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井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4086发布日期:2019-09-06 22:4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降水井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市政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水井施工装置。

技术背景

在市政工程中,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需要辅助配合降水井进行施工。目前进行降水井施工时,对点位进行循环钻进,然后采用泥浆护壁,同时进行管材加工,管材四周缠绕钢丝网及尼龙网,待钻进成功后,将管材放入孔中,然后洗井,然后在管材两侧回填反滤料,最后运行降水井。目前的降水井施工需要在管材四周布置钢丝网及尼龙网,而且两侧还需要回填反滤料,工艺繁多,工序复杂,施工效率低,效果不好,而且若地层出现建筑垃圾,循环钻进难以施工,容易导致塌孔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水井施工装置,该装置施工难度低,减少了施工工序,节省了工期和材料,避免了塌孔。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压机、钻机、打压器、连接杆、锤头和降水管,空压机为钻机供能,打压器安装在钻机上,锤头安装在连接杆底端,降水管沿线开设有滤料孔且底端安装有加强环,锤头外径略小于降水管内径、略大于加强环内径,连接杆和锤头插入降水管内,连接杆顶端安装在打压器上。

进一步地,加强环焊接在降水管底端,连接杆两端分别与锤头和打压器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加强环厚度为5-10mm、高度为4-6cm,锤头外径小于降水管内径5-10mm。

进一步地,滤料孔的孔距为15-25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常规装置只能先成孔,再下降水管,成孔尺寸大、施工难度高,该装置成孔和下降水管可以同步进行,钻孔尺寸与降水管尺寸相近,施工难度低,而且方便降水管在锤头的施力下穿透建筑垃圾层,避免了塌孔;降水管到位后无需人工洗井和回填,无需在管材周边需布置尼龙网及钢丝网等,并且降水管可以提前加工,也可以回收周转,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施工工序,节省了工期和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杆和锤头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降水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虹吸作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水泵排水的示意图。

图中:1-空压机;2-钻机;3-打压器;4-连接杆;5-降水管;6-锤头;7-加强环;8-滤料孔;9-水泵;1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降水井施工装置,工作步骤为:

s1、如图1所示,定位降水井,将空压机1、钻机2、打压器3、连接杆4、锤头6和降水管5运至降水井位置,其中,空压机1为钻机2供能,打压器3安装在钻机2上,如图2所示,锤头6螺纹连接在连接杆4底端,如图3所示,降水管5沿线开设有滤料孔8(滤料孔8的孔距为15-25cm,优选20cm,作用是透水的同时防止杂质进入降水管5)且底端焊接固定有加强环7,锤头6外径略小于降水管5内径、略大于加强环7内径(加强环7厚度为5-10mm,高度为4-6cm,高度优选5cm,锤头6外径小于降水管5内径5-10mm)。

s2、如图1所示,将连接杆4和锤头6插入降水管5内,再将连接杆4顶端与打压器3螺纹连接。

s3、如图1所示,启动空压机1,钻机2通过打压器3和连接杆4带动锤头6封口的压在加强环7上并向下移动(锤头6封口的压在加强环7上,目的是防止地下水涌入),降水管5随加强环7同步下沉。

s4、降水管5下沉到位后,移走连接杆4和锤头6,如图4所示,地下水在虹吸作用下涌入降水管5内从而完成洗井。

s5、如图5所示,在降水管5内放入水泵9,水泵9通过排水管10将降水管5内的地下水引至降水井外。

s6、基坑施工完成后,通过打拔机将降水管5拔出回收。

常规装置只能先成孔,再下降水管5,成孔尺寸大、施工难度高,该装置成孔和下降水管5可以同步进行,钻孔尺寸与降水管5尺寸相近,施工难度低,而且方便降水管5在锤头6的施力下穿透建筑垃圾层,避免了塌孔;而且降水管5到位后无需人工洗井和回填,避免了常规工艺中需要用循环泵等设备进行洗井,无需在管材周边需布置尼龙网及钢丝网等,并且降水管5可以提前加工,也可以回收周转,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施工工序,节省了工期和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水井施工装置,包括空压机、钻机、打压器、连接杆、锤头和降水管,空压机为钻机供能,打压器安装在钻机上,锤头安装在连接杆底端,降水管沿线开设有滤料孔且底端安装有加强环,锤头外径略小于降水管内径、略大于加强环内径,连接杆和锤头插入降水管内,连接杆顶端安装在打压器上。该装置施工难度低,减少了施工工序,节省了工期和材料,避免了塌孔。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夏颖;钟卫斌;孙仕斌;刘明周;廖红玉;金锋;杨济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4
技术公布日:2019.09.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