑层b2支撑的构造,因此可在整体获构造性上获得优秀的稳定性。
[0075] 根据本发明的基础构造物,根据固化剂的种类及使用量来决定其强度,通常优选 为使其形成具有〇· 1?IOMPa的土壤承载力。
[0076]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基础构造物,根据设计荷重决定其大小,通常上部支撑层10 上面的宽度为〇. 5?3m,上部支撑层10的深度为0. 5?10m,下部支撑层20的宽度为0. 1? I.Om,下部支撑层20的深度为I. 0?60m左右。
[0077] 另一方面,若采取的构造为在下部支撑层20追加插入钢材或混凝土材质的芯体 21的情况,则在整体基础构造物的构造稳定性及施工性方面是更加优选(图5、6)。
[0078] 在这里,芯体21可适用钢棍、钢管、H管、PHC管等构造。
[0079] 这种芯体21在构造稳定性方面采取的优选埋设构造为,使其上端贯通固化土的 上部支撑层10的中央部。
[0080] 以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
[0081] 基本上,为了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的同时,在穿 孔1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可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0082] 另外,为了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也可根据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 骤进行施工,穿孔步骤为在地基形成穿孔,基础形成步骤为在穿孔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 化剂来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0083] 上述施工方法具体可被如下的实施例实现。
[0084] 第一,为了形成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小型穿孔22 (图7),扩大小型穿孔22的上部 来形成大型穿孔12之后(图8),在小型穿孔22及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 齐U,可同时形成上部支撑层1〇及下部支撑层20 (图1),其中大型穿孔12是为了形成上部支 撑层10。
[0085] 第二,为了形成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小型穿孔22 (图7),在小型穿孔22混合注 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首先形成下部支撑层20之后(图9),扩大小型穿孔22上部来形成 大型穿孔12 (图10),在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可形成上部支撑层10 (图 1),其中大型穿孔12是为了形成上部支撑层10。
[0086] 第三,为了形成多个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 (图11),在多个小型穿 孔2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首先形成多个下部支撑层20之后(图12),扩大多个 小型穿孔22来形成大型穿孔12 (图13),在多个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 可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图1),其中大型穿孔12是为了形成多个上部支撑层10。
[0087] 第四,为了形成多个上部支撑层10而形成多个大型穿孔12(图14),挖掘多个大 型穿孔12的下部来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之后(图15),在多个大型穿孔12及小型穿孔22 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可形成多个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其中多个所述小 型穿孔22是为了形成多个下部支撑层20。
[0088] 所述多个大型穿孔12如图14所示也可相互间隔距离形成,与此不同相邻的大型 穿孔12也可重叠形成。
[0089] 上述实施例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只要考虑现场条件、装备状况等,采取适当 的方法即可。
[0090] 另一方面,根据单独的芯体21形成下部支撑层20的情况,可根据如下的工序形成 下部支撑层20(图5、6)。
[0091] 为了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将芯体21穿透于穿孔 21。
[0092] 在穿孔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0093] 与此相反,也可采取首先在穿孔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之后,在其硬化之前穿透 芯体21的方式。
[0094] 与土壤固化剂混合的土沙适用现场回收土即可,并且也可使用在上述穿孔步骤产 生的土壤在穿孔的同时进行混合。
[0095] 只是在回收土的强度变弱的情况,优选为混合骨料(沙土或碎石),这时培土在穿 孔步骤产生的一部分回收土,混合注入其余回收土与骨料及土壤固化剂。
[0096] 以下,说明可被本发明的功法使用的土壤固化剂的一示例。
[0097] 土壤固化剂基本包括如同氯化钙22. 4?35. 7重量部、氯化铵12?28重量部、氯 化镁21. 42?34. 68重量部、硫酸镁1. 2?7重量部、铝酸钠8?13重量部、木质素磺酸盐 4?10重量部、硬脂酸镁2. 5?3. 5重量部、硫酸亚铁等的2价铁铁化合物1?2重量部。
[0098] 第一示例,壤土的情况,对于Im3 土壤混合粘合剂70kg?IOOkg的进行固化,也可 得到20kgf/cm3以上的压缩强度及优秀的冻结解冻性、抗渗水性,其中粘合剂包括上述土壤 固化剂1?2kg。
[0099] 这时适用铝酸钠8?11重量部,木质素磺酸钠4?7重量部即可。
[0100] 在这里,土壤固化剂为水溶液的形态,为了施工、构造的稳定性,对于Im3 土壤优选 为混合注入30?351 土壤固化剂。
[0101] 粘合剂也只可适用水泥,但是采取的构成包括水泥30?40重量部、矿渣或粉煤灰 50?60重量部、石膏5?15重量部的情况,则可得到更加优秀的物理性质,这可与上述土 壤固化剂混合注入以预混剂(Pre-mix)形态进行供应。
[0102] 第二示例,在大量混合副产物废土(软粘土、废细颗粒泥沙、磨砂土、污泥等)土壤 的情况,对于Im3的土壤优选为混合上述土壤固化剂0. 7?I. 5kg、粘合剂100?200kg、粉 煤灰(Flyash)或石粉20?25重量部进行固化。
[0103] 粉煤灰或石粉作为土系骨料的无机材料,混入土壤起到加固材料的作用,因此在 大量存在副产物废土类的情况,与固化剂一起混入土壤,起到提供压缩强度、伸长强度、耐 摩擦性、耐荷重性、冻结及溶解性优秀的颗粒状物质的作用。
[0104] 同时,对于Im3的土壤,追加混合液状硅酸钠60?901的情况,则可获得更加优秀 的效果。
[0105] 包含于液状硅酸钠(Na20-nSi02-xH20)的强碱成分(Na2O),将包含于火山灰的二氧 化硅成分激活,同时由硅酸盐化合物形成二氧化硅或阴离子部分。
[0106] 这缩短土壤与水泥及硅酸钠之间的Gel(凝胶)时间,进而也一并具有急结剂的特 性。
[0107] 尤其是,变性硅酸钠的液状硅酸钠(3秒急结性),相当于低摩尔比(2.0?2. 5)的 强碱性水溶液,因此可获得硅酸钠的耐水性的物理性质,并且其由要求品位变化的土系骨 料主成分Si02、A1A、F1203、CaO等组成,因此根据牢固结合的硬化剂可获得永久性的构造 体。
[0108] 据此,液状硅酸钠提高火山灰反应性,因此以使液状硅酸钠获得发展早期强度、促 进硬化、优秀的耐久性等效果。
[0109] 表 1
[0110]
【权利要求】
