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部和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2344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驾驶部和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部和作业车辆,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具有底面部、顶部、左支承部件、右支承部件、前面板、前面板加强部件、左前柱、右前柱。顶部配置在底面部的上方。左支承部件从底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右支承部件从底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前面板配置在左支承部件与右支承部件之间。前面板加强部件配置在前面板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将左支承部件和右支承部件连接。左前柱从顶部的前部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右前柱从顶部的前部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
【专利说明】驾驶部和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驾驶部和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作业车辆具有驾驶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驾驶部具有顶部、底面部、多个 柱。多个柱在顶部与底面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顶部。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 - 106522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柱支承顶部,因此优选具有高弯曲强度。如果加粗柱,则能够提高柱的强度。但是, 如果加粗配置在驾驶部前面的前柱,就会产生驾驶者的前方视野性降低的问题。
[0008]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驾驶部和作业车辆,其能够提高前柱的弯曲强度,并 且能够抑制前方视野性的降低。
[0009]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0010]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具有:底面部、顶部、左支承部件、右支承部 件、前面板、前面板加强部件、左前柱、右前柱。顶部配置在底面部的上方。左支承部件从底 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右支承部件从底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前面板配置在左支承部 件与右支承部件之间。前面板加强部件配置在前面板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将左支承部 件和右支承部件连接。左前柱从顶部的前部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右前柱从顶部的前部 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
[0011] 在本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中,与左右前柱从底面部延伸到顶部的情况相比, 左右前柱短。因此,能够提高左右前柱的弯曲强度。另外,左右支承部件位于比左右前柱更 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便左右支承部件粗,也能够抑制前方视野性的降低。
[0012] 优选的是,在上下方向上,左前柱比左支承部件长。在上下方向上,右前柱比右支 承部件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前方视野性。
[0013] 优选的是,左支承部件的前面开口,右支承部件的前面开口。前面板安装在左支 承部件上,以闭合左支承部件的开口,前面板安装在右支承部件上,以闭合右支承部件的开 □。
[0014]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左右支承部件小型化。另外,由于利用前面板闭合左右支承 部件的开口,所以能够抑制左右支承部件的强度的降低。
[0015] 优选的是,左前柱比左支承部件细。右前柱比右支承部件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 进一步提1?如方视野性。另外,换目之,左右支承部件比左右如柱粗。因此,能够提1?左右 支承部件的弯曲强度。
[0016] 优选的是,左支承部件具有第一左支承部件和第二左支承部件。第一左支承部件 固定在前面板的左侧部。第二左支承部件配置在第一左支承部件的内侧方且前面板的后 方。第二左支承部件与第一左支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固定在第一左支承部件上。右支承部 件具有第一右支承部件和第二右支承部件。第一右支承部件固定在前面板的右侧部。第二 右支承部件配置在第一右支承部件的内侧方且前面板的后方。第二右支承部件与第一右支 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并且固定在第一右支承部件上。
[0017] 在这种情况下,左支承部件分割为第一左支承部件和第二左支承部件。因此,即便 左支承部件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支承部件与前面板的组装。另外,右支承部 件分割为第一右支承部件和第二右支承部件。因此,即便右支承部件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够 容易地进行右支承部件与前面板的组装。由此,能够使左支承部件与右支承部件的截面形 状的自由度提高。
[0018] 优选的是,左支承部件具有第一左支承部件和第二左支承部件。第一左支承部件 构成前面板的外侧部。第二左支承部件构成第一左支承部件的内侧部。第二左支承部件与 第一左支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并且固定在第一左支承部件上。右支承部件具有第一右支承 部件和第二右支承部件。第一右支承部件构成前面板的外侧部。第二右支承部件构成第一 右支承部件的内侧部。第二右支承部件与第一右支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并且固定在第一右 支承部件上。
[0019] 在这种情况下,左支承部件分割为第一左支承部件和第二左支承部件。因此,即便 左支承部件为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支承部件的制造。另外,右支承部件分割为 第一右支承部件和第二右支承部件。因此,即便右支承部件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 行右支承部件的制造。由此,能够提高左支承部件与右支承部件的截面形状的自由度。
