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31927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混凝土导管、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导轨、浮体、导环、标杆、遥控装置、地面接收器,浮体上固定设置有导环,导环的另一端套接设置在导轨上,浮体上端固定设置有标杆,标杆和遥控装置上设置有触发机构,遥控装置与地面接收器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通过设置在导管外壁上的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可有效地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灌注桩导管底端始终埋入混凝土面以下适宜深度,省掉繁琐的计算、量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工作疏忽、塌孔扩径等原因导致断管、断桩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很大损失或严重工程事故。
【专利说明】灌注粧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是土木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深基础形式。主要施工顺序为:定位一成孔一清孔一钢筋笼吊放一导管下放一水下灌注混凝土。水下灌注混凝土是将混凝土通过竖立的管子,依靠混凝土的自重进行灌注。灌注过程中随着混凝土的上升,适时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2?4m为宜,导管埋置过深,拔不起导管易造成断管和钢筋笼上浮;导管埋置过浅,易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造成断桩。一旦发生断桩,要使用抽渣筒捞尽孔内混凝土,重新施工,其代价与原桩位重新打孔灌桩的代价不相上下。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适宜深度,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混凝土灌入量与混凝土在孔内的上升高度的比例关系推算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二是不断使用探绳检查桩孔内混凝土高度,计算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工作相当繁琐,稍有疏忽即有可能造成断管、钢筋笼上浮、断桩。因地质条件等原因,桩孔时有塌孔、扩径现象发生,造成孔径上下不一致,即所谓的“大肚子”,混凝土灌入量与混凝土在孔内的上升高度的比例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倘若还以孔径较规则的比例关系推算,就会多计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长度,导致提升导管长度过大、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形成断桩,容易造成很大损失或严重工程事故。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出现了利用压力器进行探测管体埋入混凝土深度的装置,由于孔内压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装置的结构比较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操作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0006]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混凝土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底部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所述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导管外侧壁上的导轨、浮体、导环、标杆、遥控装置、地面接收器,所述导环固定设置在浮体靠近导轨的一侧,导环的另一端套接设置在导轨上,浮体上端固定设置有标杆,标杆和遥控装置上设置有用于感知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最大深度和最小深度的触发机构,所述遥控装置固定设置在导轨上,与地面接收器无线连接。
[0007]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机构包括下触键、上触键、下触点、上触点,所述下触键固定设置在标杆靠近浮体的一端,上触键固定设置在标杆远离浮体的一端,所述上触点和下触点分别设置在遥控器的上下两端。
[0008]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为表面光滑的圆球,浮体的比重控制在1.4-1.7。
[0009]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杆与导轨平行设置。
[0010]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由钢筋组成。
[0011]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的两端折弯后分别与导轨固定连接成笼状,该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形成一个整体固定连接到导管上。
[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通过设置在导管外壁上的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可有效地解决工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使灌注桩导管底端始终埋入混凝土面以下适宜深度,省掉繁琐的计算、量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工作疏忽、塌孔扩径等原因导致断管、断桩现象发生,避免造成很大损失或严重工程事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导管,2-导轨,3-浮体,4-导环,5-标杆,51-下触键,52-上触键,6_遥控装置,61-下触点,62-上触点,7-地面接收器,8-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混凝土导管I及固定设置在导管I底部外侧壁上的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该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是否处于事宜的范围,其包括固定设置在导管外侧壁上的导轨2、比重控制在1.4-1.7且表面光滑的圆球形浮体3、导环4、与导轨平行设置的标杆5、遥控装置6、地面接收器7,浮体3靠近导轨2的一侧上固定设置有导环4,导环4的另一端套接设置在导轨2上,该设置可保证导环沿导轨上下移动时可控制浮体不会左右摆动,浮体3上端固定设置有标杆5,标杆5和遥控装置6上设置有用于感知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最大深度和最小深度的触发机构,遥控装置6固定设置在导轨上,与地面接收器7无线连接。触发机构包括下触键51、上触键52、下触点61、上触点62,下触键51固定设置在标杆5靠近浮体3的一端,上触键52固定设置在标杆5远离浮体3的一端,上触点(62)和下触点(61)分别设置在遥控器的上下两端。为了保证导管安放和提升过程中,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免受钢筋笼碰撞,在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的最外围还设置有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由至少两根钢筋8组成,为了将防撞机构设置成笼状,通常将钢筋的两端折弯后与导轨固定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浮体3的表面为光滑球体,由比重为1.4-1.7的材料制作,优选比重为1.5的材料制作,也可以使用比重大于1.5的其他材料制成封闭空心球状,但整体折算比重应在1.5左右为宜,确保浮体比重大于泥浆比重,远小于混凝土比重。混凝土比重一般2.3-2.45,规范要求清孔后的泥浆比重1.03-1.15。因为浮体比重大于泥浆比重,远小于混凝土比重,所以可以保证浮体工作时始终沉在泥浆底面,浮在混凝土表面。
[0018]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为:1.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随导管I下放到桩孔底部;2.混凝土通过导管灌入桩孔中,混凝土高度逐渐上升,浮在混凝土表面的浮体3在导环4的控制下沿导轨2上升,浮体3上的标杆5同步上移,当下触键51接触到下触点61时,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以下深度达到适宜埋深的上限,遥控装置6发射信号,地面接收器7接受信号,红灯闪烁、语音提示,停止灌注混凝土,提升导管I ;3.随着导管提升,浮在混凝土表面的浮体3随之下降,浮体3上的标杆5同步下移,当上触键52接触到上触点62时,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深度达到适宜埋深的下限,遥控装置6发射信号,地面接收器7接收信号,红灯闪烁、语音提示,导管停止提升,继续灌注混凝土。重复上述工作直至混凝土表面达到设计标高,完成混凝土灌注工作。
[0019]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比如可以增长标杆至地面,根据标杆升降值推算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以下深度,从而调整混凝土灌注与导管提升。
【权利要求】
1.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混凝土导管(I),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I)底部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所述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导管外侧壁上的导轨(2)、浮体(3)、导环(4)、标杆(5)、遥控装置(6)、地面接收器(7),所述导环(4)固定设置在浮体(3)靠近导轨(2)的一侧,导环(4)的另一端套接设置在导轨(2)上,浮体(3)上端固定设置有标杆(5),标杆(5)和遥控装置(6)上设置有用于感知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最大深度和最小深度的触发机构,所述遥控装置(6)固定设置在导轨上,与地面接收器(7)无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机构包括下触键(51)、上触键(52 )、下触点(61)、上触点(62 ),所述下触键(51)固定设置在标杆(5)靠近浮体(3)的一端,上触键(52)固定设置在标杆(5)远离浮体(3)的一端,所述上触点(62)和下触点(61)分别设置在遥控器的上下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3)为表面光滑的圆球,浮体的比重控制在1.4-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杆(5)与导轨(2)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还包括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由钢筋(8)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桩混凝土导管埋置深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8)至少设置有两根,钢筋的两端折弯后分别与导轨固定连接成笼状。
【文档编号】E02D33/00GK204040081SQ201420449759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秦鹏, 秦植海, 张喆瑜, 李海涛 申请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