1. 一种复合基础构造物,作为在地中以上下方向形成的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包 括: 上部支撑层(10),其在地中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下部支撑层(20),使其具有小于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宽度,在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向下侧延长形成, 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是由固化土形成,其中固化土是混合注入土 沙与土壤固化剂而形成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深度比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深度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其下部宽度小于上部宽度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支撑层(10)由圆锥形构造形成, 所述下部支撑层(20)在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下端向下侧延长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形成圆筒形构造, 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下端形成侧剖面支撑层(11),其侧剖面支撑层(11)构造为越 向下部其宽度越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地基在以软土层(a)、支撑层(b)顺序向下侧形成的情况, 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边界部,使其形成位于所述软土层(a)的 下部或所述支撑层(b)的上部, 所述下部支撑层(20),使其形成位于所述支撑层(b)。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地基在以第1软土层(al)、第1支撑层(bl)、第2软土层(a2)、第2支撑层(b2)的顺 序向下侧形成的情况, 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边界部,使其形成位于所述第1软土层 (al)的下部或所述第1支撑层(bl)的上部, 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下端,使其形成位于所述第2软土层(a2)的下部或所述第2 支撑层(b2)的上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支撑层(20)插入钢材或混凝土材质的芯体(21)。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21),使其上部贯通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中央部来进行埋设。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的同时在所述 穿孔(1)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 括: 穿孔步骤,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 基础形成步骤,在所述穿孔(1)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 (10)及下部支撑层(20)。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 为了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小型穿孔(22)的步骤; 扩大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骤,其中大型穿孔(12)是为 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所述小型穿孔(22)及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 支撑层(10)的步骤。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 为了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小型穿孔(22)的步骤; 在所述小型穿孔(2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步 骤; 扩大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骤,其中大型穿孔(12)是为 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所述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的步 骤。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 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而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的步骤; 在多个所述小型穿孔(22)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 的步骤; 扩大多个所述小型穿孔(22)的上部来形成大型穿孔(12)的步骤,大型穿孔(12)是为 了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 在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 (10)的步骤。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孔步骤及基础形成步骤,包括: 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上部支撑层(10)而形成多个大型穿孔(12)的步骤; 挖掘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的下部来形成多个小型穿孔(22)的步骤,其中多个小型 穿孔(22)是为了形成多个所述下部支撑层(20); 在多个所述大型穿孔(12)及小型穿孔(22)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来形成多个 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的步骤。
16. 根据权利要求8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为了形成所述上部支撑层(10)及下部支撑层(20),在地基形成穿孔(1)的步骤; 将所述芯体(21)穿透所述穿孔(1),来形成所述下部支撑层(20)的步骤; 在所述穿孔(1)混合注入土沙与土壤固化剂的步骤。
17.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土沙为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回收土。
18.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土沙为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回收土与骨料的混合物。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复合基础构造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穿孔步骤及所述基础形成步骤, 培土在所述穿孔步骤产生的一部分回收土,混合注入其余回收土与所述骨料及所述土 壤固化剂。
【文档编号】E02D27/14GK104411891SQ201380033239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宋奇镛 申请人:思亲尔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