[0020] 优选的是,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比第一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大。第二右支承部件 的板厚比第一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1?左右支承部件的弯曲 刚性。
[0021] 优选的是,左前柱具有第一左柱部件和第二左柱部件。第一左柱部件构成左前柱 的外侧部。第二左柱部件构成左前柱的内侧部。第二左柱部件与第一左柱部件分别地设置, 并且固定在第一左柱部件上。右前柱具有第一右柱部件和第二右柱部件。第一右柱部件构 成右前柱的外侧部。第二右柱部件构成右前柱的内侧部。第二右柱部件与第一右柱部件分 别地设置,并且固定在第一右柱部件上。
[0022] 在这种情况下,左前柱分割为第一左柱部件和第二左柱部件。因此,即便左前柱是 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前柱的制造。另外,右前柱分割为第一右柱部件和第二右 柱部件。因此,即便右前柱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右前柱的制造。由此,能够提 高左前柱与右前柱的截面形状的自由度。
[0023] 优选的是,第二左柱部件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小。第二右柱部件的板 厚比第二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二左柱部件和第二右柱部件的 加工性。
[0024] 优选的是,第一左柱部件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小。第一右柱部件的板 厚比第二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左柱部件和第一右柱部件的 加工性。
[0025] 优选的是,左前柱具有左内侧部和左外侧部。左内侧部与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 面连接。左外侧部延伸到比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左支承部件 连接。右前柱具有右内侧部和右外侧部。右内侧部与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连接。右外 侧部延伸到比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右支承部件连接。
[0026]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缩小左前柱的左外侧部与左支承部件的接缝。另外,能够缩小 右前柱的右外侧部与右支承部件的接缝。
[0027] 优选的是,驾驶部还具有左连接加强部件和右连接加强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左连 接加强部件比前面板加强部件薄。左连接加强部件安装在左支承部件的上端部。在上下方 向上,右连接加强部件比前面板加强部件薄。右连接加强部件安装在右支承部件的上端部。 左外侧部经由左连接加强部件与左支承部件连接。右外侧部经由右连接加强部件与右支承 部件连接。
[0028]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牢固连接左前柱的左外侧部与左支承部件,并且能够缩小左 前柱的左外侧部与左支承部件的接缝。另外,能够牢固地连接右前柱的右外侧部与右支承 部件,并且能够缩小右前柱的右外侧部与右支承部件的接缝。
[0029] 优选的是,驾驶部还具有柱支承部件。柱支承部件配置在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方。 柱支承部件沿左右方向延伸,将左前柱和右前柱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左前 柱和右前柱的弯曲强度。
[0030] 优选的是,驾驶部还具有左柱加强部件和右柱加强部件。左柱加强部件安装在左 前柱的内侧部。右柱加强部件安装在右前柱的内侧部。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经由左柱加强 部件与左前柱连接。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经由右柱加强部件与右前柱连接。
[0031]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与左前柱的连接部分的强度。另外, 能够提高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与右前柱的连接部分的强度。
[0032] 优选的是,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与左柱加强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左凸部。柱支承部 件的左侧部与左柱加强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与左凸部卡合的左凹部。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 与左柱加强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右凸部。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与右柱加强部件中的另一方具 有与右凸部卡合的右凹部。
[0033]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牢固地安装在左柱加强部件上。能够 将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牢固地安装在右柱加强部件上。
[0034]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作业车辆具有驾驶部、前架、前轮、牵引杆、刮板。前架配置在 驾驶部的前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轮支承在前架的前部。牵引杆配置在前架的下方,并且 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前架的前部。刮板支承在牵引杆的后部。
[0035] 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车辆是所谓的机动平地机。在机动平地机中,驾驶部内的操作 人员一边看着前方的刮板一边进行操作。因此,使抑制前方视野性降低的效果更有效。
[0036] 发明效果
[0037]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驾驶部和作业车辆,其能够提高前柱的弯曲强度,并且 能够抑制前方视野性的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8] 图1是作业车辆的侧视图。
[0039] 图2是驾驶部的立体图。
[0040] 图3是驾驶部的主视图。
[0041] 图4是表示驾驶部内的结构的立体图。
[0042] 图5是表示驾驶部主体的前面结构的的主视图。
[0043] 图6是表示驾驶部主体的前面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44] 图7是图5的VII - VII剖视图。
[0045] 图8是图5的VIII - VIII剖视图。
[0046] 图9是图5的IX - IX剖视图。
[0047] 图10是图5的X - X剖视图。
[0048] 图11是表示左前柱与左支承部件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0049] 图12是表示左前柱与左支承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50] 图13是表示右前柱与右支承部件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0051] 图14是表示右前柱与右支承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图1是表示作业车辆1的整体结构 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上" "下" "左" "右" "前" "后"是指作业车辆1 的从操作人员看到的方向。作业车辆1是所谓的机动平地机。作业车辆1具有:车架2、前 轮3、后轮4、驾驶部5、工作装置6。
[0053] 车架2由前架11和后车架12构成。前架11的后端能够左右摆动地安装在后车 架12的前端。后车架12支承发动机室19。发动机室19配置在驾驶部5的后方。在发动 机室19内配置有未图示的发动机、液压泵等。
[0054] 前轮3安装在前架11的前部。后轮4安装在后车架12上。驾驶部5配置在前架 11上。前架11从驾驶部5向前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驾驶部5也可以配置在后车架12 上。
[0055] 工作装置6具有牵引杆13、刮板14、刮板旋转装置15、一对提升液压缸16、移动液 压缸17。牵引杆13配置在前架11的下方。牵引杆13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前架11的前 部。刮板14经由刮板旋转装置15支承在牵引杆13的后部。刮板旋转装置15使刮板14 旋转。刮板旋转装置15具有例如液压马达、将液压马达的转动传递到刮板14的传动装置。
[0056] -对提升液压缸16经由提升托架18与前架11连结。另外,一对提升液压缸16 与牵引杆13连结。通过使一对提升液压缸16伸缩,刮板14上下移动。移动液压缸17经 由提升托架18与前架11连结。另外,移动液压缸17与牵引杆13连结。通过使移动液压 缸17伸缩,牵引杆13左右移动。
[0057] 图2是驾驶部5的立体图。图3是驾驶部5的主视图。驾驶部5具有六棱柱状形 状。驾驶部5的前面具有尖端细的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驾驶部5具有驾驶部主体21 和底面部22。底面部22支承驾驶部主体21。驾驶部主体21具有顶部23、左支承部件24、 右支承部件25、左前柱26、右前柱27。
[0058] 顶部23配置在底面部22的上方。左支承部件24和右支承部件25在左右方向上 并列配置。左支承部件24从底面部22的左前角部向上方延伸。右支承部件25从底面部 22的右前角部向上方延伸。
[0059] 左前柱26和右前柱27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前柱26从顶部23的左前角部 向下方延伸。左前柱26与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连接。右前柱27从顶部23的右前角部 向下方延伸。右前柱27与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连接。
[0060] 在左前柱26与右前柱27之间配置有中央前窗部31。中央前窗部31沿左右方向 大致平行地配置。中央前窗部31由例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
[0061] 如图2所不,驾驶部王体21具有左后柱32和右后柱33。左后柱32和右后柱33 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后柱32和右后柱33沿上下方向延伸。左后柱32配置在比左 前柱26更靠后方的位置。左后柱32将顶部23的左后角部与底面部22的左后角部连接。 右后柱33配置在比右前柱27靠后方的位置。右后柱33将顶部23的右后角部与底面部22 的右后角部连接。
[0062] 如图3所示,驾驶部主体21具有左侧柱34和右侧柱35。左侧柱34和右侧柱35 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侧柱34和右侧柱35沿上下方向延伸。左侧柱34在前后方向 上,配置在左前柱26与左后柱32之间。左侧柱34将顶部23的左侧部和底面部22的左侧 部连接。右侧柱3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右前柱27与右后柱33之间。右侧柱35将顶部 23的右侧部与底面部22的右侧部连接。
[0063] 如图2所示,在左侧柱34与左后柱32之间配置有左侧窗部36。左侧窗部36由例 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左侧窗部36沿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 略图示,但是在右侧柱35与右后柱33之间配置有右侧窗部。右侧窗部与左侧窗部36同样 地,由例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沿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
[0064] 在左前柱26与左侧柱34之间、以及、左支承部件24与左侧柱34之间配置有左门 部38。左门部38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左侧柱34上。详细地说,左门部38经由合页381安装 在左侧柱34上。左门部38包括左前窗部39。左前窗部39由例如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
[0065] 如图3所示,在右前柱27与右侧柱35之间、以及、右支承部件25与右侧柱35之 间配置有右门部41。右门部41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右侧柱35上。详细地说,右门部41经由 合页411安装在右侧柱35上。右门部41包括右前窗部42。右前窗部42由例如玻璃等透 明材料形成。
[0066] 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左前窗部39朝向右斜前方倾斜。右前窗部42朝向左斜前 方倾斜。即,左前窗部39和右前窗部42被配置为,左前窗部39与右前窗部42之间的宽度 朝向前方变窄地倾斜。
[0067] 图4是表示驾驶部5内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驾驶部5内配置有驾驶 坐席44、转向柱45、方向盘46。转向柱45配置在驾驶坐席44的前方。转向装置安装在转 向柱45的上部。
[0068] 另外,在驾驶部5内配置有操作部件47。在操作部件47连接有先导液压管48。需 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多个操作部件47中的仅一个标注了附图标记47,省略其他操作部件 47的附图标记。另外,多个先导液压管48中的仅一个标注了附图标记48,省略其他先导液 压管48的附图标记。例如,操作部件47是用于操作工作装置6的操作杆。在先导液压管 48内流动有用于根据操作部件47的操作来操作工作装置6的先导工作油。
[0069] 底面部22具有底架51和底板52。底架51支承底板52。底架51具有第一底架 部件53、第二底架部件54、凸部55。第一底架部件53与第二底架部件54在左右方向上并 列配置。第一底架部件53位于凸部55的左方。第二底架部件54位于凸部55的右方。第 一底架部件53和第二底架部件54被配置为,第一底架部件53与第二底架部件54之间的 宽度朝向前方变窄地倾斜。第一底架部件53位于左门部38的下方。第二底架部件54位 于右门部41的下方。
[0070] 底板52由第一底架部件53和第二底架部件54支承。在底板52上配置有驾驶坐 席44。
[0071] 凸部55位于驾驶坐席44的前方。凸部55与第一底架部件53的前端部和第二底 架部件54的前端部连接。凸部55具有从底板52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凸部55具有第一 侧面部56、第二侧面部57、上表面部58、倾斜面59。第一侧面部56是左右侧面的一侧。第 二侧面部57是左右侧面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部56为凸部55的左侧面。 第二侧面部57为凸部55的右侧面。
[0072] 第一侧面部56与第二侧面部57在左右方向分离地配置。上述前架11的一部分 配置在凸部55的第一侧面部56与第二侧面部57之间。上表面部58将第一侧面部56与 第二侧面部57连接。倾斜面59配置在第一侧面部56与第二侧面部57的后方。倾斜面59 将第一侧面部56和第二侧面部57连接。倾斜面59配置在比上表面部58更靠下方的位置。 倾斜面59朝向斜前上方倾斜。
[0073] 在倾斜面59的上方配置有液压管连接部61。液压管连接部61配置在倾斜面59 的上端部与上表面部58之间。液压管连接部61配置在凸部55的第一侧面部56与第二侧 面部57之间。液压管连接部61与先导液压管48连接。
[0074] 如图2和图3所示,驾驶部5具有密封部件62和托架63。密封部件62密封驾驶 部主体21与底架51之间的间隙。密封部件62由弹性体制成。例如,密封部件62是橡胶 制的。托架63将密封部件62安装在驾驶部主体21上。
[0075] 接下来,详细说明驾驶部主体21前面的结构。图5是表示驾驶部主体21前面的 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驾驶部主体21前面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 5和图6中,省略上述密封部件62和托架63。
[0076] 如图5和图6所示,驾驶部主体21具有前面板28和前面板加强部件29。前面板 28配置在左支承部件24与右支承部件25之间。前面板28包括向上方凹陷的凹部66。上 述底架51的凸部55配置在凹部66内。密封部件62密封凹部66与凸部55之间的间隙。
[0077] 详细地说,前面板28具有第一板部64和第二板部65。第一板部64与第二板部 65是分别设置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部64与第二板部65也可以一体形成。第一 板部64和第二板部65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第一板部64与左支承部件24连接。第二 板部65与右支承部件25连接。在第一板部64的上部与第二板部65的上部之间配置有连 结板部67。连结板部67与第一板部64和第二板部65连结。
[0078] 前面板加强部件29配置在前面板28的上方。前面板加强部件29是沿左右方向 延伸的板状部件。前面板加强部件29将左支承部件24和右支承部件25连接。
[0079] 左前柱26从顶部23的左前角部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29。在上下方向上,左前 柱26比左支承部件24长。右前柱27从顶部23的右前角部延伸到前面板加强部件29。在 上下方向上,右前柱27比右支承部件25长。
[0080] 在左前柱26的上部与右前柱27的上部之间配置有前梁部件68。前梁部件68是 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前梁部件68横跨左前柱26的上部和右前柱27的上部而安 装。
[0081]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如图7所示,左支承部件24的前面开口。前面 板28安装在左支承部件24上,以闭合左支承部件24的开口。详细地说,左支承部件24具 有第一左支承部件71和第二左支承部件72。第一左支承部件71构成左支承部件24的外 侧部。第二左支承部件72构成左支承部件24的内侧部。第二左支承部件72与第一左支 承部件71是分别设置的。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板厚比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板厚大。第 二左支承部件72固定在第一左支承部件71上。
[0082] 第一左支承部件71固定在前面板28的左侧部。第一左支承部件71具有第一弯 曲部711、第二弯曲部712、凹部713。第一弯曲部711具有从前面板28的左方位置朝向前 面板28的前方位置弯曲的形状。第一弯曲部711的一部分位于前面板28的左方。第一弯 曲部711的端部714位于前面板28的前方。第一弯曲部711的端部714固定在前面板28 上。
[0083] 第二弯曲部712位于前面板28的后方。第二弯曲部712的端部715固定在第二 左支承部件72上。凹部713位于第一弯曲部711与第二弯曲部712之间。凹部713位于 前面板28的后方。凹部713具有从左支承部件24的外侧方朝向内侧方凹陷的形状。在凹 部713配置有关闭状态下的左门部38的端部。
[0084] 第二左支承部件72配置在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内侧方且前面板28的后方。第 二左支承部件72具有第一平坦部721和第二平坦部722。第一平坦部721沿前后方向延 伸。第二平坦部722沿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左支承部件72具有在第一平坦 部721与第二平坦部722之间弯曲的形状。第一平坦部721的端部723固定在前面板28 上。第二平坦部722的端部724固定在第二弯曲部712的端部715。
[0085] 左支承部件24在第一弯曲部711的端部714与第一平坦部721的端部723之间开 口。前面板28闭合第一弯曲部711的端部714与第一平坦部721的端部723之间的开口。 艮P,左支承部件24在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端部与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端部之间开口。前 面板28闭合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端部与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端部之间的开口。
[0086] 图8是图5的VIII -VIII剖视图。如图8所示,右支承部件25的前面开口。前 面板28安装在右支承部件25上,以闭合右支承部件25的开口。详细地说,右支承部件25 具有第一右支承部件73和第二右支承部件74。第一右支承部件73构成右支承部件25的 外侧部。第二右支承部件74构成右支承部件25的内侧部。第二右支承部件74与第一右支 承部件73是分别设置的。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板厚比第一右支承部件73的板厚大。第 二右支承部件74固定在第一右支承部件73上。
[0087] 第一右支承部件73固定在前面板28的右侧部。第一右支承部件73具有第一弯 曲部731、第二弯曲部732、凹部733。第一右支承部件73具有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左右对 称的形状。因此,第一右支承部件73的第一弯曲部731、第二弯曲部732、凹部733除了分 别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第一弯曲部711、第二弯曲部712、凹部713左右对称以外还具有 相同的形状。
[0088] 第二右支承部件74配置在第一右支承部件73的内侧方且前面板28的后方。第 二右支承部件74具有第一平坦部741和第二平坦部742。第二右支承部件74具有与第二 左支承部件72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第一平坦部741和第二平坦 部742具有分别与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第一平坦部721和第二平坦部722相同的形状。
[0089] 第一弯曲部731的端部734固定在前面板28。第二弯曲部732的端部735固定在 第二平坦部742的端部744。第一平坦部741的端部743固定在前面板28。
[0090] 右支承部件25在第一弯曲部731的端部734与第一平坦部741的端部743之间开 口。前面板28闭合第一弯曲部731的端部734与第一平坦部741的端部743之间的开口。 艮P,右支承部件25在第一右支承部件73的端部与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端部之间开口。前 面板28闭合第一右支承部件73的端部与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端部之间的开口。
[0091] 图9是图5的IX- IX剖视图。如图9所示,左前柱26具有第一左柱部件75和 第二左柱部件76。第一左柱部件75构成左前柱26的左外侧部。第二左柱部件76构成左 前柱26的左内侧部。第二左柱部件76与第一左柱部件75是分别设置的。第一左柱部件 75的板厚与第二左柱部件76的板厚大致相同。第一左柱部件75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 72的板厚小。第二左柱部件76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板厚小。第二左柱部件76 固定在第一左柱部件75。
[0092] 第一左柱部件75具有第一弯曲部751、第二弯曲部752、凹部753。第一左柱部件 75的第一弯曲部751具有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第一弯曲部711相同的形状。第一左柱 部件75的第一弯曲部751位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第一弯曲部711的上方。在俯视时, 第一左柱部件75的第一弯曲部751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第一弯曲部711重叠。第一左 柱部件75的第一弯曲部751配置为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第一弯曲部711共面。第一弯 曲部751的端部754固定在第二左柱部件76。
[0093] 第一左柱部件75的凹部753具有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凹部713相同的形状。 第一左柱部件75的凹部753位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凹部713的上方。在俯视时,第一 左柱部件75的凹部753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凹部713重叠。第一左柱部件75的凹部 753配置为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凹部713共面。
[0094] 第二弯曲部752位于前面板28的后方。第二弯曲部75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左支 承部件71的第二弯曲部712的一部分的上方。第二弯曲部752的端部755配置在比第二 弯曲部712的端部715更靠外侧方的位置。第二弯曲部752的端部755固定在第二左柱部 件76。
[0095] 第二左柱部件76配置在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更靠外侧方的位置。因此,左前柱 26比左支承部件24细。第二左柱部件76具有第一端部764和第二端部765。第一端部 764位于前面板28的上方。第一端部764固定在第一弯曲部751的端部754。在俯视时, 第二端部765位于比前面板28更靠后方的位置。第二端部765固定在第二弯曲部752的 端部755。
[0096] 第二左柱部件76具有第一平坦部761和第二平坦部762。第一平坦部761配置 在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第一平坦部721更靠外侧方的位置。第一平坦部761朝向前方 且外侧方倾斜。第一平坦部761位于第二平坦部762与第二端部765之间。第二左柱部件 76具有在第一平坦部761与第二端部765之间弯曲的形状。第二平坦部762沿左右方向延 伸。第二左柱部件76具有在第一平坦部761与第二平坦部762之间弯曲的形状。第二平 坦部762位于第一平坦部761与第一端部764之间。第二左柱部件76具有在第二平坦部 762与第一端部764之间弯曲的形状。
[0097] 图10是图5的X - X剖视图。如图10所示,右前柱27比右支承部件25细。右 前柱27具有第一右柱部件77和第二右柱部件78。第一右柱部件77构成右前柱27的右外 侧部。第二右柱部件78构成右前柱27的右内侧部。第二右柱部件78与第一右柱部件77 是分别设置的,固定在第一右柱部件77。第二右柱部件78的板厚比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 板厚小。第一右柱部件77的板厚比第二右支承部件74的板厚小。
[0098] 第一右柱部件77具有第一弯曲部771、第二弯曲部772、凹部773。第一右柱部件 77具有与第一左柱部件75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第一右柱部件77的第一弯曲部771、第 二弯曲部772、凹部773除了分别与第一左柱部件75的第一弯曲部751、第二弯曲部752、凹 部753左右对称以外具有相同的形状。
[0099] 第二右柱部件78具有第一端部784、第二端部785、第一平坦部781、第二平坦部 782。第一弯曲部771的端部774与第一端部784连接。第二弯曲部772的端部775与第 二端部785连接。第二右柱部件78具有与第二左柱部件76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第二 右柱部件78的第一端部784、第二端部785、第一平坦部781、第二平坦部782除了分别与第 二左柱部件76的第一端部764、第二端部765、第一平坦部761、第二平坦部762左右对称以 外具有相同的形状。
[0100] 图11是表示左前柱26与左支承部件24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图12是表示左前 柱26与左支承部件24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左柱部件75 延伸到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在第一左柱部件75的下端部与第 一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左连接加强部件81。
[0101] 在上下方向上,左连接加强部件81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薄。左连接加强部件81 安装在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左连接加强部件81焊接在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第 一左柱部件75的下端部安装在左连接加强部件81上。第一左柱部件75的下端部焊接在 左连接加强部件81上。即,第一左柱部件75经由左连接加强部件81与第一左支承部件24 连接。详细地说,第一左柱部件75经由左连接加强部件81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连接。
[0102] 第二左柱部件76的下端部位于比第一左柱部件75的下端部更靠上方的位置。第 二左柱部件76的下端部与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直接连接。第二左柱部件76的下 端部焊接在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与 左连接加强部件81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左支承部件24的上端部焊接在左连接加强部件81 的下表面。
[0103] 图13是表示右前柱27与右支承部件25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图14是表示右前 柱27与右支承部件25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3、图14所示,第一右柱部件77延 伸到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在第一右柱部件77的下端部与第一 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右连接加强部件82。在上下方向上,右连接加强部件 82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薄。右连接加强部件82安装在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右连接 加强部件82焊接在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第一右柱部件77的下端部安装在右连接加 强部件82。第一右柱部件77的下端部焊接在右连接加强部件82。即,第一右柱部件77经 由右连接加强部件82与第一右支承部件25连接。详细地说,第一右柱部件77经由右连接 加强部件82与第一右支承部件73连接。
[0104] 第二右柱部件78的下端部位于比第一右柱部件77的下端部更靠上方的位置。第 二右柱部件78的下端部与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直接连接。第二右柱部件78的下 端部焊接在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与 右连接加强部件82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右支承部件25的上端部焊接在右连接加强部件82 的下表面。
[0105]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方配置有柱支承部件83。柱支承部 件83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柱支承部件83将左前柱26和右前柱27连接。柱支 承部件83焊接在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
[0106] 柱支承部件83具有左侧部831、右侧部832、中间部833。中间部833位于左侧部 831与右侧部832之间,将左侧部831和右侧部832连接。左侧部831和右侧部832从中间 部833向上方突出。
[0107]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左前柱26的内侧部安装有左柱加强部件84。左柱加强部 件84焊接在左前柱26的内侧部。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左柱加强部件84横跨第一左柱 部件75和第二左柱部件76而安装。左柱加强部件84配置在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 与左前柱26的内侧部之间。即,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经由左柱加强部件84与左前 柱26连接。详细地说,如图11和图12所示,左侧部831的下部具有左凸部834。左柱加强 部件84的下部具有左凹部841。左凸部834与左凹部841卡合。
[0108]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右前柱27的内侧部安装有右柱加强部件85。右柱加强部 件85焊接在右前柱27的内侧部。详细地说,如图10所示,右柱加强部件85横跨第一右柱 部件77和第二右柱部件78而安装。右柱加强部件85配置在柱支承部件83的右侧部832 与右前柱27的内侧部之间。即,柱支承部件83的右侧部832经由右柱加强部件85与右前 柱27连接。详细地说,如图13所示,右侧部832的下部具有右凸部835。右柱加强部件85 的下部具有右凹部851。右凸部835与右凹部851卡合。
[0109]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驾驶部5中,与左右前柱26、27从底 面部22延伸到顶部23的情况相比,左右前柱26、27短。因此,能够提高左右前柱26、27的 弯曲强度。另外,由于左右前柱26、27比左右支承部件24、25细,所以能够提高前方视野性。 而且,左右支承部件24、25比左右前柱26、27粗。因此,能够提高左右支承部件24、25的弯 曲强度。另外,由于左右支承部件24、25位于比左右前柱26、27更靠下方的位置,所以即便 左右支承部件24、25粗,也能够抑制前方视野性的降低。
[0110]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是所谓的机动平地机。在机动平地机中,驾驶部 5内的操作人员一边看着前方的刮板14 一边进行操作。因此,使抑制前方视野性降低的效 果更有效。
[0111] 在上下方向上,左前柱26比左支承部件24长。在上下方向上,右前柱27比右支 承部件25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前方视野性。
[0112] 左支承部件24的前面开口,右支承部件25的前面开口。前面板28安装在左支承 部件24上,以闭合左支承部件24的开口。前面板28安装在右支承部件25上,以闭合右支 承部件25的开口。因此,与在没有开口的左右支承部件上安装前面板28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左右支承部件24、25小型化。另外,由于利用前面板28闭合左右支承部件24、25的开口, 所以能够抑制左右支承部件24、25的强度的降低。
[0113] 左支承部件24分割为第一左支承部件71和第二左支承部件72。因此,即便左支 承部件24为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支承部件24与前面板28的组装。另外,即 便左支承部件24为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支承部件24的制造。右支承部件25 也同样。
[0114] 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板厚比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板厚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 高左支承部件24的弯曲刚性。换言之,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 板厚小。因此,能够使第一左支承部件71容易地形成复杂的形状。第一右支承部件73也 同样。
[0115] 左前柱26分割为第一左柱部件75和第二左柱部件76。因此,即便左前柱26为复 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左前柱26的制造。由此,能够提高左前柱26的截面形状的自 由度。右前柱27也同样。
[0116] 第二左柱部件76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板厚小。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左 柱部件76的加工性。因此,能够使第二左柱部件76容易地形成复杂的形状。第二右柱部 件78也同样。
[0117] 第一左柱部件75的板厚比第二左支承部件72的板厚小。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左 柱部件75的加工性。因此,能够使第一左柱部件75容易地形成复杂的形状。第一右柱部 件77也同样。
[0118] 第一左柱部件75延伸到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与左支 承部件24连接。在上下方向上,左连接加强部件81比前面板加强部件29薄。因此,能够 缩小第一左柱部件75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的接缝。另外,由于第一左柱部件75经由左连 接加强部件81与左支承部件24连接,所以能够牢固地连接左前柱26的第一左柱部件75 与第一左支承部件71。右前柱27也同样。
[0119] 左前柱26和右前柱27通过柱支承部件83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左前柱26 和右前柱27的弯曲强度。
[0120] 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经由左柱加强部件84与左前柱26连接。因此,能够 提高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与左前柱26的连接部分的强度。柱支承部件83的右侧 部832与右前柱27的连接部分也同样。
[0121] 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的左凸部834与左柱加强部件84的左凹部841卡合。 因此,能够将柱支承部件83的左侧部831牢固地安装在左柱加强部件84上。柱支承部件 83的右侧部832和右柱加强部件85也同样。
[0122]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 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0123] 作业车辆不限于机动平地机,也可以是推土机或者轮式装载机等其他种类的作业 车辆。
[0124] 驾驶部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进行变更。例如,驾驶部不限于 六棱柱状形状,也可以是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状。或者,驾驶部的外形也可以由曲面构成。
[0125] 左前柱和右前柱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进行变更。左支承部 件和右支承部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进行变更。左前柱和右前柱也 可以彼此形成一体。左支承部件和右支承部件也可以彼此形成一体。
[0126] 可以省略左右连接加强部件。可以省略柱支承部件。也可以省略左右柱加强部件。
[0127] 可以在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设置左凹部,在左柱加强部件设置左凸部。同样地,也 可以在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设置右凹部,在右柱加强部件设置右凸部。或者,可以省略左凸 部和左凹部。也可以省略右凸部和右凹部。
[0128] 操作部件31不限于液压式,也可以是电动式的操作部件。操作部件31不限于安 装在转向柱27上,可以安装在其他部件上。例如,操作部件31也可以配置在驾驶坐席26 的侧方。
[0129] 工业实用性
[0130]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驾驶部和作业车辆,其能够提高前柱的弯曲强度,并且 能够抑制前方视野性的降低。
[0131] 附图标记说明
[0132] 22 底面部
[0133] 23 顶部
[0134] 24 左支承部件
[0135] 25 右支承部件
[0136] 28 前面板
[0137] 29 前面板加强部件
[0138] 26 左前柱
[0139] 27 右前柱
[0140] 71 第一左支承部件
[0141] 72 第二左支承部件
[0142] 73 第一右支承部件
[0143] 74 第二右支承部件
[0144] 75 第一左柱部件
[0145] 76 第二左柱部件
[0146] 77 第一右柱部件
[0147] 78 第二右柱部件
[0148] 81 左连接加强部件
[0149] 82 右连接加强部件
[0150] 83 柱支承部件
[0151] 84 左柱加强部件
[0152] 85 右柱加强部件
[0153] 841左凹部
[0154] 834左凸部
[0155] 851右凹部
[0156] 835右凸部
[0157] 11 前架
[0158] 3 前轮
[0159] 13 牵引杆
[0160] 14 刮板
【权利要求】
1. 一种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面部; 顶部,其配置在所述底面部的上方; 左支承部件,其从所述底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 右支承部件,其从所述底面部的前部向上方延伸; 前面板,其配置在所述左支承部件与所述右支承部件之间; 前面板加强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左支承部 件和所述右支承部件连接; 左前柱,其从所述顶部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 右前柱,其从所述顶部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左前柱比所述左支承部件长,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右前柱比所述右支承部件长。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支承部件的前面开口, 所述右支承部件的前面开口, 所述前面板安装在所述左支承部件上,以闭合所述左支承部件的开口, 所述前面板安装在所述右支承部件上,以闭合所述右支承部件的开口。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前柱比所述左支承部件细, 所述右前柱比所述右支承部件细。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承部件具有: 第一左支承部件,其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左侧部; 第二左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的内侧方且所述前面板的后方,与所 述第一左支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上; 所述右支承部件具有: 第一右支承部件,其固定在所述前面板的右侧部; 第二右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的内侧方且所述前面板的后方,并且 与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分别地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承部件具有: 第一左支承部件,其构成所述前面板的外侧部; 第二左支承部件,其构成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的内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 分别地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上; 所述右支承部件具有: 第一右支承部件,其构成所述前面板的外侧部; 第二右支承部件,其构成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的内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 分别地设置,固定在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上。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一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大, 所述第二右支承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一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大。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柱具有: 第一左柱部件,其构成所述左前柱的外侧部; 第二左柱部件,其构成所述左前柱的内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左柱部件分别地设置,固 定在所述第一左柱部件上; 所述右如柱具有: 第一右柱部件,其构成所述右前柱的外侧部; 第二右柱部件,其构成所述右前柱的内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右柱部件分别地设置,固 定在所述第一右柱部件上。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左柱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小, 所述第二右柱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二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小。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柱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二左支承部件的板厚小, 所述第一右柱部件的板厚比所述第二右支承部件的板厚小。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柱具有: 左内侧部,其与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连接; 左外侧部,其延伸到比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左支承 部件连接; 所述右如柱具有: 右内侧部,其与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连接; 右外侧部,其延伸到比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右支承 部件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左连接加强部件,其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薄,并且安装在所述左支承 部件的上端部; 右连接加强部件,其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薄,并且安装在所述右支承 部件的上端部; 所述左外侧部经由所述左连接加强部件与所述左支承部件连接, 所述右外侧部经由所述右连接加强部件与所述右支承部件连接。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柱支承部件,所述柱支承部件配置在所述前面板加强部件的上方,沿左右方向 延伸,将所述左前柱和所述右前柱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左柱加强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左前柱的内侧部; 右柱加强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右前柱的内侧部;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经由所述左柱加强部件与所述左前柱连接;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经由所述右柱加强部件与所述右前柱连接。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与所述左柱加强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左凸部,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左侧部与所述左柱加强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左凸部卡合的 左凹部,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与所述左柱加强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右凸部, 所述柱支承部件的右侧部与所述右柱加强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右凸部卡合的 右凹部。
16. -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部; 前架,其配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方,沿前后方向延伸; 前轮,其支承在所述前架的前部; 牵引杆,其配置在所述前架的下方,并且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所述前架的前部; 刮板,其支承在所述牵引杆的后部。
【文档编号】E02F9/16GK104093914SQ201480000552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8日
【发明者】北庄正人, 蓬田周, 木村直树, 浜口正彦, 强矢淳一, 山畑天德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